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一):想一想灵魂的问题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散文是最能呈现作者灵魂的,因为他最难作假。余老的散文,不管是抒情、说理、表意,还是叙事、写景、状物,都能让读者感触到一个个真实的灵魂。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这本散文集有余老的游记见闻、感情经历、生活智慧、人情世故、文化随感,坐下来细细品读,可以想一想灵魂的问题,或许会有答案。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二):人生很短,何须慌忙
读余老的书,就像和一位阅历深厚的长者聊天,轻松愉快之余收获满满的人生智慧。余老的文字细腻生动,大师就是大师,佩服至极。"人生许多事情,总要过后才觉得美","用一抵达一次山盟",“杏花,烟雨,江南,任我们挥霍的时光,是千面无常的岁月”…
完整的人生需要两种境界,能屈能伸,能哭能笑,能复杂也能纯真…
我要再重温几遍这本书啦,哈哈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三):先生慢走,让我们再读一遍乡愁冷雨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可惜余先生去不等我们这些晚生后辈先走一步。关于先生最熟悉的还是那首乡愁,读过先生散文的人就比较少了。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文中那真挚的情感令我动容。怀念先生,重读乡愁,认识先生,再走长长的路,我们一起追寻先生脚步。
余光中已经逝去,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给两岸中国人带来的影响是不朽的。一张船票,连接的不只是两岸人民的心,更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魂。余光中先生以人生过来人的姿态,为每一个我们提供生命的启示和前行的力量。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四):那年的秋季特别长
刚读完余老的这本散文集《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天色渐晚,窗外晚霞缠绵,竟像是这书的余味,久不散去。阅读的乐趣和魅力就在于,它可以让你长久沉浸在另一种氛围之中,仿佛经历了另一种时空,另一种情绪而不得脱身。我想,余老这本书做到了,因此在我心中便是一本好书。余老的文字仿佛有种独特的魔力,带你越过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粘稠而意蕴无穷。如果非要选一段来说明这种感觉的话,那么《望乡的牧神》的最后一段,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所以说,我一整夜都浮在一首歌上。那些尚未收割的高粱,全失眠了。这么说,你就完全明白了,不是吗?那年的秋天特别长”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五):他是猛虎,也是蔷薇。
余光中先生逝世,龙应台写文章悼念,“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作为诗人,余光中的风格复杂多变,从早期的现代诗,到把笔触“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作为诗人的他,也有在散文《猛虎与蔷薇》里所说到的两面,雄伟和秀美,外向和内向,诗歌意象宏阔,大江、大河,颇为壮观;同时又有在《等你,在雨中》中的细雨般柔情,“每朵莲都像你/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在《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散文家的余光中亦是“猛虎”与“蔷薇”集于一身。在《听听那冷雨》《望乡的牧神》我们可以读到一个饱含深情的余光中,笔下“杏花春雨江南”,极其柔美;而在《众岳峥峥》中又有矗立于天地之间的豪迈,以宽广的胸怀眺望这大千世界。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六):诗人,在那头
一直记得余光中《寻李白》中大致的几句,用度娘后把原诗码了一遍:“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暗自问自己,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几句还燃不燃?很奇怪,这时我的脑海用它们幻化着,在眼前列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向条广告banner动啊动,而思维又告诉我要是能发弹幕的话,就配上:前方必须有高能!豪气得太过分,胜过下山的猛虎。(估计是弹幕看太多的关系。)
接下来,诗人叫你来听听那冷雨。不止听啊、看啊、忆啊、想啊,甚至要舔、要嗅,如嗅舔蔷薇般。从来没有人能把冷雨的风情写得如排山倒海般万种,也从没读过这么叫人欣欣然地去寻死觅活的冷雨,冷雨中什么样的人生滋味都有了。如今我一旦读到某个时间段就会联系自己出生那年,比如读到1949,就会想:好遥远啊,接着掰着手指数多少年后世上有我。“颠沛流离……上了船就是一生……”、“前尘隔海,古屋不在”,这些前人的刻骨铭心终究会淡去。而那些该死的乡愁,那些该死的美感,却都是亘古不变的啊。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曲子渐渐地在终了,人已凋零。踏碎的蔷薇犹自盛开,醉倒的猛虎有时醒来,诗人,在那头。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七):不要错过童年
也不知怎么的,突然就莫名奇妙的丧。
回到余的书吧,是不是写散文的人,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余老写风景,细微处尽是童真。
这世界上最治愈的,往往都是最初的记忆。
小时候真的傻傻好可爱,
有个玩具马,那种按了跳一下的玩具马,我老是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就追问老姐,她不耐烦了就说自己拆开看看嘛?然后我就把马用菜刀劈成了两半。。。
那时候电视还是架天线,经常会雪花。我闹着要看电视,老姐就讲你看电视里的小白人和小黑人是不是一直在打架,我说是啊,然后就蹲那里看雪花看了一下午。。。
那时候也没认得几个字,冬天的时候不喜欢鞋子,还是凉拖。老爸就问脚不冷嘛?我反问他,脚很暖和普通话怎么说?他说,就叫“烧”吧。(会闽南语的孩子应该知道,衣服暖和不暖和,就是烧不烧)。然后,我跑到门外大喊三声,“我很烧”。。。果然很骚。。。
——还是用余老的话吧,“人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在自己小时候,一个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错过了自己的童年,还可以享受子女的童年”。
愿童年的温暖仍能穿越宇宙,以十万勒克斯的光芒,温暖着你。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八):长长的路 还需慢慢走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现代诗表达作者对家人和故乡的思念与不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这本书,我花了两周时间沉静下来,慢慢品味。内心稍有浮躁,便停止阅读,停笔休息。浮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速食着身边的一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忙”,“没时间”,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价值的体现,似乎说“不忙”两个字,就笃定脱离社会或苦苦在被社会淘汰的边缘上挣扎。
身边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工作日我都是专注高效的投入工作中,手机静音并且在每周五前完成计划中一周的工作。休息日,我都是关闭电脑,远离手机,避免打扰。用更多时间与自己相处、陪伴家人做顿美食、陪爱人看场电影、陪朋友聊聊天都是不错的选择。
有一段时期,我也特别忙碌,经常忘记喝水和吃饭,让我也感悟到工作和生活不可能绝对分开,但至少尽量达到平衡。这也是我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和理念。有些人不能理解,似乎一定要“加班”来体现价值。正因为节奏快,我们反而更应该思考如何高效高质量完成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加班。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
这本书共有余光中先生36篇散文,分5个章节来解读生命的真谛。1、游记见闻;2、感情经历;3、人生智慧;4、人情世故;5、文化随感。
第一章,游记见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光中先生用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书中写道,他去往过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记忆,如若能开花,我想余先生的记忆便能开出一满满花园。重重叠叠的复瓣花朵,在余先生的记忆的文字中一瓣瓣地绽开了。清香扑鼻,让你忍不住想起那时青青时光。 一篇篇的有心文章,将一个爱生活、爱思考的诗人生活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怀念那份美好。最受感触的是那篇猛虎与蔷薇。它娓娓的道出那份简单而被人遗忘的一个道理。 原来人性本就包含两面:其一是男性,其一是女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有了一定的定义。男生如果表现的女性化,则被人称为“娘娘腔”;例如他喜欢芭比娃娃,那将被人笑话,这种行为不是太被允许且被他人接受的;而女生如果表现的男性化,则被人称为“男人婆”。不知从何时起,有了这么些强硬而呆笨的称呼。想在儿童时代,小男孩是喜欢跳舞,喜欢粉色芭比娃娃,他可以很柔美,甚至他做的卡哇伊的动作,大人不会有异感的,而是觉得软萌软萌。为何大了却要抹杀掉每个人心里住着的小男生和小女生。男性和女性,并不是相互对立,不是非要个你死我活的状态的,它是相互调和,两者成分在每个人心里的比例不同而已。由此,才创造出这么多不同却相互吸引的人。 在人性的国度里,只有它心里的那只猛虎能够发自内心充分地欣赏那朵蔷薇,而占据心里另一方的那朵蔷薇能够真诚地尊敬那只猛虎,那此人便能达到不同于偏袒其中任何一方的境界。他是刚亦柔;他是水亦是石;他能成瀑布亦能成静流;他能微笑也能痛哭;他坚强却能柔软;他能感受到那份大要,也能深深体会那份细节。 唯有每人心中都有猛虎和蔷薇的存在之处,你才能更感恩于这世间,允许自己生而为人,而不是单一设定。如此,方能感受人的乐趣。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读后感(十):原来你是这样的余光中
这是一本散文集子,内容大都是1960-1970这个时间段写的,我读的感受是:从内容上几乎没有年代感,文章的话题仍然很新鲜,但从很慢很缓的文笔以及温和优美的语言仍然有种这些文章是从“某个年代”而来的感觉。
客观的来说,无论是从外观设计还是书的内容编排,这都是一本差强人意的书而已。但对于我这样没读过余光中先生作品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
听听那冷雨
何以解忧
日不落家
朋友四型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是台湾文学的文化符号,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读过他的《乡愁》。他是一位诗人、翻译家和作家,这些很相近的文学身份在他的作品中交织,并凸显的很明显——因为他的写作对象是完完全全的自己的生活。
认真读的这几篇中都觉得作者在一篇体量不大的散文中反复的跳题,当我读了好一会有关下一个话题的内容时,才发现“yi?刚刚好像不是在讲这个内容吧?”然后又回去看看话题是怎么跳到这里的。这种闲散的文风倒还莫名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就拿《何以解忧》这篇来说,作者谈了酒、诗,然后又从此发散到自己翻译作品的经历,独自旅行的好处如此种种,表面上看真的把话题抛到九霄云外了,但回头想想,写的的确也是不出题的。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原来以前上课老师所说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就是在这里了。以前没搞明白的问题,在一篇好文中琢磨出来了,妙极。
因为作品和自己生活的贴近,我猜测我应该能从余光中先生写的这篇文章中认识他了:一个生活精致快活的老先生,爱品酒、读诗和写文,精气神十足,咂摸着生活的趣味。身体的年纪一大把,灵魂和头脑都很先锋...可惜,此生是无缘交谈了。希望下一次,能有机会在书中在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