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城市的远见》经典影评有感
日期:2022-04-13 03:3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城市的远见》经典影评有感

  《城市的远见》是一部由劉嵩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的远见》影评(一):一些感触

  

1上海。喜欢上海人的冲劲与包容性,喜欢上海的决策能力,虽然快速建设看起来很土,但成果是直接的。个人感觉,纪录片之后上海的发展更加市民化,人性化,市民生活更丰富,基础设施更完善,城市更加有活力。很喜欢,希望能在上海生活,跟一群踏实上劲的人一起工作学习,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我能说看纪录片的时候有种心动的感觉吗

  《城市的远见》影评(二):京都:心灵的故乡

  町屋前店后屋,每个房子最里面必是厅院,而前面则是街道,入世与出世完美和谐地结合到了一起。

  日本的寺庙感觉是那么的干净,置入其中,总能让人身心安静下来,静静地品味这充沛禅味的美,不禁想永远置身其中。

  东京新站,实验式的大楼,仿佛若干栋都市楼房聚合在一起,错落有致,仿佛一个小小的大千世界,空中走廊的构思更是精彩,走在上面,下面是很深且充满各种结构的空间,上面是广阔的天空,这种感觉很眩,我也想去走走。

  而片末出现的鸭川河也是让我如此的心动,它是一条让京都之所以成为京都的河流,宽阔平浅的河面,可以看到清澈的鹅卵石,上面有各种水禽,河中间铺有大石头可以从河这边走到河那边去,沿河的路平整柔软,再远处的草地有如馒头般的圆润起伏,阳光照射下来,一片的春光明媚,无比惬意。

  片尾的一人所说的:每个人对京都都有自己的感觉,有可能是南辕北辙,完全不同的,但是都对,所以说京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城市。

  所以,京都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人们。

  《城市的远见》影评(三):午饭笔记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

  一,科学公园

  科学公园计划案的主要建筑前方留出大量空地,绿地,湖泊,不但在周遭拥挤的工业区中创造出一片喘息的空间,也是一个生态改造计划的一环。

  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物是一个新产业培育中心,提供高科技技术的研发,教育与生产的相关配套服务,北鲁尔的相关大学以及邦政府都在这里设立研究所,专门提供生态及能源科技的研发服务。这个曾为炼钢厂的建筑如今成为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先锋。

  优良的政策将研发人才,具有优秀品质的年轻工作者引入该工业区。而且该园区完全对外开放,如同一个社区公园。周边的劳工阶层社区往往缺乏公共设施,这个科学公园的避设,大幅提升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品质。

  (未完待续)

  《城市的远见》影评(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应该如此。

  台湾公視立台于20世纪末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其中柏林的那段感人至深,台湾拍得额有感触,大陆和台湾之间又何不是有一堵精神的墙。不管你的工作与城规有无关系,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经典之作,之前与台湾的朋友聊起,也说小时候,台湾电视有很多非常出彩的节目,而现在则被这些主流快餐娱乐文化占据。悲哀

  《城市的远见》确实做的不错,专业性到位又不失趣味,贴近普通人,从民众的视角来探讨城市的发展与未来。 虽然我并不赞同完全根据人民的需求,群众的意愿来做分析设计(毕竟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民这个字更多的是配合"愚"这个定语)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段:

  鲁尔工业区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恩瑟尔河在被附近工厂污染了近百年后,生态修复需要耗时长达35年,按照10年前的物价计算,耗资共需400亿人民币左右,那么我们呢。。。相信看过《人造景观》都知道中国那已经被污染到宛如异界,又或者说是外星星球一般的村落,10里外就各种恶臭。以后真是要父债子还,而且要还很久。

  关于阪神地震后的重建。

  中国发生巨大灾难之后,我们可曾反问过自己,通过这些巨大到所谓的“不可预测”的灾难,我们学习到了怎样的经验,并且规划了哪些相关设施,能够在下次灾难时发挥赈灾的功能。 就快要夸过第3个年头的大地震,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或不过是如同一场让大家捐了不少钱的娱乐新闻(事件),重建的好像还是危房。

  总之学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甚至与这些皆无关者,只要你居住的世界需要与人类社会和城市发生关系,就不该错过。

  《城市的远见》影评(五):远见、良心、尊重、融合与执行

  很真诚的纪录片,选取12座城市或地区(鲁尔区更新分上下两集),探讨它们在城市营造方面的成功经验。所有对城市感兴趣的观众,特别是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相关的从业人员都会获益匪浅。除了上海那集和关于地震重建的两集,我都很认真的看了,虽然是十多年前的科普级纪录片,但收获良多。

  一、总体上看,所有的成功案例都可归纳到五个关键词

  第一是远见,绝不短视,每一个案例都有长远的愿景,所有的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愿景制定和执行的。

  第二是良心,每一个案例都是真真正正从城市百姓的需要出发的,功利和私欲换不来成功。

  第三是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不同人群的需求,“人定胜天”是谬论。

  第四是融合,每一个案例中,城市管理者、NGO、专业机构、社区和百姓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第五是执行,每一个愿景都有着一系列可执行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又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不论是设计、资金和政策的落实,还是具体的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都堪称典范。

  二、具体到九个我认真看的案例经验,一句话概况如下:

  1.巴塞罗那:全面开花的、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营造

  3.新加坡:科学长远的规划、轨道交通引导的新城建设、周到的公房和公共设施建设

  5.京都:保留历史的文脉,对传统的尊重

  6.巴黎:从奥斯曼的大改造到密特朗的文化建设

  7.古川町:唤起社区力量,营造亲和故乡。

  8.柏林:政治环境重构后,如何以国际级的项目拉动城市更新

  9.10.鲁尔区更新:重建和更新并非大拆大建,保留回忆和面向未来能够很好的兼顾,关键是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尊重人们的需求

  12.高雄:重视乡土调查,从历史、文化和地理中找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13.宜兰:一以贯之的政策,以公共设施建设带动区域发展,国际级的设计和乡土经验融合,高品质的设计和施工

  个人很喜欢巴塞罗那、新加坡、京都、古川、鲁尔和宜兰这几集

  《城市的远见》影评(六):笔记~京都心灵的故乡

  京都很好的保留了中世纪的日本,这个初建时模仿唐长安的旧都,经过千年积累形成的城市韵味得到了精心呵护,但都市是活的有生命的,当传统面临时代的挑战,任何城市都会有摇摆不定和失败的案例的出现,面对1960年日本经济的压力,京都同样未能幸免,控制古建筑周围建筑的高度和体量,是那个时代的议题,当时京都的建筑法规同样粗糙,于是导致出现许多庞然大物,京都铁塔,京都大饭店,和出现在町屋旁边的大体量,变相占用原本城市上方空间,打乱和谐城市景观

  但我觉得面对现代科技,作为一个实验性城市,京都不同于北京的是,北京已经成为各个国外大师的试验基地,各种现代后现代风格的建筑杂糅,与传统断了联系,连带城市景观一起不断生长,而日本本土建筑师们在京都对现代建筑的尝试上则小心翼翼的多

  片中我最爱的是町屋,一种店铺住宅,两层木构,基地狭长,前店后住,中间有安静的庭园,建蔽率60%。就像北京四合院,町屋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生活方式,安藤住吉的长屋便是用清水混凝土在有限的基地构建了这样的中间有院的居住模式。与现代人对家的理解不同,一个用于晚上睡觉的封闭盒子,町屋把全家人〔包〕在一起,纳入风,雨,阳光,温度,没有AC,却与自然同居,在市井喧嚣中有宁静的居所,仿佛大隐于市,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庭院景观孕育了町民细腻的审美

  传统园林:京都三面环山,园林也以山为背景,曾经看过一本书,讲中日传统园林的区别,印象最深的是景观构成方面,日本传统园林是横向的,而中国(苏州)园林则是竖向的,什么是横竖意会就好,日本传统园林多为宗教作用,如大原三千院,极具禅意,中国园林则是居住功能,如拙政园,狮子林,古代土豪们生活质量level真心令人垂涎

  建筑师案例:

  高松伸的东本院寺招待所加建:加建部分尽量地下化,地上部分风格极简,以避免干扰原本空间秩序,地下部分设计了良好的采光,想起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很多人觉得把埃及搬到卢浮宫前很违和,但大师的初衷是玻璃的纯净与四,面,体,的极简元素不会对原本空间造成过多的干扰,anyway小时候决定以后要学建筑就是从新闻上看到这个作品开始,虽然最终折翼了

  原广司的京都火车站:最赞建筑立面,哭一下,,,不是常规的像单栋建筑,而像混杂城市的一部分,(#‵′)靠。。

  还有,京都果然有安藤的建筑,陶版庭园

  一直觉得日本建筑师很牛逼,他们可以在现代钢混结构中捕捉日本传统空间美学要素,那些钢混们虽然不具备局部的传统构建元素,但看起来仍然很日本~片中一个建筑师很有趣,提到了构件素材,即用火一烧便可化成灰的材料,,,

  鸭川治水:保护的是人类亲水权,把防洪,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四个课题彻底整合,两岸的环境规划不作过度设计,很喜欢河岸边饮酒露台,鳞次栉比

  最后,西镇织和传统蓝染,好美

  《城市的远见》影评(七):城市,让生活更糟糕

  看完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集是一个深夜,舍友们在玩游戏,完全无视第二天的快题设计。作为一个重点大学里尾巴学校的重点学科里的尾巴的专业,我们似乎与这个大学有着说不清说不明的违和感。

  大抵与这座城市有关吧。

  广州这座城市骨子里就是一种安于现状的性格,或者说懒,倒不是说人懒,而是,没有上海的那种快节奏,没有北京的信息时效性,更不要说香港的大都市化。

  《城市的远见》里,最喜欢的是柏林那一集。面对这一个充满沉重历史的城市,我完全感受不到它的沮丧,而是一种历经苦难的沉稳与重生。柏林墙这几十年的分割,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何其的打击,然而这几十年,停滞的交流,两种体制下的隔阂发展,并没有让柏林成为一个支离破碎以及奇怪的城市,反而在柏林墙倒下后,让德国的人们更加的团结。所以,我们经常所标榜的苦难,其实该标榜的应该是其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国力雄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来得更像一个机遇,抓住了,就像台湾1999年的地震,中正村和日月潭等等的群众,变得更加的团结,而且更重要的是,群众更了解自己的社区,对这个社区更加有归属感,这种力量远远比一场社区文艺表演晚会要更大些。

  参与式设计,这是我对于台湾及国外的城市规划中感触最深的,鲁尔工业区的儿童妇女住宅、日本濑户川社区的改造,都是涉及到使用者的参与设计,这实在太重要了。只有自己知道穿几码的鞋。

  上海那一集是最失望的一集了吧,特别是听到为了建设而拆掉一大批弄堂的时候。我并不固步自封地认为这些东西要保留下来,只是,当一个有着庞大生活气息的片区可以那么轻易就在这块土地上消失不见的时候,那这座城市很多东西肯定会更加轻易地丢掉,例如良知、文化?

  哪个城市不都一样,不停地建造一些以为是很好的东西,而摒弃一些传统保存下来的东西。说实在的,能在10几年成为一个“好”的符号的东西,那么肯定有别的东西在这十几年里慢慢取代它,那些保存了几千年的东西,却不放在心上,那么这座城市迟早会同质化,再谈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的本质就是非重复、高度复杂多样性的啊!

  现在的中国就像那么面对着改天快题的学生,毛毛躁躁地掌握了一些自以为的好的东西(技巧),于是就不在深入思考,潦草应对。

  相比快题,城市与生活都难多了。

  《城市的远见》影评(八):城市的远见之四:上海巨人的脚步

  首先说一下这组纪录片的感慨:即世博会之后我对城市规划的再认识。城市规划本来让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理论并且不合实际的专业。但是现在来看,城市规划是集建筑、交通道路、通讯工程美学于一体的专业,也像经济学一样,是一个需要很深的综合修炼。

  台湾拍的城市的远见之四:上海巨人的脚步

  从开埠时间的英租界和法租界的美景,到苏联帮助建造的上海展览中心,再到改革开放的虹口和现在的浦东,上海的可谓变化万千。

  英租界到法租界是资本家的空间经验积累的展现,风景之优美自然不必说。

  比较有感触的是新中国建国时期仿照欧美国家的工人住宿区建造的曹阳一区,楼高二三层,楼间距很远并且有很大的绿化面积。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踢球,老人可以在楼下晾晒被子,虽然比不上盐湖城的奥运村的小别墅,但是在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已经是乌托邦一样的建筑了。但是工厂却发现这么好的建筑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工人巨大的住房需求。于是在建造曹杨五区的时候,就变成了楼间距较小,而楼层高5、6层的房子,这跟我们在世博期间租住的上岗三村的房子很像。于是上海人在上海潮湿的气候中,只能在阳台伸出长长地竹竿,晾晒一周也晾不干的衣物,使得整个小区看起来像衣衫褴褛。

  第二个感慨就是不得不说的上海交通,在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政府采取了车辆牌号限行的政策,保证了交通的运行,但是日常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堵塞。而2010世博会期间,人流量要远大于奥运会,但是上海并没有想象中的拥挤。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上海采用了高架桥的方法来缓解堵塞。在上海城区建立起一个“申”字型的高架桥,使每个小时行驶速度由10km/h提高到20Km/h。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架桥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世博顺便游玩的1933老场房,公租借建造的宰牲场到现在的艺术园区,是非常好的改造案例。

  改革开放后,虹口的第一块土地拍卖(朱镕基曾参与),以当时香港的1/10的价格拍出,投资商心里也战战兢兢。崇光百货原来是台资。正如同济大学的小末教授说的那样:上海因开放而兴起,又因闭关而一度衰退,现在又因开放而重新崛起。当美国的第七舰队封锁在大陆的港口旁边时,上海就死气沉沉了。而中国政府并不等待所有实际的成熟,再作出行动,而是集中力量发展一个点,让资本家生怕落后而加大投资。这话特别明显的体现了我国经济2010年以前以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

  金茂大厦,这个中国第一高的摩天大厦,竟然是仿照中国的密檐式佛塔而设计的,话说在北京看了这么多年的天宁寺,我真的从金茂大厦身上看不出任何密檐式佛塔的韵味。估计是因为学了“摩天大楼之咒”,我对这种摩天大厦没有丝毫的好感。不过,如果上海没有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银大厦、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这些高大的建筑,也就没有了与世界其他的金融中心相提并论的气势,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拍出像《变形金刚2》里面机器人站在NYC的Met life楼顶的自讽的场面。

  《城市的远见》影评(九):笔记~鲁尔工业区的改造上

  再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想到了大二时我的小别墅设计---沈阳铁西区厂房改造,当时不知道鲁尔工业区,不知道诺曼福斯特,不懂城市文脉,不知道包豪斯,不懂SOHO文化,不知道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建筑美学就是源于厂房的机械美学,只是看了伊东丰雄在一个浮夸豪华别墅区设计的工业美厂房样小别墅项目,憋出此方案,当时老师只说我的方案可以做的很有趣,符合城市文脉,然后对我形式上模仿伊东丰雄小别墅的企图表示不认同,我心里OS是城市文脉是什么,还有老师你再多说两句呗,现在想起真的可以做的很有趣,好想重做一遍,我觉得我会被自己的项目感动哭的

  ------ ------ ------ ------ ------ ------ ------ ------

  分割线后开始笔记

  鲁尔工业区具有150年历史的欧洲旧重工业区,早期发展迅速但缺乏规划,钢铁产业发达,支持了德国二战时的强大战斗力,后转为煤炭产业为主,日渐萧条,污染严重,缺乏生命力,艺术中心特为转型过程中的艰难,痛苦与挣扎,编排了一个舞蹈

  设计手法:不做强行拆除,保留原貌以提醒历史,旧建筑做新利用,延续旧的记忆,却以全新视野对待,如瓦斯槽变展览馆,钢铁工厂变游乐园

  我最心水的几个例案例:

  12矿区:suki~原本就是包豪斯设计,在当时是世界工业厂房的先驱,建筑师从设计之初就进行了整个片区在建筑功能,形式上的规划,于是整个片区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变身为博物馆+展览馆+各种产业的工作室,再次进行产业改造

  12矿区锅炉机房:建筑师是诺曼福斯特!大师的项目总是如此牛逼,改造包豪斯设计的旧厂房(#‵′)靠。。。锅炉机房本身就是极高品质的工业设计,改造为世,界,最,大,工业设计展览中心,并与设计研发产业相结合(#‵′)靠,大师不改动原来的空间形式秩序,巧妙安置展品,恰当而具有特色!想到了大二的时候我的沈阳铁西区厂房改造proj,,,见开头。。。

  浴室:变舞蹈表演空间,,改造过程中只拆除一道墙,原本的镜子,肥皂盒,扶手都加以保留,此处我要哭一下,,,浴室空间和舞蹈文化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进行了聪明的结合

  炼焦厂:变展览馆,原本的空间趣味足以让所有建筑师垂涎,新加的摩天轮,此处我再哭一下,,带游客进入炼焦烤炉内部,靠靠靠这才叫真正的锅炉实地考察

  科学公园:对旧厂区进行生态改造,产,业,转,型,引入研发产业,人才引进,创造就业机会,对公众开放,改善周围社区生活质量

  煤渣山:随处可见的煤渣山是鲁尔工业区颇具代表性的景观,绿化成功,体现德国先进的生态技术,山顶四面体钢结构设计独特,工业美感,供人登高望远,同时四面体也是山的象征

  大象公园:建筑师别出心裁,玻璃幕包裹楼梯间,插上象鼻,俏皮且具有工业美,完全没有因具象而给人带来反感

  IBA结合政府,民间团体,专业学者的共同力量,完成了此转型项目,致敬~

  《城市的远见》影评(十):《城市的远见》巴塞罗纳 观后感

  看完巴塞罗那纪录片后给我的最直观的印象有两点:重视城市公共空间,营建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品创造空间。

  巴塞罗纳有两千年的历史,从而二十世纪起从事贸易逐渐富裕,市民有地中海文化性格,热情友善,喜爱户外活动,享受城市的户外空间。巴塞罗那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从1976至今,创造了450多个新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的生活自然融洽,成为巴塞罗纳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其公共空间改造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6~1986年可持续的巴塞罗那模式。针对工业的衰败导致土地利用率低和市民生活质量的降低,政府采用针灸式城市空间改造,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对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重组创新。

  第二个阶段:1986~1992年可持续的奥运规划。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开始向大型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建设转变,以继续改造和发展城市为目标,巴塞罗那全面展开都市规划与建设。政府明确提出奥运相关设施建设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相结合,注重承城市各区域发展的相对平衡和城市资源的统筹配置。

  在进行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建设过程给我的启发

  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改造没有采取扩张城市用地规模的方式,而是单点突破,巧妙利用利用率低的工业废弃空间和过度密集的机动车道。设计师根据场地的不同特征灵活采用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进一步挖掘了土地利用的价值。诸如废弃工业园区的多样开发利用,把工业园区改造为奥运村,西班牙工业公园等;废弃采石场特殊地形的开发利用,公共空间改造结合特殊地形,减少开发成本,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废弃车站的功能转换利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城市机动车道引入带状社区公园,政府利用城市过于密集的机动车道,根据实际情况在车道中间,单侧,双侧甚至立交桥下开辟带状绿地,即作为城市步行道又作为带状社区公园,并进行功能分区,这些人行道上简单的功能分区,恰恰满足了居民对社区公园的需求,具有极好的可达性。

  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巴塞罗纳公共空间的改造注重废弃材料重新利用于建设新的公共艺术与雕塑。如克洛特公园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公园将原本就车间的砖用于新公园的建设,而保留的车间墙体设计成公园特色。同时也提倡耐久的材料,优质的大理石和木材作铺装,在经历风雨后依然保持美感。

  简单的设计手法,凸显人文主义关怀。在巴塞罗那的规划学者们看来,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主角是使用公共空间的人,人的活动和穿着给空间带来活力,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避免复杂,造型朴素。如基罗那社区公园改造,公园位于高密度低收入住宅中。原来是军营,后变成停车场,剩余空间到处堆满废弃物。改造后的公园创造不同区域来容纳不同的功能,给小孩的儿童游乐园,运动场,休憩区,等不同的活动区域。绿树给带小孩的人乘凉,还建有市民活动中心等。为解决地形的高差创造一连串平台,种上花草,四季分明。公园有一个相当大的中央水池,水浅,可以给孩子玩,同时可以调节气候。椅子是大理石的,真实,经久耐用。我们可以总结到巴塞罗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大堆没有用又复杂的造型,着眼于满足人的需求,提高居住质量,空间享受,生活机会和环境保护。

  艺术品与公共空间的结合。城市建设与艺术紧密结合是巴塞罗那的传统。巴塞罗纳人对艺术的热爱,通过城市空间和公共艺术结合完美的体现出来。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必须与城市的空间特性相匹配,创造处居民都可以理解和认可的意境。公共艺术品具备两个功能:一是营造空间,一件公共艺术品放在恰当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就会造成空间的产生;二是强化社区认同感,一件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品赋予社区一种别于其他社区的性格,居民因此获得认同感归属感,这对城市活力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艺术品与巴塞罗纳政府推行的改善公共空间做到了最好的结合,这个创意使世界一流的艺术家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在文化产业成为现代城市产业支柱的今天,这些公共艺术品已经成为提升巴塞罗那城市竞争力的宝贵资产。

  渐进式城市更新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城市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中心区不得复兴,绅士化是欧洲许多城市通行的做法,即通过老区的改造而创造新的社区,以使高收入的来居住。但巴塞罗那却是通过恢复公共空间品质,改善生活质量,使市中心社区和街区的青年人留下,不仅恢复和提高了社区生产力,使整个区域变富裕,而且保障了原住居民的利益,避免社区遭受重大的冲击。这种渐进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思想意义非凡,首先它避免了纯市场经济操控下对大众利益的侵害,保障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其次避免了全部推到重建带来的破坏,使得城市原有机理,空间形态,邻里社区关系得以延续,是对城市文脉最大的保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城市的远见》经典影评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