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科学》是一本由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著作,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1.20元,页数:19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科学》精选点评:
●个性心理学 自卑
●好书
●感觉许多判断太简单、太武断了,比如同性恋、抑郁症等似乎就被认为只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但现在显然不是如此 了。一看背后写的是1929年出版的,那时候的心理学还有很多主观而缺乏验证的成分吧!
●或许这可以解答你一部分生活问题。 从童年探索你日后的心理成长。
●没有什么洞见
●这本书去年11月借阅过一次没看。这次的阅读明显顺畅很多,不知道是否可认定为我的阅读能力在提高,呵呵。阿德勒是我原有知识体系所不知的。目前比较而言,似乎荣格对我触动更深,但也愿多了解些他的个性心理学。他遵循的“每个人都能成就任何事情”基本原理亦是我乐于深入探索的。他对于婚姻的见解也与我看法不谋而合:“结婚以后,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如果想要成为征服者,其结果都将是毁灭性的。在期待结婚的时候心怀这种想法就不是正确的准备,婚后的情形将会证明这一点。要想在一个没有征服者的位置的领域内成为一个征服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婚姻之境所需要的是对对方的关注,以及为对方设身处地的能力。”
●个性心理学对于认识个性发现问题可谓针针见血,对如何塑造个性也是逻辑森严言之凿凿(达成社会顺应),但其后的纠偏与改正却颇乏力——生活风格四五岁既已形成,若错过了发力阶段,只好徒呼奈何,去找心理医生。“社会兴趣和社会合作是个人获救的道路”,这是阿德勒的药方,的确,有时最困难的道路才是最近捷。
●有关个性心理学的介绍。某些论证方法有点不能接受,心理学毕竟不是科学,所以读相关的书以了解立论基础和思考方式为主。对书中提出的“原型阶段的缺陷引起的自卑情绪,而非环境突变,是导致精神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感兴趣。翻译有点生硬,比如第一段最后一句,看了几遍才猜到原文意思。不过倒不至于因此误解文意。三星为目前接受的程度而打,或许以后重读可以给更高评价吧。
●武断。我就是对自我中心、不能适应社会的乖僻者有异常兴趣……
●听的读书狼既然的版本,感觉文章写的有点散,也有可能过于理论,听完后没有什么感觉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一):读《生活的科学》
这本书去年11月借阅过一次没看。这次的阅读明显顺畅很多,不知道是否可认定为我的阅读能力在提高,呵呵。阿德勒是我原有知识体系所不知的。目前比较而言,似乎荣格对我触动更深,但也愿多了解些他的个性心理学。他遵循的“每个人都能成就任何事情”基本原理亦是我乐于深入探索的。他对于婚姻的见解也与我看法不谋而合:“结婚以后,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如果想要成为征服者,其结果都将是毁灭性的。在期待结婚的时候心怀这种想法就不是正确的准备,婚后的情形将会证明这一点。要想在一个没有征服者的位置的领域内成为一个征服者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婚姻之境所需要的是对对方的关注,以及为对方设身处地的能力。”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二):从生活风格到社会兴趣:读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有感
今天终于将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一书重新阅读结束。我觉得阿德勒第十一章《恋爱与婚姻》分析得很精彩。我以为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是“生活风格”。“生活风格起自于早期生活的困难之中和对目标的追求者,因此它是一个统一体”。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书当中指出,人的思维方式取决于其人际交往的方式。阿德勒说,生活风格与原型几乎类同。原型是儿童早期形成的一种倾向性,是未成熟的果子,简单而有明确;而生活风格则是成熟的果子,更加复杂而有又隐晦。是直面还是回避,面对社会交往、职业和婚姻,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当然。 阿德勒认为,改变人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风格,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学习,获得常识和智慧,才能获得超越。 第十一章《恋爱与婚姻》平等的前提是“格外的同情力和格外的能力去使自己替对方设身处地”。这让我想到想到了范梅南在教育现象学当中的一个概念——“他者意识”。阿德勒在这一章解释得非常透彻:“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倾听,用对方的心灵去感受。”他者意识是平等的基础,而婚姻的基础又是平等。 “这种基本的平等交换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啊,一方是否尊重,利于防止无需过于看重。爱情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爱情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建立起了一种适当的平等基础以后,爱情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从而使婚姻获得成功。” 在婚姻中谁要想成为征服者,其结果都对婚姻是有毁灭性的。这让我想到了弗洛姆的存在而非占有的观点。这对于婚姻来说是真的至理名言。 婚姻的形式,夫妻关系的类型其实是生活风格的一个方面当然和早期的原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又需要精神分析的手段来揭示。阿德勒的婚姻咨询与一般的情感咨询不一样,是精神分析师的咨询,他挖掘的是婚姻关系的性格原因,而且上溯到源头——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类型。 社会兴趣的成长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从很早的童年阶段就开始直至终生。 我觉得一个理论为人信服,要有一些预见性。从细节到大的框架,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还是具备一些预见性的。以前读《生活的科学》第一没有从宏观架构的角度去把握这个理论,第二呢,在细节上,没有结合自身经验来阅读,来诠释,来验证。记得,那时读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首先是读到了一地鸡毛,其次是一种不屑置辩,当然最后所获甚少。 伍尔夫说,一个好的读者首先要做作者的合谋者。要悬置自己的先见,要是你一开始就心存疑虑或者要求苛刻,那么你就不可能从你所读的书中读出尽可能多的意蕴。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三):心理学系列2:生活的科学
个人推荐指数三星
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却与他的老师的观点不一样,没有过度的夸大性对于性格形成占有主要作用。他自创一学派个体心理学,这种派别的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比起来更加阳光,积极向上,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对原型体引导改造,使人变得更加优秀。我先前有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与这本书相比两者内容上有大量的重复,如果你已经读过《自卑与超越》的话,那么我就不推荐你读这本书了。这本书有些与《自卑与超越》重复的地方,比如享有同种家庭环境的子女,因为顺序不同其实享有不同的家庭资源以及关于犯罪心理的内容等。
简短归纳一下我想说的几个点。
心理学的问题好多起源于自卑,引起自卑的主要因素,1先天身体的生理缺陷,2家庭成员的关爱的缺失。3基本物质条件的匮乏。当自卑情结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的时候,会出现三种结果。结果1因为自卑形成社交障碍者,社会适应不良,很难跟他人建立同伴关系,并且兴趣非常有限,甚至是异性社交障碍,一个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根本无法应对婚姻,更谈不上组建家庭了。结果2寻找认同感的假性优越者,他们假装自己是优秀的,哪怕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虚假的成功也能够补偿他原本无法承受的自卑状态,形成暴躁好斗的性格,他们以为能够凭借这种方法就能获得成功骄傲和优越感。结果3成为超越者,他们身边通常有某一位真正关心他的人,引导他们通过心理调适来适应生活,这位关心他的人会慢慢成为他心中的偶像,即使后来偶像从这个世界离去,他们也会慢慢向优秀者的方向前进。
对于孩子来说,何种方式才是正确的性教育方法。如果孩子在生命早期没有发现性器官的正确功能,后期自然可能会对性行为产生更大的兴趣。这种例子很常见,个体对于身体器官的兴趣往往会表现出这种倾向,性器官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童年时期的性表现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不必因为孩子的某些性动作而惊慌失措。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班级里出现了一位那时我们称之为娘娘腔的男同学,放在现在来说,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称之为同性恋。我当时就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看完这本书,我来推测引发这种事件形成的可能的两个原因:1童年时他的父亲在他的家庭里面毫无存在感或者已经去世,而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出众,行为举止非常有魅力的人,他从小就感觉到自己与母亲的差距,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引起女性的注意,然后极力去模仿他崇拜母亲的行为。2他的家庭里女性居多,有可能他有多位姐姐,长期在这样的条件下,把他变得非常文静,从小便模仿女性行为,集聚女性特征。
《生活的科学》读后感(四):阿德勒《生活的科学》提要
阿德勒,奥地利犹太人,早年学医,后受弗洛伊德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后又不满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纯生物学观点,创立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学体系。他可以精神分析流派的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形成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因素,而非生物本能。他用优越感取代了力比多,认为优越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动力和追求目标。他还用自卑情结取代了性本能作为人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他认为个体的缺陷与困难使其产生自卑情结,然后迫使人做出适当或过度的补偿。他的理论自20年代开始产生广泛影响并成为了一种集体行动的理论。他的著作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相对弗洛伊德与荣格,似拥有更大的读者群。本书是他针对普通人写的个性心理学入门书,初版于1929年。 春秋如电小评:他的理论,好像就是缺陷导致自卑,自卑引起补偿,进而获取优越感,不算复杂。 第一章 个性心理学原理 人在童年阶段就会给自己树立某种目标。最终的目标是希望成为上帝,更具体的目标则是他认为的最强有力的人。体现目标的早期个性称为原型,这使得个体具有了明确的倾向性,他就往往不按环境的真实存在形式去认识环境,而是按其个人的统觉系统(自身兴趣的偏见)去理解它们。原型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小评:本章好像是后面各章的提要与概述,但有点散乱,作者在最后说明他反对过分强调遗传的心理学,也反对行为主义,而强调要从个人目标出发进行思考。所以,所谓个性心理学,就是强调发展个性,实现个人目标是最根本的心理动力的心理学。 第二章 自卑情结 社会生活的开始植根于个人的软弱无力。对社会的顺应不良则产生了自卑感。社会训练是客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儿童在如果在某方面存在生理缺陷,那往往就是这些缺陷的方面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三章 优越情结 如果一个人爱炫耀自己,可能正是由于自卑,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在生活的有用方面同他人竞争。对于有自卑情结的人,发展一个优越情结是逃避困难的办法之一,他用虚假的胜利补偿了不能忍受的自卑状态。一个正常人是没有优越情结的,但他仍然为达到优越而奋斗。 第四章 生活风格 在困难的陌生环境中,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就会清晰显露出来。有缺陷者受到自卑感的折磨,但不可能长期忍受此种状况,于是导致了一个目标的产生,而个体导向此目标的持续一致的活动,则称为生活风格。社会顺应不良者的生活风格往往是逃避,要治疗他们,关键是要减轻他们的自卑感,向他说明他低估了自己。 第五章 早期记忆 回顾早期记忆可能是发现生活风格的最重要的方法,从早期记忆中可以找到患者原型的真实部分。早期记忆不是原因,而是暗示,它指示出引向目标的运动及必须客服的障碍。儿童早期有被忽视,被溺爱,被敌视三种可能。 第六章 表现性活动和姿态 通过观察分析个体的表现性活动及姿态,也可以分辨其生活风格。作者在本章中还讨论了信仰宿命及嫉妒的心理学问题。 第七章 梦及其解释 意识与无意识都可以用同样的理论解释,梦也是由个人的优越目标所决定的,是生活风格的一部分,且往往涉及原型。梦的目的始终是为优越的目标铺平道路。有些人从不做梦,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欺骗自己。作者认为催眠术具有危险性,且并不能真实地改变患者的生活风格。如果要真正帮助一个人,需要做的乃是给他勇气。 第八章 问题儿童及其教育 心理科学是教育的基础,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这门心理艺术的分支。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社会顺应能力。四五岁时儿童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生活风格,即原型,就像未成熟的果子。问题儿童则好比果子里面长了虫子。其起源则是器官缺陷。但引起问题的不是器质性自卑本身,而是继发的社会性顺应不良。所以老师的职责是帮助他培养使用所有器官的兴趣,以良好的适应社会。阿德勒在此章特别强调了出生次序的重要意义。 第九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顺应 个性心理学的目标是社会适应。带有错误生活原型的孩子在面对社会,择业与婚恋三大问题时,会心怀绝望,害怕失败,他带着个人的优越目标尽可能地排斥生活中所有的问题,自己设置障碍。作者强调学校与教育的作用,希望知晓个性心理学的老师能及时发现错误的原型并加以纠正。 第十章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正常人的自卑感与优越感可以被引入对社会有用的渠道,其心理动机则是社会兴趣,勇气,社会感及常识的逻辑。 第十一章 恋爱与婚姻 这特别需要格外的同情心与格外的能力去使自己替对方设身处地。要有基本的平等关系,无论哪一方想要成为征服者,其后果都是毁灭性的。 第十二章 性欲及性问题 性变态的核心就是自卑情结。性本能的表现本身并不能治疗神经症,除非它被约束在对社会有用的目标之内。个性心理学家坚持认为,只有幸福的婚姻才是解决性问题的唯一理想的方法。 第十三章 结论 个性心理学的方法始终与自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自卑是人类奋斗与成功的基础,也是一切心理顺应不良问题的原因。当一个人找不到适当而具体的优越目标时,自卑情结就出现了,它导致一个回避的欲望,这又表现为一种优越情结,指向的是一个对于生活无用的目标,使人从虚伪的成功中获取满足。以上就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机制。 因为生活风格是在童年时的倾向中逐渐定型的,所以我们心理干预的全部重担都落在了对童年期的正确引导。其主要的着眼点就是培养适当的社会兴趣,形成有用和健康的目标,培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才能约束普遍存在的自卑感,防止其发展为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总之,社会兴趣与合作是个人获救之路。 春秋如电小评: 全书基本要点在结论部分基本概括清楚。不过总觉得阿德勒的理论通俗而欠深刻,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缺少必要的批判,而只是一味强调个体要对其无条件的顺应和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