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是一本由[波] 布鲁诺·舒尔茨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一):万花筒
这本书看上去挺薄,但读起来却足够费劲。开始读第一篇时就感觉不太对劲,讲真我从来没看过这种风格的小说,甚至散文也没见过,倒是很像诗歌,对,就是诗歌。有时抓不住任何主题,有时看着看着就在作者各种繁华绚烂的描绘中走神了。美,确实是美,在美的不知不觉中,我像无头苍蝇一般在迷梦美幻的迷宫中乱窜,找不到出口。我想要抓住什么,却连空气都不愿在手中停留,我招架不住这种表现力,献上我的膝盖,然后准备买他的另一部小集《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继续受虐。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二):光怪陆离的梦境
这本书真的不好读,排比句联排而来让人常忘记主语,八万字的短篇小说我看了快一个月。幸运的事我发现了它的无与伦比。 真的是无与伦比的作品。文章短小但却怪异离奇,说是怪诞电影或者诡异奇特的油画都不准确。丰富的、奇妙的幻想,像精神病患者的梦境,将世界从整体转移到人身上,又在作为人的个体上迸发出光怪陆离的狂想。社会、现实、逻辑、科学从不重要,构建扭曲的世界也足以让读者自由穿梭,是梦境的现实化。
这本作品真的可以再延续一百年而好像一本同时代的作品。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三):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高看自己了,《云游》之后又挑战了《肉桂色铺子》。书分为两部分《肉桂色铺子》和《其他故事》。对于肉桂色铺子来说,里面的描述让人感觉有不少说不出的暗喻和惊奇拟人手法,迷迷糊糊,懵懵懂懂… 描述都很“灵”很“仙”但是少点魂魄或者是说太多魂魄了。句子描述太华丽了,真的太华丽了,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看下去,后来慢慢开始有了些叙事性,能勉强看,但是对于通篇理解那是勉强也不懂。 “炫目的阳光下,我们沉迷于那本宏伟的假日之书,其纸页如烧如焚,淌着金黄梨子的甜美果浆。” 从书中摘出的这句话,如此绚丽,感觉就是在描述这本书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看得也时机不对,开头就是描述“热腾腾”的夏天,个人融入感不是很强,在《其他故事》中也有一节篇幅很多描述夏天。 我能给到4星的一节是《人体模型》,感觉比较有意思,又有一些哲学性。 当然也很佩服译者啊,翻译的绝了。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四):意识流、自然主义以及其他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没有读意识流作品的心境,可以感知、描摹书中正午灼热阙寂的街景,可以抚触那蓬勃杂乱生长的植被,然而却很难进入作者的意识流动。即使进入,这种心灵的流动接触也如同接触不良的收音机,老是有着断断续续的“滋……滋……”声,这样的意识流手段就显得不太高明。同名短片《肉桂色铺子》中,“我”来到一座学校,想起阿伦特老师的课堂,我想到,尽管已经很晚了,阿伦特教授开设的选修课肯定还没结束,它往往一直持续到深夜……接下来便是有关记忆中的课堂的铺陈,然而,这样的引入缺乏逻辑上的层次,就好比原意是在现实的语境下根据一个基本点,进行向上向下的延伸,文本的逻辑层次是鲜明的、通顺的;然而此处的文本却缺乏一个触发点,一个现实与思维感受的连接点,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因为上半段的戛然而止而疑心故事的完整性,文本的连接完成度不高,而最终成为了两个独立的故事。事实上,这样评论的时候我一直在疑惑这是否能算是空间叙事的一种,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五):文字的美學典範
文字的美學典範。
去年看了三分之一看不下去,今年空閒的時間太多,又重新從頭看一遍。偶爾在字語之間發生很不可思議的描寫,因為舒爾茨把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表達的悄無聲息,有點讓人後知後覺才發現。
其實意識類的東西很難懂也很難表達。而且意識流的電影或者文字也相當的晦澀難讀。但是從文學性的角度看他的寫法是有一種文學烏托邦的表達方式的(或者說文字的理想主義描寫),他可以用文字就讓你感覺在做夢,軟綿綿的。這種表達方式不知道會不會有點怪。但是我確實在很多次看到他的描寫就感覺驚歎,原來還可以這樣來表達一件事情一個夢境和幻想虛構。
而且我覺得這本書看起來這麼讓人不可思議也相當大部分有譯者的功勞,不同譯者翻譯出來味道會有些許偏差。翻譯像是不離開書本身描寫的主旨的重構。先前有看過陸源的一篇「太空學院」(非常棒的一篇科幻),他本身可能也受到了不少舒爾茨的影響。
有些別與夏多布里昂那種:“於是來了一位年輕的女王,遍身鑽石和鮮花”的洛可可式描寫。該怎麼形容呢?等我想到再說好了。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六):隐秘的意义在疯长的语词中缠绕
读这本书是场意外的相逢。
之前虽然国内有多版舒尔茨的书,却一直没有注意到。这本是因为凑单拿到的。读过之后,十分震撼,原来这也算小说,却也不知道怎么来评价。
书中每篇都不长,读起来很轻松;然而,每篇似乎都向着一个方向:我的感受、特别的父亲,如梦如幻,虚实难辨。
全书首篇第一句就是:“七月,父亲去温泉浴场疗养,撇下我、母亲和哥哥,让我们任由炎热而灼人的苍白夏日摆布。”不过,读完全书,却会发现,这个父亲实际上才是全书的主角,他的奇言怪行遍布全书。从这个意义上,这更像是满怀崇敬的对父亲的回忆。
舒尔茨在自己的作品中,致力于自己独有的一套言说系统,这套语词与我们常见的都不一样,带给人奇异而又畅快淋漓的感受。作为小说,书中故事并不多,倒是大量的充满色香味与动感的环境叙述,时时纠缠在各个角落,这是另一个感觉。
如果说,大部分小说都在叙述现实,或者致力于结构的新颖,舒尔茨并不是这样。在舒尔茨的语境里,更多的是儿童的视角,神话般的叙述。正是由于儿童的视角,周围的一切都呈现出新奇而充满诗意的气息;而叙述中普普通通的事物,都显示出不一般的神态,如梦幻,如神境。
凡此种种,使得阅读变得奇异、丰富,隐秘的意义在疯长的语词中缠绕,使你忘记主题,忘记周围的世界,甚至忘记自己。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七):现实是语言的倒影
舒尔茨的作品像是赤道线上生长的一颗浆果,色泽艳丽,果实甜腻,香气引来各种飞虫,连空气都变得粘稠。
开篇觉得冗长,读到结尾却觉得是一种丰腴。杂乱恣肆、不可思议的比喻和同感从书页中涌出,像是一条条色彩艳丽的毒蛇,滋滋吐着信子,摄人心魄。这种难以抑制的张力和夏天给我的感觉非常类似,无边无际、漫天遍地的喷吐着生命的气息。
在他的笔下,父亲变成鸟兽和蟑螂,爱德华叔叔被改装成了永动机,家具张开大口等着把主人吞噬,畸形的的少女蠕动着身躯展现出最原始的欲望,而学校也会因为大风停课,全家人也会去海滩消夏,小小男孩也有建立“梦想共和国”的幻想。寻常的见闻里揉杂进各种不可思议的事件,整个文本似乎都处于现实与神话的分野。
神话故事的实质在于其与现实的不符,可如果“现实是语言的倒影(舒尔茨,179)”——现实只是语言的创造物与派生物——神话与现实的分界便也烟消云散了。整本书把稀松平常的口吻、光怪陆离的事件、司空见惯的日常汇成一锅大杂烩,像是一副超现实主义杰作,说不清是真是假,因为本来便无真无假。
“语言的生命力系于他不断延伸拓展,发散为数以千计的联想,犹如传说中断作许多截的巨蛇,分离的断块在黑暗里互相寻觅。(舒尔茨,177)”舒尔茨的故事像是在这黑暗里亮起了灯,让我们看到这些巨蛇的残块蠕动着爬向彼此,最终连成一体,拥有自己的生命力。
书中的故事不是童话,也不是现实,只是语言的兀自生长和游曳。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八):浓郁的笔触
第一篇《八月》,开头写女佣人从菜市场回来,作者描写她带回来的菜篮子,想起了卡拉瓦乔,
她菜篮中五色斑斓、美轮美奂的朝晖不断往外倾泻:樱桃闪闪发亮,透明的表皮下汁液饱绽,神秘黑莓的芬芳比它们的口感更胜一筹,而杏子金灿灿的果肉蕴含了那些悠长下午的精髓。之后写其父的种种遭遇,比如《显圣》里,大半夜他爹起来,发出先知般种种动静;《鸟》里”从汉堡、荷兰和非洲的动物研究站购入一批受精鸟蛋,并让一些硕大的比利时母鸡孵化它们”,然后养在阁楼上;《蟑螂》里,”他一天比一天更像蟑螂“。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非常规的情节背后的情感——感受去。作者饱满的笔触,使得每一句都绽现出——物质性的美德。
译者的成绩,值得提出——妥贴。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九):《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 [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舒尔茨被誉为与卡夫卡比肩的天才。现实与梦境的短篇随笔。
我称之为肉桂色铺子,原因是它们镶着深色的护墙板。
这些相当气派的铺子,会开到很晚,向来最让我心驰神往。
它们灯光微弱,昏暗而庄重,内部弥漫着颜料、油漆和熏香的气味,弥漫着遥远异邦的馥郁、珍稀物产的芬芳。你会在此找到孟加拉灯盏、魔法匣子、久逝国度的邮票、中国剪纸、靛蓝染料、马拉巴尔的松香、诡异的昆虫卵、鹦鹉、巨嘴鸟、活蹦乱跳的火蜥蜴和皇冠鬣蜥、曼德拉草根、产自纽伦堡的机械玩具,以及装进小罐子的矮人、显微镜与望远镜,尤其还有罕见而奇特的书籍,诸多充满非凡插图和精彩故事的古老卷册。
路人在金辉中跋涉,眼睛好像沾满了蜜糖,不得不半眯着抵挡强光。他们一个个掀唇露齿,在这熔金流布的昼间,顶着炎炎酷暑,套着千篇一律的鬼脸,仿佛烈日给每一位信徒配发了相同的面具:太阳教派的金面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那天凡是走在大街上的,只要交错而过,无不戴着这张面具互相致意,脸庞涂抹着厚厚一层金色颜料。他们冲对方龇牙咧嘴,展现酒神般狂放的笑容,那异教崇拜的野蛮假面。
五彩斑斓的,粉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灰蓝色、金黄色、白色的,晶莹剔透、精美绝伦的肥皂泡、柔似天鹅绒的夏天,许多个形容词的夏天。
那些散落在绚丽苍穹最深处的色彩所存留的回声和记忆被风擦净磨亮。
清晨黄褐色的烟霭和薄雾还未散去,琥珀色的贫乏下午已蹒跚而来,黑啤酒般金黄透明的天光只持续了片刻,随即便陷入七彩斑斓的广大夜色那如梦如幻、支离破碎的层层穹顶之下。花叶纷纷凋落,稀疏如秋季,迎来遥远的晨曦。
我们谈论普通人,谈论他们平平凡凡的作为,运用心理学,或者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便已足够。
无法用言语转述的主题,不可捉摸的主题。只抓住了一些美,迷幻的美。
《肉桂色铺子及其他故事》读后感(十):想象力丰富!
翻译有着时候真的有些拗口,搞不懂译者为何有时候偏要用着很生癖的词,感觉非常得不readers friendly,还有句法和文法也不太符合当下的习惯,经常需要回看来帮助阅读,读得不畅快。感觉作者风格介于卡夫卡和伍尔芙之间,但是读他们的中译本时没有这么吃力呀?!
作者对自然的描写和想象太妙了!读的时候多次停下来惊叹,以下摘录几段:
路人在金辉中跋涉,眼睛好像沾满了蜜糖,不得不半眯着抵挡强光。
密密层层的杂草、牧草、蓟草在午后的烈焰里噼啪作响。昏睡的花园回荡着苍蝇的嗡嗡声。阳光下铺满麦茬的金黄田野如褐色的蝗群不住嘶吼,蟋蟀在猛烈倾注的火雨中骇鸣,豆荚轻声爆裂,好似蚱蜢。
围栏旁青草的皮大衣向上隆起,形成一个小丘,犹如花园在梦里翻了个身。
冬天来临,日子昏黄且乏味。积雪好像一张磨破的、满是窟窿而又太短的桌布,铺展在暗红的大地上。由于它宽度不足,许多屋顶仍然呈黑色或铁锈色,露出木板或茅草,犹如一艘艘平底船,烟熏似的空洞阁楼即藏匿其中,这些焦黑的大教堂,布满肋骨状的椽子、檩条、拱梁,俨然是冬季狂风的暗肺。黎明时分,生长于夜间的崭新排气管和烟囱纷纷显现,深宵的大风已将其吹净,仿佛魔鬼的黑色管风琴。扫烟囱的清洁工,没办法摆脱乌鸦的纠缠,它们傍晚来到教堂附近大树栖息,好似会活动的黑色叶子,不久便重新振翅,飞离枝头,此后又再度返回原处,各自占据某一个树枝的某一段地盘。拂晓,它们成群结队在天空中翱翔,宛如煤灰的云团,亦如起伏飘荡、变幻莫测的灯烟斑点,以闪亮的鸣叫把暗黄的清晨条纹染黑。时日在寒冷和无聊中变硬,堪比大块的陈年面包。我们用钝刀子把它切开,却食欲望全无,懒洋洋直犯瞌睡。
那儿有一座既宏伟又蛮荒的旧花园,高大的梨树和绿荫如盖的苹果树在广阔的地域间旺盛生长,银光闪烁,飒飒直响,构成一张白色泡沫的罗网,起起伏伏的地面上,未经割刈的杂草到处蔓延,葱茏似轻柔的绒毯。这儿的草甸,覆满羽状的叶片,野生欧芹和胡萝卜精致如工艺品,粗糙起皱的金钱草叶帅和疯长的蓖麻散发阵阵薄荷的清香,坚韧而灼亮的车前草锈色闪闪,大肆喷射着又肥厚又红艳的籽实。这一切,混乱而丰盛,无不沉醉于温柔的气味之中,受到蔚蓝的长风吹拂,被夜色所浸透。
街上人潮涌动,遍及广场,众多脑袋挤挤挨挨,好像一桶掀开顶盖的鱼子酱灼灼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