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白鲸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3 00:4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白鲸读后感锦集

  《白鲸》是一本由麦尔维尔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9.00元,页数:7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读后感(一):人与自然斗争记——《白鲸》

  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于海洋的情绪是不同的,在中国文学里,海洋是神圣的,更是神秘的,海中有龙王,有虾兵蟹将。海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值得崇敬的。但英美文学就不一样了。无论英国人或者美国人,对待海洋,像是对待敌人一样,对于他们来说,海洋从来都是用来征服的。但原因呢?崇洋媚外一点的说法是西方人眼光长远,早早的就把眼光投向了广阔的大海,但其实呢?就是因为他们的国土面积不大,为了增加自己的国土面积,被逼无奈之下,才会将目光投向海洋。当然,成果也是显著的,毕竟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虽然并非第一个发现的。

  《白鲸》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人与大海之间都斗争过程的故事,按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说法

《白鲸》是一本神奇的书,里面充满了生动的情节和戏剧性的高。本书讲述了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经历时的不同的处理方式。

  可以说这样的概括是十分到位的。

  《白鲸》讲述了一个名叫亚哈的船长,在海上纵横了40年(颇有海贼王的意思),这样的人物当然在众多水手眼中如同神一样的存在。

  突然有一天亚哈船长被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其实是抹香鲸)咬断了左腿,对于一个再海上叱咤风云40年的老船长来说,这无疑是有损尊严的一件事,为了报复,为了重新获得自己的尊严,亚哈船长策划了一场宏大的复仇计划。

  本书长达49万字,虽然情节非常紧凑,故事也非常精彩,但这本书曾经确实属于那种被埋没的金子。才出版的时候一年居然只卖出十本,知道出版七十年之后,才被人发现,并最终确立了麦尔维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请翻开这本书,感受一下与堪称又一个莎士比亚的人的文字吧

  《白鲸》读后感(二):浪漫的现实主义

  赫尔曼·麦尔维尔这位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十分出名,他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也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这本小说塑造了一位性格十分独特的船长,而且讲述者是一位幸存再来的船员,亚哈船长因为那条白鲸夺去了一条腿,从而失去理智一心想要复仇。这个故事并不是单纯的探险小说,而是反映了这个社会真实的人性写照,这位船长更像是经常会被得失之心所扰乱的大多数人,在处理这件事上不同的人会抱有不同的心态,也不是说纠结是坏事,但是只看眼前而不考虑结果是绝对不可取的。

  在我看来,白鲸跟人类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这就像一个消瘦的青年要和一个中年壮汉对打一样。况且弱肉强食这也没有错,如果你不去海上,白鲸是无论如何也伤害不到你的,这些选择和后果都来源于选择的人本身。在这个故事线以外,作者还讲述了相关的科普知识,使得这本书看起来更加真实,同时又能够多方面掌握知识。

  这位船长虽然并不讨人厌,但是他在书中无疑是一个反面教材,他当然有亮点,但是在复仇这件事上他从一开始就错了。这本书可以任意切换角度来理解,无论它有没有其背后的含义,这都不重要,因为道理总是可以讲出来,但是与事件完全符合的答案却永远不会有,只会有多种答案。一部好的作品的基础是要有想要传达的东西,而我得到的讯息是不要被复仇冲昏了头脑。

  这本书也是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积累才能够写出来的,所以它可以成为经典,书中讲述的这些背景很多都是有来源的,而且它也并不是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所以说这种故事是知识和想象力的结晶,这是它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看一本好书还是要看适不适合自己,而不是看谁推荐的,一个好的故事绝不仅仅是用来消遣时间的,而是看过之后在心理能够达到升华的效果。一个道理可以适用于很多时候,能够学会知识的转化也是一个不错的技能,毕竟人生是宝贵的,还是要把时间留给值得阅读的书。这本集合了人性、哲学、科普等等一系列知识的经典著作,无疑是值得去花时间阅读的。

  最后提一点,这本书的封面是最大的败笔,因为书名叫《白鲸》所以就在封面画了一只白色鲸鱼,显然在制作方面并没有太过用心。

  《白鲸》读后感(三):白鲸

  白鲸

  说实话,这一部小说我看的时候比较懵,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特意去搜了大概意思以及背后的涵义,众说纷纭。我仅仅只看了一遍,只读了个大概意思。下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

  先说说本故事最大的主角——亚哈船长,在我的心里他是一位偏执的可怕却又偏执的可爱的人物。他因为一次事故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在他的后半生甚至于不敢出海捕鲸,但是当他面临着一次复仇的机会时,他把握住了,但是他却把整条船上的人押上赌桌,他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他已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我仿佛看到了加勒比海盗中萨拉查船长,为了复仇不顾一切。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伟大的,他是一个拥有着极强信念的勇士,他不畏惧,他不胆怯,他不怯弱,他敢于同已经安排好的命运作殊死的搏斗。他让我想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刺客——豫让。他先后三次为主公报仇,不惜吞炭,毁容,最后刺衣三次而自杀。从我们的角度看他是否也有点不可理喻,为了虚无缥缈的为已死的主公报仇,不惜自残,最为重要的是赵襄子数次放过了他,他为什么不念及活命之恩,反而一心想要杀他报仇,这都是信念的作用,因为在豫让的心中士为知己者死,知伯之恩是恩,而襄子之仇便已注定。这与亚哈还是比较相似的,在亚哈船长的心中,先前的断腿之仇是仇,后面的你即使不和我有争执,也是在有仇的基础之上了。

  至于白鲸莫比迪克所代表的含义我不是太明白,是无常的命运,还是大海的代名词,亦或是心魔。在这里面白鲸的身份是多重的,说他邪恶其实不是他的错误,说他正义也远远谈不上。他代表的可能是大海,人类无节制的向大海索取,必然会遭到大海的报复,鲸作为海洋5生物最具代表的的一种,而且遭受着人类无休止的捕杀,用他的复仇来表达矛盾再合适不过了。又可惜代表命运,用一句这都是命来概括再准确不过了,正是因为命运的安排,才让船长走向复仇之路,才让船上其他人走向死亡,才让实玛利得以幸存,讲述这个故事。更是船长内心的心魔,也是我们心中的心魔,我们始终牢记着仇恨,一心想要复仇,结果迷失了自我。白鲸的含义实在太丰富了,出现虽短,但是给我们留下思考的事物却很多。

  解释这部小说小说必须要理解“请叫我实玛利吧”,而我确实知识较少,难以完全理解,所以评论到此为止吧。

  《白鲸》读后感(四):《白鲸》是一本哲学书吗?

  《白鲸》是一本哲学书吗?

  文/平方

  很早就知晓这本奇书,一直没有读,现在摊开大星文化出品的《白鲸》,定要细细品读。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还在获奖词里频繁提到《白鲸》,作为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经典之作,《白鲸》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诗人何三坡在推荐词里将其称为史诗,誉之为“一颗巨大的宝石”,宝石的光辉正是它的意义所在。翻译者马永波也是诗人,他能否使《白鲸》焕发一种更明显的诗意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进入作者麦尔维尔的文字世界去感受一下。

  先来看其中一些比较突出的段落,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出来:

  ·凡是伟大的都是病人。

  · “我对任何人的宗教义务都怀着最大的敬意,从不介意它有多么滑稽,我心里没有丝毫轻蔑的意思……”“但是,当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变得过于狂热,对他成了一种纯粹的折磨……”

  . 无论一个人的智慧如何超凡脱俗,永远不能保证他对他人拥有实际可行的无上权威,总需要借助于某种外在技巧和防卫手段,而这些技巧和防卫手段本身,又或多或少总是含有卑鄙渺小的成分。

  ·山鹰在俯冲到最低处的时候,也比翱翔在平原上的其他鸟类飞得要高。

  之所以引用这几条,先来认识作者的思想形态,麦尔维尔在小说里很开明的讲道理,讲得还是很有思考性的见解,赋予了小说一种哲学性。抽象的思考建立故事的根基上,易于接受和传播,所以《白鲸》不单单是一场冒险故事,更多的外延决定了小说的新高度。

  以实玛利,作为《白鲸》的叙述人,负责渲染故事的精彩,时而流露的议论,又像是作者自己的口吻在参与叙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以实玛利就是麦尔维尔,麦尔维尔就是以实玛利。以实玛利在《圣经》中就是一个苦难的形象,也是阿拉伯人的祖先,所以有一种从人到英雄的寓意,而《白鲸》以此名字为主人公,似乎有其深意,这也是昭示主人公成长为伟大者的一个过程,叙述人将捕鲸看做升华人生的事业,一项光荣成就,把捕鲸船当做自己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于是他们勇往直前为的是证明自己。

  亚哈船长是另一个鲜明的形象。他以君王的心态操控着捕鲸船,之前遭遇过白鲸莫比迪克,并因此失去了一条腿,从此开始了复仇之路。对于这样一个狂妄形象,作者的笔调是含有嘲讽之意的,以蚂蚁之力撼大象,去对抗自然的威力,毫无英雄气概可言。 “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无以名状、不可思议、神秘可怕的东西;是什么欺诈的、隐秘的主人和残忍无情的暴君在支配着我……”亚哈的心魔控制了身体,却让整条船遭受了覆灭的命运,这不是伟大的宣战,更多的是反面的意义。

  从第三十六章开始,出现了戏剧手法,语言也变了成色,人物或独自吟诵,或集体出现,叙述手法的多变证明了麦尔维尔多样化的文学功底。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多样化,以及思想的深度,《白鲸》做到了思想的深入探讨,这样的不同点,让它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

  《白鲸》读后感(五):裴阔德号与它遇上的船

  丨信天翁号:

  这是一艘从捕鲸场结束工作的船,大概刚刚幸免于暴风雨甚至台风,整艘船被海浪和风雨盥洗。船员经过四年的洗礼,归乡心切。没有停下来愿意和“裴阔德号”有所交流。

  丨汤—霍号:

  归航。带来了莫比·迪克的消息——这头鲸鱼差点弄沉一艘船,引起了船员内讧。

  丨耶罗波安号:

  来自南塔基特。

  船上发生了恶性流行病。

  一个叫“迦百列”的自称为神的船员警告大家,白鲸是震教神的化身,不可对它进行攻击。大副率领五个船员追击白鲸,被白鲸的尾巴扫入大海,永远的沉没了。

  丨处女号:

  向裴阔德号借油。一艘没有经验捕鲸失败的“光”船。

  丨玫瑰蓓蕾号:

  法国。没有经验的船长和不太有经验的船员,拖着两头死亡的鲸鱼。被裴阔德号的二副取走了其中一条鲸鱼及鲸鱼身上的龙涎香。

  丨塞缪尔·恩德比号:

  伦敦。莫比·迪克毁了船长的一条胳膊,带来了莫比·迪克的去向:向东去了。

  丨单身汉号:

  南塔基特船。“刚刚把最后一桶油塞进船舱,把它就要爆开的舱口盖上闩好”,正穿着华丽的假日盛装炫耀与狂欢。

  丨拉结号:

  因为追击鲸鱼,船长失去了两个儿子。桅杆上站满了船员,在大海上循环漂泊搜寻。

  丨欢喜号: 船上尽是船骸。在追击莫比·迪克的过程中失去了五个强壮的船员。

  丨裴阔德号:

  击杀了一些鲸鱼,积攒了不少鲸油,还得到了龙涎香。然而在与莫比·迪克的三次决战中全员覆没,包括船长、主角的好友奎奎格。

  只有主角以实玛利被巡航的“拉结号”营救,得以写下这个故事。原来以实玛利才是那个“约拿”。

  也不想对作者妄加揣测,只是看到最后觉得裴阔德号遇上的这些船意有所指,好像暗示了些什么。不过,无论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都是麦尔维尔带给世人的惊喜吧。

  《白鲸》读后感(六):大白鲸即是自我臆想

  大白鲸即是自我臆想 ◎ 东渔 这个主题似乎有些靠拢心理学科了,但这并不重要,如果必须从一本经典小说里获得感悟,就必须深思:是什么令人触动。《白鲸》是一场男性荷尔蒙的伴奏,写下这一句,并不是从男权女权的意识来解读,甚至与此毫无瓜葛,一切对应的还是常见的问题:一个人物的成长需要经历多少挫折。于是,以实玛利想要过不一样的人生,选择了冒险;亚哈船长必须证明自己不可战胜,走上了覆灭之路。“男人”在战斗中证明自身,人类战胜自然力才能满足,然而,《白鲸》的深层意义即是如此吗? 《白鲸》版本很多,大星文化这一版,启用了诗人马永波来翻译,更多倾向于诗意,当然值得读者细品其中韵味。小说开篇人物皆带着神游出外的豪情壮志,每个男人都想去航海,以证明自己的伟大。“沉思和水始终是紧密相关的。”向往自由,挑战自我的本性赤裸裸展现出来。那么,白鲸是什么?是一种征服对象吗?还是最终的高山止境呢?打败它可以成全自己吗?而将其当作一种对抗的集中意象。 麦尔维尔的小说以一种循序渐进的叙述口吻推展,时而夹杂着幽默的解嘲和大段的议论,议论在某些小说中属于苍白乏味的环节,很容易倒了读者的胃口,《白鲸》里的议论却有清新的感觉,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态度。那些浮现在表面上的调侃,内里其实透着深邃的意味,麦尔维尔是一个讲道理的高手,他的思想在故事里不会被掩埋,反而因“议论”更显突出。小说的故事叙述服务于思想议论,这些思想来自麦尔维尔渊博的学识,他不是敷衍潦草的,所以是可贵的,麦尔维尔不但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思想哲学家。在故事中阐述哲学思想,也使得理论不那么枯燥抽象,这也是其他学术派哲学家所做不到的。 麦尔维尔的大智慧从小说《白鲸》中体现出来,就像庄子以一篇《逍遥游》鉴定了他的哲学思想,《白鲸》这部小说从被人埋没到成为经典所经历的过程,也就是麦尔维尔的思想被重新认识重视的过程。他给我们解读了关于人生、宗教、科学、哲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种种见解。其中关于捕鲸的工具和方法,即是典型的科普知识,虽然与故事有所疏离,整体来看还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这些说明书式的文字也是为了与读者互动,让捕鲸的事业更加明晰,易于读者构思场景。 带着最初的踌躇满志,“我想去看看世界。”,说明主人公想要复述一个实现梦想的故事。故事的传奇色彩是必要的,奎奎格这个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是一条明亮的线索,野蛮人形象的异教徒,从狰狞到温情,慢慢有了交融,而对亚哈船长的塑造,摆列一副狂热的形象,“为赌博而生,为赌博而死”,带着一种嘲讽,寓意人类与自然的对抗。歌颂的笔调也占据一定的篇幅,高昂激荡,气势磅礴,将白鲸看做神圣的象征,把捕鲸事业当做伟大光荣的使命,这种象征意义是显然的。 令人唏嘘的是,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竟是棺材做的救生圈,宿命般的结局是对前面所有人事的戏谑,当然也有警醒的意味。捕鲸人打败了大白鲸吗?还是大白鲸打败了捕鲸人?没有白鲸,没有大海,没有敌人和朋友,一切都是内心无限的臆想,其实,你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怎样去战胜自我。

  《白鲸》读后感(七):向死而生——《白鲸》

  《白鲸》是一部史诗,一部悲剧,一部喜剧,也是一部传奇故事。它是对政治经济的批判,也是一部精神现象学。它是科幻小说,也是精神疾病指导手册,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一切类型的疯魔与癫狂。它探讨宇宙和存在,也探讨生命的意义。   本书的作者麦尔维尔出生在纽约市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他的祖上曾在独立战争中立下战功,母亲一支则是信仰加尔文教派的荷兰移民。他少时家境富裕,父亲从事皮草进口事业。然而十二岁时,麦尔维尔的父亲便去世了,留下一贫如洗的一家老小。15岁时,麦尔维尔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在农场工人、银行职员、乡村教师等行业之间四处辗转。1837年,年仅十八岁的麦尔维尔开始在一艘前往英国利物浦的船上当差。此后,他在捕鲸船上当了名水手,并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度过了三年航海生涯。可以说,出海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麦尔维尔自己就曾在《白鲸》中借主人公之口说过,“我愿将所有的荣光都归于捕鲸,因为捕鲸船就是我的耶鲁和哈佛。”   这本书有着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叫我以实玛利”。以实玛利是全书的叙述者,他在捕鲸船“裴阔德”号上担任水手,而他之所以出海,归根结底是为了摆脱抑郁症的困扰。这艘船的船长名叫亚哈,早年曾被一条名为莫比·迪克的抹香鲸咬断了一条腿。一心想着复仇的他变得越来越独断专行,带着自己的船员满世界寻找白鲸的踪影。最终,在与莫比·迪克的缠斗中,裴阔德号被撞翻,亚哈船长殒命海底,白鲸不知去向,以实玛利则成了整艘船上唯一的幸存者。很多人会觉得《白鲸》讲的就是一个人为了杀死一条白鲸、最终与它同归于尽的故事,但事实上,全书中白鲸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在这本长达135章的巨著中,直到第36章莫比·迪克才出场。麦尔维尔用洋洋洒洒的篇幅写下了一本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书的主旨远不能用简单的“捕鲸”二字就概括清楚。里面写到美国、民主、男人、女人、种族、性别、阶级,也关乎自然和环境。里面涉及到媒体,还涉及到各种技术,包括各类设备、指南针、鱼叉、鱼线、绳索、小舟、轮船。如果我们曾经想过,上帝在创造世界时,会不会说“这个世界,由人类、鸟兽、植物等等组成”,并用等等涵盖被省略的一切?那么麦尔维尔的《白鲸》就是对“等等”和省略号的据斥,这本书不存在关于捕鲸的“等等,省略号,诸如此类”。当我们谈论捕鲸时,这本书会告诉你关于捕鲸的一切。   《白鲸》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无意义的书。而全书的核心主题就是对意义的诠释。长久以来,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宗教信仰为人们生活其中的此世提供了意义。但是,在直面过莫比·迪克这样一种邪恶的神的化身之后,书中人物的信仰世界崩塌了。人们意识到天地之间不存在意义,宇宙只会对着你怒目而视,或是对你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在《白鲸》中,宇宙始终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谜团,就好像书中对莫比·迪克的描写:“鲸鱼就和所有的庞然大物一样,在全世界面前带着假面具。”在以实玛利眼中,这条鲸鱼“是如此神秘,几乎难以言喻,而我却妄想用他人可以理解的形式描绘它,这件事几乎令我绝望”。而阅读《白鲸》本身,就好像试图对迷雾重重的宇宙做出阐释: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指向无意义的谜团。

  《白鲸》读后感(八):他为什么非要找那白鲸复仇?

  《白鲸》这部著作在诞生之时,并没得到读者的认可,差到一年只卖出5本。在麦尔维尔有生之年,这部书也没得到重视,直至20世纪20年代,他才声名鹊起。这迟来的荣誉,算是世人给他最好的赞誉,也同样证明了《白鲸》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这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被白鲸咬去一条腿的比勒达船长一心找白鲸复仇的故事。如果只单单看这个故事,似乎无趣,但这故事的象征意义远不止于此,这或许也是《白鲸》这部作品后来受人重视的原因之一吧。

  先来谈一谈这部书的创作背景。作者麦尔维尔曾多年航海生活,他甚至登上过捕鲸船,对海上可能遭遇的危险十分清楚,他的所见所闻、冒险经历成为他创作的素材。都说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白鲸》的成功就不离不开麦尔维尔的航海经历。这也是为何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更为真实的原因。

  其次,作为一本小说,故事线索清晰明确。《白鲸》这部书的母题——复仇,这一线索指引人一直读下去,想要一探究竟,船长比勒达究竟有没有复仇成功。不过,故事的结局并非多数人所想的那样,最终比勒达船长与白鲸同归于尽,甚至几乎葬送了整条船人的性命(以实玛利除外)。

  那么,麦尔维尔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结局?这就不得不说到白鲸的象征意义。

  白鲸,当然是一条鲸鱼,但它更是象征了大自然,而这本书的寓意就在于,当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灾害与危险时,人类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白鲸》一书中,比勒达船长不惜一切,在海上航行数月,只为寻找白鲸的身影,最终他找到了,甚至与白鲸战斗。 比勒达的选择是以暴力对抗暴力,与大自然为敌。这自然是不该有的态度,这也是后来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麦尔维尔如此写,似乎是在警醒世人,在面对自然灾难时,人类应该选择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并非像比勒达船长一样,不惜一切抵抗。

  若是往小处看,只看比勒达船长,他身上似乎有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执着的精神是可取的,但如果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只顾自己,不顾及别人的安危,就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白鲸》这部书用以实玛利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让人感受到的除了真实之外,更多的是客观。这样的视角,更能让读者认清比勒达,认清这个人的自私。而书中所描写的细节真实,阅读时不由的沉浸于其中,似乎跟随以实玛利见证了这一场复仇。如此伟大的作品,即便不能被那个时代的人所理解,也终将被后人挖掘出来。

  写到这里,如果有人问:比勒达船长为什么要找那条白鲸复仇?我想: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但他的选择并不正确,当复仇的种子从他内心生长,悲剧已经造成了。大自然不应该成为人类复仇的对象,人类应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这就是《白鲸》给世人的启示,这就是麦尔维尔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沐夕瑶 2017.12.8

  《白鲸》读后感(九):人与自然的斗争

  一直以来海洋类的书籍一直都是我感兴趣的阅读方向,因为对大海我总有种神秘的向往,想变成鱼在大海中遨游,看看海底的世界,去揭秘人类依旧没有揭开的神秘面纱,这本书给读者们不仅仅带来了生动的故事情节,还丰富各类海洋生物知识,让人陶醉海洋梦中。

  只不过谁能想到这部作品出版整整一年,才卖出了五本。直到20世纪20年代,麦尔维尔的价值才被美国文学界“重新发现”,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赫尔曼·梅尔维尔,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与纳撒尼尔·霍桑齐名,梅尔维尔也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白鲸》,《水手比利·巴德》 ,《白外套》,《波里尼西亚三部曲》,《皮埃尔》等等。

  看到作品中男主人公亚哈勇敢坚毅的形象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圣地亚哥,而神秘和偏执一面让我想起了《海底两万里》的尼摩船长,多么相似的人物性格造就了各类作品的独特人物形象,深入读者的内心,这也是为何这些作品成为经典之作。

  我发现很多文学作品都是由作者亲身经历而启发的,作者梅尔维尔也一样,1841年到1844年的航海生涯对麦尔维尔的一生影响很大,在捕鲸船上,他亲身经历了一切,学会了捕鲸,认知各类丰富海洋鲸类知识,一切在海上冒险的丰富生活,所以白鲸这部作品也是反映他生活的真实写照,写得那么生动,吸引着读者们。

  人与自然的斗争一直都是从古到今最为热烈的话题,对于现在而言,人类依旧为自己犯下的罪过而遭受了大自然的惩罚,各类极端的天气,大量生物的灭绝,各类环境的污染,臭氧层减少等等恶劣的环境影响给地球生态造就了极大的伤害,大自然也给了人类最为痛击回应,人与自然就这样彼此争斗永不停歇。

  莫比·迪克那只白鲸(其实是抹香鲸)就如同大自然一样,而亚哈代表着人类,人类在大自然目前是多么渺小,力量差距就摆在那里,但是亚哈为了报那头白鲸咬断他的腿之仇什么都不顾了,哪怕深渊地狱都要去闯闯,为了复仇准备了精心的计划,一往直前绝不回头,在与莫比·迪克追逐过程中,无论周围人怎么劝说都无法让他放弃复仇的念头,偏执自私的他搭上了所有船上船员性命与那头大白鲸同归于尽,除了有一个人生还,人与自然的斗争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的,这也警示了我们后代不仅仅要与自然和平相处,不可滥杀,不要想着以暴制暴征服自然,否则就会被报复。

  至今人与自然斗争还在继续,人类征服的欲望依旧在燃烧在地球各地,人类欲望无法停止去破坏大自然,欲望是可怕的,而大自然报复之心也会让人类恐惧的。如果和平相处我想地球会更美好吧

  《白鲸》读后感(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若干年前,我听闻过一部美国小说——《白鲸》,作者叫赫尔曼·麦尔维尔。后来,又有几次粗略了解过这部小说的梗概及荣誉,它被誉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此后,《白鲸》就隐驻在我心里。

  现在,才算真正地认识了这头“白鲸”。我读的这个版本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译者为诗人马永波。我不曾读过其他译本,但就眼前的这版而言,正如书中作家榜推荐词最末一段所说:“诗人马永波先生的译本会给这头白鲸披上奇异的色泽。”诗人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其语言有着某种源自诗歌的轻灵,引人入胜。

  《白鲸》是一部巨著,容量甚巨,读起来颇费工夫。不过,伟大作家总是能够攫取读者的注意力,一步步将人引入胜境。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现在被公认为伟大史诗的作品,最初出版的一年内,仅仅售出了5本,使人不胜唏嘘。

  这部小说主要是以一个旁观者以实玛利的叙述视角来完成的,这本不足为奇。但小说开头第一句却很有味道:叫我以实玛利吧,简洁、干练、平易,仿佛是一位陌生客终于抵达一个村庄,因为迷路向人问路时,那人伸直胳膊,用食指为客人指路一样,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以实玛利吸引了。

  读过《白鲸》的人,恐怕大部分都会对船长亚哈誓死向一头沉默白鲸复仇的行径最感兴趣。这也是引我好奇、发我深思的地方。译者马永波先生在他的评述《命运启示录》中对此有着一段很好的阐析:

……白鲸象征着什么,恐怕连麦尔维尔本人都没有很确切的理解。然而,亚哈船长的动机却显然不只在于狩猎的乐趣和对一个哑巴畜生的刻意复仇。几乎每个读者都能依据自己的理解,为书中的象征给出自己的阐释。例如,以弗洛伊德心理学为基础,可以将白鲸视为麦尔维尔的清教徒良知,与他的自我处于生死攸关的斗争中。还可以将白鲸视作恶的象征,将亚哈看作与恶对抗的当代基督或者是普罗米修斯。还可以将白鲸等同于宗教,亚哈便是自由思想的象征,甚至将亚哈与白鲸的斗争看成是个人主义与社会习俗、科学与自然等等之间的斗争。

  我们需要为《白鲸》定性吗?当然不需要。但是,不同的读者,完全可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倘若从现实主义角度来分析,亚哈在绝对清醒的状态下向一头让他致残的白鲸盲目复仇,即便是在与白鲸鏖战三天并丧失勇气的情况下,最终仍旧盲目诉诸复仇,把自己和整船捕鲸人的生命引向死亡和虚无。毫无疑问,这是非现实或超现实的。反之,它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和象征主义气息。

  亚哈身上展现的无限勇气,值得赞颂吗?从不同视角去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白鲸》的斗争主题,我有一种有别于前面诗人评析的思考。

  从个体生命面对大千世界开始,尤其是面对漫长而波折不断的人生,不同的生命个体呈现着不同的生命硬度。有的倾向于逃向虚无,甚而走向毁灭;有的足陷深渊,却能奋力拼争,以求生命的完美舒展。《白鲸》的象征性意义,我更乐意把它理解为人与未知的永恒博弈,更多时候,我们可能深怀恐惧,同时又清楚地知道抗争只是徒劳,但作为可毁灭却不可战胜的人类,我们宁愿赴汤蹈火、向死而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白鲸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