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性格》是一本由[奥地利]奥托·魏宁格(Otto Wengier)著作,雅众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性与性格》精选点评:
●翻过之后,顺着这本书的思路去想,去梳理其他书中的人物,感觉有点像做实验,还挺有趣的
●无法理解评分居然有8.5 整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吹康德的部分。 直到同性恋的前半部分我都觉得是时代限制以及样本不足导致的观点片面,也算时代先锋可以理解,生物学部分我觉得已经可以由xy染色体来解释。 但是看到后面....无话可说,直男式偏激还仇女。在我已经根据时代限制把“男人”和“女人”分别理解为“传统观念下人类优秀特征”和“相对于前者反面特质”的客观角度的状态下,这本书还是显现出了其粪作的本质。 自以为是——循环论证——不控制变量——逃避问题——种族歧视 关于“天才”的部分尚可看作某种可供参考的观点,关于“两性”部分就是纯粹的胡言乱语,绝大多数内容当下都已经啪啪打脸了。 波伏娃辛苦了,估计是被气昏了才去写的《第二性》。 编辑也真是赚血钱,为了销售什么都往封面封底上写。
●挺牛逼的,很多地方初看惹人不悦,但值得推敲细读
●就魏宁格 好 诚恳 好 认真思考 的人哦 虽然观点大多数我都不怎么认同 时代先锋多一点
●时代局限性太多,尽管21岁能建立起这么一套非常细致的性格学体系非常了不起,但究其论断的起源/引例实在是无法令人信服,最后Parsifal的解读真的看笑了。主张男人把女人当作性欲的镜子,借以追求完美的自我,但反过来何其不是?加一星给母亲型/妓女型章节分析,大部分篇幅充满了偏见与自以为是的优越。
●从拉康到齐泽克,频频提起的名字
●脱不花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是雌雄同体,然后我找到了这本我好像还看不大懂的书。有高人给我解读这书吗?
●我拿着新版和老版比,发现有些地方编辑是花了工夫的。额,最后有一个彩蛋。
●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魏宁格某些论断太主观,但是最近看了不少18、19世纪的欧洲小说后,发现魏宁格的想法在突破、先锋和离经叛道之外,其实承接了很多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对两性关系的感受,对理欧洲历史和文学,同时作为正反面材料,反观当下,都有帮助。
●真知+偏见+易被误解
《性与性格》读后感(一):奇文共赏
看得出雅众的编辑真的很努力了
为了销售把所有能看的言论都放上封底和侧封。
然后再心疼一遍翻了这种原作的译者,还有类如波伏娃这样被这本书气昏了头的读者。
说真的,整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吹康德的部分。
关于“天才”的部分尚可看作某种可供参考的观点,关于“两性”部分就是纯粹的胡言乱语,绝大多数内容当下都已经啪啪打脸了。 直到同性恋的前半部分我都觉得是时代限制以及样本不足导致的观点片面,也算时代先锋可以理解,生物学部分我觉得也还行,且部分已经可以由XY染色体来解释。 但是看到后面....
无话可说,直男式偏激还仇女。
说对同性恋问题客观的,拜托你们看清楚一点,最终作者的观念仍然是同性恋是病症,治疗方法是把气质相投的gay和les安排在一起,就能把他们转化为异性恋。各位听听这是人说的话吗??
并且在章末仍然回避问题,就连他自己的观点“同性恋和男色”都一带而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占有全书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强词夺理几乎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我已经根据时代限制把“男人”和“女人”分别理解为“传统观念下人类优秀特征”和“相对于前者反面特质”的客观角度的状态下,这本书还是显现出了其粪作的本质。
自以为是——不知道究竟是谁给的自信,让魏宁格有了如此膨胀的优越感。就各种问题的回避来看,就能看出样本收集明显不足,一边抨击为女人说话的男性以及女人本身对问题的看法都是由于接触对象有限导致的,一边自己胡言乱语,甚至同时还反对经验式探究。只能赞叹他死得早,利用死亡和编辑还能反收一波传奇红利,妙不可言。
循环论证——女人不具备灵魂、自我、意识。暂且不论这个结论的推断过程有多么自大和漏洞百出,只要看对反对观点的态度——反对观点是由无灵魂的女人、女人气的男人、被女人迷惑住的男人提出的,所以毫无道理不予采纳。
不控制变量——不说多,指出对女性的长期道德压制、荡妇羞辱和教育不普及,这个话题就结束了。值得一提,无论是对犹太的论述还是文章的其他部分,作者的态度始终是反对科学的,或者说把科学置于无关紧要的地位的。我认为他能理解在前几章出现的生物学理论简直是个奇迹。
逃避问题——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了。仔细看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是很混乱的。去看关于道德、意志、性与爱的投射部分,可以找出大量的前后矛盾和亡羊补牢。以及对于矛盾到解释不了的观点的回避。
严重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一边推崇生殖至上(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一边又暗示禁欲。对不以繁殖为目的的女性进行荡妇羞辱,而体现母性的女人就是纯粹的工具。
最绝的是作者能把这些狗屁不通的逻辑编成闭环,蹭一蹭康德黑格尔的光环,就能洋洋洒洒啰哩吧唆写成了一整本书,实在佩服。
读这本书后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脾气好了很多,学会了不要与傻逼论短长。并且还要把这本书激情推荐给所有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能只有我一个人被恶心。
《性与性格》读后感(二):短评放不下,随感随更
确实有从相反方向作用于革命的意义,女人们看了这本书会自动变成女权者。
堆了一些以男性为中心臆想出来的论据和循环往复的废话后下一个专言独断的结论,似乎重复就可以增加真理的份量。受时代限制在哲学家这里不应该存在的,因为哲学家思考的是否定时间的永恒,魏宁格不过是犯了根据有限经验生造普遍原理模式的错误。可以称其处于不能理解女性的涵拟态,是一个不自愿的说谎者,是半个女人(按他的逻辑)。
如果将“男”“女”作形而上的二元观,代之以“阴”“阳”,或存在于同一个个体中不同性质的元素,倒颇可一观,乃至反躬自省。(只是不要再贬损和削灭女性了,有人类历史以来这种做法还嫌不够吗?)
犹太主义同理。尽管魏宁格一再强调他的犹太主义不针对作为个体的犹太人,而是指一种纯精神观念,但种族歧视就是将一种纯精神观念无差别地投射到无数与之相连的个体上去。既然已经使用了这种语词,哪怕(退一万步讲)哲学家本人十分清楚他讨论的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他的读者也不是个个都有如此强悍的精神分辨力!慎用语词,语词向内连接思维,向外连接态度乃至行为。
魏宁格的罪唯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得到豁免。即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所谓"女性"和"犹太"气质,深囿于个性的牢笼中渴求自我解放,才这么不入耳地说话。但这也暴露了他借某个特定群体之名批判己身之过的软弱。如果他想批判的是某种气质,那么他犯了概念混淆的错误。
作为读者,苛责已逝之人的遗作没有什么意义,魏宁格不会在你的耳提面命下从坟墓中起身修改他的文字。重要的是保持坚定又开放的眼光,把这本书的精华榨干吸尽后,涮涮杯底的渣滓,道声"谢谢款待"。
本书原题为Eros and Psyche,在古希腊神话中,Psyche(灵魂)见到Eros(爱欲)的面容后,Eros就离开了她,灵与肉的性结合只能在unintelligible的状态中发生。
最后一章,洞穿性交与婚姻的雾霭。不必戴上禁欲主义的面具全然拒斥性交与婚姻带来的好与乐,但确实这两者并不是每个人人生的最高追求,更不是道德义务。
还是想特意为大地和肉体正名。尽管只占有一小块空间和一小段时间,但其独一无二性多么绚烂而不管不顾地绽放。如果触觉的终点是死亡,也只有在这段有死之生里,在这具血肉之躯里,高贵的形式和永恒的价值才能存在。你,你的生活,就是意义本身。
或许这本书正是因为过于强调"灵"与"有",才贬损了"身"与"无"。以现代文化语境观之,这种强调哪怕有夸张之嫌,依旧振聋发聩。因为那种作为人的存在物已经忘却天堂太久了。
《性与性格》读后感(三):略谈金瓶梅、红楼梦中人物的《性与性格》
刚看过天才为之责任(维特根斯坦传)才特意追的这本书;从写作风格来说,天才部分确实对知识
男青年有非常大的鼓动性,可怜的小维特根斯坦啊,见到哥哥半夜爬起来像疯子一样的演奏钢琴曲,这
是你人生天才之路的觉醒啊!
基本公式:M*男+W*女=常数,M+W=1,0≤M≤1;必须再次强调书中的男人女人都是指的柏拉图
式的理念,而不是针对某人或某群体,这也是一般读者容易“对号入座”的原因;(按照维特根斯坦后期
的哲学观点,争论两千多年的理念论并不准确,我们讨论的纯男人或纯女人都只是具有家族似的相似)
再就是谈谈魏宁格的论点本身了,这里我想借用金瓶梅和红楼梦中的人物作为论据。毫无疑问金瓶
梅中潘金莲即J女型的理念恰如其分的客体化(叔本华式的表达),李瓶儿则对应母亲型(虽不完美,
但在书中北宋时代背景下,很难想象有更完美的了,再加上西门庆在瓶儿死后流露出的真情+潘金莲的
嫉妒作为参考),西门大官人这种“纯爷们”对欲望的无止境渴求按照魏氏理论是被动的,被J女型(潘六
儿、王六儿、各院姐妹等)吸引至无法自拔,最终亡于潘氏裙下,情节合情合理啊!;而潘氏继续作威
作福,本性不改,直至武二替天行道;
与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相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真乃男性中的一股清流,他看到的是女性身上男性自
己的天才,那种绝对命令式的道德观,至高的善的理念,我想这也是曹公自己的终极理想吧;红楼梦中
女子正是激发宝玉纯净男性气质的催化剂,因为她们集合起来就代表了女性最完整的母亲型气质(黛玉
能维护纯净的通灵宝玉,宝钗的原本归宿是维护贾家的家族地位)。总有评论说贾宝玉是意淫版的西门
庆,读过本书的朋友们至少可以用纯情--滥情二元论的观点来评判这二人的性格的极端。
中国有句古话:一个巴掌拍不响。这句话在人们的思想中总是无意识的想要纠正魏宁格对性与性格
的综合判断(西门大官人+潘金莲都银,宝玉黛玉都纯,而不是谁对谁的、质料对形式的单向激发关
系)。正如马克思教导我们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魏宁格也
用他极端的方式展示给我们他所看到的和想到的,于是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多了一把丈量世界的尺子,有
了顺手的尺子,我们终将再平衡男女不平等的现状,直到人类自身的解放。
《性与性格》读后感(四):女权运动的思想启蒙
初始这本书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因为一直想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就在南图官网上的书目分类下寻找一些感兴趣的种类,意识到自己对于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薄弱,特地去看生理心理学,刚好看到有【性与性别】的书名,点进去看摘要,发现其中的文字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 我要讨论的女性解放,指的不是女人与男人表面上的平等,而是女性问题中那种真正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深植于女人心中那种获得男性特质的渴望,即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在精神和道德上的自由,渴望获得男人那种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读到这一段话,就更加让我想去看这本书的全部到底讲了什么,从这一段话也能看出作者看待事物是非常透彻且直接的,不想现在看到很多公众号上所写的女权文章,虽然自己觉得非常激进浅薄,但是却没有更好的说辞去反驳,而在这本书中,魏宁格就阐述地很和我的想法。不过在拿到这本书翻看时才发现,里面有些观点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和看过的,令人匪夷所思。作者大肆宣扬了女性是没有天才出现的,也没有自己的意识和思想,需要借助男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刚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会觉得作者太过于武断,不过随着深入地读下去,才发现作者所讲的男女性并不是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生物学上的男女,而是某种抽象的男女特质,他把这世上的男女先做了一个假设,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完全男人气的男人,一个是完全女人气的女人,而大多数人是出于中间程度的男女,即这世上不存在纯粹的男人和女人,每一个人身上都兼具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只是看着百分比的不同而构成了不同的人。在本书的前一部分,是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大角度来分析两性的差别,后一部分就是从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角度来举例分析在不同方面男女性格的 差异。
在前一部分,提及女性解放,作者认为在历史上是有周期规律的 , “女性解放的浪潮是有周期性的,这是作者纵观历史所得出的结论:出现女性解放的浪潮所处的时期应当是“雌雄异体”现象出现得最少的时期之一。这种时期的一个标志是男人气的女人数量增多,另一个标志就是女人气的男人的数量也增多了,一些有力的证据表明历史上确实存在这种周期性。这种周期到来的时候,还可能随之产生所谓“性征消退论者的趣味”,这种趣味把身材瘦长、胸部扁平、臀部狭窄的女人视为偶像 ”。现在目前所处的时代局势这样一个女性解放运动的热潮,不管是国外发起的要求女演员与男性演员同工同酬还是反性侵的“Metoo”行动,都是某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现在看了这本书发现,这并不符合魏格宁对于女性的看法,我想,如果魏格宁还在世的话,应该就会对此次运动做出“这是完全的男权运动”的断论吧,在魏格宁看来,女性特质是一种顺从的,对于这世界是没有意识的,是充满性欲的一种存在。乍一看,这好像是在贬低女性,其实并没有,作者只是在客观地阐述他的看法与见解,只是对于性格而言的,在谈到女性解放时,作者说女性解放的唯一敌人就是女性自身。确实,很多女性的悲剧都是由女性自身所导致的。
目前这本书大概只看到第二部分的中间部分,在谈及女性和天才的关系,作者认为女性是不会出现天才的。首先作者就纠正了一个观念,大多数人把天才和才能混为一谈,天才是全方面的,可以说不加以学习就能够领悟到最深层的思想,而才能只是某个具体的领域,如音乐才能,数学才能,写作才能等方面。女性对于这个世界是只有模糊的想法,为此作者发明了“涵拟”这个新词,特指表示一种朦胧隐蔽的感觉状态暗指一种前思维形态,这是女性特有的一种思维状态,而男性则是具有清晰的思维意识,这突然让我想起看的一些论文,日语中的“曖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之后作者又提到一个人如果头脑中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观念和价值体系,对于这个世界才算看的全面与清楚。
《性与性格》读后感(五):两性与性格
1903年10月4日,魏宁各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23岁。
这本书思想无疑与当代思想不一致:比如在论述男女差异的时候,经常会把男女特征化。“男人的生命是有意识的,女人的生命是无意识的。 女人从男人那里获得自己的意识。“
但其内容都给我提供了许多新思考。比如男女两性差异,
性格学:
此前的著作是男人写出的男性心理学,仅仅用于描写带有个性特征的男人。
混沌状态的词“涵似”,
女性的解放。
女人解放的敌人是自己。我从康德的《人类学》里摘录了一段话,而即使康德本人,他平凡的实际生活里的某个事件也出现于“他性格的形成”以前。康德伦理学说的诞生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在它诞生的那一刻,康德平生第一次产生了一个令他晕眩的可怕念头:“我只该对我自己负责;我绝不该去追随别人;即使在工作中,我也绝不该忘记我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是我自己的上帝。”
有两种事物充满了我的头脑,我越是经常地思索它们,越是深刻地品味它们,它们就越是经常地使我产生新的惊异和敬畏。它们就是我头上繁星密布的天穹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我绝不会把它们看作被蒙在神秘中的事物,也绝不会认为它们的庄严宏伟使我无法企及。我目睹它们就在面前,它 们是我的存在意识的组成部分。第一种事物高悬于我在外部感觉界的位置之上,将我与不可度量的空间联系起来,在这个空间里,无数的行星、无数的星系都各有其兴衰演变,都各有其起始和终结,尽管它们都处在不可度量的时间里。第二种事物高悬于我无形的自我和我的人格之上,将我放在了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世界里,但这个世界唯有对于理性才真正存在;通过这个世界,我认识到了我与一个普遍而必然的整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不是偶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从一方面说,意识到无数行星的无穷系列,这摧毁了我对自身重要性的认识,使我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动物当中的一,而动物通过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方式被赋予了一段短暂的生命以 后,都必定要重新回到地球(当然,地球也是空间的一个点)的土壤里,它们就来自土壤。第二个视角增加了我的重要性,使我成为一种无限的、无条件的智能存在;而我人格中的道德法则也将我从动物中分离了出来,将我从感觉界中分离了出来,使我脱离了时空的限制,将我与无限联系在了一起。
实践理性批判的奥秘就是:人在世界上是孤独的,处于无穷而永恒的隔绝当中。
人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不为其他什么活着;他远远地脱离了一种处境,即成为自己愿望、能力及必然需要的奴隶;他高高地站在社会伦理之上;他是孤独的。
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整体”本身( one and all);他心中存在着法则,所以他自己就是法则,而绝不仅仅是变化不定的随想曲。他心中的欲望就是成为唯一的法则,成为他自己的法则,而不必前思后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他已经不再感到自己还担负着责任。任何事物都无法高于他自己,都无法高于他这个被隔绝的绝对实体。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无条件地、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绝对义务。他呼唤着:“我要自由,我要安宁,我要与敌人讲和;我不要无尽无休的奋力拼争”(例如,瓦格纳和叔本华就这样做过),他心里充满了恐惧。就是在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当中也存在着怯懦,就是在可耻的哀叹当中也存在着逃脱之念,仿佛他过于弱小而不能战斗。他也曾对着宇宙发间:那一切都有什么用?但他立刻就感到了羞耻,因为他这是在强求幸福,是在想把自己的重担压到别人肩上。康德描述的这个孤独者既不去跳舞也不去欢笑,既不去怒骂也不去作乐;他根本不觉得自己需要制造出什么噪音,因为他周围的宇宙是那样寂静。在孤独中默认孤独,这就是康德哲学的辉煌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