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灰烬》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01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一):佳作一定要力推!
月下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也是80后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家。每次看她的作品,心里都会有种荒凉感,她的文字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像一把刀,尖锐无比,痛彻心扉。和张爱玲带给我的文字感受很相似。或许,月下就是另一个张爱玲吧。这本新书,我还在阅读,我相信,它会是一本独特的作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独特滋味。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二):《想流泪都找不到眼睛》
仅仅时隔不到半个月就又看到了月下的书,坦白说,看月下的书我心里是既充满了期待而又有三分忐忑,因为所有文字都写满了悲伤,如北方冬天的寒风,是那种浸到骨子里的冷,穿再多也无济于事,只能靠心头仅剩的一点火来支撑,好像梦幻一样寻找虚无缥缈的温度。
书名都有一种去不掉的哀愁,《梦里也知身是客》是独醒的寂寥,而《时间的灰烬》则连永恒都走到了尽头。本书你可以说是作者的书评影评合集,但我认为什么形式根本不重要,言为心声,不过是借他人的文字写自己的空虚。曾经听人说回忆大都是美好的,因为正在飞走,而作者对自我的回忆却这样狠,我想,或许也同样是因为正在飞走,挽留不得,所以才梦想有个阿拉丁神灯能换十年青春。也许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前面三分之一的外国文学,十本里面有九本是悲剧,这样悲上加悲的叙说,让我想流泪都找不到眼睛,没有宣泄的出口。
很多人写悲是为了欲扬先抑,或者是为了传说中的悲剧出经典。而月下我认为她是向往欢愉的,也想写的轻松欢快,但把笔拿的再轻,落下之后仍是那样的沉重,这种欲求而不得更让我发寒。
文中对于书和电影的解读更多的是落在作者和人物上,对于故事着墨不多。所以看来貌似很散,但我看的很认真很开心,我找到了一种久违的共鸣,人从出生就在走向死亡,路上的风景再美又有什么用?不过都是过眼云烟并且一无是处。所以这种凌乱的痛苦才应该是人应该有的态度,充满了作者某一个瞬间的激情,那一刻绽放的火花才可以点燃生命的温度。
上一次我希望作者可以多微笑,这一次依然如此,哭着哭着就笑了这种带有童年温度的词也许我们这些成年人真的做不来,但哪怕仅仅是做给自己看呢,骗人是很蠢的一件事,但我认为有时候骗骗自己真的很高明,骗一时是骗,骗一辈子就不是骗了。
笑着说这人间真无聊寂寞如大雪崩,不比哭着说我爱这个世界要好上一千一万倍?!
从前看书我都是心疼书里的人物,头一次看书生出心疼作者,我想我也是病了,但我不准备治。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别人的故事
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上,无论你位置显赫,还是身居平民,都会在流转的时光中演绎出各种各样、各俱特色的人生故事,只是自己不留心去关注,或只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下来而没有发现其中的故事性,许多有色彩的故事就会在不留意间流失或被淡漠了。
《梦里也知身是客》是午夜回想中独醒的寂寥,而《时间的灰烬》则连永恒都不知道是哪个远方的哀伤。作者在书中写了大量的电影、书籍故事,但我认为这正是作者的生活,或者说与作者的生活有着某种相同之处。曾经听人说回忆大都是美好的,因为正在飞走,而作者对自我的回忆却这样狠,我想,或许也同样是因为正在飞走,挽留不得,所以才梦想有个阿拉丁神灯能换十年青春。也许作者自己都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悲剧,这一份悲伤加上另一份悲伤的诉说,无不诉说了悲伤的故事。
我相信万物里有一种动力,驱使我前行,创造生命、过去和未来。但我们却每每停留在现在,然后骗自己以为与世界同步变化。我感到恐怕冥顽不灵的是我们自己,不断在原地踏步。当然,把人生的经历称为故事,这样的经历必然要有一些色彩。那些索然无味的经历并不具有故事性,也就失去了故事的意义。如果我们的故事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述自己起床、吃饭、睡觉的过程,或者只是单纯地回味曾经走过的路,这样的故事就缺少了思想性,就会平淡无味。所以我们需要用心灵去感悟,用理性去发现,用语言去表达,认真对待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通过观察和思索,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好,使我们的人生路上不仅有故事,而且把故事描写的更深刻更有内涵。
期待作者可以一直保持微笑,抑郁与悲愤通过文字抒发掉后,剩下一肚子的快乐继续生活。 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 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我们不知不觉变成了别人的故事。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四):打卡#时间的灰烬
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有时间的概念了?
或者说,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介意时间的流失了?
是时间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不够用了,还是我们自己觉得时间越来越宝贵了?
年轻的时候肆无忌惮的挥霍,享受着大把的青春的时候,从来没意识到青春并不长久。
正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所以我们拼了命的去加深生命的深度。
我们阅读,我们看书,我们观影,我们去体验一切的未知。
我们用好奇心维持对世界的高度热情,直到时间慢慢把热情消耗殆尽。
只是在这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体味了时间,也更了解了时间的本质。
走过的声色犬马,万紫千红,最后能记住的,一定是在时间里闪闪发亮的。
而这世界上的传奇,纵使惊鸿一瞥,时间流逝,笔触记录下文字,最后沉淀到后世。
名人的故事最是传奇,而且有了太多传颂和好事者的口口相传。
到我们这里,有了太多的神秘和更多的不可思议。
我们不想去分辨太多故事的真伪,况且,随着时间过去早就无畏评价的真伪。
看历史上人物的故事很神奇,像在现实中的神奇穿越,来到那年那月的那一天。
《诗经》里得故事可以追溯到至少3000年前,时间久远但情怀依旧。
翻开有些故事的书本,可能风沙会让纸张染上灰尘,但执念不会。
吹走心绪表面的土,让千年前的少年心事再次浮出水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因为不曾相遇,所以未曾熟悉,因为心底的执念,所以想要去了解。
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伊人在水一方,可遇而不可求,最终阻隔于宛在水中央。
离我们那么近有那么远,仿佛伸手就能触摸的,最终还是消散在空气里。
无法追逐的人,和无法体味的事情,观望可能更是一种豁达。
只是,这淡淡的离愁别绪,也还是应该写进字句,这样才会让我再想起的时候。
能不那么难过,能稍微有一点点不那么遗憾了吧。
纵然如花美眷,纵然天生一对,纵然国色天香,终究难敌似水流年。
我们在书籍在电影里面看到的人生,终究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略微了解了更多时间的样子。
下一场风来的时候,我还能想起,不会迷了眼睛。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五):你是否还记得在岁月中流逝的那些感动过你的作品
很喜欢月下这本书的名字——时间的灰烬,也觉得它和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切。
这本书是一本随想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阅读的“书香如茶”,第二部分是关于观影的“色影无忌”。其中“书香如茶”包括28本图书,“色影无忌”包括27本影视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月下在阅读和观赏之后,写下的关于作品作者的,关于作品角色的一些思考和感悟,有关生活,有关爱情,有关我们生活的状态和选择的方式。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会遗忘掉很多东西,但月下却将自己当时的心情都写了下来,用这本书分享给大家,让阅读过的书、观看过的影视作品,让她笔下的这些文章变得更有意义。《时光的灰烬》让它们不再仅仅属于月下一个人,也连结起了月下和阅读者之间的缘分,用以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
月下,自由撰稿者,曾经担任过策划编辑和网站设计师,是《城市信报》《新魅力》的专栏作家,也出版过《蛀空》《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等小说和《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倾我至诚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等传记。
在“书香如茶”中,就收录有她写的《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等传记的自序。在这些自序中,我们再次遇见了那些熟悉又有点陌生的人。熟悉,是因为他们耳熟能详,我们每个人对他们都有自己的解读;陌生,是因为月下的文字,让我们对他们有了另外一种认识,或许还是未曾有过的一种认识。他们虽然离我们很遥远,可是透过这些文字,又仿佛离我们很近。形象那么立体,情感那么丰富,表情又是那么生动。
比如,恣肆活着被众人宠爱的、纵情活着被一切人遗弃的陆小曼;比如,为了一种理想活着,追求着爱和温度的萧红;比如为了内心对真实的渴望,而选择了自杀的三毛;比如,在并不静好的岁月中,孤傲、苍凉、唯美地活着的张爱玲;比如,在时间的灰烬里,成为了我们回忆一部分的哥哥——张国荣。
《时间的灰烬》这本书中,“既有看透世事的尖刻得近乎酸薄的幽默,也有沉寂的宛若接近熄灭的火焰的热量”。我们读这些故事,我们看这些人,我们欣赏这些电影,我们都是在别人的剧本中,“体验着”自己的生活,感悟着自己的人生。
而这一次,月下那赋有深度的思考,极具感染力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主人公的另一面,也让我们对他们的人生对我们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当然,通过这本书,我们也看到了用情至深,为了自己的那颗心,不断追求着真相的月下。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六):燃烧 殆尽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出自《诗经》
“蒹葭”意是芦苇,国庆前去河边散步,采摘了一株芦苇,皮肤接触到的地方一直痒,印证了一句话;路边的野花(野草)不要采。最近接触这首“蒹葭”也是看的电视剧《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原著没有看多少,电视剧里的二狗也属于重情重义之人,爱情到来之际在于自己的心境,离开之时也够洒脱的。这也是一首求而不得带着惆怅的诗。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苦此处惹尘埃。
天涯咫尺,有些事物真的不是自己能控制的,爱情是一方面的,事业是一方面的,朋友和家庭也是,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是人为的也是自然灾害形成的。
有人说读一个人的书太多,自然而然说话做事都会像那个作者,因为无形中受到荼毒太深,难自拔。也就是别人说的在他的日记里仿佛看到了谁谁的影子。
书中也引用了部分名著的段落,以及自己对书籍的感悟,也有对电影、电视剧的一些见解,读别人的书,看别人的演绎的人生,最终走的还是自己的路。
刚好最近在看电视剧版本的《大话西游之爱你一万年》才发现最啰嗦的唐僧在这里,有点无厘头和闹腾的悟空也在这里,看的时候别人说我,都不知道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天天看些我都不懂的,我想说我感觉我很正常,只是你眼中的我不正常而已。玉皇大帝是属于道家吗?佛祖自然就是佛家,不管你信什么道派,最终也是要回归正派,回到自己家。
有人说大海是漂亮的,深蓝的大海和蔚蓝的天空相得益彰,也有人说大海会淹死人,天空也是无情的,爱下雨,爱刮风,爱挑逗你的一切。其实不管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你都是要经历一番才知答案的。
看着别人的故事,一直在想故事里的那个人像自己,就会幻想如果重新开始,是不是就会不一样,没有回到过去的法术,只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留给你,错过了最佳的时间,那就在错的时间里遇到正确的机会。
看这本书让你明白了许多事情,在面对一些选择的时候也知道要怎么做,人都是自私、贪婪的,也是爱财之人,人无完人,计较太多得失就会失去太多。我是一个慢热的人,慢到发现你的时候,你已经离开我了,然后我也不会难过与神伤,也有人说我就是一个冷淡的人,对于任何事都不会上心,哪怕是爱情。
雁过留声,水过无痕,落花虽美,但也是无情的。人生就是这般无常,可你还是要到这世上走一遭的不是吗?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七):弯刀无忌,直取人生
文/薛易
有段时间,我喜欢问人一个问题——你躺着看书,还是坐着看书?
这样问其实主要指向一点:看书的心态,究竟是纯属娱乐,聊充消遣,还是较为严肃,作为人生经验的某种延伸。
现在想来,这一问题着实武断而幼稚。习惯千差万别,人生千姿百态,何况读书这等私事,哪能一言以蔽之?
当然,读书如是,看电影亦如是。
不过,即便有所醒悟,当我看到月下这本《时间的灰烬》之后,还是深受震撼。这是一本太过直接的书,它像飞骑之上的一柄弯刀,挟着风声呼啸斩入,一时鲜血泪水倾泻而出。一切都是带着体温,连着回忆,牵着宿命,洒下红的白的黄的绿的满地狼藉的人生。
在前言里,月下就老实交代:“有人对圣埃克苏佩里说‘你看上去很忧伤’,圣埃克苏佩里回答‘因为疲倦的缘故’……因为疲倦的缘故,我也这样说。这样我就可以躲进自己虚拟而怡人的艺术世界里,把门一关。‘棉花都能让我受伤’,这个孱弱的身体包裹着的孱弱的灵魂,书和电影是我残喘的药。”
一剂药医一种病,一种病养一种命,而沉疴必须猛药、霸药——这是一本疗伤乃至续命之书。
巧的是,我与月下都喜欢《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我喜欢的是他独自一人深夜在小店吃花生米的情景,那一盏孤灯一杯浊酒,冷则冷矣,却带着人间的烟火气。而当书与现实相关联,月下的眼神中分明有几许悲怆。
她说:“古龙笔下的李寻欢,一个把生活当成艺术来铺陈的人,日复一日地欣赏亲手制造的残忍的美。在他,欢乐是过眼云烟,而悲伤却可以在想象里渐臻完美。李寻欢离开龙啸山庄踏上茫茫雪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怆,正像我当时离开一个城市时的情景吧。刻骨铭心的孤独像蚀心草一样吞噬着他,他沉醉在自己的绝望里,迷恋于自戕。 ”
前些日子,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成为爆款,原著小说作者亦舒随之又火了一把。而将“师太”与张爱玲做比较,是个由常说常新的话题。月下写过一本关于张爱玲评传,自然有一定发言权。她下笔不留情面:“像张爱玲,她的故事里从来没有完美的人,她不造梦,不粉饰现实。虽然亦舒也不写完美的人,但她的路数仍属于通俗文学一类,因为她在造梦,她的主人公遇到的爱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喜宝,她要很多很多的钱,她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钱。”“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是揭露真相,而不是造梦。”读罢不免让人担心:师太的粉丝莫扑来寻仇?
她写《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他的行为是冷酷无情的,是自私凶残的,可是,尼采也说,为了更强的生命力,不能被软弱的不健康的生命拖下去。斯特里克兰德的凶残是有其正当理由的。所以作者毛姆用最后二十页来指出斯特里克兰德是个伟大的人”。“他身上这种人格的力量令人敬畏,当这种力量归于寂灭,就产生了如神灵般的宁静。”
相对于书评来说,月下的影评多了一丝温柔,几分惶惑。不过,也因为这惶惑,指向了人生更多重的可能性。
基耶洛夫斯基的《双面薇若妮卡》(又名《两生花》)也是我喜欢的,我着迷于主演伊莲娜·雅各布身上的迷幻气息。月下写道:“两个薇若妮卡,她们相貌一样,喜好一样,都有心脏病,都热爱音乐,用同样的唇膏……冥冥中两个人有着微妙的联系。”“波兰的薇罗妮卡死了,法国的薇罗妮卡从此孤单了,爱情并不能解除这种孤单,爱人并不能代替她的另一个自我,她的灵魂。”
也许,每个影迷青春期的春梦里,都有一个《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我还只是十三岁时,1941年春末的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她……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而我,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雷纳托,十三岁,骑着脚踏车穿梭在街上,像一个影子,跟踪她,偷窥她的生活,一面又用自己的方式,惩罚那些侵犯她的男人、那些诅咒她的女人。”
我喜欢这样的叙述,让我回到从前,宿舍里回荡着爱华‘随身听’鼓荡着的张雨生的《大海》。三十米外是两行繁盛的法桐,厚重的绿叶遮挡了燥热的视线——再二十米外是女生宿舍的绯红色窗帘。我们谈论莫妮卡·贝鲁奇,那个远在意大利的女神。
当然,按照多年来的习惯,月下从不粉饰太平。写《云上的日子》,她摘了两句话:
——如果我说我爱上你会怎样?
——就像光亮的房间点燃蜡烛。
“于事无补。这心境很像川端康成的一句话:‘我的心每天仿佛自杀的人一样荒凉。’”月下说。
我知道,对月下这种出过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诸多作品的作家来说,一本书评影评集很难称得上“力作”。然而,这本书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她倾注心力之处。
她没有虚晃一招,而是无所顾忌,如弯刀,在一弯新月之下,在一轮圆月之下,在青天白日之下,在蒙蒙细雨之中,在苍茫无涯的尘世里,呼啸而来。
时间的灰烬里,是谁一声叹息?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八):爱情的常态,分明是有情人难成眷属
爱情很简单,不过是两个人互相吸引,然后在一起度过余生。爱情又很复杂,或许两个人本该走到一起,却被命运捉弄,最终劳燕分飞。无情人终成眷属,有情人海角天涯。
爱情是最难描述的事物。多少舌灿莲花的人在回忆爱情时,只能在张口结舌一番后,吐出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可偏偏又有那么多的人,把爱情故事演绎得如此委婉动人,让旁观者心生恻隐。偏偏我们又被世俗迷离了双眼,宁愿将时间浪费在铺天盖地的八卦信息里,也不愿意走进那些凄迷的爱情故事里,去品尝那苦乐交织的味道。
是啊,我们生活的节奏太快了。我们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看完一部经典电影,又有多久没能沉下心来看完一本书了呢?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无人在意。那么多的爱情故事沉睡在泛黄的纸页里,或镌刻在陈旧的胶片上,静静等着有缘人的邂逅。
而当我邂逅了作家月下的这本《时间的灰烬》时,才发现自己居然错过了这么多精彩的故事。
被命运裹挟的众生
这本书中记录了作者读书观影时的思索结果。与其说这是一本书评、影评合集,不如说是“爱情演绎者”的众生相。是他们将爱情的美好展示到我们面前,再任由命运的洪流将它们卷走,再把它们撕碎。
或许,身不由己,才是爱情最好的注脚吧。
我还记得《美国往事》里的那一幕:“面条”晚年归来时,看到自己最好的兄弟麦克成为了谋害自己的幕后黑手,青梅竹马的女友黛博拉成为对方的情妇。其实我在初次看到这里时困惑不解,为什么本该是你情我愿的一段爱情,最后反而劳燕分飞?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黛博拉和麦克才是一路人——为了理想不择手段。而“面条”虽然身在黑帮,却是恪守本分的人,如他所言,“有些活能接,有些活不能接。”三观不合的两个人,就算是被爱情撮合在一起,也迟早要分开。
而《画皮》里的爱情故事同样是个悲剧。虽然电影里的故事和《聊斋·画皮》里的故事相去甚远,但王生的本性却并无二致——多情而滥情。爱情本来就是羸弱的事物,容不得分割和雨露均沾。于是,佩蓉走了一趟鬼门关,小唯则放弃了千年的修为。曾经完美的爱情留下一道隐隐作痛的伤痕,永远镌刻在了王生的背上。
爱情本该是两个人的事情。无论如何,这个空间里也容不下第三个人。脚踏两条船焉能长久,因为迟早有一天,两条船要分道扬镳。
平静叙事下的暗流涌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佩服作者月下洞明世事的通达,也会慨叹她隔岸观火般的冷静。虽然那些故事都发生在别人身上,但在那些悲剧里,或多或少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在其中若隐若现。而月下的笔下却并没有撕心裂肺的描写,只有一段段娓娓道来的语句。在那平静的叙述背后,分明是满眼伤痕和惕然心惊。
这是一本书评、影评合集。常言道,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个故事都附带着月下的见解和个人色彩。实际上,那些经典作品本不是平坦的地图,而是巨大的冰山。每个人踮起脚尖,却只能见其一角。而在翻开这本书后,我跟随着月下的脚步另辟蹊径,从而看到了冰山背后崭新的风景。
从一个角度观看事物,是为见解;从多个角度分析事物,是为思想。所有的思想,都不会脱离“碰撞”和“交互”这种窠臼。
《雏菊》一篇中,杀手朴义爱上了画者慧英,而慧英却认为默默关心她的人是警察郑宇。为了慧英能幸福,朴义放弃了杀害郑宇的任务,更为了这个信念牺牲了自己。但慧英仍然在混乱中中弹身亡,只剩下孤零零的郑宇活在人间。 分明是有情人,却要天人永隔。在这场爱情的角逐中,每个人都输掉了一切,成为最终的失败者。我想,有情人难成眷属,才应该是爱情的常态吧。
(完)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公众号:吃书达礼
《时间的灰烬》读后感(九):《时间的灰烬》自序
“天涯”之猥琐,曾是提裙角而入,不想有“闲闲书话”这样一块净土,又看到了孙悟空,重温儿时旧梦,仍是颇有兴味,好多人在讨论孙悟空有没有朋友的问题,被压五指山下五百年,竟无一人探望,兄弟不如路人,一个小童还送上桃子吃。集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于一身的齐天大圣是否感觉到饥寒交迫?即便没有,心里也是无限凄凉吧。曾经有一个梦想:化身短笛牧童,天天为他送果子吃。
以前认为争论可以磨砺思想,深刻与深刻碰撞必有更深刻的思想产生,现在想来委实好笑。多少争论已经不是站在自己的观点上而是站在自己的利益上,就像那个不正经的学生吴承恩起笔两个识字山人的争论,最终以对骂收场。月下只与人争对错不与人争高低,就像一个追赶风筝的傻子一样寻找答案,却忘了追得上风筝的只有哈桑,而哈桑唾面自干的行为在阿米尔心中种下了罪恶的种子,须用一生来追悔。
既如此,不若关门读书,以图清静。有人说,挖矿井的,底下若是没有矿,挖得再深也没用。既然什么也没有,何必执着!思呈说,“无情未必全是妖,多情的却从来就不是人。与其对牛弹琴不如吃笋丝炒肉实惠”。
贾宝玉说最讨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和林黛玉是那个时代的另类,而孙悟空也同样是时代的叛逆者,以个人的力量去对抗整个体制注定要输,但是有时候偏要输一回才痛快。央视版的《西游记》弥合了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矛盾,这样看起来比较亲切,书里的唐僧对孙悟空呼来唤去,孙悟空对师父也面上嘲讽心里怨怼,而电视剧里师父心疼徒弟补缝皮衣,徒弟爱戴师父不忍相离,真成了个知礼的猴儿。电视剧《红楼梦》用袭人的谗言代替了高鹗戏剧化的调包计,一个丫鬟去承担这样的罪责未免牵强,可总比把王熙凤说成始作俑者合理得多……
一个笔友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几乎无法掌握真相,也无法精确地描绘真相。因此,必须把真相从藏匿处挖掘出来,转化到另一个时空,用虚构的形式来表达。”我想,如果获取真相这么麻烦的话,还要不要耗费这个心神?川端康成认为一切都是虚无,在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真相。所以,我宁愿相信感觉。
感觉金庸小说中的小龙女,如梨花般绝尘脱俗,暗香浮动却又清冷无为,即使深情也是充满禅意的深情,毫不黏滞,这样的女子没有闺秀之贤却有林下之风。她从古墓中走出来,带着露珠的持重,白色而简朴的衣衫,不是轻薄的绸纱,而是下垂的布料,她没有丝毫轻薄飞扬感,却以体态和神态来衬托作为仙子的轻盈。古龙笔下的李寻欢,一个把生活当成艺术来铺陈的人,日复一日地欣赏亲手制造的残忍的美。在他,欢乐是过眼云烟,而悲伤却可以在想象里渐臻完美。李寻欢离开龙啸山庄踏上茫茫雪地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怆,正像我当时离开一个城市时的情景吧。刻骨铭心的孤独像蚀心草一样吞噬着他,他沉醉在自己的绝望里,迷恋于自戕。
把美好撕开揉碎毁灭,然后再静下来尽情欣赏,仿佛水乡乌篷船里的湿烟,只能感觉却无法触及。原来你只能在我的梦里生存啊!这是一种《蒹葭》式的怅惘。
谁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谁愿意背离安定的生活走向一个未知?
记得以前有笔友说:月下,我一直在想是否有一个人伤你很深,可是后来才发现伤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有人对圣埃克苏佩里说“你看上去很忧伤”,圣埃克苏佩里回答“因为疲倦的缘故”……因为疲倦的缘故,我也这样说。这样我就可以躲进自己虚拟而怡人的艺术世界里,把门一关。“棉花都能让我受伤”,这个孱弱的身体包裹着的孱弱的灵魂,书和电影是我残喘的药。
弗洛伊德说,能从现实中获取快乐毕竟微乎其微,于是他必然深感饥渴,所以“幻想”就成了人类获得满足的补偿,乃能在幻想中继续享受不受外界束缚的自由,原欲离开现实满足的可能性,过分地累积于前本无害的幻想之上。例如:白日梦。有艺术修养的人有一种内向的天性,他把幻想升华,复返于实在的一条出路,表现于创作中。他知道如何润饰他的白日梦,使其失去个人的色彩,而为他人所共同欣赏,引起他人的共鸣,他可使别人共享他潜意识的快乐。
世人多喜欢娱乐性的通俗作品,是因为这种作品能够满足他们的白日梦。像通俗小说和电视剧,多是英雄美人、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人都希望自己变成王子或者公主,在刺激却无害的历程中飞奔、陶醉。爱情、名利、物质的满足都是像弗洛伊德说的在幻想中寻求的欲望的满足。
但是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是揭露真相,而不是造梦。它不以让你在虚幻的世界里以浅薄的欲望满足为目的,它所带给人类的很可能更多的是痛苦(不是切身的痛苦,是隔了一层的审美的痛苦,所以仍旧与人无害)。痛苦是“真”的一种形式,像张爱玲,她的故事里从来没有完美的人,她不造梦,不粉饰现实。虽然亦舒也不写完美的人,但她的路数仍属于通俗文学一类,因为她在造梦,她的主人公遇到的爱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喜宝,她要很多很多的钱,她就得到了很多很多的钱,这也是一种欲望的满足。艺术作品段位高低的区别,在于喜好弘扬“真善美”还是瓦解这种“真善美”,从而看到世界的本质。
如此一来,弗洛伊德“艺术品只是艺术家原欲的自我满足、幻想的自我满足”的观点是不完善的,他忽略了真正的艺术,正如他忽略了人之为人与动物不同的一面,他对人的理解太“自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