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好猫》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22 23:19: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好猫》观后感100字

  《好猫》是一部由应亮执导,罗亮 / 彭德明 / 刘晓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猫》精选点评:

  ●猫喻。我倒是喜欢邱炯炯说的傲慢

  ●6.18 @凉茶铺

  ●超现实的歌唱形式参与到叙事里边,显得刻意、不协调。

  ●我服了。

  ●

  ●乐队好黑暗好绝望

  ●感觉很浮躁……不晓得是摇滚乐的原因还是画面的有点儿杂

  ●电影中插入舞台剧效果,是它的最大亮点

  ●单向街 中国现实与死亡金属

  ●1.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佛祖的首级都被取走抵债,这是邓公亦或我们想要的? 2. 突然闯入的一首首摇滚或是咏叹调赋予了影片超现实色彩和异样的诗意。 3.在独立导演的镜头里,看懂中国~

  《好猫》观后感(一):理性的大陆

  应亮热爱在自己的电影中处在这样一个位置。景别卡在中景或者更远的位置上,明显的纵深感。这使得应亮的电影总是处在和世界针锋相对的位置上。正视而不加躲避,镇定而不寻找退路。这也使得他的电影空间呈现出一种仪式感。观众享受着一种盼望故事上演的强烈期待与不安感。人物的表演由于非职业的演员参演显得真实并且间离。不寻求用语言和镜头带入观众,而是借由一种选择位置所得到的神秘感牵引观众进入。在模棱两可之中,在是非判断的中点。应亮选择了一种远离诗意的道路,在这里他的方法更适合介入,并且探讨。这是一个主观呈现的方法,现实性的材质被重新截取,利用且参与到电影空间的符号化碰撞里去。

  我们经常在应亮的调度里看不清人物的脸,人物往往将激情撒播在中远景上。无论是嬉戏或者是追打。他和他的人物之间永远存在距离,世界本身是主宰,并且导演本人乐于饰演这个角色。这或许是唯物主义式的浪漫?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大都是人如何在乡土与城市之间游荡。跨越这样那样的空间。人物用自己的行走勾连起世界的样式。人物的命运无可避免的走向徒劳挣扎之后的倾覆。大时代与小人物。只是应亮所表现的时代更小更微观,他存在于所有生活化的空间里面。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空间中。显得更细致,更新鲜,并且闪烁着感性的微光。人物也更空间化与工具化,但也自相矛盾得显得更粗放。时代与个人都放弃原有的位置,在新的距离上寻找真相。于是这是不同于别人的。这是属于应亮自己的世界图景观感以及美学认知。

  这种破坏的力量建立在侯孝贤或者蔡明亮的基础之上,做某种背离,也深深得有所继承。继承看世界的方式,背离着人情世故,并且变得更坚硬而且更绝望。

  这的确是新的方法,属于真正的创造者之手。但是深层的对于人性的复杂和可能性的探求和表达明显有被符号淹没的危险,虽然他不像蔡明亮那样堆砌符号。但是殊途同归,人的遥远感依然存在。《好猫》一方面更突出,另一方面也更危险。一方面优秀,另一方面也困惑。

  应亮在做某种杂糅,使得其不偏向于一方。此时,电影不仅仅间离着观众。而且也间离着电影本身。

  矛盾纠结着,并且让人们习惯于这种纠结。《好猫》中超现实段落的出现甚至进一步间离了应亮作品中一贯的建立于现实之上的非现实感。

  但是作为观众我想要知道人物个人的出口在哪?这是我们所热心询问的。或者这样说,他们如何将自己安放在一个位置上?证明自己的真实存在。

  作为评论者我更关心个人的情感表达,而不仅仅是他的行为或者强大的空间。尤其是这些行为往往太过于逻辑化、透着社会学的味道。这些空间太冰冷,世界好像生活在理念里面。我更向往“诗意的海洋”,而不是“理性的大陆”。

  《好猫》观后感(二):《好猫》——地狱的样貌,应亮的准确

  应亮是属于2000年之后、当下这个时代的导演。如果说第六代早期的作品讲述因对未来的不确定而产生的憧憬、迷茫、失落,那么应亮作品就回应了早期第六代们,那个2000年之后的“未来”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笼罩着应亮电影的,从来都是不确定、动荡、怀疑,在他三部长片中,这种种情绪逐渐加深,甚至可以说是逐渐滑向绝望。第一部《背鸭子的男孩》里,男孩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他对未来有比较明确的美好构想,那种动荡,是“找不到”的焦虑。《另一半》里的人们已经失去了所要寻找的明确对象,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我最近刚刚看到的《好猫》里,所有的希望都是虚空的,人们如同“鬼打墙”一样的寻找不存在的出路,那些被蒙住眼睛寻找的人终于变成慌张、匆忙、无所归依的游魂。

  其实《好猫》里每个人都有“希望”,但这些“希望”其实只是蛊惑人们的灵魂,若隐若现的鬼魅,除了增加现实的焦虑,一步步引导人堕入深渊外,别无其他。彭老板最常表态他的人生动力,在许多次公开讲演里,他说他所作的一切百分之八十为了女儿,百分之十为了个人实现,百分之十为了社会公益。但是女儿在电影中从未出现,表现父女关系的只有一句话——彭一个人在偌大的别墅里鼻子出血,打电话叫罗亮去帮助他,提到“女儿要到放寒假才回家”。这个“女儿”就是虚假的“希望”和“未来”的化身——非常心灵寄托、不是人生动力、不给现实带来温暖,因为“未来”和现实之间的断层、缺乏某种联系途径,女儿所代表的未来变成贪婪的借口、无希望中的“希望替代品”。这种和未来的关系不仅仅是写意,甚至也是写实,比如那些officials争相把孩子送出国的新闻。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逼迫孩子学习,似乎孩子是唯一的指望,这种动力背后潜藏的是巨大的焦虑和恐惧,又有多少“不要做Chinese的孩子”的悲剧时刻发生。原本可以真切的未来和希望变成填不满的欲望和恐惧的黑洞,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和讽刺。就像每个在地狱里的人通过相互厮杀以期保全自身最终进入天堂,可是不仅每个双手沾血的人不能进入天堂,无止尽的残杀也更增加地狱的暗无天日。

  罗亮从农村带到城里的希望早已落空。他对prostitute的许诺是建立在背叛妻子的罪、对自己人生无法负责和承担的躲避之上,因此他给妓女开出的未来也是虚假的,本质上来说也是欺骗。prostitute的欺骗就显得不足为奇,在地狱中每个人都是魔鬼,除了相互剥削利用,如何奢望真情?

  应亮电影中从来都充满漂浮不定的气氛。每次开篇镜头都是人物直面摄影机的特写,讲述着对未来命运的疑问。通篇都有各种看不清声源的声音夹缠萦绕,比如学校广播、居民区喇叭、广告宣传车、舞台讲坛上的演讲、嘶喊、信誓旦旦。每一种声音都洪亮清晰,试图占据主导,但此起彼伏的宣告只能说明这个时代不同“声音”代表的权力在角逐、厮打,哪一种宣称自身合法性的权力都不过是又一次的蛊惑和欺骗。《好猫》里最明显的表现,是彭每次表达他的人生动力时,都在一个几乎看不见他的全景镜头里,他的凿凿言辞通过扩音器飘荡在小学生和人群的头顶上,是虚空的许诺和希望如鬼魅缠绕。

  《好猫》里充满了诡谲气氛,活生生描绘出地狱的样貌。开篇不久出现的佛头代表信仰与救赎的完全坍塌和缺席,自贡当地乐队“羔羊的葬礼”的魔幻演出更烘托了地狱氛围、表现了灵魂出窍和深渊挣扎。

  片中那个关于黑猫白猫的未解谜语和标题《好猫》直接表明,一切地狱景象、挣扎、缺失,都与那句名人名言脱不开关系。capitalism的鬼魅在空口许诺美好未来的同时,将人们拉向欲望、残杀、欺诈的绝望深渊,高楼大厦的“繁荣世界”里,实际上飘散着无所寄托、没有未来的孤魂野鬼。这种比照在电影中时刻显现,比如破败的家庭和电视里迎接奥运的喜气洋洋。现实焦虑和虚空许诺之间的撕裂让刘的死和彭的疯成为地狱里挣扎着的人们必然的结局。

  有人说应亮对现实的批判不够深刻。但我以为,他所做的并非对社会现实作出理性批判,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对这个世界中人的处境、尤其是灵魂状态的准确把握和表达。假如我在开头将第六代早期和应亮之间比照、联系的做法可以成立的话,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二、三十年的时光,怎样让年轻人内心逐渐绝望。但我不愿将这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从个人感受出发、继续平行放大,如果把那个未来比作某个metatheory、把那个现实比作某个有特色的实践过程,从任何角度上看,都是十分危险的。我更愿意将《好猫》比作蒙克的名画《嚎叫》,那种扭曲和抽象是如此的具体、准确和动人。

  《好猫》观后感(三):虚实之间的轻逸

  “轻逸”是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力量,与精确果断联系,将控制与技术联合。应亮导演的影片《好猫》让我联想到了这种品质,它轻逸,但它轻得像鸟而不是像羽毛,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轻灵飞纵。纪实与虚幻的界限在影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中得到了平衡,被导演用轻逸的力量托起,引人神思飞纵。

  首先,《好猫》的现实感最明显的是体现在非专业演员的表演上的。尽管我们知道演员总归是在导演的指导下表演,但看着影片中一个个操着四川自贡方言的演员们,总让人产生他们似乎没有表演的错觉,而只是生活其中。从主角罗亮、师傅、彭总,甚至到一个小饭店里的顾客,在生涩真实的表演中体现的原始的特性蕴藏着力量,其中的直接性让电影显得生机勃勃,咄咄逼人。导演对物质现实的亲近和对感官社会的再现在非专业演员的呈现之下,似乎传达着认识人类全体的渴望。《好猫》中对各个角色、各色人等生活境遇、存在状态的探索、理解、悲悯,还是猎奇甚至示丑,因为非专业演员的表演显得更为有力,但导演其中人性化的态度却是始终存在的。导演于其中没有在影片某些不经意之处流露出所谓的道德焦虑,而显得左右摇摆。折中和模糊的态度是可以的,但电影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它探索物质世界、表达情感及其背后意义的深广度,在这一点上《好猫》是干脆、直接、生猛的。《好猫》中世俗又庸凡的人物说着世俗又庸凡的台词,无疑是虚幻的反面,但却又恰好体现了导演的风格和态度倾向,是导演做出判断、选择、博弈的结果。

  其次,《好猫》中镜头始终和事件、人物保持着一定距离,使用大量中、远景,长镜头,一如巴赞语:“摄影机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然而,恰恰又这种冷静和间离,赋予了影片一种神秘的空间感,显得现实却魔幻。特别是在影片快结束时,罗亮在红墙大院里被小姐欺骗、被刺伤,因为摄影机大远景、俯拍的角度,让我仿佛感到我正参与一场关乎生死的神秘仪式而隐隐激动。

  更为重要的是《好猫》的内容体现的社会现实和地域特点是如此鲜明。我本身没有去过自贡,但如自贡一般曾经有值得炫耀的历史,而本地人却连死也不想死在当地,如此这般典型的发展不够好的二级城市显然不止自贡一个。这不禁让我想起最近听到的一个石家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歌,在《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他们唱到:“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好猫》中描绘的社会状况、自贡风貌、人物境遇又何尝不是如此,典型而具有代表性。或许电影完成之时,电影里记录的空地已经被耸立的高楼填满。被开发商圈出的牧场,即将到来的肥肉和鲜血,即将到来的千万人麻木刨食的日子,但它曾经是空旷的,《好猫》中或许也塞了很多东西,但却给人留下了仿若有一片空地的感觉。

  《好猫》的虚幻同样也体现在影片的形式和内容上,但这种虚幻却恰好有着直指现实的力量。

  看完全片,可以说给人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在每个重要情节点过后登场的金属乐队。当罗亮陪伴因醉酒打架入院的师傅,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护士拉开白色的布帘,随着电吉他和旋的响起,时间似乎凝固了,只看见灯光亮起,乐队出场。随着其他乐器的加入,最初“气若游丝”的女声吟唱也被有力的男声所代替,类似传统诗词的歌词带着死亡色彩,从只剩鼓点配合男声念咒似的说唱到最后只剩下男声。金属乐队在观众始料未及的情况下,怪异而隆重却与影片气氛异常契合地演唱。而在影片的结尾处,伴随着黑金风格浓厚的女声吟唱和男声黑嗓,被刺伤的罗亮奄奄一息地躺在处于前景的河岸边,金属乐队乘一叶竹筏在处于后景的河上飘动,前后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水上,正如《创世纪》中描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上”,只是水上非神,而是一支乐队带着死亡气息的金属乐队。

  《好猫》如此这般的视觉画面和听觉效果与真实世界显然相距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却正中了我们的情感、理想的靶心,其中强烈的震撼感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前苏联文学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言:“最重要的是极差感或差异感。当我们感到某种东西不合常情、异乎寻常,或偏离了某种仍有效力的典范时,身心便产生一种性质特殊的激情洋溢的印象。”在《好猫》中,真实和虚幻通过金属乐队的出现在导演的安排下相遇,迸发出一种带有个性的力量,这虽然在视听、物理上并非真实,却在每个人的心理上切中肯綮。

  就《好猫》故事内容本身来说则是充满了荒诞意味的。片中罗亮为彭总开车、把贿赂的钱转交给官员们、爱上小姐;罗亮的师傅从灯泡厂下岗,一步步走投无路;彭总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杀人”后的疯癫……人心的自私、贪恋、丑恶无边无际,为了一己的欲望,可以以别人生命作为牺牲品,同时把自己人性的良知作为殉葬品,心安理得地埋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好猫》中各色人等的的境遇都是如此荒诞,如果说是人与世界的碰撞才产生了荒诞,那此种碰撞的伤痕和疼痛无疑导致了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危机。在这种人与社会不和谐的背景下,荒诞的故事内容反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抽象和普遍,越荒诞越真实,越真实越荒诞。更不用提类似广播内容与实际内容的相反等此类荒诞的细节,虽然小,但有一种强大的由荒诞产生的力量。它们是准确的,即使夸张、扭曲甚至抽象,但因击中要害而真实有力。

  此外,《好猫》中师傅的沉沦、彭总的疯癫、罗亮的生死未卜无一例外都与极端的、死亡的有关。特别是片中的主人公罗亮被一个小姐骗去感情,可笑可怜可悲地被刺伤,在影片的最后倒在河岸边生死未卜。由“性”、“爱”带给罗亮的是死亡,此时,导演抛给观众的也是生存的最边缘;此刻,虚假难有立足之处,生命赤裸裸地一面在我们面前展现,脆弱、残酷、真实。

  尽管说《好猫》在实处还存在着顾及影片整体流畅而缺失了一定生猛的气力的矛盾;在虚处未能荒诞得游刃有余,对荒诞的探索还尚有空间可寻,与包括库斯图里卡在内等众大师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好猫》已具备了轻逸的能力与气质,面对社会的剧变对人的强烈扭曲,时代的沉思急遽下坠,将凝重的问题变为游走于虚实之间的轻逸;将日常世俗之物当做不可知晓的密境,对它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好猫》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