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致新年快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21 01:37: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致新年快乐》经典读后感有感

  《致新年快乐》是一本由须一瓜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新年快乐》读后感(一):不灭的英雄情结与梦想

  这是一群老百姓中混得偏下的人,被开除的警察当上了保镖,无业游民双胞胎鬼使神差地当上了公司保安,以一己之力为民除害的少年(女扮男装),烧菜要听交响乐的食堂阿姨,被拐卖儿童,啤酒销售女……混得中等偏上的也就一个不学无术的音乐发烧友。 就是这样一群人,从智商到情商都有些缺胳膊少腿,但他们也有英雄情结与梦想。假警察想当真警察,从外表的警察装到内里的正义感,使他们以假为真,最后成为反扒队成员。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梦之队”。 唯一让我感到不满足的是作者给小说人物或者章节起名字的暗示性太强,让我无一例外地破解。 成吉汉,初看就看出了这个名字的父亲的雄心壮志,却也看出这也是个缺心眼的主儿。猞猁,舍利,舍自己的利,火烧后的遗骨……终究是个死。 还有那些音乐元素贯穿了整部小说,从《威风堂堂进行曲》,经历了《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三重奏》《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凯旋进行曲》……一直到《女武神出骑》,之后依旧是《威风堂堂进行曲》。以这支曲子开端,以这支曲子结尾,好像在预示某种永不磨灭的英雄梦与正义感。 “马勒《第五交响曲》”是小说的其中一个章节,要知道马勒《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便是“葬礼进行曲”,定会发生令人心碎、失去理智的事情。结果,猞猁用自己的生命守住了一个被开除的警察的天职,以及一份永远伤痕累累的爱情。 还有成吉汉听的《沃尔塔瓦河》,期间的波澜壮阔与雄壮激情交织,但最终,生活如滔滔河水般向前奔流,而成吉汉渐渐地消失在远方。 小说的结尾是悲壮的,也是坚韧的。这部以第一人称为旁白的小说,一开始就挑明讲的是一段二十年前的往事。到了结尾,又蓦地想起小说中的一句话:过去的旧时光,经历的当时,不一定有感觉,也许只有再回首,才会看到岁月风干后显影出的永不消退的底色。

  《致新年快乐》读后感(二):当代“侠客”的极致浪漫

  

这本书今年2月刚上市,是因为作者须一瓜盲买的。她此前最知名的作品是被曹保平导演改编成电影《烈日灼心》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同样是长篇,这次的风格完全不同,虽然仍和警察、罪案相关,但轻松欢快了很多。

全书14万多字,我在飞机上差不多3个小时就看完了。故事不复杂,文字也浅显,可贵之处在于在越发现实的社会中描绘的一种理想主义。虽不至于让人热泪盈眶,但也有几次颇为动容。

标题中的“新年快乐”指的是一个工厂,得名于其生产的贺年卡、圣诞树等节庆产品。工厂的负责人,二世祖成吉汗是个分裂的小青年:一方面崇尚武力,从小有个警察梦,但因为儿时事故导致的残疾不能如愿;另一方面热爱古典乐,为此升级了工厂的音响系统每天播放,但只喜欢欣赏,讨厌练钢琴。

总之作为一个有钱有闲的浪漫主义者,以他为核心聚集了各怀绝技的小伙伴猞猁和边不亮,他们因为沉痛的过往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却仍然有一颗向往正义的心,由他们领衔的新年快乐工厂保安队,成为了一个行侠仗义、维护治安的乌托邦。

在描绘他们英勇行为的同时,作者也不忘自己法制记者的老本行,以此突出了基层派出所的警力不足和条件艰苦,以及对枪支使用的尴尬境地。正因为如此,为警民共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年快乐保安队挂牌反扒志愿者基地,更加名正言顺。

这群“游侠”被顺利“招安”,可以说是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成果。身处高度社会化的现在,武侠梦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对力量和自由的向往。

而在传统武侠作品中,江湖和庙堂也一直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侠的概念从来都是以潇洒自在为基础,以世外高人为“鄙视链”的顶端,对“朝廷鹰犬”嗤之以鼻,更不会有颠覆政权的企图,这种“出世”的价值取向使得武侠文化一直处于亚文化阵营。

直到金庸先生将其上升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高度,武侠作品才算是具备了审美情趣之外的社会意义,从而进入主流视线,得到官方盖章的价值认可。所以我不太同意罗翔老师在《十三邀》中认为中国有武侠传统是因为缺乏法治观念的观点:一是因为这未免有点高看武侠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二是因为广义的武侠并非中国独有,西方的骑士精神也有诸多相似。

不知罗翔的想法是否来自于韩非子的经典论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法家讲的是儒和侠反抗统治的方法,倒也不是有文化就会反动,有武力就要颠覆。

像新年快乐厂这样的地方,不过是现实沙漠里的一片浪漫绿洲——食堂阿姨要听奥芬巴赫才能包包子,故事在《沃尔塔瓦河》中流向未知的远方——一小块绿洲并不能改变沙漠的形态,只不过能让疲惫的旅人在海市蜃楼中看到绚丽的七彩气泡罢了。

  《致新年快乐》读后感(三):须一瓜: 像恋爱一样生活

这小说是笔老账,早就要写但一直没写,我甚至想我可能不会写了。但有一天,我突然开始,一口气猛写,其中两次,情难自禁。我想是音乐的酵化作用吧,但我也由此确定了:那面天真的、逆动的、美丽的小旗帜,依然插在我的世界深处。风一样的猎猎梦想,试图破译不切实际的秘密人生。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无人目击的梦里人生。它们大多不切实际,越不切实际,越梦得壮丽。尽管光天化日下,人们的现实与理性,在稳重地闪避、沉默;但在我们的年轻或我们的酒后,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各种迷梦在庄重流转:极地探险者、星盘高人、架子鼓手、神探,透视而睥睨人间的历史学家,奇门遁甲、纵情天涯的海盗、阿肯那顿法老……梦想里的我们,佛光在背,黑发如帜;那是没有任何阻滞、过滤掉所有困苦艰难的快意人生。但更多的普通梦想,则可能是比较容易显影出来的种类,比如小小警察梦就时不时见诸报端。它光滑又脆弱。据说有个年轻人,痴迷警察梦无法自拔,自备行头,夜夜无休,到网吧巡查劝退未成年人;又据说有三青年在某贸洽会期间,着假警服列队赳赳行走街头执法维护秩序,路遇同行,立正敬礼致意。因为多礼,反而被真警识破。不切实际的细节,碾碎了他们的梦想。此外,几乎每座城市,都能看到脱胎于警察梦的民间反扒志愿力量,红红火火。

梦想,往往是无处安放的精神宝石,要找到匹配梦想的项链托、戒指托并不容易。可是,我们知道,人就是这样的做梦动物。一旦和生活某点对上眼了,他总会寻找、总会不自量力地追求更高、更光辉的人生设计。那里,可能激发更深的思想,更大的胆量,可能是更多的仁爱、更多的公平正义……当然,不可否认——也可能是,把梦中的为公理想,变成可以吮吸私蜜的花心。总之,只要给我们一个梦想托子,我们就有契合的意愿,在上面放上一颗心仪的宝石,把自命的人生意义彰显放大。所谓,“最卑贱者,也有力量遵循一个并非他选择的神圣模范,塑造一个伟大的道德人格,使他自身和理想等同。只有在生活的深处,这个伟大的道德人格才能被雕刻出来。”(梅特林克)

新年快乐厂,就是这样一个梦想托子,它托住了二十年前一颗逆动的、天真的、美丽的“宝石”。就像一颗流星,它无人纪念地划过多年前的天空。在眼下世风,我替这“宝石”害羞。聪明的我们,已经不好意思谈论一些不合时宜的辞藻了,辨识生活中内在精神的优雅,已经是令人难堪的事。好些东西,尚未成熟已经沦为没有经济价值的古董老文物。在人们把力气用在串攒铜板、擦亮银器的时代,很多用不上的念头,都开始生锈、发霉,何况一块天真的自认宝石。它可能就是一块贼光灼灼的玻璃罢了——谁来擦拭鉴宝?

而这面天真的、反动的、美丽的、愚蠢的小旗子,就这样一直插在我的心里。我走不开。我像恋爱一样关注,像恋爱一样书写,书写那些把人生当恋爱一样过的人们。

我也不知道,这段不谙世事的荒腔走板,这份懵懂荒唐的济世激情,于我,究竟在散发什么样的极光魔力呢?

  《致新年快乐》读后感(四):平凡之人的浪漫英雄主义进行曲:激昂的旋律,燃烧的人生

  “人生也许就是如此吧,总有绚丽的七彩气泡在飞;总有人只为生命的荣耀而战,总有些傻瓜,一辈子目光远大,只看到远方诗性的光芒,永远看不到自己一脚狗屎。”

  须一瓜在《太阳黑子》中讲述了“几个边缘人,一个充满悬念的犯罪故事。丰满的细节,处处暗藏独特而扣人心弦的追问。”(萧春雷)之后,再次创作出《致新年快乐》这部作品,将目光投向另外一群边缘人,他们其中有不会做生意的富二代,有被开除的警察,有被强暴的女孩,有脑袋不怎么灵光的双胞胎兄弟,还有习惯听着交响乐做饭的厨娘。

  虽然他们不是社会上的精英,但同样拥有自己的梦想。虽然他们梦想的最终目标不太一样,但相同的选择,为他们实现梦想插上了翅膀,这个“相同的选择”就是当起了“反扒志愿者”。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维护正义的行为,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荣耀。

  尽管每个人都为将保安干出了警察的味道而自豪,但是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想走上这条充满危险但能够展现生命光彩的道路?也不尽然。作为商二代,成吉汉并没有多少经商的天赋,对做生意也并没有多大兴趣,从小就想当警察的他,对见义勇为有着天生的执着,就像他酷爱交响乐一样,见义勇为是他生命的“致幻剂”,能够让他在拯救别人中体验到生命的巅峰快感。所以,他才会在追击抢劫犯时听着《马勒第五交响曲》。激扬的乐曲,一如出征的号角。

  而猞猁的一生则与一个网名叫蜻蜓饭草的女孩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职业生涯因她而终止,他的生命也因她而失去。猞猁本来是一个极有前途的警察,因为这个女孩丢了工作,因为这个女孩的弟弟丢掉了生命。他虽然怨恨生活的无常,对这个女孩内疚的爱表现得无动于衷,但为了她主动学会了十来种做鱼的方法,也是与往事和解、接纳这个女孩的实际行动。只是,这种情感来得过于陡峭而炽烈,也因为这个“扶弟魔”的女孩而戛然而止。他一直把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只有在最后时刻才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还有那个在别人眼中酷似女孩的边不亮,其实她就是个女孩。她原本有一个完整的家,虽然妈妈终生与麻将桌为伴,但还有爸爸爱护。但在爸爸受伤之后,这个家就每况愈下了。妈妈积习不改自己惨遭蹂躏,弟弟车祸身亡,父亲不堪重负自杀,妈妈跟人不辞而别。孤身一人的她,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抓坏人,几乎是她生活的唯一动力。而在最后一次“惩恶”行动后,她选择了离开。在《女武将出骑》的乐曲中,骑着摩托浪迹天涯。

  不管是哪一个人,都有一段不同凡响的经历。这种经历放在大千世界,几乎不值一提。但这些经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讲,又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受。须一瓜以深情的目光,关注着这个被阳光遮蔽的群体,感受着他们的光荣与澎湃,体会着他们的艰辛与奋进。他们虽是风中的一颗种子,但只要落在大地上,总会扎根发芽,开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花朵。这花,就是他们的世界。

  《致新年快乐》这个书名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是一种新年的祝福。其实“新年快乐”是文中几个人所在公司的名称。以这样的名字为公司命名,总有点怪怪的味道。也许这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一种真诚的祈祷。但在作者这里,致“新年快乐”,就是为这群人唱响了一曲致敬之歌,撰写了一篇致敬之辞,留下了一腔真挚的敬意。他们为人而生,虽然做了很多被当作“多管闲事”的事,但这些事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点赞,这些事也燃起了他们生活的激情。随着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治安力量的不断加强,这种非专业的见义勇为虽值得肯定但不提倡。但对他们来说,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服务上,收获的荣耀无与伦比。

  向新年快乐致敬!

  《致新年快乐》读后感(五):跟须一瓜一道,致新年快乐!

  

不知道你们拿到这本新书的时候,会不会,也忍不住去端详它的封皮:黢黑的底色,没有杂质,也没有纹路,一支红色的胖头荧光笔冲出来,摇摇摆摆着写了一个喜气洋洋的书名——《致新年快乐》,还有须一瓜三个大字,露出调皮的神情。似乎,红与黑这一组对比色要在此握手言和,不再相互示威也不各扮冷酷,而是为了后面的故事,携手共创一个单纯而轻松的氛围。然而这支笔,却也有棱有角地勾勒出了一个穿连帽衫的身影,红色的轮廓在黑封皮上鲜明地跃动,他似是要热情地回头瞥一眼我们,然而他的神情,却又倔强地隐没于黑暗之中。

封皮要不要做得这么好?张力和空缺都有,真叫人要盯着发上一会呆。

如果你也“呆”了这么一下,接下来大概更加满腹狐疑。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体裁的作品?应该不像是祝福各路英豪欢度春节的诗集。须一瓜这次究竟写了个什么故事?书名为何要叫《致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句祝福语,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一个名词?还做了尊尊贵贵的宾语?

然而等真的读完这部不算长的长篇,读完在23节里不断显山漏水、愈见立体的故事,就会发现,所有疑惑的源头,缘是生活本身的斑斓。纠结题目,纠结这个有根实的故事如何被叙述的,不光是读者,作者须一瓜大概比我们还紧张、还不确定。序言对于作家,一贯是个严肃正式的场合。这里既要开头,也要总结,既要高度凝练地作画外之音,又少不得鲜明的个人独白,这些“严肃”的、试图作高度概括的文字,不那么好读。不过,待囫囵吞枣地读完序,我们大致会知道,小说里有一个“新年快乐工艺品厂”,有主人公成吉汉“瘸了”的、风一样的梦想,有他和父亲之间的冲突及最后的失踪,还有妹妹“我”想要讲出来的一段历史——一个可以解释父亲口中的“愚蠢”与“高贵”的二十年前的故事。好像这些已然消失在了芳草萋萋的岁月里,但我们依然还可以向它们致意。

前序之后,我们耐心等来的讲故事的人,似乎终于释放了紧张,她好像不愿再叹息,而是放松了下来,这场叙述也越来越兴奋——我想你也会为之兴奋。叙述者放松了对语词的控制,做近乎下意识的任心而出,由此而来的是越来越灵动的文字:热气腾腾的口语,推倒正正当当的标点;随意所欲的长短句子,冲撞着语法世界的框框格格——就像小说中这群人的性子一样,一腔滚水的热情,不顾繁琐的规则,没有心情犹豫,路见不平,就要上,竟然真的也虎虎生风。这样一种呼之欲出的文字,这样一群真性无拘的人物,我们读者为其喝彩,也无须走什么仪式,嬉笑怒骂,也用不着酝酿。在讲究效率的时代,文学阅读也不断被计较着时间成本,这当然不是一篇微信文章,照例要亮出时长提醒服务,但也别担心,但也别吝啬,你将自然而然地加入这场盛宴,甚至究竟怎么就走了心,大概也浑然不觉。

我们得感谢须一瓜,她用了最放松生动的方式《致新年快乐》,使我们在新年之际,可以以最轻松的心态,进入到这个精神饱满的故事中去。

我想,也许是这个故事太有魔力,以至于打磨了作家的文字风格,而观看文字的人合上书,那惯常在循规蹈矩里蜷缩着的疲惫身躯,也要震上一震。如作者所说,这个故事放在二十年前,已然是一股了不起的、在时代之常中的逆向行驶,而放到当下世界,似乎已只能把真实当成小说来读。我们感叹着在古典音乐和警察梦中迷狂的成吉汉,这个天真而冲动的大男孩,如何一次次追逐梦想;感叹着他实在走运,不光有一个一直在默默资助的老爸,更遇到了一群同样义无反顾的梦想伙伴。是的,警察梦里,不止一位主角。有从名字上便透露着其珍稀与不凡的猞猁,有身影利落、面容清秀的边不亮(你猜他怎么做到又飒又美的),也有一对西天取经路上猪八戒式的双胞胎郑富了、郑贵了,即使食色两欲尚不可戒,但为了梦想也该玩命玩命。他们明明是寄居在社会底层的保安,是一群横冲直撞的“伪币”,却真的守护住了“新年快乐”,并以此为梦想的大本营,心贴心地凝聚在一起。以扑杀恶为理想,为生命的荣耀而战。他们的英雄梦,是烈风一样的速度与激情,无所顾忌,也毫不迟疑,又像野草一般,烧不尽,春又生。

相比之下,就像须一瓜说的,二十年后的我们,似乎是“越来越聪明”了。懂得沉默是最大的美德,懂得随时把利害称一称。我们心照不宣,絮叨着时代的乌七八糟,却“已经不好意思谈论一些不合时宜的辞藻了”,“辨识生活中内在精神的优雅,已经是令人难堪的事”。二十年间,有声有色的斗殴倒退成了利益场上的黑白默片,梦想隐没了颜色,不敢声张,时代的车轮走得这样快,这样急,究竟该由谁来脸红。

当然,这也是个“不完美”的故事。甚至,“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须一瓜说它“愚蠢”也“荒谬”,只是一直忘不了它。这里没有完美的英雄,甚至没有完美的叙述人。阅读既然是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读者当然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与价值判断,创造着文本以外的别一世界。可以顺着须一瓜的调侃语气“再补一刀”,把故事中的种种冲动视作疯狂;可以认为这是无法苟同的酒神精神,无法赞美的人的迷狂;当然,也可以为离去的岁月澎湃一颗心,反思当下怕极了麻烦的众数人生;甚至,还可以目视叙述人的身影,评判叙述本身的姿态,对作者发问。这个不止于梦想的故事,值得引发这么多喜怒哀乐。然而,总要承认的是,书中的人,是生活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磕磕绊绊,书写着人的高贵。在前人小小的心愿面前,丢掉梦想的人黯淡无光。于是不禁想,封皮上那黑黢黢的底色,似是也映照着愈来愈失去了颜色的一代人。

但好在听作家说,二十年前那“风一样的烈烈梦想”,吹拂之处有回音。这个梦想还有人在疼爱,还有人在珍惜和憧憬,还有人怀着无限的敬意,要为之执拗一生。起码,那个小目击者——尚在牙牙学语的,露出一口辣椒籽小牙的小陈,已经长大了。

在冬末拿到这本书,在立春时节读完。春人待饮春酒,春鸟已弄春声。即将到来的春天,似乎比任何一个时节都适合做梦,光是提到梦想,脑袋已经醉醺醺的。如何说呢,我生君已老,祝愿曾经执着梦想的少年,在他乡有人陪伴,归来有新年祝福。祝愿所有在新年许下梦想的人,都得时光眷顾。祝愿所有为梦想暗暗较劲的人,新年快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致新年快乐》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