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没有终点的列车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3-24 21:5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没有终点的列车的读后感10篇

  《没有终点列车》是一本由[英] 劳拉·麦克维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一):终点,还是起点

  反思并不是人类本性,只是个别人,个别具有辩证思维的人的本性,对于生活,我们本没有过多的期盼,只是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欲望追逐

  欲望是没有形状,也没有重量的,但是被欲望所笼罩的人总是举轻若重,无可名状,这正如我们活得久了,发现除了四肢五官,我们与动物本能没有太远的距离。也许读一本书,读一本令你反思的书,对于繁忙工作和无序生活的我们,更多的是折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好的,毕竟还是有行动,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会连吃饭睡觉都觉得奢侈。我们生活的地球不安定,只不过我们脚下的土地安定的,正如十五岁的阿夫萨娜,为了让自己保持着呼吸心跳,而经历的一次又一次险境,也是不可以让平凡人感同身受的,逃亡者没有自由、没有信心、没有尊严,其实更多的是令我们叩问他拥有了什么。

  当真实不再以真实的面孔出现,我们就会发现虚妄的可爱,同样我们在现实幻想浮沉时,我们就会觉察眼前的路并不是平平坦坦的,而是弯弯曲曲的,只是那心中一束微小的火苗,只要不熄灭,就有机会照耀高山低谷

  尽管说一代人一代人的使命,但是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使命是光荣的,而不是屈辱的,而不是令人恶心的,只有我们意识到维持呼吸与心跳是多么可贵时,才能知道战争丑陋与凶险,从某个不明确的角度看开,我们更应该相信苦难,甚至灾难

  故事无疑是完整美丽的,但是你时时刻刻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脏在被无形的力量所牵动,牵动的不是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人世寂静,而是你不再被一些不可名状烦恼限制,被一些似是而非情感所触动。

  关于《没有终点的列车》,其实可以说可以写的很多,从表现形式结构设计,乃至对于主题映射,我们都是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一代年青人,甚至他们的祖父祖母,以于逃难都是没有太多记忆的,正如我们常常意味的,好了伤就忘记了痛与苦,但是没有痛与苦,我们还要走多远,才能知道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真正的英雄虽然是从战争中产生的,但记住他永远不是一名战士,而是这场战争的见证者,比如阿夫萨娜。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二):爱让人拥有勇气

  从阿富汗到莫斯科,这段旅途如此遥远,试想一下,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独立一人完成吗?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何况这个叫阿芙萨娜的女孩在山上呆了五年才出来,并且她没有接受过来自学校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女孩。因此,在故事开篇的那列火车上,阿芙萨娜和她的家人们,这个来自阿富汗的普通家庭,踏上了这段逃离祖国旅程

  说是旅程,因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他们与一般的旅客无异。两个哥哥奥马尔和贾瓦德都在利用时间学习,尽管生活艰难,他们依然怀揣着梦想姐姐娅拉,正是青春朝气年纪车厢里也时常回荡着她的歌声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爸爸时不时起来走走。而“我”阿芙萨娜,则沉迷在《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里。可以想象得出,这趟逃亡之旅是他们的希望之旅,她们逃离了战火,即将奔赴自由的国度。但是,文中一句“但我们的旅途并不正常”预示着后面有不一样的故事,而随着娅拉的失踪,阿芙萨娜的回忆开始揭开了这个家庭的逃亡路。

  祖国是每个人心中最重的眷恋,对它总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只是战火纷飞,再深厚的情感在死亡的威胁下也渐渐消亡殆尽。阿芙萨娜的爸爸妈原本都是爱国主义者,他们年轻时也曾积极维护和平。只是寡不敌众,在各种势力争斗中,残忍的塔利班组织手无寸铁民众发起了攻击,只为了让他们屈服。阿芙萨娜从她的视角,一点点写下了她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她从五岁开始逃亡,先是从城市逃到山上,再从山上到难民营,最后从难民营到莫斯科。生活总不吝啬送给平民苦难,往往善良的人受到的伤害更多。而支撑着他们活着继续走下去的,是来自家人的爱和鼓励

  作者采用过去与现在发生的事穿插记叙的手法,将一个阿富汗家庭的逃亡史陈列了出来,也将阿富汗将近十年间所遭受的战火、苦难描绘出来。而其中,那些美好的能带给人温暖画面,竟然是阿芙萨娜的自我安慰和鼓励。她太恐惧了,她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爱,只能通过这样方法实现。当虚幻和现实交替出现在她眼前时,虚幻的是她渴求的,而现实是她想要抛弃的。纵使这一路有太多的艰辛,阿芙萨娜也曾试过让自己从这一切苦难中彻底解脱,但是,内心深处有火苗的燃烧跳跃,那是希望的火苗,是用爱呵护着不灭的火苗。

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故事只有一个,但让人深思的命题太多了:爱、勇气坚强选择孤独。当只有孤身一人时,是心中来自家人的爱给了人活下去的勇气。不管如何,活着、好好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应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三):谁的人生,不是一边在漂泊,一边在扎根——《没有终点的列车》译后记

  月亮又圆了。

  白如雪,泛着莹亮的光辉,洒在院子里那些高高矮矮的灌木丛上。斑斑驳驳的树影,落在岑树下我的身上。微风吹过,红千层纤细花瓣簌簌落下,满院芳香

  举头望明月,不知不觉中,离开故国的日子,要掰着指头算很久才能算清。

  这么多年,在异国他乡奔忙着,偶尔偷偷地仰望一下月亮,这头顶上高高悬着的异国的月亮,应该是和故乡一样的吧?总是忘不了故乡的月亮。

  但终究要远离。少年求学离开故乡,再到后来为了梦想离开故国,定居异域他乡。一次又一次的别离,一次又一次被列车带去未知的远方。那不是旅行,而是一次又一次不知终点的流浪

  流浪尚可安享,最让人心悸的是不知终点的漂泊感——永远不确定哪一站自己是归人,哪一站,只是一个过客

  但谁的人生,不是一边在漂泊,一边在扎根。我们这个社区里,两年前搬来了三户人家。这三家人都是澳大利亚政府接收的战争难民。七岁的阿陶拉出生在阿富汗,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五年前,他们位于阿富汗的家遭到极端分子的轰炸,一夜之间,几乎家破人亡,由于他们那张哈扎拉的面孔非常容易被认出,父母不得不带着他们逃到巴基斯坦,而后辗转来到了澳大利亚,最后在我家这条街上租下房子安顿下来。他的父亲在鸡肉加工厂找到一份工作。阿陶拉跟他的兄弟姐妹经常在街上骑自行车玩。澳大利亚的街道一向静悄悄的,但我经常不开门就能听到他们兄弟姐妹几个的欢笑声。他和哥哥还有巴基斯坦邻居小孩光着脚,光着头(澳大利亚政府规定骑自行车必须戴头盔),他家的女孩子们头上包着头巾,在安静的街道上,骑着不是太大就是太小的自行车,安全成长着。

  在翻译《没有终点的列车》这本书时,有好几次遇到特别让人难过情节,我不得不暂停手里的译文,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才能缓解一下心情。散步的时候偶尔会遇到阿陶拉他们,我就想,阿芙萨娜会不会就是阿陶拉的姐姐,或者跟他们一起逃难来的另外两家人的孩子,或者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两万名阿富汗人中的一员。

  遗憾的是,阿芙萨娜所乘的西伯利亚列车,即便历经千山万水,也到不了澳大利亚,她和她的兄弟姐妹,终究没有阿陶拉那么幸运(如果这个小男孩的经历能算得上幸运的话),能有机会光着脚在街上快乐地骑车。而且,那趟西伯利亚列车,也不可能把她带回她朝思暮想的故乡喀布尔。

  不知道七岁的阿陶拉会不会想念他的故乡。

  不过,故乡本来就是一个门清路熟、但就是回不去的地方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四):希望之火不灭

  人类的精神中有那么一种东西亘古永存,无往不胜;人的心中有一团微小但耀眼的火苗,无论世界有多么黑暗,这团希望之火永不熄灭。 ——列夫.托尔斯泰 对阿富汗的了解,来自于几本书:胡塞尼的三部曲《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肯叔的《突然亡命天涯》和《我未尽的苦难》。胡塞尼笔下主人翁有男人女人,有富人穷人,他非常善于激发读者对主人公命运心理关注。从这些主人公视角,我看到的是一个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女性在阿富汗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获得,她们处于男权话语和父系制度的压迫之下,出门必须裹上沉重的布卡,蒙上面纱,只露出惊恐的双眼;男人的命运也很悲惨,或参军,或逃离;就连富人,也只能尽一切力量远走高飞。肯叔的《突然亡命天涯》中,男女主人作为情报人员或是医疗救助人员来到阿富汗,从侧面描写出了阿富汗人民的苦难深重。前不久刚看完的《我未尽的苦难》则专门从“移民”这一角度来体现出明知移民之路九死一生,也要倾家荡产出走的处在战乱中的人民的绝望。 “有些旅程是我们永远都不希望踏上的,然而我们还是迈出了脚步,因为那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我的旅程,一段我从不希望踏上的旅程。有一些东西留了下来,有一些东西永远都不可能也不会被忘却,它们会伴随着我们一路走到终点。” 这是《没有终点的列车》这本书主人公阿芙萨娜的话。封面上,一个裹着红色头巾的少女坐在铁轨上,双眼迷茫坚定,在她身后,一列火车正慢慢驶来。很显然,这是一个有关旅途的故事。 前面几章讲述的是阿芙萨娜和爸爸妈妈以及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在列车上漫长但又不失快乐和温暖的生活。我有些纳闷:虽然有些无聊,但只要一家人都在一起,平平安安的,就有希望,就不苦啊!我继续看下去。温暖的列车员拿破仑鼓励阿芙萨娜写作记录下自己的故事,定期送来新本子,随时准备热茶。好一个贴心温暖的大叔!于是,阿芙萨娜开始回忆,写出她的故事。爸爸迪尔和阿奇塔恋爱结合,遭父母反对孤苦无依,只有他们的好朋友阿尔萨兰全力相助。接着战火持续蔓延,有一天,阿尔萨兰神秘上吊自杀于院子里;接着大哥奥马尔失踪了;全家人被迫逃离喀布尔,投奔山里的祖父祖母。山路岁月短暂而美好,让他们以为幸福触手可得。然而,塔利班势力迅速膨胀,二哥贾瓦德深受蛊惑,变得偏激狭隘、敌对,全家人只得决定再次出逃。在出行前夕,贾瓦德引来了塔利班,阿芙萨娜厉声攻击他,并负气冲上山。姐姐娅拉抱着最小的妹妹西塔拉紧紧追上来,不料,突发地震山洪暴发,淹掉了整个村子,祖父祖母、爸爸妈妈、二哥贾瓦德、弟弟小阿尔萨兰全没了踪影,她们瞬间失去了这么多亲人! 我疑虑重重,但又新生希望:他们一定因为某个巧合,也侥幸逃脱了那场灾难了!不然,怎么会有书中前面的那些章节呢? 阿芙萨娜和姐姐妹妹被送到了难民营,艰难生存,环境恶劣物资匮乏、难民持续急增,导致了人心不古疾病丛生。脑膜炎夺取了妹妹西塔拉的生命,阿芙萨娜命悬一线,姐姐娅拉为了她冒着危险,每晚在营地间穿行。等到阿芙萨娜病情稳定,娅拉却失踪了,几天后,在旁边的河里,阿芙萨娜找到了姐姐淤青肿胀的尸体……一次次失去,让满怀希望的我几乎绝望了!难道,前面的一切,都只是主人公的幻想? 现在,阿芙萨娜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大哥奥马尔。或许,他会回喀布尔的蓝房子里等带她们!在孤独与绝望中,阿芙萨娜抱着这线微弱的希望离开难民营,踏上回喀布尔的路。无论多远的旅途,都是一条回家的路。路上的危险自不必说,寻亲结果仍然让我又一次失望。阿芙萨娜在自家院子里阿尔萨兰上吊的紫荆树下发现了妈妈埋藏的秘密——一些照片书信和很多钱。她心中升起对爸爸妈妈和阿尔萨兰关系怀疑,可她顾不上,现实几乎让她绝望了!她想起了曾从莫斯科来信姨妈阿米娅,于是腾起了新的希望——或许,哥哥回去找姨妈!她又一次踏上旅程…… 我的心紧紧揪着,大宝在我旁边背课文,二宝抱着一本《我爱你这么多》在翻着,我却喉头梗痛,眼眶热胀。茫茫世间只剩下我一人,没有家,没有亲人,连国都不国人,我要如何活下去?这本书中,阿芙萨娜身处逆境时,人性中闪耀出的坚韧勇敢和希望贯穿了故事的始终。就连那个温暖的列车员拿破仑,都是她的想象之物。十五岁的她,钱被抢,人受伤,没有身份证明,藏在老式列车的座椅下,当列车员经过时蜷起双腿屏住呼吸,祈祷不被发现,漫长而艰险的离乡逃亡之旅仿佛永无终点。“我的心里仍充满了爱……我听到家人围绕着我唱歌的声音。我紧紧地抓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它们是我在阿富汗的土壤中扎下的根。它们在我心中,永远与我同行。”对家人的爱和回忆,支撑她一路前行! 托尔斯泰说:“人类的精神中有那么一种东西能亘古永存,无往不胜;人的心中有一团微小但耀眼的火苗,无论世界有多么黑暗,这团希望之火永不熄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心怀希望,再多的苦难我们都可以战胜! 这本书的作者是劳拉.麦克维,成长于北爱尔兰,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现代与中古语言,现与家人居住于伦敦和巴利阿里群岛。曾任全球作家组织国际笔会的总监,她行走在世界各地,为言论自由奔走呼号;还曾担任全球女童基金会的负责人,积极为女性争取教育权益。这是她出版的第一本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媒体评价其是“与《追风筝的人》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相媲美的文学处女作。”《爱尔兰独立报》更是给出了“《没有终点的列车》是一匹黑马,它反思了战争、失去、希望和难民的生存困境,是一本永不过时的经典,绝对值得一读。”的评价。看完后,我觉得此言不虚,推荐大家阅读。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五):当生存成为一种奢侈

  从前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维荣的妻子》,男主角是位一文不名的失意作家,眼高手低,欠下了一大堆债,妻子只好辛辛苦苦地替他去还。这还不算,作家出了轨,和女粉丝相约在草地上服毒自杀,女粉丝死了,他却没死成,因此惹上了谋杀的罪名,又得靠妻子帮忙走关系免除牢狱之灾。影片的最后,两个人穷困潦倒地站在街上吃樱桃,妻子微笑着说:“其实我们只要能活着,就已经很好了。”

  电影的内容和这本小说并无关系,但是读完全书,却莫名想到了这句台词。《没有终点的列车》不像《维荣的妻子》一样,关注的是文艺青年的躁动与伤感,相反,它的主人公是切切实实陷入了生存的绝境,面对着战争、地震、政治恐怖、家人的生离死别。对于我们这些每天朝九晚五坐在办公室里,回家后刷刷豆瓣看个美剧的读者来说,确实很难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能够活下去,就已经是最大的奢侈了。

  小说的主人公是15岁的阿富汗女孩阿芙萨娜,她和家人原本住在喀布尔的一栋蓝房子里,过着幸福无忧的生活。但5岁那年,苏联军队从阿富汗撤军,国家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内乱,一家人的悲剧命运就此拉开序幕。小说中写到,“阿芙萨娜”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故事”,而阿芙萨娜就是一个“说故事的人”。的确,在《没有终点的列车》中,阿芙萨娜用小女孩稚嫩质朴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它们截然不同又互相交织。一个是想像中的故事:火车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周而复始地行驶着,阿芙萨娜一家人坐在小小的隔间里,他们逃离了多灾多难的祖国,虽然历经坎坷,但一家人还在一起,还有勇气畅想到达莫斯科后的美好生活。另一个故事则是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也更为残酷,触目惊心:一家人逃离喀布尔后躲进山村,不料塔利班的势力很快席卷而来,到处弥漫着白色恐怖。接着一场地震摧毁了阿芙萨娜的家,侥幸生还的她和姐姐、妹妹一起被送去了难民营,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疾病夺去了亲人们的生命,阿芙萨娜孤身一人,怀揣着最后一点希望,踏上了归乡的慢慢长路,独自登上了一列开往莫斯科的火车……

  在想象中,阿芙萨娜爸爸和妈妈在火车上安抚着一家人,给孩子们讲故事,梳头发,相亲相爱。在现实中,他们早已死于地震。

  在想象中,阿芙萨娜的姐姐娅拉美丽聪明,喜欢唱歌。她爱上了火车上的一个男孩,和他一起私奔了。在现实中,娅拉死在了难民营的一条污水河中,死前还被人毒打、侮辱过。

  在想象中,阿芙萨娜的大哥奥马尔在火车上自学桥梁设计课程,二哥贾瓦德喜爱动物、渴望成为一名兽医。在现实中,奥马尔离家出走,加入了“北方联盟”,贾瓦德则被塔利班洗脑,满心愤怒与仇恨。

  在想象中,阿芙萨娜一家围坐在火车上,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优美乐曲,听母亲讲述《火鸟》的故事。在现实中,阿芙萨娜没有车票,必须时刻提防着乘务员。她躲在火车座椅下,蜷缩在肮脏的地板上,听到了一位乘客收音机中传来的《火鸟》乐曲。

  在想象中,贾瓦德救下了被困在铁轨上的一头小鹿,赢得了全体乘客的掌声和欢呼。在现实中,那头鹿摔倒在地,孤独的死在了铁道边,秃鹫们很快就会吃掉它的尸体。

  就像《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那本书的主人公同样对读者讲述了两个大相径庭的故事,一个是梦幻绮丽的海上冒险,一个是残酷血腥的生存寓言——《没有终点的列车》告诉我们,有的时候,现实太过无情,只有依靠想像为它披上一袭华丽的轻纱,你才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生存下去。如同一位书评人所说,阿芙萨娜再利用她手中唯一的“武器”——想象力,用尽全力生存下去。

  而对于小女孩在困苦中的心理活动,作者没有大肆渲染阿芙萨娜是如何受伤、如何难过、如何想痛哭流涕,而是通过一些微小可信的细节,以一种最为猝不及防的方式打动读者的心:

  “如今我已经学会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去,只要一丁点食物,一丁点睡眠,一丁点的爱就够了。我缩减一切,只靠极少量的必需品过活,其他的全部舍弃。需求不是件好事。”

  “车上的其他人都挪动着身子,想离我远一点,好像我的眼泪会传染。”

  “我不停地用手敲着膝盖, 以提醒自己还在这里,我还活着。”

  “我坐在垫子上,待了一整天,看着蓝绿色的斑点和金色的阳光在棉垫上移动。我来回晃动着身体,心想一定有谁能帮到我。”

  “隔间里另外三位乘客是一对夫妻和他们年幼的女儿。有那么一刻,我幻想着如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然而当妻子带着女儿去厕所时,丈夫色眯眯地看着我,我才确定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值得拥有。”

  最让人心酸的一幕,大概是阿芙萨娜在火车中捡到了一本破旧的《安娜·卡列尼娜》,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她读到了列文的故事,托尔斯泰笔下这个如哲学家一般永远在思考、在感悟,无限热爱生活的人物,却引起了阿芙萨娜的反感——

  “列文的苦恼让我很厌烦,能活着就应该谢天谢地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接着我意识到了自己真正厌烦的原因——列文是对的,仅仅活着是不够的。”

  这本书的作者劳拉·麦克维是位英国人,大概是因为这一点,《没有终点的列车》在国外出版时遭遇了一些非议,似乎作者身为某个发达国家的公民,书写阿富汗的苦难故事,就是一种带着殖民视角的惺惺作态、虚假慈悲。但是仔细想想,打动我们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作者的国籍,为什么你不能去讲述发生在他国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让“政治正确”为你心中的感动打上一个折扣。《没有终点的列车》最为成功的,不是堆砌了多么华美的辞藻,也不是设置了多么引人入胜的悬念,而是那种最为古老的、故事本身的魅力,以及面对人类的苦难时,我们共通的悲悯和感怀。

  《没有终点的列车》读后感(六):选择爱,选择希望

  《没有终点的列车》是一本悲伤却又充满希望的作品,是英国作家劳拉•麦克维的处女座。她曾经在联合国下设的非营利组织担任CEO,在见过很多关于生存的故事后,被人类灵魂在面对失去时呈现出来的坚韧和弹力所感动,写下了这个故事。

  故事以一名阿富汗小姑娘阿芙萨娜的口气来讲述,情节在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幻想中穿插展开,描述了战争前后阿富汗人民所遭受的各种苦难,阿芙萨娜原本幸福快乐的一家人,在塔利班势力的侵蚀、突如其来的地震和令人绝望的难民营后,变得支离破碎,仅剩下她自己一个人和生死未知的哥哥。阿芙萨娜一方面不停怀念回忆着她的家人,一方面想尽办法努力的生活下去,抱着希望踏上她寻找家的道路……

  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到现在心里还是不能平静,鼻子也一直是酸酸的。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感觉生活虽然有很多遗憾,却还是很美好的,直到看到一半才知道,现实的生活是那样的残酷和艰辛,之前的美好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只能存在于过去和想象之中,这是让人如何绝望又无法接受的事情。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就像书里所说,人的心中有一团微小但耀眼的火苗,无论世界有多么黑暗,这团希望之火永不熄灭。

而阿芙萨娜也说了:“把过去的点点滴滴拼凑在一起,把那些印象、事件、时刻及时付诸笔端,这感觉很奇怪。一开始,我久久无从下笔,只能冷眼旁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想象它们是发生在另一个倒霉鬼身上的。不过,悲伤并不是这段记忆唯一的底色,它还没有把我彻底毁掉。愤怒只能让你止步于此,所以在最迷茫的时刻,我选择去回想那些支撑我活下来的东西。我选择去爱。”

  不禁要佩服一下人类灵魂的坚韧了,在经历了种种艰辛与绝望后,有些人会放弃,犹如行尸走肉般生活,而更多的人仍然会选择一样东西去支撑自己活下去,比如仇恨,还比如阿芙萨娜选择的爱,这是一个神奇而又充满希望的字眼,选择爱的人,我想无论是遭遇到什么艰辛的事情,总会鼓起勇气,微笑着走过人生的低谷,迎来美好的人生新篇章。如果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阿芙萨娜这么一个人,再过几十年,当我们看到她的时候,她一定还是可以唱歌,可以微笑的充满魅力的美丽女子。另外,还是要再次感慨一下自己的幸运,没有出生在那个充满动荡局势的地方,而是生活在相对和平安宁的中国,让我可以自由的歌唱,幸福的生活,而不用为自己生命的安全与否担心,也不用担心挨饿受冻,要知道,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类似阿芙萨娜一家的人们还有很多,甚至遭遇还不如他们,每当看到类似的书,总是想要真心诚意的祈祷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没有流离失所,愿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和平的家园。

  寻找家园的列车,是没有终点的。但是我相信,只要心中充满爱,充满希望,总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没有终点的列车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