《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由[美]卡伦·霍妮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一):冲突,迷人的警示牌
在候机厅看到某个角落泛黄的此书,上面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笔记,粗犷却又处处用心,可以推测是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如获至宝后做的笔记,这种反差感更加吸引到了我的注意。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在作者温柔的笔调下像是做了一个全身心的按摩与疗愈,掩卷遐思,余温久久不能弥散。
在百科上摘录一下此书的目录,我将逐章分析我的心得感悟。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和试图解决的办法 第一章 神经症冲突的痛苦 第二章 基本冲突 第三章 接近人 第四章 对抗人 第五章 回避人 第六章 理想化形象 第七章 外化作用 第八章 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第九章 恐惧 第十章 人格衰竭 第十一章 绝望 第十二章 虐待狂倾向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化解
前两张像是对前言的衍生,很有道理却没有特别惊艳我的地方。
从第三章开始,我几乎是以一种跪拜的姿势去仰视此书。卡伦霍尼讲冲突型人格分为了三类,接近、对抗和回避是人对于心理冲突的三种反馈,有些对立但又能依附和共存。我好奇还有哪位作家能够像这样讲温柔和逻辑揉为一团,席卷我的心灵。
待续...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二):学点心理学,很有必要
1
我们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时刻伴随着些许的压力,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路学习,一路成长,慢慢的明白身处社会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必然会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谁能说自己精神思想上一丁点问题都没有,谁又真的能断定自己一定就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生活中总不乏有一些人每当看到心理精神方面的书籍,阅读上两页便断定,这说的就是自己啊,病症描述忒像自己有病,杯弓蛇影。其实,阅读心理学方面的图书,不仅可以解疑答惑,在一定方面真的可以预防心理疾病,让我们身体和精神都变得更健康一些。
诚如越长大越孤单,越成长越感到迷茫。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低沉、失落,有时抑郁,有时焦虑。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为学业考试发愁的学生们,为升职加薪忧虑的上班族,为项目建设苦苦修改设计的熬夜党等等,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陷入苦恼或绝望,自己设置障碍。人生中希望和失望之间的落差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心理上演各种冲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看待内心的冲突,学习心理学小技巧,合理的化解不必要的冲突难题,打破失望感在内心的壁垒,唤醒真实的自己,重拾内心的勇气和活力,平和的幸福的活着。
著名的精神分析思想家,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尼,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其著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学》等等,用心理学广博而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剖析我们普通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通过加强心理学研究,探寻心底的秘密,寻找内心冲突的原因和解决之道,激励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卡伦•霍尼坚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通过学习可以分析和疗愈自己,化解内心的冲突,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本书中,作者提到自己总结的精神症理论,其动态性的核心是“接近人”“对抗人”“会比人”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提供精神症冲突的表象和解决的方法以及未解决冲突产生的一些后果,比如各种精神症状。在阅读中不仅开拓我们自己精神世界,也可以在阅读中学习化解冲突,完善人格,实现身心康健。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三):卸去伪装,以诚待人,全心全意的对待自己的情感、工作与信念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是我的内心存在多种冲突的时候。宝宝还小,工作太忙,老公也越来越像工作狂。我的内心很想工作与家庭兼顾,爱情与事业兼得,可时常是娃没人管,工作也无法满意,夫妻间越来越难沟通。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我蔡终于明白,在平静和谐的外表下,我内心的冲突是如此明显,但我时常却对此视而不见。是的,我时常将这种不与娃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归咎于童年时与母亲的疏离,将夫妻间的沟通问题归咎于以往家庭的压抑环境,也从未去深究,因而忽略了这些冲突对我生活的影响,而是对这种状况一忍再忍,对现实情况一再妥协。
不仅是我,老公的生活也是暗流涌动,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却生活在自己理想化的形象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践行着高尚的道德观,不惜一切的对自己严格要求,盲目崇拜者那些完美主义者。和书中对于理想化形象的神经症患者的描述一样,他也总是将“应该”这个词挂在嘴边,不断的向我念叨,他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有何种感受、想法和行为。他相信只要对自己再严一点,只要自己更加自律、更加警觉、更加谨慎,他实际上是能够达到完美的。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经与他曾经的理想,渐行渐远了。
在我的人生中矛盾冲突激烈的青春期,读了《人性的弱点》和《超越自卑》,了解到自己的潜意识竟然如此丰富,从意识到它接纳它就是接受自己开始,我的人生似乎开始没有那么糟糕了。感谢有缘之人,在我三十而立之年满是困惑之时让我读到了《我们内心的冲突》,让我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冲突,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自我分析。卸去伪装,以诚待人,全心全意的对待自己的情感、工作与信念,这是分析治疗的目的,也是我的生活目标。而书中说得十分中肯的是,分析法并不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唯一方法,生活本身同样是一位非常有效的治疗者。如果我们能获得从自己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的能力,能分析出是哪些自身原因导致了各种问题,能理解自己的责任,并把这种顿悟运用于生活中,那么,我们不一定需要分析治疗师的帮助。最终,我们能获得内心的独立,既不藐视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也不盲从,自然的去爱和被爱。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翻译得通熟易懂,举例也十分贴近生活,总能从里面看到无数身边人的影子,或是以此检视自己的内心。所幸在简短的结论中提出神经症冲突的化解:我们坚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和儿童一样具有可塑性,都有能力去改变,甚至是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爱也不是寄生般的依赖,也不是虐待式的支配,除本身之外再无别的目的,因为这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我感到唯一遗憾的是,作者对我们内心的冲突的描绘如此生动,严重后果也陈述得如此清晰,最后的结论神经症冲突的化解部分却十分短小精炼。因此我需要提醒各位读者,请不要被前面的部分吓到认为自己有病,请务必坚持到最后,所有的问题都会有解答,如果能认真读懂并在生活中运用,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内心成熟的人,遇到现实世界中的冲突能够更加理性的做出让步,因而变得更加坚强。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四):神经症分析
因为之前读了一本,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卡伦·霍尼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对于卡伦·霍尼的一些理论十分的赞同,因此这次又开始看她的另外一本学术著作,叫做《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次是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相比上一本的封面,我更喜欢这一本,这一本的封面设计是采用油画,或者可能是版画的设计,很有质感,然后用这种印象派的表达方式,展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暗示我们内心的一种性格矛盾,我觉得很鲜明,两本书封面上都有这种海蓝色,不知道是不是某种暗示?或者仅仅是一种巧合。
卡伦·霍尼是新佛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她在研究社会文化发展,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上很有影响力。对比着这两本书,看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可能是不同的翻译,卡伦霍尼的名字的翻译,一个是卡伦霍尼,一个是卡伦霍妮。一个像男性化的名字,一个向女性化的名字。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主张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本书是促进精神分析学的进进步,它是作者对于患者和自己所做的分析性工具的结晶,书中提到了很多理论,都是经过了多年发展,然后由作者整理和分析的。这其实是一本学术著作,封面设计和内文设计感觉很轻松的小书,但实际上它是一本,浓缩了很多心理学理论和案例的学术性著作,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症的专家治疗,还有一些作者的理论分析总的来说是作者将自己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自己对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凝结而成的一本书。
作者在他的序言中感谢了他在精神分析领域研究过程中的三个非精神分析领域的人对他的帮助,其中就有出版商,我想我们作为这本书的读者也是这本书的受益人也应该像作者一样,感谢出版商将这样的经典的作品,有内容的实质性作品推到我们的面前! 在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实际上所有的心理学发现都包括这一论点,所以这个论点也可以说是一次在发现,任何时代的诗人和哲学家都知道,受精神障碍之苦的,从来都不会是内心平定平静稳定的个体,而是那些经受着内心冲突的个体!从现代的理论观点来看,每一种神经症无论其症状如何,都是一种性格神经症,因此我们在理论和质量方面的努力方向都应该是更好的!解释神经症的性格结构。
作者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说过,神经症产生自不同的神经症倾向之间的碰撞,而他在自我分析中说,不同的神经症倾向之间不仅相互强化,而且还相互冲突,不过这些说法一直都没有被重视,而他,弗洛伊德逐渐意识到了内心冲突的重要性,但它把冲突看作是已经被压抑和正在被压抑的两股力量的对抗,作者开始认识到冲突是与众不同的,这些冲突在两种矛盾之间的神经症倾向之间起着作用,虽然他们原本指的是患者对他人的矛盾态度,但有时也会包括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矛盾的本质和矛盾的价值观。
作者在本文中提到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就是指的是神经症理论中,其动态性的核心是接近人动态,对抗人回病人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这也是本书所要描述的,我们内心冲突中的冲突,由于一方面的害怕和被分裂,另外一方面又要保护整体性,神经症患者往往不顾一切的想解决冲突。因此只有理解了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的起因,才能够真正的帮助作者,帮助患者制造一种平静,然后从而解决他的神经症问题。
从我们对于一个问题的研究,从来都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作者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他一直认为一个人有能力也有发展自己潜能的愿望,那它就可以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但是如果个体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不断的受到干扰,那么他的潜能可能会减弱或者消失,我相信人只要活着就能够改变,也能够保持改变,我的理解越深入这种,信念就越强!正是秉着这种信念,作者在神经精神分析学的研究领域越来越深,神经症学的医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帮助。
作者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神经症冲突和试图解决的办法,第二部分主要讲为解决冲突的后果,通过这两段,两部分,和12章的讲述,将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神经冲突的化解,总的来说这本书有头有尾,而内容翔实,很面面俱到的阐述了神经症,人格的,冲突的产生存在,分析及如何解决,对我们理解心理学,以及做恶自我反省和心理辅导的时候很有帮助,推荐大家阅读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五):当伪装达到极致时,你连自己都骗了
如果你去街上采访一个人,问,你的内心有冲突吗?估计你得到的答案是,你神经病啊!当然,去街上问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欠抽,和问你幸福吗,异曲同工。但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内心冲突避而不谈,视而不见,就像是我们大学校园里的管心理咨询的红房子从来都没人去一样,人们总认为问题放在那里渐渐地就自己解决了。神经症不会人人都有,但是,你的内心一定不会平静到不起一点波澜。
你可能会说,我从不受冲突困扰。那下面我来问你几个问题:
1.你是否强烈需要亲人、朋友等身边人的爱和认可?强烈渴望被喜爱、被照顾、被认可、被赞赏。并为此放低身段、讨好别人,避免一切争吵和竞争,无法拒绝别人的一切要求。
2.你是否总是认为别人强过自己,称赞别人的能力、才华,看低自己。
3.你是否对他人十分依赖,总会用别人的看法评价自己,自尊心会随着别人的认可与否、喜爱与否而上升或者下降。任何的拒绝对你来说都是灾难性的。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温和、善良、性格好、慷慨、谦虚、亲和力强。但这种温顺只是表面上的,他的内心一定压抑着攻击性。而这些攻击性为什么会被压抑,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攻击性行为或者好强行为去损害爱别人和渴望被人爱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已经不在正常值的范围内了(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
以对爱情的需要为例,这种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台词就是,我的世界只有你了,我愿意为了你做任何事情,我爱你超过一切。是不是很熟悉,很多言情小说里的标配台词。但我感觉这并不浪漫,反而很恐怖,因为现实的世界,你一旦和这种人谈分手,不是他毁灭自己,就是你被毁灭。
扯得有点远,扯回来,这种人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被卡伦·霍尼归到了顺从型人格里,“接近人”。这种人在社会里有时会以“老好人”的形象出现。你还认为神经症、内心的冲突距离自己甚是遥远吗?
那神经症是什么?它的原动力又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认为是强迫性驱力,他将神经症归因于生物本能性的驱动。直白一点说就是性。
而卡伦·霍尼认为,强迫性驱力是神经症性的;它们来自于孤独感、无助感、恐惧感和敌对感,代表着在这样的感受下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应对方式;其首要目标不是获得满足感而是获得安全感;其强迫性特点的原因是背后潜在的焦虑感。其中的两个原动力——对爱和权力的神经症性渴望。神经症是一种心理紊乱,也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它由恐惧及对抗恐惧的防御系统引起,在试图为消除这种矛盾倾向寻求妥协的解决办法时产生。从实际角度出发,这种紊乱只有在偏离了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模式时才能称其为神经症。
有点绕,说简单点就是,神经症的原动力是焦虑,而焦虑在对爱和权力的神经症性渴望中产生,如何判断其是神经症性的,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人们会采取“接近人”“对抗人”“回避人”的方式,并将原因推到外部条件上。
“接近人”的自我想象不再赘述,“对抗人”,攻击型人格,认为生活就是一场战争,落后就要挨打,觉得自己非常强大、诚实和现实,坚信自己是最强的、最有头脑的,或者最受追捧的。“回避人”,超脱型人格,认为自己自力更生、自在独行,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优越感。
而以上,皆为他们的理想化幻像。他们骗着骗着连自己都相信了。
因为理想化形象是虚构的,所以它的整体建筑结构岌岌可危。这间藏宝室装满了炸药,极度脆弱,不堪一击。只要受到外界的一丁点儿质疑或批评,只要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达到理想化形象的标准,只要他窥见内心相互冲突的力量的作用,这间藏宝室就会爆炸或坍塌。
说得有点恐怖,但这确实是事实,不会每个人都是神经症,但是竞争激烈的现代文明环境中,多数人都陷入了书中所描述的内心冲突。有冲突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有而不自知。正如卡伦·霍尼所说,有意识地直面冲突尽管可能比较痛苦,但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我们越能面对自己的冲突并找出解决办法,就能获得越多的内心自由感和内心力量。只有愿意承受冲突的打击,我们才最有可能成为命运之舟的主宰。根植于麻木之中的虚假平静根本不值得我们羡慕。它注定会让我们更加脆弱,更加不堪一击。
自知才有可能被治愈,所以不要再骗自己了,去见一下真实的自己吧!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六):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能认清自己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七句名言,其中最为流传的一句是苏格拉底的“人啊,认识你自己!”《道德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认识自己再简单不过,却也再复杂不过。人的基本情绪说出来不过四个字:喜怒哀乐,这其中的故事衍化出来的情绪与故事又岂能说的尽?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用理性兼并感性的手段剖析了个体内心复杂的心理,用大量篇幅来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矛盾重重的内心世界,帮助人们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去化解内心的冲突,更好地认识自我并与自我和谐相处。
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大胆地反驳了当时唯一被认可的分析理论和实践——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并强调研究心理学时应把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来,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这本书引用了大量霍妮亲身临床案例,旨在帮助人们用最正确的姿势去化解内心的冲突,并相信自我改变的力量。
霍妮用大量篇幅来阐述来剖析各种人格的心理以及日常表现,而用较少的文字来提供解决办法。其实,那些真正的解决办法所要用到的知识,都在前文详细分析了。我报名土豆老师的写作课后,她也多次强调不要一上来就想开始写(解决问题),而是要把所有都弄清楚了再开始。难道解题之前不去学知识点就开始动笔吗?这是一样的道理。
化解内心的冲突,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清楚我们内心的冲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冲撞的。
内心冲突的来源还要回到我们的孩童时期。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一个人是肯定不能对付外界的,这个时候儿童就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和他人建立起联系来。所以霍妮提出,我们内心的冲突,其实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和失调。当单独的每一个人和外界的联系开始有些冲撞,内心的冲突也就会随之而来。
在这个联系中,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的方式,通过与人的关系,大致分为了三种:顺从型、攻击型和回避型。看起来都还是挺好理解的,但是,霍妮在这本书中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她指出,顺从型的人大多没有主见,喜欢依附于他人,这是表面现象。但实际上,这种人心里也会想着不要依附于别人,甚至想做出一些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来,比如说激怒他人。这样一来,她的想法就和之前自己建立的顺从型人格不太一样,这个时候,内心才开始真正的冲突。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有个人是做设计工作的,有一个他们小组讨论时他的建议被驳回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感到不太爽了。然后,他们小组在他不在场的时候做了决定,并且没有给他任何说法。这种事情大家都多多少少经历过一些吧,感到自己被轻视了。
那这个时候大家会怎么做呢?假装大度或者也真正大度地让这事翻篇?还是冲上去和别人理论一番?但是这个人他什么都没有做。他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也很愤怒小组人员的行径,但是他的形象一向是很好的,他既不能违背内心装作大度无谓,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形象上去干一架。于是他的内心就一面觉得不公觉得愤怒,又一面觉得自己私底下的想法很糟糕,结果呢,他在心里愈发地觉得憋屈,讨厌他人,却在现实中为自己的想法羞愧而加倍对别人好。
这就是顺从型人格内心的小九九了。书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内心剖析,看时觉得可笑,等合上书细细一想,笑话的好像是自己。
要化解内心的冲突,还必须得明白,我们使的反作用力。我们的努力根本就是在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远嘛。霍妮提出,化解内心冲突最重要的,是理清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而我们可好了,画了很多很多辅助线,却搞忘了这道题最原来的样子。
那么,我们究竟做了那些无效努力呢?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建立理想化形象,二是外化作用。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心里都给自己建立了一个理想化形象。大家是不是都有信心满满给自己做了超详细的计划,最后几乎都没完成的经历?我们太高估自己了。在我们心中,我们善良、美丽或者帅气,不把懒惰叫做懒惰而习惯称为拖延,我们怎么可能会懒惰呢?我们要是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做成啊,只是不想或者不能去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去逛街的时候遇到有人乞讨,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捐了,也有可能只是看了一眼。如果你捐了,你是不是有可能是这么想的:这人多可怜啊,作为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我应该捐。然后慢脸怜悯还略带自豪地把钱放进去。如果你没有捐,你有没有可能是这样想的:这个人看起来多可怜啊,作为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我应该捐,但是现在这么多骗子,我可不能浪费了我的辛苦钱。然后一脸悲壮地走开。
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看似非常有爱心的施舍,也许只是你为了符合自己善良形象而做出的行为。怎么样?可怕吧!原来自己都是这么深不可测。
外化行为也很好理解。就像一个总爱撒谎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别人,一个整天处心积虑想要整别人的人也不会觉得别人会真心实意地对他好......例子还有很多,更严重的时候,这种外化行为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己的想法,而全部都是来自于别人。
这就说到了化解冲突的最后一点: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与自我的内心。不管是顺从型、攻击型,还是回避型人格,本质上都是在处理与他人或自我的关系时没有勇敢面对,而是采取了很多迂回战术,把事情弄得复杂。别想那么多,找到根本问题,并真诚不欺瞒地解决它就好了。
“人啊,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做什么?这三个问题虽然显得有些无趣甚至傻逼,但是也许会有很多人在心里默默地问过自己。无论是化解内心的冲突,还是解决眼前的焦虑迷茫,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先认识我们自己。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七):你有病,不过没事,可以治好的
不知何时起我们身边旋起了一股焦虑的风潮,快考试了,练习题做完了吗,知识总结完了吗?毕业ddl快到了,文献看完了吗,论文码完了吗,面试准备好了吗,offers收到了吗?身边好像有着总也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们总会接触了解到有人居然刷完题,码完论文,收完offer了。更过分的是大量媒体在传播着“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的广播。于是你陷入了知识的焦虑、身份的焦虑、存在的焦虑。
我们似乎被焦虑逼到悬崖边,无法逃脱亦无法解决。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是帮助而我们突破这种困境的书。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 ,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生死驱力、性冲动(Libido)与阴茎羡妒(Penis envy)等概念,认为人类某些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
书籍介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神经症冲突、试图解决冲突的办法、未解决冲突的后果和神经症冲突的化解。
一、神经症冲突。首先,我们为什么会有冲突?因为人不像动物,动物行为很大程度上由本能决定,与之相反选择和决定是人特有的,同时它也是一种负担。我们可能需要在两种欲望或价值观之间做出决定。战争期间在保家和为国之间选择,忠孝不能两全。这便造成了冲突。
作者认为这些冲突的类型、范围与强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如果社会文化处于快速变迁的阶段,会同时存在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和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个体需要做的选择就会多种多样且难以抉择。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小县城学习的我,考到了大城市。大一大二蓄起了长发,大三大四剃起了光头。你会发现在多元化、包容、冷漠的大城市没有人去干扰你或者过分关注这个。但在囿于传统文化的小县城,人们会接受不了,他们会把形象贴上刻板的标签,太过特立独行,真的会感受到两种价值观碰撞的压力。这时候冲突便产生了。在生活中冲突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些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恶化成神经症冲突。神经症冲突有着冲突性原动力的矛盾,有着潜意识的和强迫性的本质。这些冲突不但难以识别,容易让人无助,而且还有令人心生恐惧的破坏力。
卡伦·霍妮认为冲突的来源围绕着的是神经症患者失去了全心全意追求愿望的能力,因为他的愿望是分裂的。要找出这些冲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观察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能够选择以及实际选择的主要方向。可以找出三条主线:接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在接近人时,他接受自己的无助感,尽管内心有隔阂与恐惧感,他还是会努力获得他人的喜爱,依赖他人。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与他人相处时有安全感。如果家庭成员分了派系,他会依附于最强的那个人或者那一派。通过这种依附,他可以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这会使他感到自己没那么弱小,没那么孤立。
在对抗人时,他接受了周围的敌对感,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决定去战斗。他会怀疑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和意图。他用所有能用的方式去反抗。他想当最强者,击败他人,这一部分是出于自我保护,一部分是出于报复。
在回避人时,他既不想依附,也不想争斗,而是想远离。他觉得自己跟别人没什么共同点,别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自己。他与自然、玩具、书籍、梦想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三种态度中的每一种都强调了基本焦虑中的某个成分:第一种是无助感,第二种是敌对感,第三种是孤独感。
对普通人来说这三种态度是相互补充的,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一个人应当既能对别人做出让步,也能和别人针锋相对,还能独处。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是被驱使着去顺从、去争斗、去孤独,而不管自己的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合适,而且一旦不这样做就会陷入恐慌。因此,当三种态度都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时,它势必会经历严重的内心冲突。
下面我整理了三种对他人的基本态度的特征、逻辑及谬误
接近人
特征:无处不在的脆弱感和无助感、看低自己、对他人的普遍性依赖
逻辑:我很脆弱很无助;只要我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孤单地存在,我的无助感就会是一种危险和威胁。但是如果我能找到一个爱我远胜过他自己的人,我的处境便不再危险,因为他会保护我。事实上我的脆弱会成为一种财富,因为他会爱怜我的无助,而我可以依靠他的力量。
谬误:他把对爱的需要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事情都当作爱的真实能力,而忽略了自己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倾向。
对抗人
特征:强烈地想利用他人、比别人聪明的需要
逻辑:他觉得人生是一个竞技场,他最大的需要就是掌控他人。强权就是真理,去他的仁爱与怜悯,人皆是豺狼。任何同情心、行善的责任、顺从的态度都与他所奉行的整个生活方式相矛盾,会动摇其根本。
谬误:但内心中的对立倾向的出现会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基本冲突,破坏掉他精心设计的统一性。导致对温和倾向的压抑会加强攻击性倾向,使其强迫性更强。
回避人
特征:对他人的普遍疏离、对自我的疏离、对绝对独立的需要。
逻辑: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会破坏他的自我孤立状态。
谬误:自我孤立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患者并没有消除掉对亲近、攻击性支配、利用与优秀等的强迫性渴求,这会持续烦扰他,只要继续存在者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便绝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或自由。
二、试图解决冲突的办法。
在讨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中,我们了解到患者试图解决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压抑人格中的某些方面而突出他们的相反面,另一种是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以使冲突无法起作用。此外还有几种方式:创造一个自以为是的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即把内心过程想象为发生在自身之外的事情,并且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麻烦。以及通过许多无意识的措施如盲点作用、隔离作用、合理化作用、严格的自我控制、自以为是、捉摸不定、愤世嫉俗等来达到虚假和谐的状态。虽然这些措施是为了消除基本冲突,且在有限的范围内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同时也在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缝,其危险性比原来的更胜一筹。
三、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这些内心冲突未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导致恐惧(精神错乱的恐惧、自我暴露的恐惧、无力改变的恐惧)、人格衰竭(表现为为遇事优柔寡断、普遍性的做事效率低下、普遍性怠惰)、绝望(绝望是未解决冲突的所造成的最终产物,其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生活对他来说总是一成不变的重负,他对此已经麻木,也不再抱怨,只是承受。他的精神总是低迷,非常悲观)和虐待狂倾向(奴役、挫败、蔑视、羞辱他人的倾向)。
四、神经症冲突的化解
化解过程有三个阶段:1、使患者意识到他的特定倾向或冲突的所有公开或隐匿的表现,帮助他认识其强迫性本质,使他能够认识到其主观价值和不利后果。2、患者必须认识到,他是迫不得已才依照某种倾向行事的,对自己的欲望或利益视而不见,往往还会与之反着来。3、让患者真切的感受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过去,他把重心放在别人的身上,现在开始转向自我,并开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化解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获得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内心的独立、认识和表露自己情感的能力。
卡伦·霍妮坚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不仅仅是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我们所有人都有能力去改变,甚至是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你有病,不过没事,可以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