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城市的远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7-23 03: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城市的远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城市远见》是一部由劉嵩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一):京都:心灵故乡

  町屋前店后屋,每个房子最里面必是厅院,而前面则是街道,入世与出世完美和谐结合到了一起。

  日本的寺庙感觉是那么的干净,置入其中,总能让人身心安静下来,静静地品味充沛禅味的美,不禁想永远置身其中。

  东京新站,实验式的大楼,仿佛若干栋都市楼房聚合在一起,错落有致,仿佛一个小小的大千世界,空中走廊构思更是精彩,走在上面,下面是很深且充满各种结构空间,上面是广阔天空,这种感觉很眩,我也想去走走。

  而片末出现的鸭川河也是让我如此的心动,它是一条让京都之所以成为京都的河流宽阔平浅的河面,可以看到清澈鹅卵石,上面有各种水禽,河中间铺有大石头可以从河这边走到河那边去,沿河的路平整柔软,再远处的草地有如馒头般的圆润起伏,阳光照射下来,一片的春光明媚,无比惬意

  片尾的一人所说的:每个人对京都都有自己的感觉,有可能南辕北辙完全不同的,但是都对,所以说京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城市。

  所以,京都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人们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二):制造故乡

  ————帮好朋友做了个作业————

  流云飞檐,排排木屋,清澈川水钻城而过,大波斯菊开在河堤上,映着房屋前的点点小花。六年级小学生作文中写“我从未意识到,它们这么美丽。”

  这里是古川町,一个关西地区的小古镇时间在这里似乎流淌得更慢一些,而故乡二字,在这里也似乎更为清晰

  濑户川的锦鲤

  古川町的武士离开之时,只剩下平民的城町也曾一度混乱不堪污染严重。而热心社区建设居民团体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号召当地居民家家户户参与到河川污染的整治与改造之中。

  由于城町曾经防御功能,濑户川河水穿城而过,这也使得对于该河流的改造成为整个社区建设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从最基础男女老幼皆参与到河道的清理,再到自发的对于自家门前河流段的保护与维持,古川町的居民无论年龄性别都加入了这次治理中。

  而后民间团体组织大家向河道中放生锦鲤,更是使这次治理不仅实现了保护环境提升居住质量目的,还进一步的将濑户川变为当地别具特色观光地点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居民的普遍参与,这次放生不仅让大家看到了自己劳动得到的效果,并且让居民明白,靠着自己的力量创意是能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的。

  云饰木屋

  由于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古川町的产业主要依赖当地的木材及其加工工业。而当地的木匠手工艺人,更是代代相传技艺极其精湛

  由于日本民族特有的在事业上的匠人精神,使得木工这门手艺在古川町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与传承。那些用原始打楔手法制作的木屋不用一颗钉子,完全依靠木材的互相支撑来建造整个房屋,而这种技术制造的房屋也在当地还在使用的房屋里占了很大的比例

  每个木匠都有自己独特屋檐装饰云饰,几百种各异的造型除了在为古川町增添了更多神韵美感之外,更是成为工匠一丝不苟品质象征流动的云纹象征着木屋精细的做工与无懈可击的质量,也承载着古川町数百年来生生不息建筑文化

  在此基础上,古川町建造了工匠文化馆,馆中不仅展览建筑技艺,也同时展览建筑工具,让普通百姓也有机会了解到当地的匠人文化。后以文化馆为依托建造的广场,也成为了居民游玩休闲的首选之地。

  日常建筑——文化馆——广场,古川町将传统建筑的木屋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将将其长久的沿袭下去。

  老规矩与法

  古川町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城镇,其建筑风格延续与保护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之一。大到房屋的统一高度与结构形式,小到一个空调挂机的遮掩,当地房屋的风格协调统一,在细节之处各具风情,又在整体气质上高度一致,每栋建筑都为整个城町的美观与和谐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为了保护古川町的老规矩,最终居民们将规矩变为法律,用立法的方式来协调新需求和老规矩之间的矛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协调与补贴下,古川町又使当地的建筑风格实现了新的平衡

  而在这一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居民对于这种文化与风格的认同。很多居民至今仍喜爱着古川町的老式建筑,认同着这种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与价值取向

  日常之美

  经过河道的治理、老建筑的保留,古川町的社区风貌基本已经确定。而参与者规划者们依旧在寻找让古川町更美和更具特色途径

  在一次寻找故乡的活动中,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想法恰巧点明了社区营造的重点——发现日常之美。

  对大片空地进行合理利用,在闲置地区进行绿化与花朵种植;将略显凌乱天桥改为地下通道;合理利用街角空屋进行改造;保证水沟水的品质与使用——通过这种种细节之处的点滴更改与修饰,使得城区更具特色与风情,将美景融入朝夕的日常生活,更让身处其中的居民在体会到环境改变之外,加深对于社区与当地文化的认同。

  古风

  除了视觉上的古风效果,古川町仍保留着众多传统习俗

  回故乡的参拜时节来临之际,通往主要寺庙的大道上的烛台景观,使得归乡游子留守家人、与游人之间产生微妙联系。而盛大的祭物台游行,更是让每一个居民都亲身参与其中。一年一度的起太鼓仪式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也是日本范围内现存不多的有最多当地年轻人参与的传统活动。

  这些仪式的保留,让当地的年轻人有机会回到家乡,了解家乡文化,认同家乡价值,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古川町的年轻人似乎更有故乡的归属感

  除此之外,这些盛大的活动也成为当地重要的观光项目,吸引着全日本各个地区的游客前来参与,而古川町的故乡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传的更远更广。

  像是濑户川河涓涓流淌,几百年来古川町似乎没有改变,可是当你走近细看,便可发现居民们为它所作出的每一份悉心努力。

  在社区营造与建设中,古川町的建设者立足历史,放眼未来,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沿袭与发展,让传统文化与习俗能更好的被现代社会所接受

  而人人参与的过程,也使得居民体会到了切实的责任,看到了令人惊喜的改变。

  从河中的锦鲤到木质的房屋,从一个地下通道到各式庆典仪式,古川町的居民看到自己身在社区,身在历史。

  而这种种努力,定将使这个有山与河的小城町,一如既往的静默着绽放它的故乡魅力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三):笔记~京都心灵的故乡

  京都很好的保留了中世纪的日本,这个初建时模仿唐长安的旧都,经过千年积累形成的城市韵味得到了精心呵护,但都市是活的有生命的,当传统面临时代挑战,任何城市都会有摇摆不定失败案例的出现,面对1960年日本经济的压力,京都同样未能幸免,控制古建筑周围建筑的高度和体量,是那个时代的议题,当时京都的建筑法规同样粗糙,于是导致出现许多庞然大物,京都铁塔,京都大饭店,和出现在町屋旁边的大体量,变相占用原本城市上方空间,打乱和谐城市景观

  但我觉得面对现代科技,作为一个实验性城市,京都不同于北京的是,北京已经成为各个国外大师试验基地,各种现代后现代风格的建筑杂糅,与传统断了联系,连带城市景观一起不断生长,而日本本土建筑师们在京都对现代建筑的尝试上则小心翼翼的多

  片中我最爱的是町屋,一种店铺住宅,两层木构,基地狭长,前店后住,中间有安静的庭园,建蔽率60%。就像北京四合院,町屋代表着日本传统的生活方式,安藤住吉的长屋便是用清水混凝土有限的基地构建了这样的中间有院的居住模式。与现代人对家的理解不同,一个用于晚上睡觉的封闭盒子,町屋把全家人〔包〕在一起,纳入风,雨,阳光温度,没有AC,却与自然同居,在市井喧嚣中有宁静居所,仿佛大隐于市,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庭院景观孕育了町民细腻审美

  传统园林:京都三面环山,园林也以山为背景,曾经看过一本书,讲中日传统园林的区别印象最深的是景观构成方面,日本传统园林是横向的,而中国(苏州)园林则是竖向的,什么是横竖意会就好,日本传统园林多为宗教作用,如大原三千院,极具禅意,中国园林则是居住功能,如拙政园,狮子林,古代土豪们生活质量level真心令人垂涎

  建筑师案例:

  高松伸的东本院寺招待所加建:加建部分尽量地下化,地上部分风格极简,以避免干扰原本空间秩序,地下部分设计良好的采光,想起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很多人觉得把埃及搬到卢浮宫前很违和,但大师的初衷是玻璃的纯净与四,面,体,的极简元素不会对原本空间造成过多的干扰,anyway小时候决定以后要学建筑就是从新闻上看到这个作品开始,虽然最终折翼了

  原广司的京都火车站:最赞建筑立面,哭一下,,,不是常规的像单栋建筑,而像混杂城市的一部分,(#‵′)靠。。

  还有,京都果然有安藤的建筑,陶版庭园

  一直觉得日本建筑师很牛逼,他们可以在现代钢混结构中捕捉日本传统空间美学要素,那些钢混们虽然不具备局部的传统构建元素,但看起来仍然很日本~片中一个建筑师很有趣,提到了构件素材,即用火一烧便可化成灰的材料,,,

  鸭川治水:保护的是人类亲水权,把防洪,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城市景观四个课题彻底整合,两岸的环境规划不作过度设计,很喜欢河岸边饮酒露台,鳞次栉比

  最后,西镇织和传统蓝染,好美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四):城市,让生活更糟糕

  看完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集是一个深夜,舍友们在玩游戏,完全无视第二天的快题设计。作为一个重点大学尾巴学校的重点学科里的尾巴的专业,我们似乎与这个大学有着说不清不明的违和感。

  大抵与这座城市有关吧。

  广州这座城市骨子里就是一种安于现状性格,或者说懒,倒不是说人懒,而是,没有上海的那种快节奏,没有北京的信息时效性,更不要说香港的大都市化。

  《城市的远见》里,最喜欢的是柏林那一集。面对这一个充满沉重历史的城市,我完全感受不到它的沮丧,而是一种历经苦难沉稳重生。柏林墙这几十年的分割,对一座城市来说是何其的打击,然而这几十年,停滞的交流,两种体制下的隔阂发展,并没有让柏林成为一个支离破碎以及奇怪的城市,反而在柏林墙倒下后,让德国的人们更加的团结。所以,我们经常所标榜的苦难,其实该标榜的应该是其内在的力量,而不是国力雄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它来得更像一个机遇,抓住了,就像台湾1999年的地震,中正村和日月潭等等的群众,变得更加的团结,而且更重要的是,群众更了解自己的社区,对这个社区更加有归属感,这种力量远远比一场社区文艺表演晚会要更大些。

  参与式设计,这是我对于台湾及国外的城市规划中感触最深的,鲁尔工业区的儿童妇女住宅、日本濑户川社区的改造,都是涉及到使用者的参与设计,这实在太重要了。只有自己知道穿几码的鞋。

  上海那一集是最失望的一集了吧,特别是听到为了建设而拆掉一大批弄堂时候。我并不固步自封地认为这些东西要保留下来,只是,当一个有着庞大生活气息的片区可以那么轻易就在这块土地上消失不见的时候,那这座城市很多东西肯定会更加轻易地丢掉,例如良知、文化?

  哪个城市不都一样,不停地建造一些以为是很好的东西,而摒弃一些传统保存下来的东西。说实在的,能在10几年成为一个“好”的符号的东西,那么肯定有别的东西在这十几年里慢慢取代它,那些保存了几千年的东西,却不放在心上,那么这座城市迟早会同质化,再谈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活的本质是非重复、高度复杂多样性的啊!

  现在的中国就像那么面对着改天快题的学生,毛毛躁躁地掌握了一些自以为的好的东西(技巧),于是就不在深入思考潦草应对

  相比快题,城市与生活都难多了。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五):远见、良心尊重融合执行

  很真诚纪录片,选取12座城市或地区(鲁尔区更新上下两集),探讨它们在城市营造方面的成功经验。所有对城市感兴趣的观众,特别是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相关的从业人员都会获益匪浅。除了上海那集和关于地震重建的两集,我都很认真的看了,虽然是十多年前的科普级纪录片,但收获良多。

  一、总体上看,所有的成功案例都可归纳到五个关键词

  第一是远见,绝不短视,每一个案例都有长远愿景,所有的措施也都是围绕这个愿景制定和执行的。

  第二是良心,每一个案例都是真真正正从城市百姓的需要出发的,功利和私欲换不来成功。

  第三是尊重,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不同人群的需求,“人定胜天”是谬论。

  第四是融合,每一个案例中,城市管理者、NGO、专业机构、社区和百姓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第五是执行,每一个愿景都有着一系列可执行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又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不论是设计、资金和政策的落实,还是具体的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都堪称典范。

  二、具体到九个我认真看的案例经验,一句话概况如下:

  1.巴塞罗那:全面开花的、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营造

  3.新加坡:科学长远的规划、轨道交通引导的新城建设、周到的公房和公共设施建设

  5.京都:保留历史的文脉,对传统的尊重

  6.巴黎:从奥斯曼的大改造到密特朗的文化建设

  7.古川町:唤起社区力量,营造亲和故乡。

  8.柏林:政治环境重构后,如何以国际级的项目拉动城市更新

  9.10.鲁尔区更新:重建和更新并非大拆大建,保留回忆和面向未来能够很好的兼顾,关键是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尊重人们的需求

  12.高雄:重视乡土调查,从历史、文化和地理中找到城市发展的脉络

  13.宜兰:一以贯之的政策,以公共设施建设带动区域发展,国际级的设计和乡土经验融合,高品质的设计和施工

  个人很喜欢巴塞罗那、新加坡、京都、古川、鲁尔和宜兰这几集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六):城市的远见之四:上海巨人的脚步

  首先说一下这组纪录片的感慨:即世博会之后我对城市规划的再认识。城市规划本来让我觉得是一个非常理论并且不合实际的专业。但是现在来看,城市规划是集建筑、交通道路、通讯工程美学于一体的专业,也像经济学一样,是一个需要很深的综合修炼。

  台湾拍的城市的远见之四:上海巨人的脚步

  从开埠时间的英租界和法租界的美景,到苏联帮助建造的上海展览中心,再到改革开放的虹口和现在的浦东,上海的可谓变化万千。

  英租界到法租界是资本家的空间经验积累的展现,风景之优美自然不必说。

  比较有感触的是新中国建国时期仿照欧美国家的工人住宿区建造的曹阳一区,楼高二三层,楼间距很远并且有很大的绿化面积。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踢球,老人可以在楼下晾晒被子,虽然比不上盐湖城的奥运村的小别墅,但是在上海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已经是乌托邦一样的建筑了。但是工厂却发现这么好的建筑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工人巨大的住房需求。于是在建造曹杨五区的时候,就变成了楼间距较小,而楼层高5、6层的房子,这跟我们在世博期间租住的上岗三村的房子很像。于是上海人在上海潮湿的气候中,只能在阳台伸出长长地竹竿,晾晒一周也晾不干的衣物,使得整个小区看起来像衣衫褴褛。

  第二个感慨就是不得不说的上海交通,在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政府采取了车辆牌号限行的政策,保证了交通的运行,但是日常在北京生活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堵塞。而2010世博会期间,人流量要远大于奥运会,但是上海并没有想象中的拥挤。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上海采用了高架桥的方法来缓解堵塞。在上海城区建立起一个“申”字型的高架桥,使每个小时行驶速度由10km/h提高到20Km/h。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架桥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城市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世博顺便游玩的1933老场房,公租借建造的宰牲场到现在的艺术园区,是非常好的改造案例。

  改革开放后,虹口的第一块土地拍卖(朱镕基曾参与),以当时香港的1/10的价格拍出,投资商心里也战战兢兢。崇光百货原来是台资。正如同济大学的小末教授说的那样:上海因开放而兴起,又因闭关而一度衰退,现在又因开放而重新崛起。当美国的第七舰队封锁在大陆的港口旁边时,上海就死气沉沉了。而中国政府并不等待所有实际的成熟,再作出行动,而是集中力量发展一个点,让资本家生怕落后而加大投资。这话特别明显的体现了我国经济2010年以前以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

  金茂大厦,这个中国第一高的摩天大厦,竟然是仿照中国的密檐式佛塔而设计的,话说在北京看了这么多年的天宁寺,我真的从金茂大厦身上看不出任何密檐式佛塔的韵味。估计是因为学了“摩天大楼之咒”,我对这种摩天大厦没有丝毫的好感。不过,如果上海没有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银大厦、东方明珠、上海中心大厦这些高大的建筑,也就没有了与世界其他的金融中心相提并论的气势,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拍出像《变形金刚2》里面机器人站在NYC的Met life楼顶的自讽的场面。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七):《城市的远见》笔记

  古川町物语

  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人的小镇。离名古屋两个多小时车程,古镇与高山。

  三十多年前,濑户川放生鲤鱼是为了提醒民众保护水质,放生了三千条,属于全镇人民共有。全民参与清理河床的活动,原来污浊的臭水沟,现在变成了美不胜收的清水空间,这是一个新环境意愿的开始。社区营造最关键的体认: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对环境改造的力量。

  产业基础:林场

  飞騨匠师,完全用榫头组装。

  每个工匠制作的云饰都有不同的设计。云饰斗拱,就是匠师的签名。因为相互比较,所以古川町的房子越盖越好。居民与木匠之间的老规矩: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三座寺庙,建筑物的材料、颜色不标新立异,与相邻的房子协调一致。

  巴塞隆納的經驗

  巴塞隆那的经验:波西嘉局长的战略,就是从都市中小型的公共空间下手,逐渐让巴塞隆那转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城市。这种由单点切入的手法,他们称为「针灸法」。

  空间的主角可能有两类,第一是使用公园的人,第二是周边的建筑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使用公园的人,他们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他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他们的活动和穿着,都会带给空间生气与活力。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一点,而不需要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形状,复杂的形式。

  (巴塞隆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是创造一大堆沒有用而又复杂的造型。这一点对于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在纽约如中央公园和哥伦布亚大学图书馆前的空地台阶。简单、朴素、耐用的建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是空间营造的秘诀。但是这种手法放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也许不适用,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在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建筑街心花园,更因为除了老年人和学龄前儿童,鲜有人有此闲情逸致。欧洲人的生活范本对我们来说是无忧的境界,但是无忧的生活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巴塞隆那的城市规划师发现早期疯狂建设的道路把社区割碎了,而且让行人走投无路,于是开始执行缩减车道的政策。常见的手法,是让车道中央形成一个人行带,这些人行空间配上精心规划的街道家俱,便成为附近居民的活动场所,以此为市民争取到很大数量的开发空间,而且使车道人性化,都市景观也大为改善。

  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配合都市空间的特性,还要创造附近居民可以理解认同的意义。

  这个游泳池(Parc de la Creueta del Coll,寇尔公园)受到附近居民极大的欢迎,游泳池的设计非常宽敞大方,水域面积大,四周留设宽裕的池边空间,还恰当地安排了绿树,景观幽美。每周两个下午游泳池留给儿童专用,这两天还有专职的教练负责教导社区的小孩子游泳。公共空间政策不只是硬体建设,配合上恰当的软体计划,便可以获得居民很大的回响与肯定。

  打造世界之都-巴黎

  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几乎每一个国家的首都,都必须要有一条林荫大道。

  奥斯曼的都市设计,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兴建的楼房同意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每个街区的中心,通常设置有大型的圆环广场,圆环广场都设有地标纪念物,作为汇集到这个圆环的每一个大道的端景。巴黎的城市空间经验,就是由这些奥斯曼所开辟的圆环和道路组织起来的。

  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自然地景规划出来的森林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和开敞的空间。

  惟乐公园的规划设计,把一个废弃的屠宰场更新为一个以科学文化为主题的新都心,同时又带动了邻近地区的发展,是极高明的都市发展策略。

  Dominique Perrault: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造型服从“少即是多”的原则,极简主义采取的态度是尽可能以最少、最简单、最低调的作为来改造一个地点。我想这是一种表达纪念型建筑的方式,不是一种“暴发户”式。这个建筑不论它的手段、效果、结构或营造的空间都很精简,它几乎是一种形上的建筑,具有世界性。 所以,设计理念是使建筑消失。这个建筑的象征性是在创造、营建一个景致,一个公共空间让建筑物本身隐去,也就是将建筑环绕在一个低于地面的花园四周,四个高楼只留下四个角的痕迹,象征的是建筑的隐退,所营造出来的自由空间。

  跨越历史的围墙-柏林

  东西德统一后,当务之急:接通交通干道系统,把柏林围墙敲碎,作为铺设道路的骨材,是第一个双赢的行动,东西柏林间的主要干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畅通,铁路运输也迅速恢复了。柏林市内的捷运系统统一之后也很快恢复通车;第二个任务:我们要利用原先建有柏林围墙的这片中心区,并且以使柏林现代化,把柏林围墙以另一种形式重现。

  orman Foster 国会大厦

  玻璃圆顶,明亮、自然通风、而且可以浏览

  再造柏林的另一个计划是波兹坦广场,由戴勒姆·宾士集团和SONY公司共同开发,工程造价40亿马克。公关事件最有名的一次就是请舞蹈师替起重机编了一只芭蕾舞。

  原本令人讨厌的大工地,经过红盒子的说明之后,变得生动有趣。五年之内,竟然有八百二十五万人来到红盒子里参观学习,这种主动提供咨询,将负面条件转为生动体验的企划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走遍世界各国,我们敢宣称柏林是唯一认真考虑脚踏车的国际大都会,脚踏车专用道密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具有优先专用路权。脚踏车的配套设施齐备,不但有专用们交通号志,也规划专用停车场,设计精美的停车架也充分供应,停车方便。捷运系统配合脚踏车骑士做了很多贴心的设计,柏林的捷运系统不设车站与查票口,只在车上抽验车票,所以脚踏车可直接进入月台上车,并设有专用的车厢供脚踏车骑士使用,可见脚踏车的崇高地位。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

  因为公园的地景设计非常成功,是邻近居民最喜爱的开放空间。科学公园周边,有许多劳工阶层的社区缺乏公共设施,这一个科学公园的辟设,大幅提升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品质。科学公园是鲁尔工业区转型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师巧妙地把一个飞碟型空间装在矿井架上方,抵达飞碟型空间要搭乘电梯,搭乘电梯的经验非常有趣,不但穿越复杂的结构空间,而且还可以远眺。这种新旧结构的巧妙结合匠心独具、充满童趣,这也是鲁尔工业区再造的手法之一。

  一个大瓦斯槽变成一个有特色的展览场,一个强调体力的运动变成一个意义丰富的文化展览。这一个案例,告诉我们所谓文化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而是由日常生活中转化升华而来,而且可以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

  整个厂区的厂房由当时最重要的两位工业建筑师共同设计建造,当时正值现代造型艺术的发创时期,方形简洁的造型与理性效率的配置是后来所有工业建筑依循的原型。建筑师从规划阶段开始便不断协调统合所有的建筑形式,这种和谐与整体感,贯穿了整个厂区。这一个建筑群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工业展览设计中心

  orman Foster负责将锅炉机房改造成工业展览设计中心,他非常聪明的捕捉到这个锅炉机房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锅炉机房本身也就是一个极高品质的的工业设计,因此Norman Foster几乎不改动原来的空间形式与内部的设备,而是将展览品巧妙生动地安置在机房的原有空间秩序当中。这一个废弃的厂房以展览馆的形式与设计研发产业做了最具创意的结合而获得了新生命。

  厂房的高敞空间、巨大的管道、砖砌墙面与钢构建材所形成的机械美学与餐厅精致的摆设与宁静的气氛,竟完全符合现代设计的流行品味。再度证明了现代建筑空间的原型源自于工厂厂房与机械美学。

  矿区住宅:IBA的住宅方案有许多环保规定,建材以节约能源为前提,不用耗能的钢筋混凝土,而用当地生产的砖瓦以及木材、钢材等等。更值得我们参考的是,这里看不到我们常见的水泥排水沟,家庭污水排放到污水下水道,雨水则依据自然排放、自然渗漏、自然循环的原则,设计出一套符合大自然排水原则的排水方式。这些有关环保建材以及自然工法排水的做法是IBA所有更新方案的基本要求。

  专门为妇女和儿童设计的妇女社区

  IBA的所有团体更新案都是以弱势团体的使用为基础

  一栋老人住宅的内部,室内空间约三十坪,非常明亮宽敞,为了满足高龄者和行动不便者的需求,住宅的地面都采用了防滑的铺面,从室内到户外都符合高标准的无障碍空间设计原则。尤其是浴室的设计,非常宽敞,足供轮椅回旋,也特别考虑安全。客厅外的小阳台可以看见社区广场,对独居老人非常重要。

  恩瑟尔河的污水处理:改造成一个亲水空间

  花园城市-新加坡

  坚持远见,整体规划。

  新加坡新市镇的成功,就在于大量的、精确的整体规划确保了必要的公共设施,而且创造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很像台湾的大学校园。进入新市镇后,车站设在中心商业区,出了车站下到地面层,人行道宽畅平坦,人车分离。最贴心的是公车站与捷运站不只是在附近而是连在一起。公车站的指标系统字体大,而且简单明了。

  新加坡国宅的第一个特性就是一楼挑空,使地面层事业开阔而且通风,这也可以确保二楼以上住户的私密性,一楼的空间则可以提供作为社区活动只用。

  公积金制度

  总体规划比较重要的原则,从大做到小、从远期做到近期、从地下做到地上。先把重要的自然地点、原始森林保护区、沼泽地保护区划掉,下决心不去动。亚洲城市人口只要在150万以上的,在规划的时候就要主要考虑到以捷运为主的交通方式。捷运路线定下来以后就沿着捷运两旁盖高密度的房子,新加波沿着五条高密度的城市化走廊的构想引出来的。土地规划、人口密度和捷运一定要同时考虑,这样城市交通问题才好解决。

  所有的道路都种树,比较重要的交叉口加宽绿化带,加宽到看不到树后面的房子。绿化处理分三层:高的树、中高的灌木、小的花丛。

  上海-巨人的脚步

  上海继深圳之后成为了第二个改革开放的城市。改革开放之后,最深刻的改变是土地恢复自由买卖,最早期进入大陆的外资,有许多以房地产开发为目标。虹桥是第一笔,彻底颠覆了共产主义的面貌。

  “先建后拆”是上海完成建设的标准做法。

  愛·河·港·市·高雄

  高雄有的必要設施,都是從哈瑪星開始的。

  小市民的小故事却是我们高雄市庞大的历史结构的一部分。

  京都 心灵的故乡

  京都御所 日本传统建筑之最,中国唐朝古风,历代天皇居庭之所

  城市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打造得出来的,她的韵味要靠时间去雕刻,而时间和历史留给城市的痕迹更需要细心的维护。

  盯屋 特色是木造、楼高两层、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中间有安静的庭园

  大自然透过一方庭园,进入宅第之中,庭石、植栽、青苔、回廊、雨水、微风,构成了家居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深植于民间对传统空间的认识与喜爱,才是京都传统延续最大的力量

  高松伸建筑师 表情夸大而形式多变的新町屋 与环境对话

  上贺茂神社

  传统日本建筑虚实交错,建筑物与庭园相互借景的手法,在三千院的设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禅寺四周回廊,绿意袭人而来,再加上全寺一尘不染,真有洗涤俗念的效果。

  你只要用大火一烧就能变成灰的材料去做,就能有日本式的感觉。

  鸭川是使京都之所以是京都的河流。除了治水问题外,还必须将生物和人类等等环境方面的问题列入考察对象。亲水权:人类有权利到水里亲近自然。

  立陶版名画庭院-安藤忠雄:把京都庭园的传统简化成水声、水景、清水混凝土与三度空间的构成。在建筑师的诠释中,材料的本质、自然的元素、追求宁静清澈的心灵,是京都文化中最永恒的部分。时代不断地变迁,任何一个悠久的传统,若不持续地去芜存菁,一再的诠释、重组、再生,则将失去生命力,而失去包袱。

  浴火凤凰神户

  1995年神户大地震造成6000余人丧生,10兆日元经济损失。

  神户的黑社会组织山口组也加入了救灾行列。

  老人住宅 针对老人而有很多警告设置

  整个鹰取社区的灾后重建,展现出日本公共工程一贯的精确与高效率,但是这个社区却透露出一种特殊的细腻与亲切感,这是一种有社区参与之后的空间品质不同于一般的建设。这种品质在社区内的巷道特别明显,巷道的铺面亲切而又不复杂,地面线条分割与材料变化的施工水准很高,两侧的建筑物各退缩五十公分提供绿化空间,区区五十公分的退缩,却使巷道多出许多生动的绿意。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八):午饭笔记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

  一,科学公园

  科学公园计划案的主要建筑前方留出大量空地,绿地,湖泊,不但在周遭拥挤的工业区中创造出一片喘息的空间,也是一个生态改造计划的一环。

  这个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物是一个新产业培育中心,提供高科技技术的研发,教育与生产的相关配套服务,北鲁尔的相关大学以及邦政府都在这里设立研究所,专门提供生态及能源科技的研发服务。这个曾为炼钢厂的建筑如今成为鲁尔工业区转型的先锋。

  优良的政策将研发人才,具有优秀品质的年轻工作者引入该工业区。而且该园区完全对外开放,如同一个社区公园。周边的劳工阶层社区往往缺乏公共设施,这个科学公园的避设,大幅提升了周边社区的环境品质。

  精心设计的小设施带给来参观的青少年足够的惊喜。存放炼钢焦煤的水泥物,水泥墙改造为攀岩场地,瓦斯储放槽改造为潜水救难训练基地。旧厂房出租给电影制片厂座位场景出租。废弃厂房高敞空间配上原有机械设备,作为灯光布置,打造出一个活动场所,婚礼各种活动可在此展开。户外照明将工业剪影全新呈现。

  (未完待续)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九):笔记~鲁尔工业区的改造上

  再看一遍又有新的感受~

  想到了大二时我的小别墅设计---沈阳铁西区厂房改造,当时不知道鲁尔工业区,不知道诺曼福斯特,不懂城市文脉,不知道包豪斯,不懂SOHO文化,不知道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建筑美学就是源于厂房的机械美学,只是看了伊东丰雄在一个浮夸豪华别墅区设计的工业美厂房样小别墅项目,憋出此方案,当时老师只说我的方案可以做的很有趣,符合城市文脉,然后对我形式上模仿伊东丰雄小别墅的企图表示不认同,我心里OS是城市文脉是什么,还有老师你再多说两句呗,现在想起真的可以做的很有趣,好想重做一遍,我觉得我会被自己的项目感动哭的

  ------ ------ ------ ------ ------ ------ ------ ------

  分割线后开始笔记

  鲁尔工业区具有150年历史的欧洲旧重工业区,早期发展迅速但缺乏规划,钢铁产业发达,支持了德国二战时的强大战斗力,后转为煤炭产业为主,日渐萧条,污染严重,缺乏生命力,艺术中心特为转型过程中的艰难,痛苦与挣扎,编排了一个舞蹈

  设计手法:不做强行拆除,保留原貌以提醒历史,旧建筑做新利用,延续旧的记忆,却以全新视野对待,如瓦斯槽变展览馆,钢铁工厂变游乐园

  我最心水的几个例案例:

  12矿区:suki~原本就是包豪斯设计,在当时是世界工业厂房的先驱,建筑师从设计之初就进行了整个片区在建筑功能,形式上的规划,于是整个片区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变身为博物馆+展览馆+各种产业的工作室,再次进行产业改造

  12矿区锅炉机房:建筑师是诺曼福斯特!大师的项目总是如此牛逼,改造包豪斯设计的旧厂房(#‵′)靠。。。锅炉机房本身就是极高品质的工业设计,改造为世,界,最,大,工业设计展览中心,并与设计研发产业相结合(#‵′)靠,大师不改动原来的空间形式秩序,巧妙安置展品,恰当而具有特色!想到了大二的时候我的沈阳铁西区厂房改造proj,,,见开头。。。

  浴室:变舞蹈表演空间,,改造过程中只拆除一道墙,原本的镜子,肥皂盒,扶手都加以保留,此处我要哭一下,,,浴室空间和舞蹈文化这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进行了聪明的结合

  炼焦厂:变展览馆,原本的空间趣味足以让所有建筑师垂涎,新加的摩天轮,此处我再哭一下,,带游客进入炼焦烤炉内部,靠靠靠这才叫真正的锅炉实地考察

  科学公园:对旧厂区进行生态改造,产,业,转,型,引入研发产业,人才引进,创造就业机会,对公众开放,改善周围社区生活质量

  煤渣山:随处可见的煤渣山是鲁尔工业区颇具代表性的景观,绿化成功,体现德国先进的生态技术,山顶四面体钢结构设计独特,工业美感,供人登高望远,同时四面体也是山的象征

  大象公园:建筑师别出心裁,玻璃幕包裹楼梯间,插上象鼻,俏皮且具有工业美,完全没有因具象而给人带来反感

  IBA结合政府,民间团体,专业学者的共同力量,完成了此转型项目,致敬~

  《城市的远见》观后感(十):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应该如此。

  台湾公視立台于20世纪末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其中柏林的那段感人至深,台湾拍得额有感触,大陆和台湾之间又何不是有一堵精神的墙。不管你的工作与城规有无关系,这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经典之作,之前与台湾的朋友聊起,也说小时候,台湾电视有很多非常出彩的节目,而现在则被这些主流快餐娱乐文化占据。悲哀

  《城市的远见》确实做的不错,专业性到位又不失趣味,贴近普通人,从民众的视角来探讨城市的发展与未来。 虽然我并不赞同完全根据人民的需求,群众的意愿来做分析设计(毕竟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民这个字更多的是配合"愚"这个定语)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段:

  鲁尔工业区改造

  德国鲁尔工业区恩瑟尔河在被附近工厂污染了近百年后,生态修复需要耗时长达35年,按照10年前的物价计算,耗资共需400亿人民币左右,那么我们呢。。。相信看过《人造景观》都知道中国那已经被污染到宛如异界,又或者说是外星星球一般的村落,10里外就各种恶臭。以后真是要父债子还,而且要还很久。

  关于阪神地震后的重建。

  中国发生巨大灾难之后,我们可曾反问过自己,通过这些巨大到所谓的“不可预测”的灾难,我们学习到了怎样的经验,并且规划了哪些相关设施,能够在下次灾难时发挥赈灾的功能。 就快要夸过第3个年头的大地震,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或不过是如同一场让大家捐了不少钱的娱乐新闻(事件),重建的好像还是危房。

  总之学城市规划,建筑,景观,甚至与这些皆无关者,只要你居住的世界需要与人类社会和城市发生关系,就不该错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城市的远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