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人生课》是一本由[英]维芙·格罗斯柯普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一):有趣有料有深度
很有趣的一本讲解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书,作者充满幽默的表达方式让你捧腹大笑,在笑中感悟俄罗斯文学经典带给你的生活启迪,在经典中寻找幸福生活法则。有趣有料有深度,你所有的人生困惑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让你告别社畜的焦虑与不安,从迷惘中找到自我,勇敢乐观地面对每一个人生难题,强烈推荐!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二):听《BJ单身日记》里的蕾妮·齐薇格讲俄罗斯文学
小时候听《喀秋莎》,长大后听《贝加尔湖畔》,这两首歌加起来也只能代表俄罗斯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觉得,俄罗斯的一切,我们所能想象的和想不到的或许都在其中。
读这本书,就像在听《BJ单身日记》里的蕾妮·齐薇格讲她的学习、恋爱、工作经历和生活里的种种趣事儿、囧事儿。另外,还有一票文豪和巨作加持。
整体看来两百多页,但信息量真心很大。我这就打算读第二遍了。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三):书内书外,都是人生:俄罗斯文学名著还可以这样读
“读书时疑东疑西、大惊小怪、自以为是和装腔作势的做法得改一改了。本书的目的是提醒读者诸君:读书就是读书,是私人行为,你想怎么读你自己做主,不用担心有人比你懂得多,也不用怀疑自己理解得不对。你理解的,就是合理的。”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看到这句话会作何理解,有的可能深以为然,有的可能不以为然。不管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还是无动于衷,读书这种很私人的行为,都会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有的人对书理解比较表面,读完之后只当听了一个故事;有的思考比较深入,触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悟。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似乎都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只要有所得,就没有白读。而像维芙·格罗斯柯普这样,以一部《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写出了作品背后故事的人,显然是读出了新境界,很值得我们学习。
维芙·格罗斯柯普是英国作家、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她在大学时拿下了两个俄语的学位,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话,曾在俄罗斯留学。长期置身于伏特加和战斗民族的氛围中,让她对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内核与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而新闻主播、喜剧演员的身份加持,又让本书变得异常幽默风趣,极大增强了阅读感。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私人化阅读,结合个人在俄罗斯访问学的实践经历,深入挖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作品蕴含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才是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
本书列举了十一部俄罗斯经典作品。每一部在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可谓世界经典作品的“俄罗斯卷”名著书单的选取,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为只有代表性的作品经过历史与群众检验的作品,才更具普遍意义上的阅读价值,也才能从中挖掘出更为丰富深刻的时代意义。然而,作者的这种“酿蜜”式的阅读体会,并不是对名著作品的简单总结概括,也不是简单地提炼升华,而是穿插了个人的现实生活,以及现实生活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极具个人化的文本解读,难以复制的私人经历,让作者对十一部作品的领会感悟独到而深刻。
本书第四篇,是屠格涅夫的《村居一月》。作者为这节内容撰了个很通俗化的标题:“如何从暗恋中幸存”,又以喜剧色彩配了一个副标题:“或:朋友妻,不可戏。”不管是正标题还是副标题,都准确无误地概括了《村居一月》的中心思想,这就是一部爱上朋友妻子的故事。而本书译者也深谙中国读者心理,以一句流传颇广的中国式“名言”将副标题翻译如此,更是点睛之笔。
作者如何理解《村居一月》,或者是如何从中体会人生哲学?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在剖析屠格涅夫的作品同时,也在剖析自己。她说,“我从未垂涎过任何人的丈夫,但爱过一个注定不属于我的人。”这与《村中一月》的那个爱上朋友妻子的人是何等相似!因为拥有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感受,才会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体悟。作者那种“明知道你渴望着不该渴望的东西明知道这对你毫无好处,但你还是想要得到它”的情感,不就是《村居一月》中男主人公的现实翻版吗?
作者坦言,“读这部剧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它让我看清了自己荒诞的处境。”这本书,让作者从一种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中走了出来。获得新生的作者,对撰写一个如此极端单相思小说的作家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作者对屠格涅夫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描述,他的经典名言,他的奇闻轶事,当时著名作家对他的评价等等,帮助我们在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体会屠格涅夫文学创作的动机与潜在意义。而在本篇结束,作者写出了《村居一月》对自己的疗伤效果:“单相思的爱给人以痛苦、羞辱。如果你能避免,一定要不惜代价地躲开。但同时,你也要意识到这往往难以为之。有时,我们不得不做愚蠢的事儿因为我们天性如此”。
多么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文中提及的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也是作者通过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印证表达出来的。阅读部作品,固然是一种私人化的行为,但从来都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消遣娱乐,更像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思想旅行。不管是文学塑造的虚幻世界,还是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左右着我们的人生。《俄罗斯文学人生课》以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洞悉现实真相,走好人生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读后感(四):一个拒绝吃安利的人开启经典阅读的正确方式
副标题可以叫:就这样我在看完一本翻译的英国作家写的俄罗斯文学导读书后决定去读托尔斯泰。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别人安利的书和电影都非常抗拒,越是经典的人人都说好的东西,越是没多少兴趣去看。当然也可能说明还年轻,还在叛逆。
《俄罗斯文学人生课》听书名就流露出浓浓的安利气息,就在我抱着【我今天就要看看你能怎么让我把人名都记不全的俄罗斯文学读明白】的叛逆情绪开始读后,却发现这个作者也不太按照常理出牌。
可能是从前言中作者小小小小维普吐槽为什么一个俄罗斯人能有四十七个名字开始,我就把她当成了同一阵营的兄弟,当然后面每一章她分享的自己的生活也明显没有拿我们当外人。
书中的十二篇小章节,分别从人生指导意义上讲述了《安娜·卡列尼娜》《日瓦戈医生》《安魂曲》《村居一月》《叶甫盖尼·奥涅金》《罪与罚》《三姊妹》《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生》《大师和玛格丽特》《死魂灵》《战争与和平》,虽然这些书从我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摆在家里的书架上了,但我除了观赏书名外从来没有心生歹念去把它们抽出来过,顺便一提译林经典里可能能让我主动抽出来的只有格林童话了。
小小小小维普其实没有像语文课本的导读一样,把百度百科上这个作家他的生平、代表作、风格流派以及作品中心思想复制粘贴出来,她其实一直在书中和我聊闲天。
至于具体聊了些什么呢:
聊了她是如何克服对俄罗斯文学中人名的恐惧开始读《战争与和平》的;
还偷偷告诉了我托尔斯泰是一个每天都爱吃鸡蛋的大胡子坏脾气老头;
而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虽然名字的含义可以荒唐地翻译成“马萝卜先生”但却能温和又坦然地和大家在《日瓦戈医生》中探讨命运和灵魂的人;
以及阿赫玛托娃会一边和朋友聊着天气说给窃听审查,一边在写下《安魂曲》中的几行递给朋友背诵后烧毁在烟灰缸里;
还有备胎始祖屠格涅夫被文坛里伟大但又小心眼的文豪们变着法儿地讽刺取笑;
当然也不会忘记提到一辈子都在寻求刺激的普希金,毕竟他是所有学习俄语的人的噩梦;
还有我们在嘲笑《罪与罚》中的拉斯克尼科夫倒霉又愚蠢时,别忘了我们可能都对自己有过超出实际的评价和期待;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只坚持单一理念来面对世界的刺猬,而托尔斯泰是一只能够接受多元层面的狐狸,刺猬非常可爱又迷人,但狐狸能更好地与世界共处,(虽然托尔斯泰晚年想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但内心着实很难改变);
我们还聊到布尔加科夫和果戈里的幽默感可能在俄罗斯文学里名列前茅;
《三姊妹》中的莫斯科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的那个“存在于他时他地的美好生活“,我也每天和全办公室里地人一起幻想“咱们要是彩票中了两个亿咱们就退休去海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天看看书看看电影,看看海遛遛猫,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以及生活中再无甲方“;
当然偶尔做做梦就可以了,索尔仁尼琴会告诉我们就算今天再痛苦,也是宝贵的一天,可能这也是连续半个月每天凌晨下班没有休息日的我在半夜仍然想读完这本书再睡的原因吧。
至于我的兄弟小小小小维普?她当然也没少絮叨自己的生活,每本书都像恰到好处一样在她人生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留学、研究、工作、恋爱、分手、结婚、生子、包括参加葬礼和调查自己的祖籍,我可能已经陪她一起度过了在俄罗斯留学那段狂野又奇妙的日子。
接下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了,我想先从挑战看《战争与和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