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怪谈》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02 15:14: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怪谈》读后感摘抄

  《中国怪谈》是一本由赵志明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怪谈》读后感(一):关于尾生的故事的感想

  尾生甘愿死在涨起的河水之中,只为证明自己为爱赴死的决心,看起来高大上,一颗高尚坚贞的心,实际上只为了自我满足,看,为了爱情,我是多么坚贞不渝啊!其实吧,尾生是死于自己虚假的爱情幻想之中。

  故事中的姑娘担心他一个人巴巴的等着,祈求洪水来临让他早点回家,而尾生呢,想着让洪水证明我的决心,你要是听见会有多感动,你若是真正在意她,何必需要证明什么。

  《中国怪谈》读后感(二):关于武松杀人之后想到的

  作者借古讽今

  有些小故事读起来还是挺过瘾的

  诸如第一篇 书生溺水而亡 判官弄清楚事情原委之后 感叹到“爱情真可怕”

  这是对爱情的怀疑

  还有几篇讲关于爱情的伟大

  诸如 羊男践前缘 三生修得同船渡

  也有借古讽今的 不过痕迹太重 略显得不高明

  比如 雾霾共和国 南郭先生别传 田螺姑娘

  然而 我觉得作者写的最好的 还是里面几篇 透露着哲学味道的禅机 例如武松杀人之后

  作者觉得武松之所以打虎到杀潘金莲 就因为一切中的 冥冥注定

  “武松身在局中,并不自知。他只是向着一面镜子前行,或者说,他本人置身于镜中,永远不可能走出来。他所经历的一切,俱都似是而非”

  这个角度来改写众所周知的故事 很妙

  仿佛 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过如此 一切都是定局 镜花水月 何必执着

  心安初便是故乡

  为什么给该书打三星

  最后两篇有失水准

  《中国怪谈》读后感(三):我们熟悉的故事背后

  我们熟悉的故事背后《中国怪谈》

  刚刚看完一本《看月亮的猪》里面都是改编的中国古代神话传奇故事,这本《中国怪谈》也是中国思路,不过两本书却给人感觉完全不同。《看月亮的猪》类似中篇篇幅较长,《中国怪谈》相当于短篇篇幅短小精悍。《看月亮的猪》里面的故事多来自于中国的小说,《中国怪谈》多数来自于成语故事,两者各有特色。

  《中国怪谈》里面的故事有尾生抱柱、庖丁解牛、画龙点睛、田螺姑娘、豫让复仇、促织……

  中国古代的成语和故事往往短小精悍,不过为了说明道理都变得简单化脸谱化,适合孩子们看,但是大人读起来就感觉不近情理了。比如郑人买履、一叶障目、东施效颦等等。于是就给现代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这本书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尾生抱柱》,这也是一个今天难以理解的故事,和心爱的人约会在桥下,可是河水暴涨,为了等待心上人结果尾生被淹死了。可是真会有这样的人吗?在桥下是为了等心上人,可是河水上涨,明显心上人不可能再到桥下了,你就到桥上等吗。不一样吗?为什么非要淹死呢?于是作者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于是就有了着一篇“那场突如起来的大水”,尾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给淹死了。来到地府,地府还是很负责人的,填写死因,结果觉得不对啊,那天没下大雨,也没涨水啊。原来水涨不是无缘无故的,原来是女孩去不了,又担心尾生在那里等,就乞求龙王涨点水,让尾生回家。本来水只到膝盖,可是尾生也在乞求龙王能够涨水,结果两者相加就淹死了,原来也算是意外事故。

  促织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讲起的,讲的是那只蟋蟀,但是讲的故事又略有不同。还有类似的南郭先生,武松等等。到是“水中石像”这一篇不知出自何典的作品,感觉与众不同,长度好像中篇,故事也很有趣。脱离了人们熟知的故事的束缚,作者的笔墨也开始显露出神采。感觉不错。

  书中的插图很棒,值得称赞,我很喜欢,插图采用黑红两色,风格很传统,有让人能够感觉到那种诡异,和整本书的气氛很配。

  《中国怪谈》读后感(四):娜拉走后怎样?以及,白雪公主和王子是怎么过日子的一些番外……

  文章应该有很多是以前热门推过的,知道作者也是从热门开始。抛开这些有的没的,直接说这本书。

  品相不错,插画想起来鸟山石彦画的《百鬼夜行》,成片灰色里面总能有一抹红。让我觉得比较值得赞叹的是,书的线装,用红线超醒目,全部看下来感觉装帧讲究,而且完整。

撒旦的插画

  故事25则,几乎都是中国传统志怪神话的续写,一开始以为是《故事新编》的感觉,但是事实上,鲁迅告诉我们:爸爸就是爸爸,你们当代人还没人能超过老子!

  就正常的一些故事改写,揣度,深挖(含当代社会价值的反应),比如我个人比较喜欢的《雾霾共和国》,这里面的句子也被放在封面了,倒是很精彩。大家熟知的大禹治水,促织,南郭先生,田螺姑娘,庖丁解牛也都在其中。值得再多一句的是《庖丁解牛》的后续处理,非常像《地狱变》,为艺术献身的意思,庖丁不解牛,而解人,但坏人不敢解,好人更不想解,只能把自己给解了。读完能咂摸出几层意思出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里面最好的。

  最后说说作为个人来说不喜欢的,时代用语太多,很多口水词,打趣的扯皮的,我能理解作者心里想“反映当下时代”的追求,但是这个反映有点儿太容易被“当下”超越了。更进一杯,被超越了也无妨,词语的更迭实际上只是折射点,我想作者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方式。

  最最后(话痨了),啰嗦,文字太啰嗦啦,像我一样啰嗦。诶

  《中国怪谈》读后感(五):怪谈之下有文章----《中国怪谈》

  从小到大,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听过不少长辈们分享的中国神话传说故事。它们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更是丰富着我们的对善恶臭美的认知。此刻,更有着一名今日的作家将这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改编,成功滴赋予了全新的阅读感悟。

  赵志明的《中国怪谈》就是这样的一本著作。粗粗翻看目录,我很快就找到了很多以往熟知的传说故事《田螺姑娘》,《庖丁解牛》,《画皮》,《南国先生》等等。确切而言这本书实则收录了作者进行加工创作的共计二十五个故事。尊崇于这些故事原本的框架体路,又会在不知不觉中穿插入作者颇为有心的创意剧情。不得不说,我们看这部作品有着一种“老故事,新口味”的阅读感受。

  书中的这些故事篇幅其实都并不是恨长,但是它们却都有着别样的新意去格勒着世间的善恶臭美,描绘下人性的内心世界。一如本书的书名,《中国怪谈》的亮点就在怪的特色。怪在哪里?我个人有如下的心得总结。首先,这里的怪还是以志怪传奇为侧重点。奇异诡异是每个故事的特色,深刻寓意是其亮眼的所在。尽管世间本没有灵异鬼怪,但是有时候书中的故事更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引申用意。表面形式上的鬼怪实则是很多人们暗藏于内心的黑暗面。也许我们很多时候会奖这些人性的丑陋面加以伪装掩饰,但是这般的阴暗更是需要我们的自我拯救和救赎,否则我们的未来将会被覆灭。也许这样的感觉有点让人危言耸听,但是我们假若认真翻看雾霾共和国便可以深有体会。黑心的人们总是一心私欲地独揽专权,善良的人们不断地被奴役。只有善良的人群团结起来,化自己微薄之力去照耀温暖世界,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驱逐黑雾,赢得光明-------当然,书中的故事自然是超现实主义的创作。这里有着作者怪诞离奇的分享解说,但是我们却在闲暇一刻阅读之时或多或少有着某种油然而生的感悟。看似离奇的怪谈,实则是颇有深意的创作和指代。引领着书外的读者去深思关于复杂的人性。其次,本书的怪还怪在作者博采众长地引用创编了众多的传说故事。怪在进行了改变,怪在了有别于传统的故事,但是却又是那样顺其自然地有了妙不可言的结局。最后本书的怪还在于给予读者很是古怪的阅读感觉。故事里面的话外有音着实耐人深思。尽管看着怪,但是我们却深切地明白着怪中的与众不同创意。除此之外,本书之中的插画同样很是怪异。这里既不是抽象画的分享,这里也不是写真类的素描,这里其实更多的是辅助于表达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奇思异想图画。一切围绕怪谈,一切又别出心裁,这便是我在阅读之中最大的心得。

  读一读《中国怪谈》,欣赏怪谈之下有文章的奇思妙想,我除类脑洞大开,更是收获着一段新奇的阅读之旅。

  《中国怪谈》读后感(六):喂,你怎么可以这样讲故事! ——《中国怪谈》读后

  公司晚上六点下班,我端起《中国怪谈》开始读,到放下书时,已经快十点,不得不离开办公室了。回家之后,红着眼睛继续读,直到读完全书。掩卷之时,甚至有些眩晕地试图想起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我做梦都没想到,“庖丁解牛”的故事其实包含了这样专注和消耗,而且竟然能抵达如此悚然的结果。“画龙在壁”的故事有一种结合了现实与虚幻的感觉,我一直在想:这究竟是捕龙还是在造龙?“田螺姑娘”提出的条件实在是主人公无法满足的,所以故事就那样以让人唏嘘的落寞收场,却让我下意识地摸了摸兜里的暂住证。“伥鬼”让那个传说中的恐怖故事带上了一丝伤感,同时又受到了点点触觉上的挑动——于是伥鬼由被害者而害人变成了不那么爽快的逃离者。“武松杀人之后”仿佛受到了诅咒,于是不得不一路奔走,渐渐远离目标——读《水浒》怕是从没人如此想过。……

  作者在现代语境之下用古典故事的词汇重述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让人时而觉得读的是这故事另一个流传着的古代版本。但恍然之间却发现其中的时代元素,于是明白这跨过时空的叙述之中,有着如同画家签名一般的独特性。

  除了语言的独特,还有叙事角度和引申的独特。

  以《灶神弄舌》为例。那本来是一个关于汇报工作的简单传说,几乎是口耳相传的,却似乎少有人想过,灶神如果出错了会怎么样?这个故事更进一步,神不但出错,还含糊蒙混,将错就错。另一位负责人也不会检查合理与否,姑且为之,酿成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小浪花。原本有些地位的中国神灵,一向让人敬而远之,近年来似乎又变得有些老土了。这个故事却让我想到那些具有七情六欲、处处体现人性弱点的希腊诸神,觉得我们中国自己的神,比他们一点也不差。这是跳出传说框架的叙事角度的独特。

  中国的神由此变得平易而通人气,不再是祖宗拼命守住的本该抛弃的朽蚀传统的一部分。但谁又能保证,这种不负责任的神,不会化作人间的某位官僚呢?似乎我就曾经碰到过那么一两位。《三季人》《雾霾共和国》《促织梦》,都能引发类似的联想,虽然这种联想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却给读者一个将故事与现实联通的线索,就像“画龙在壁”中那条若隐若现的龙一样,给故事提供了另一个扩展空间,也让渐渐蒙尘的故事得以与现代生活相互滋养。

  赵志明如同切割古代传说故事的庖丁,游刃有余地对它们进行这切割与重组,向读者展示那些习以为常背后的诸多可能。在经典印象与当下叙述的双重影响下,激发出故事未成形体的初始状态。这或许会让人更接近故事和生活的真相,但肯定会让人获得叙述和思维的双重愉悦。

  这些故事我会反复读的。

  V180109

  《中国怪谈》读后感(七):为了“怪”而怪

  又是一本读到中途想放弃的书。这本书本身并没有带给我多少惊艳,却让我头一次深刻体会到:看书时的心境会极大程度上影响看书的体验;抱着不同的目的去看书,对该书的评价也会大为不同。

  几年前逛豆瓣,被赵志明发表的一系列“中国怪谈”故事所吸引,当即就被他奇绝诡异的文风所吸引,毫不犹豫地加了关注,回想起来,他算是我在豆瓣平台上关注的第一位作者。前不久逛书店,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赵志明的这本新书《中国怪谈》,于是再次毫不犹豫地以原价买下。

  然而,当我打开本书,先前期待的美好阅读之旅并没有如期而至。

  我产生了某种自我怀疑。“不对吧?真的是同一个人写的吗?为什么这本书并没有想象中的精彩?为什么感觉故事很无趣?可是明明是以前很惊艳的作品啊?!”仔细琢磨一番,造成阅读感受前后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看书时完全不同的心境。

  做了编辑以后的一个最大缺憾,就是再也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一本书。对于所有的书稿,都会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这个地方逻辑是否通顺?故事是否完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读者是否容易接受……总之,作者不再是那个bling bling的存在,而是站到了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编辑的职责就是不断地和作者沟通磨合,使得最终的作品尽善尽美。

  所以当我以一个苛刻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时,发现它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改编后的故事都有点空洞,内容很浅……有种为了“怪”而写怪的感觉。

  本书共包含25篇志怪小说,每一篇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为原型,作者应该是首先明确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再和这些寓言故事相结合,作了符合自己设定的改写。比如开篇第一个故事,《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水》,是以“尾生抱柱”的寓言为原型,这个寓言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痴情人尾生为了见到心爱的姑娘,一直守在约定的地点,河水上涨快要把他淹没,他担心姑娘到此会找不到他,就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结果活活被淹死。

  在本书中,作者则加入了一点小改编,比如河水之所以上涨,是姑娘故意去求龙王,以此来试探尾生的真心,但姑娘只是求龙王稍作试探,并不想真的害死尾生。那最后的河水为何会淹死尾生呢?原来是尾生也去求龙王,让河水稍稍上涨,希望借此让姑娘看到自己的真心。姑娘和尾生的两份愿望叠加,才使得河水猛涨,酿成悲剧。

  以下是我看完这篇以后的内心戏:纳尼?这就结束了?什么鬼?不痛不痒,所以这个故事改编的点在哪里?想说人性本恶么……

  好吧,看完这篇后我的失落感更浓了:纳尼?这就结束了?所以这个故事到底讲了啥?称赞庖丁大公无私?还是抨击魏王贪得无厌,揭露人性的幽暗?估计作者是想通过魏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露人性的幽暗(居然为了一时的猎奇而视人命为草芥),虽然这个要表达的点很明确,但是作者的文字并没有给我强烈的冲击,“怪”的很平庸。

  坚持把整本书翻完,发现大多数故事都存在上面提到的毛病:内容空、为了“怪”而写怪。尤其《灶神弄舌》一篇,看完以后真的想骂街……故事中的一对孤儿寡母,因为祖上积德,独生子命中要做皇帝。灶神见母子贫寒,便把此天机托梦给了母亲。母亲听后非常高兴,但母子二人的生活并不见好转,经常受到隔壁万姓人家的欺凌。母亲咽不下这口气,便跑去跟灶神告状,诅咒万家不得好死。谁知灶神在打盹,迷糊中把妇人的祷告听成了让千家万户不得好死。于是,灶神火急火燎地跑去告诉玉帝这个噩耗。玉帝得知后长叹一声,便改了那户人家独生子的命运。独生子的命运被更改后,确实揭竿而起,声势浩大并自立为王,杀人数千万,但最终起义失败……

  这这这……完全就是一个封建迷信的怪谈了……而且还扯淡……灶神因为打盹把祷告听错……居然还因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玉帝不是神通广大么……而且还逻辑混乱……玉帝不是因为害怕独生子称帝以后杀戮无度才更改他的命运的么……那为啥改命了以后独生子还是杀了成千上万的人……完全看不下去了……

  好吧,最后还是坚持看完了……还是有几篇写的不错,《阅人者妻》《水中石像》,除了“怪”,至少故事是完整的……

  阅读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看书的心境实在是太重要了。若是抱有很大期待,反而失望越大;若是纯属娱乐,在闲暇之余翻看些奇闻怪谈,一定程度上满足猎奇欲,反而会感到惊喜万分。这也是本书的评分会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吧:喜欢的会将其视作神来之书(题材有反映现实:空巢老人、雾霾),不喜欢的会吐槽它的空洞无物(虽然是有反映社会现实,但是故事太弱了,读完无感)。

  《中国怪谈》读后感(八):讲好故事不容易

  这两天断断续续地看了本故事集,叫《中国怪谈》,作者是赵志明,书里面有对传统故事的演绎,还有自己的创作。

  如前所说,每个故事,既有作者自己的构造,又有自己的想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和金句珠字。但是,正是因为意义给的过多,给人的感觉,总是故事围绕着道理在转,总有似乎是先有价值意义,再设计情节的感觉。好的故事不需要主义和华丽。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故事?结合这本故事集,我简单地说一下我现在的理解。

  1.前提:符合逻辑。这个是最基本的,按理不应该多说。但是现在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似乎都不在乎这一点了,无论是大的故事逻辑,还是小的情节逻辑。举个例子,《好色之徒》里面,登徒子说:“如果换成是微臣,哪用美女三年电眼放下来,早就心猿意马了。”下一段,紧接着就又说:“因为微臣的所作所为,使她明白,微臣不仅不知色,也不好色,更不乐色。她在微臣这里放电,绝对是白白耗电。”短短两段,我就不太明白,到底美女对登徒子放电有没有用。再比如,《伥鬼》里面,说冯开山惨烈地打死野猪。“行旅之人大约觉得他既然能打死野猪,老虎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作者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么说逻辑不对,于是,解释了一句“老虎见着野猪,也会掂量掂量,不是饿昏头,不会轻易扑食”。即使这么找补,也解释不了能惨烈打死野猪,老虎也不在话下的错误。当然,上面举得只是情节上小的逻辑问题。总的来说,所有的故事,大的逻辑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从这一点来说,个别国产故事要比国产电影好的不只一点半点。

  2.情节:一是要重情节,轻人物;二是要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这里我想说一个观点,就是在故事里,情节要比人物重要,比例大概八二开左右。以电影为例,现今部分电影,出于各种原因,把人物内在外在的性格刻画得太丰满了。但是情节太单薄,结束后,谁谁谁参演了或者角色说得头头是道,当问到电影讲啥了,一脸懵逼。

  再说第二个,起承转合要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这里面,还想说一个观点,就是后半部分要比前半部分重要。具体来说,前半部分草蛇灰线,做好伏笔;后半部分,不管怎么样,要有高潮转折,出其不意。现在的一些电影,情节上总有一些“后继乏力”的感觉,“阳痿”现象严重,前戏做得挺足,到真章上就不行了。比如说故事集里的《南郭先生别传》感觉一直都在铺陈,想看看结尾,结果…结果…直接上教育意义了,没了…

  3.意义:一切尽在不言中…我总觉得,如果故事的道理再要直白地讲出来,要么是故事没讲好,心虚怕跑题,我高中作文总是这样,生怕跑题,每段都要点一下题。要么就是字数不够在生凑,同样是高中作文,八百字记叙文,字不够,意义凑,生生把记叙文变成了议论文。听故事本来就是个解闷儿的过程,谁也不想再让讲故事的人上课。好的故事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观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在情节或者是人物中展现,而不是靠结尾找补。遗憾的是,这部故事集,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对读者没有信心,总是要点一下。往往狗尾续貂。拿我在这里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水中石像》,结尾的地方到“正在慢慢复活”即可,但是非要加上一段可有可无的议论,个人觉得实在是糟糕。

  对于故事,我这找了一下罗伯特·麦基《故事》的一些观点

  当然讲好故事不可能有固定程式,仅供参考。

  再来,说说这个故事集给我的思考。主要是三个。

  第一个是《故人豫让》里面的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足见作者功力,“豫让化身天下人,难道让我要与天下人为敌吗?”这同时给我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豫让以及“大隐隐于市”的意义。

  第二个是《促织梦》里孩子打死促织后的感觉,我是有共鸣的。记得小时候,家里让我给亲戚送鸡蛋,行前嘱咐我小心鸡蛋,却从未提醒我注意安全。当时,自己愤愤不平,现在逐渐想明白了是当时的家庭条件和具体情况使然。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赞同之前家里和故事里父母的说法和做法,不过我现在也没想好更合适的办法。所以,也是当不好父母,索性就不当吧。

  第三是我最喜欢的《水中石像》里面对于传说爱上了自己的雕像这部分。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参考了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无崖子和段誉对于雕像这段。其实,他们只是对于雕像也就是心里想的完美对象的喜爱,李秋水或者王语嫣只是他们赋予的现实形象,当他们想通这个道理之后,也就再不会产生对现实的爱了。我觉得这就是说我们对于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有障碍。现实满足不了我们的理想,我们就会虚构出一个,反过来对现实赋予意义作为寄托,当自己相通或者被人点破的时候,就是一场空了。对于喜欢的人和事物都是这样吧。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最后,列几句我认为故事集中不错的话。还要唠叨一句,讲好故事文笔只是个点缀,是极其次要的。

  1.爱情一途,不免起于试探,而终于惩罚

  2.月光大好的晚上,一抔粪坑和万顷江面都能映照出滚滚的月华

  3.越早醒过来的人越坏,越坏的人越早醒过来

  《中国怪谈》读后感(九):“张扬”背后:后工业中国的一次隐秘解构

  文/宝木笑

  对于我们处于何种时代,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二十一世纪已经马上就要过去十八个年头,从各个方面来讲,我们都已完全符合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所说的后工业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科技革命让美国率先步入后工业时代,在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后工业时代人性的迷茫和精神的迷失逐渐凸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互联网时代大有取代后工业时代称谓的趋势,人们仿佛再次进入了王蒙先生所说的“狂欢的季节”。如果一定要为这个所谓“新世纪”具象化它的灵魂,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不再承认那种迷茫和迷失,渐渐不再与自己对话,于是幼儿园成为了孩子的噩梦,网红晒出的假货勾起了轩然大波,放弃了反思的肉体开始指引魂灵。

  楼下退休多年的大爷总喜欢义愤填膺地用“怪”这个字儿来形容他所见到的种种不平和不公,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反观赵志明老师的新书《中国怪谈》,我们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赵老师并不仅仅是要写一部“新志怪小说”,也和东瀛的“怪谈”题材没有特别亲近的关系。赵志明的笔触并未如媒体宣传中所再三强调的“细思极恐”,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也绝不会仅仅止步于对情节的迷恋,他会将小说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源于文字而高于文字,在这一点上,我想,赵志明做到了。2017年,赵志明步入不惑之年,这位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小说家,做过图书编辑、影视策划,写诗歌,写小说,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用他自己的话说:“从第一次在《芙蓉》发表小说(笔者注:当时赵志明上大二),一直到现在,近二十年来,我一直像卡夫卡小说中的人物K一样,坚信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通道,梦想潜入文学的城堡,一探究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怪谈》有着一种赵志明一直以来的风格延续和思索颜色,那是貌似张扬的隐秘的叙事和反思。《中国怪谈》确实写了25个志怪故事,尾生抱柱、庖丁解牛、田螺姑娘、南郭先生、为虎作伥等我们熟悉的故事都在其中,从小说叙事和情节设置角度讲,确实很有味道,那是一种带着中国志怪小说阴冷灰暗传统颜色的引人入胜。这也符合赵志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谈到的,他说理想的小说在他的心中首先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小说”,这其实指的是小说文本自身的某种“张扬”。当我们看到《中国怪谈》中将自己肉体最终用刀分解的庖丁、因为领结婚证而最终离开的田螺姑娘、披着年轻少妇画皮的老妪在与书生交合过程中身躯迅速老化……这种“张扬”实现了文本接受过程中的“爆发”,甚至《中国怪谈》插画也出自鬼才漫画家撒旦君的重口味画作,所以有读者为《中国怪谈》留言说自己一晚上读完全书,实在过瘾。

  如果从赵志明作品的脉络来梳理,从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开始,这种充满着冲击力的“张扬”就已经显现,其中《还钱的故事》在豆瓣阅读虚构类排行榜长期占据首位,充满魔幻的故事情节,不动声色的死亡,惨烈而安静的轮回,都成为一种赵志明式的“张扬”。然后就是后来的《青蛙满足灵魂的想象》、《万物停止生长时》、《无影人》,然而,这种“张扬”只是一种“貌似”,更是一种巧妙的“隐秘”。特别是从《无影人》开始,赵志明小说“志怪”的成分明显加重,他从一开始写作时“想要努力记住和复活一些记忆里的画面,一些人事和情绪”逐渐走出,就像赵志明所说的“马尔克斯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我通过他知道了胡安•鲁尔福”,某种意义上,《中国怪谈》就是赵志明的“胡安•鲁尔福之地”。

  很多文学评论家说,胡安•鲁尔福仅仅凭薄薄的一本《佩德罗•巴拉莫》就能跻身大师的行列,是不以量取胜的最好实例。马尔克斯尊敬甚至崇拜胡安,他曾说“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使我终于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百年孤独》与《佩德罗•巴拉莫》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胡安的小说被赵志明称为“短篇小说的标杆”,而胡安的叙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的留白,魔幻现实主义的“张扬”背后是一种极为深沉而隐秘的解构,就仿佛《佩德罗•巴拉莫》给人的感觉,那是潜于海底的冰山,只露出有限的部分。余华对此深以为然,他感叹道:“在这部只有一百多页的作品里,似乎在每一个小节之后都可以将叙述继续下去,使它成为一部一千页的书,成为一部无尽的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赵志明的《中国怪谈》选择了胡安•鲁尔福式的解构和留白。赵志明的小说从来没有大段的抒情和议论,他如同一位十分懂得克制的外科手术医生,只是冷静地为读者解剖情节。在《庖丁略传》中,庖丁接受了魏惠王新的任务,去现场表演解剖活人,情节发展到“庖丁手起刀落,一瞬间就把自己肢解,皮肉搁在一处,筋骨剔于一旁,内脏笼络一堆”戛然而止,读者就像书中的看客一样,“事后人们才意识到,庖丁那次竟然没有穿衣服,他就像一头准备牺牲的牛那样走进了会场”。这种留白充满着后现代解构的味道,解构主义在文本创作方面的打破让文学再次迸发了极具个性化的魅力,这种魅力最大的体现恰恰就是这种充满着余韵的“冰山效应”。

  正因此,这种解构甚至可以很大程度上解释赵志明小说的精彩。从文本故事角度讲,解构意味着一种对原有文本概念的颠覆,《中国怪谈》几乎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志怪故事”,然而却无一例外都成为了“外传”或者“续集”,或者是对原有故事的另类解读。其实,解构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我们第一次听到尾生的故事时,尾生因为相约的恋人未至,为了守信,他抱柱而死,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认为这很不值得,内心充满着不解,从广义上讲,这种对传统一元论价值观的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朴素的解构。而在赵志明那里,这种朴素的解构升华为一种文学上的精彩,好的小说家总是会去探索人心,从不回避问题。在《那场突如其来的大水》中,赵志明解构了传说故事中尾生和恋人的简单爱恋,而是进行了更为精深的剖析:原来尾生和恋人都感动了附近的龙王,他们的“念力”可以决定水位上涨的程度,尾生的恋人原本仅仅只是想要水位没过情郎的膝盖,借以测试其是否情比金坚,而尾生却为了给自己不断加分,让恋人看到自己是多么痴情,而不断祈祷水位上涨,最终害死了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赵志明的这种解构本身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背后隐藏着后工业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精神危机。尾生的爱情被解构了,但读者并未感觉突兀,甚至觉得赵志明《中国怪谈》的解释更让人觉得“逻辑顺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受众反应?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变化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已经淹没所有角落的今天,爱情这种东西其实早已被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解构得体无完肤,尾生的爱情被解构其实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必然。这种解构又同时是一种“隐秘”的,是一种静悄悄地潜移默化,赵志明在这方面显示了一位优秀小说家的功底。在《田螺姑娘》这则短篇中,四分之三的篇幅都在不动声色地进行,作者讲述得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内容也与我们熟悉的志怪故事没有太大差别,穷小子偶然从田里带回一个大田螺放在水缸里,然后就是外出耕田的时候,田螺姑娘从田螺里出来为小伙子洗衣做饭。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四分之一处,赵志明仿佛武林高手突然变招,小说情节形势急转直下,小伙子发现了田螺姑娘,就逼着田螺姑娘以身相许,就在田螺姑娘只好答应下来的时候,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出现了:“结婚就是要先通过民政部门批准,然后举行婚礼”,可是田螺姑娘“没有和你一样的身份证,我们不可能领到证件的”。于是,在读者的错愕中小说再次戛然而止,田螺姑娘和小伙子就这样就此分手了。

  如此看来,在那些让人欲罢不能的“张扬”背后,说《中国怪谈》是作者赵志明对后工业中国进行的一次隐秘的解构是相当合适的。后现代的解构在文学和艺术上曾经以各种荒诞和反讽让人印象深刻,那种煞有介事的无厘头包袱让人不由想起了周星驰的电影,而在这种貌似荒诞的背后却是一种对后工业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在读《田螺姑娘》最后高潮部分的时候,在那甚至有些近似周星驰电影桥段的结尾处,读者刚刚微微上翘的嘴角突然凝固,刚刚想要笑出声的动作突然静止,因为我们也许会突然想到自己,想到为了结婚所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想到作为“低端人口”的自己在大城市受到“高端人士”的排挤和白眼。那一刻,“含泪微笑”四个字经由赵志明的文字让人再次铭心刻骨,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也在同时扛起了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肩负的担当。

  不知是否有意,如今我们总是喜欢用“互联网时代”去替换“后工业时代”的说法,仿佛“后工业时代”就是精神危机和社会问题的代名词。这其实是一种很可笑的认知,因为按照国际学界的说法,“后工业时代”原本就是指电子信息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之后的时代。很多人说,德里罗的《白噪音》开启了后工业时代美国精神层面的新知,其实,在跨过二十一世纪将近二十年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自己的《白噪音》。虽然不敢说赵志明的《中国怪谈》和之前的《无影人》等作品可以扛起这样的大旗,但至少我们能够看到赵志明在文学创作上的孜孜以求。在鸡汤都已经馊臭的今天,愤青也早已成为古董,我们需要一种更加成熟和沉稳的叙事和反思,对后工业中国的种种怪相进行独立的思索,虽然这只是一种沉默而隐秘的解构。

  诚然,很多人会因此而提出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为什么还要选择“隐秘”,为什么就不能大声疾呼。如果真的静下来回望这个问题,我们也许会渐渐明白,其实,那些沉默的、隐秘的地火更加持久,也更有力量,直白虽好,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小说家最锋利的武器。文学自然有自己的创作规律,小说家自然有自己的创作规则,他们首先要做的反而是要远离那种“直白”,将自己融化到真实的生活中。优秀的小说家更应该像优秀的摄影师,而不是演说家,最高明的小说就像最优质的摄影作品,创作者的一切主观都不动声色地蕴藏在光影和构图中,但有心的读者和知己一定能够在这种隐秘中感受到深深的共鸣,这种共鸣将穿越高墙,当然也将穿越时代。笔行至此,不知为何,突然想起赵志明在获得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项时的获奖感言:

“在最后,我想说一件往事。我个人以为,我的写作和它有莫大的关系。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晚学回家,我和一对母女结伴同行,走在河埂之上。她们两个都是哑巴。女儿是新嫁娘,母亲已经老态初显。她们一左一右走在我的身侧,女儿羞赧的沉默和母亲的滔滔不绝,将我夹在中间。我大致知道一点她们的情况。母亲这次是将女儿领回娘家的。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地叽哩哇啦,类似于申辩、痛诉和喊叫,而女儿总是歉意地朝我笑笑,偶尔向母亲打着手语。她们和我们身边的河一样,也在流淌着。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场景经常浮现。我以为,我是在穷尽自己的心智,想要解读这对母女生活里的故事,不管是通过她们的声音,还是通过她们的沉默。我有可能会完成这项工程,但显然目前我还没有做到。”

  如今从《中国怪谈》看来,赵志明虽然仍然会谦逊地认为自己还是没有做到,但至少他已经非常接近了。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怪谈》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