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点的列车》是一本由[英] 劳拉·麦克维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一):太惨
刚开始以为全家坐火车游览世界;到后面感觉包括故事叙述者在内全家人都死了,甚至这辆列车都是虚幻的;最后原来只剩下小女孩一个了。要不要这么惨。看到难民营志愿者和游客与难民之间的差别真的伤到心了,只怪命运不同啊。另外我觉得这本书名翻译的也很不错啊。到了莫斯科找出一个姨妈谈何容易?可能到最后小女孩也死了= =。没有终点就是很绝望的意思不是么。
另外这本书叙述方法也很好,A、B两个故事段交替,最后融汇在一起。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二):没有终点的列车
这本书完全是被书名给吸引过来的。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在想没有终点的列车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一辆列车最终没有行驶到终点就出事了,还是一种想象中的希望列车永远不要停下来。可是无论是哪一种状态都让我感觉到难过,前者是为了一整辆列车中的所有人难过,后者也是为了书中主人公的状态而难过,这得该是多绝望才能想象这种情境呀! 翻开书本一看,原来这是一家人逃离战火纷飞的家乡,寻求美好前景的一趟旅行。可是随着情节的深入,蓝房子被抛在了身后;来到了兴都库什山,这里的一切自由自在,仿佛让我回到了童年的时候。但是这种日子并不长远,随着塔利班的入侵,一切安宁都被打破了,玛莎和她妈妈被乱石砸死,奥马尔离开了家,贾瓦德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这一切都让阿芙萨娜难过,不知所措。 直到看到这里,我都还一直以为这一切都只是阿芙萨娜的回忆。地震来了,爸爸妈妈都被埋在了房子底下,只剩下姐姐和妹妹,然而在那种战乱的场合下,姐姐和妹妹也都相继去世,只剩下阿芙萨娜孤身一人。看到这的时候我还在盼望着这一切都只是阿芙萨娜的一场梦。然而到最后我逐渐慢慢接受了事实,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是疑问又在我心中升起,那在列车上的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疑问慢慢解开。阿芙萨娜回到蓝房子,带上未解之谜踏上了去往莫斯科的旅行。在火车途中与女列车员斗智斗勇,真实与虚妄一切尽在眼前!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三):战争所带来的伤痛
记得高二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1942》,因为习惯了正义之士总会打败大魔王最后一切恢复祥和的剧情,那部电影所带来的真实感让我久久不能平复,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在山河破碎时,维护好自己的小家是如此的艰难,更多的人,终究会孑然一身,一个人走完接下来的路。
《没有终点的列车》则是描述了塔利班侵占阿富汗的背景下,阿芙萨娜一家的故事。整个故事一开始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着想要到达的地方。故事也是从这辆帮助一家子逃离故土的列车上开始了。阿芙萨娜决心在这里动笔写下自己的家庭逃离故土前发生的一切,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
一面是乘着列车奔向光明的未来,而另一面却回忆着真实的过去。作者在奠定的整个基调是列车的故事是亮色调,而回忆的过去式暗色调。在过去的暗色调中,亲戚,朋友一个个相继离去,悲伤逐层叠加。每个人离开的方式各不相同,而剩下的人只能带着沉重的回忆继续前行。一家人为了躲避塔利班的侵害躲到了祖父的小山村,然而好景不长。有的人受塔利班的影响而变的越来越冷漠,而妇女在塔利班的控制下也没有了人权,不能去学校读书,只能在家里呆着。人生可预见的昏沉。然而除去了战争的因素,天灾也让阿芙萨娜失去了一切。作者在这一部分描述给读者一种破灭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叠加的悲伤给人一种喘不上来气的压抑。当最后一个幻想的人物消失,赤裸裸的现实摆在眼前,才发觉那场侵略思想的战争使多么可怖。
该作品主要是以阿芙萨娜的角度进行描绘,情节上的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四):书读过半炸了
这本书读到最后的感觉还是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的。
但讲真,直到读到过半的时候,我还以为它只是平淡无奇的在讲来自阿富汗的一大家人大逃亡,却又不知哪里才是终点,于是这一大家人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列车上来来回回无止尽穿梭,也就是无身份难民赖在火车上的故事。
而当过半之后,突如其来的情节设计,才让我觉得哇……要不要这么虐心啊!原来整本书都像是一个意识早以不正常的人在真实与幻想间来回穿梭而记录下来的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
我的天,你就像是跟着这个被残忍的现实摧残到意识早已精分的小姑娘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关于人物:
作者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堪称完美:第一人称本身(女孩、家庭中的老四)、姐姐、妈妈、祖母,姨妈,每一位女性都是那么慈爱、智慧、坚强又迷人。
关于意识形态:塔利班被描述为一群自以为是的年轻学生,他们开着卡车、端着步枪,以偏激的穆斯林思想为指引,将阿富汗搞得生灵涂炭,动不动对无辜百姓实施“石刑”等酷刑,人们深处恐惧四处逃亡。以及一个家庭中儿子背叛父亲,陷害整个家庭。这些都让我想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我想说,往往错误的行为方式是由错误的思想意识诱导的。社会动荡的前提必定是受信仰及意识形态所左右。精神层面的东西可以让人平静善良、也可以让人狂如恶魔。
关于情节设计:
前面提到书读到过半的时候会有“雷”,会让读者有种强烈的冲击感。但不知道在这颗雷出现之前的过程中,会不会有读者流失。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似乎有点太过刻意,甚至翻过来重读前面大半本,你会觉得作者很有可能在中途临时起意,改了套路。我觉得很有可能。也许作者写到过半,也觉得太平淡了,非要重新设计一下,才能让整本书提升一个档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作家也太有心机了,城府太深了!
就这些了,总之,本书很值得一读。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五):书读过半炸了
这本书读到最后的感觉还是可以用“震撼”来形容的。
但讲真,直到读到过半的时候,我还以为它只是平淡无奇的在讲来自阿富汗的一大家人大逃亡,却又不知哪里才是终点,于是这一大家人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列车上来来回回无止尽穿梭,也就是那种“无身份难民赖在火车上”的故事。
而当过半之后,突如其来的情节设计,才让我觉得哇……要不要这么虐心啊!原来整本书都像是一个意识早以不正常的人在真实与幻想间来回穿梭而记录下来的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
我的天,你就像是跟着这个被残忍的现实摧残到意识早已精分的小姑娘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关于人物:
作者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堪称完美:第一人称本身(女孩、家庭中的老四)、姐姐、妈妈、祖母,姨妈,每一位女性都是那么慈爱、智慧、坚强又迷人。
关于意识形态:塔利班被描述为一群自以为是的年轻学生,他们开着卡车、端着步枪,以偏激的穆斯林思想为指引,将阿富汗搞得生灵涂炭,动不动对无辜百姓实施“石刑”等酷刑,人们深处恐惧四处逃亡。以及一个家庭中儿子背叛父亲,陷害整个家庭。这些都让我想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我想说,往往错误的行为方式是由错误的思想意识诱导的。社会动荡的前提必定是受信仰及意识形态所左右。精神层面的东西可以让人平静善良、也可以让人狂如恶魔。
关于情节设计:
前面提到书读到过半的时候会有“雷”,会让读者有种强烈的冲击感。但不知道在这颗雷出现之前的过程中,会不会有读者流失。作者设计这样的情节似乎有点太过刻意,甚至翻过来重读前面大半本,你会觉得作者很有可能在中途临时起意,改了套路。我觉得很有可能。也许作者写到过半,也觉得太平淡了,非要重新设计一下,才能让整本书提升一个档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这个作家也太有“心机”了,城府太深了。
就这些了,总之,本书很值得一读。
.中文版译的非常好,自然流畅且不失文学色彩。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六):幻想中有多么的幸福,实际中就有多么的残酷
如果只看这本小说的开头几章,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暖意的家庭温馨小说。可是当你跟随着故事的主人公阿芙萨娜的讲述一路看下去时,你会发现原来一切并不像我们之前所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是一切都被颠覆,犹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般将一切美好的梦境打破,留下的只是满目的疮痍。
生长于太平盛世的我们从未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以及生活的巨变。所以我们不曾想过若是有一天连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无形的限制,成日里担惊受怕,丝毫不得自由,甚至会有性命之忧时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可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了,那种恐惧、那种压抑以及悲痛,统统都在作者的笔下通过阿芙萨娜的经历而展现出来。
当一个人失去家园和所有的至亲之人,被迫远离故土,前往他乡而又终日躲避见不得光时,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与经历?阿芙萨娜几次陷入绝望,甚至动过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生存下去。
她幻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身边,一起唱歌、阅读、畅谈……全家人像从前一般其乐融融。或许也会有些小风波,或许也会有些小麻烦,但是一家人的心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是这终究只是一场自我的幻想,现实很残酷,阿芙萨娜只能通过美好的幻想来安慰自己,为自己鼓起生存下去的勇气。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更是为了全家人而生存。
很佩服作者这种现实与幻想交织而写的创作方式。这样使故事中的情感显得更加真挚与激烈。幻想中有多么的幸福,实际中就有多么的残酷。前一分钟或许你还在感受亲情的温暖,而后一分钟现实的撕裂却足以让你感觉到痛不欲生。
这是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一段不知何时才能够结束的旅程。现实中的阿芙萨娜是孤独的,但是在她的精神上却是和家人永远在一起的,无论这是幻想也好,或者是自欺欺人也罢,阿芙萨娜是坚强的,这也是她之所以历尽多重磨难却还能活下来的原因。心底的那一份希望的火苗为生命中的黑暗撑起了一丝光亮。虽然不知道故事中的阿芙萨娜到底何时才能够抵达幸福的终点站,但我们相信终会有那么一天的,毕竟在她的心中有着爱与坚韧的品格,而这正是支撑她一路前行的动力。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七):世界再冷,我把温暖留在心里
书中刚开始的部分描写了相爱的父母和他们幸福的家庭,以及在火车上的种种琐事,我以为这是一个普通而幸福的故事。
后来姐姐突然消失了,对自己照顾有加的列车员也消失了,真正的故事才开始浮出水面。
在战争中,一个小女孩跟家人被迫离开家乡,投奔祖父母。在那里,她却经历了更惨忍的事情,亲眼看到可爱无辜的邻居母女被活活打死,自己的亲哥哥被学校洗脑,成为冷血的刽子手,要把家人拖向死亡的深渊。
侥幸逃脱的女孩和姐姐、弟弟成为孤儿,被送往难民营,路上年幼的弟弟饥渴而死,只留下姐妹俩相依为命。难民营也是愚昧、暴力的聚集地,这里没有干净的水源,也没有足够的食,两个女孩食不裹腹,还要处处提防,处境极为艰难。
没多久,女孩染上重病,庵庵一息,姐姐用命拦下了一辆车,才把她送到医院。女孩得救了,却再也没见到过姐姐,原来姐姐在来看望她的路人遇袭而亡。
她成了家庭中唯一的幸存者,心中的痛苦击打着她,病未痊愈,就启程寻找记忆中曾经温暖的家。身无分文,历经艰险,终于回来了。看着被人洗劫,被炮火打得稀烂的家,她想起了那些幸福的日子。
比枪弹更无情的是人心,附近的每一个人都是生面也,随时都会要了她的命,她必须走。有人的地方就有危险,她已疲弱不堪,她决定混进列车里。
人有希望才能活下去,列车员不会允许她呆在这里,她就想像出一个叫拿破化的列车员,在照顾她,给她水喝,让她安心。家人早已离去,她就想像他们都在身边,一起在这列车上去旅行。她在想像里,把父母、兄弟姐妹留在自己身边,一家人都在平凡而又幸福的日子里相互陪伴。
一无所有,无处可以安身,一个弱弱的小家伙,随时会被周围的环境吞筮。想像中的温情是她唯一可以拥有,又不会被人夺去的支撑。它就像小火苗一样,点燃了女孩随时都可能熄灭的生命。
我流着泪看完了这本书,想起了曾经触动无数人心的那张照片,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妈妈的孩子,在地上画下了妈妈的身体,安静地躺在上面,好像躺在妈妈怀里。
亲情与爱本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战争偏要无情地夺去,留下漫天的黑暗与寒冷,但只要生命还在,就要让这个世界里留有一丝光亮。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八):生命是一场旅行
生命是一场旅行。旅途中有人来有人走,也有人心心念念的陪着你。但陪伴我们最久的往往还是最爱我们的家人。与家人在一起的旅途,往往都是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少了一人都觉得心里空空荡荡。
人在困境中前行,总有一个指引,人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拉扯着我们。那个永恒就是希望之光。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时光流逝,回忆如沙。没有终点的列车,让我们除了努力的去追求、去奋斗,还能怎么样不被驱赶下车。
中国是一个安全的国度,我们不曾经历战争,甚至不曾经历逃离。我们不能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悲惨遭遇。真是一种幸福。但我们知道幸福生活是得来不易的,是需要珍惜。
阿芙萨娜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竟然如此的波折,也如此的友爱。
作者用温暖细腻的笔触,记录她有力量改变人心的文字,那些勇敢的故事,一次一次的告诉我们,万事皆有可能。
在这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经历过人生的低谷,才能知道生命的价值与来之不易。在我看来,这样的原生家庭的幸福,也激励了阿芙萨娜,激励作者,改变着作者看世界的方式。
因为有爱,他们不离不弃幸福的家庭,哪怕最后只是独立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爱,让自己活得自由,艰辛的旅途,他们挣扎过、失败过、迷失过,但最后还是一起努力生活。我们都是平凡人,过着平凡的日子。我们寻找的只是爱,可是他们一家人是带着爱行走,没有任何不便。
爱才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向导,困难的生活状态,并没有让他们抛弃彼此。这是一种相爱的家庭,也是幸福生活的相似点。
人生最了不起的四种心境:痛而不言、笑而不语、迷而不失、惊而不乱。
阿芙萨娜不想经历逃亡,就像我们不想干活还想挣钱一样的奢望。战争不是我们能够的局面,这是时代的悲剧。天灾人祸是一个人放弃的最好借口,可是她没有。幸福不容易,怎么轻易就说放弃。
作者半自传风格的意味很明显,她执着于自己,也执着于女性自身成长。这是一部战争时代,一位女性的逃亡历史,一位女性的奋斗史。
战乱可怕,更可怕地是自己放弃爱,放弃自己,放弃希望,希望是我们生命的旅途的美好,这趟列车唯一的终点~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九):希望的旅途
在我印象里阿富汗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战乱,贫穷,恐怖分子,各种自杀式炸弹,政治混乱等等局面,很难以想象在这个国家每天会遇到什么样可怕的事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胆战心惊的生活,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国内和平的社会是无法想象到和体验到的。
作者劳拉·麦克维曾经因为工作原因经历了些关于生存与苦难的人生经验,她比很多人都感同身受,这样的经历为她这本书打下基础,才让读者们从中读出悲伤的情绪和人性的欲望以及希望之火的燃烧。
虽然本书是虚构的故事,但是我能从本书读出绝望,希望,勇气,生存,等等,还能从本书读出战争带来的动乱的格局,现实中的阿富汗叙利亚这样战乱国家现实里何尝不是如此,一些西方国家总以各种理由干涉别的弱小国家的内政,各种自身的利益以强权和军事力量去征服这些国家资源,就像挂着羊头卖狗肉, 而西方国家谋求中亚军事存在永久化 ,尽管冷战对峙的年代已然过去,但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西方国家对阿富汗的争夺却从未停止过 ,再说中亚地区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战略资源是一块肥肉,那些西方国家何不想分一块,所以也造就整个中亚地区战乱的局面,这些弱小的国家也只是这些强大西方国家一枚棋子罢了。
由于这样真乱局势造就这些国家平民的不断的逃出这里的土地,而本书阿芙萨娜也是如此,从内战爆发开始,五岁开始逃亡,逃到山上待了很多年,以为逃出了战火,接下来会过上安稳的日子,没想到又被塔利班势力侵蚀,加上地震目睹亲人一个个离去,阿芙萨娜和自己姐妹不得不下山来到了难民营,可是难民营爆发的瘟疫夺走最后的亲人,让她不得不再次踏上了离开自己这个生活很久国家的火车,这是现实的故事,而另一方面想象故事是美好的,阿芙萨娜想象自己的一家人终于逃离了这个地狱般的国家,希望能过上更安稳美好的生活,是一趟踏上美好旅途的火车,只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让人悲情的,这趟火车是阿芙萨娜最后的希望之光吧
不得不说我们生活在国内和这些从战乱国家逃出来的难民们幸福的太多了,至少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代,我们得感谢先辈努力才造就我们如今安稳的社会和强大的国家,也希望世界如此和平,人类也不再因为利益而互相残杀。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十):无尽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