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儿》是一部由华克执导,茹萍 / 赵君 / 村里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雀儿》精选点评:
●比<黄山来的姑娘>更深刻,更宽泛,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
●
●小时候,罕见地和父母一起在影院看的电影。我第一次体会了什么叫电影中的moral dilemma,以及,盘根错节的大树根在视觉上的表意作用。大概那时候就是个写不出影评的影评家了………?
《山雀儿》观后感(一):时代转型的悲剧
山雀儿只是一个农民,始终束缚于农村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中,就像老树盘根的意象一样,她的家庭必须在意他人评价才能立足。当时农村家庭出身注定她很难获得经济条件,就算侥幸能在城里立足,想过上教授女儿这样高知家庭的生活也是不可能的,当时城乡户籍之间巨大差距,城里人也不会与农民联姻,并且她的农村家庭出身的三观,想在城市人间构建起社交网络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她始终不可能通过一代人全面脱离农村。她看到的太多了,远超过了本阶级应当获得的认知,想过上城市中产家庭的生活不可能,不甘心回到农村,这与路遥作品改编的《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与高加林不同,山雀儿还是一位女性,更加剧悲剧性。还有教授女儿天真地希望通过启蒙山雀儿来改变她,这究竟是帮她呢?还是害她呢?这是社会经济转型必然导致的悲剧,像我这代农村大学生就是这样,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以后,发现与农村的思想观念文化人际交往格格不入,但是城市的高房价又很难立足,自身家庭又不可能给予任何帮助,反而需要反哺,夹在城乡缝隙之间动弹不得,所以对这一类型电影感触格外深刻。最后,八九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真的拍了很多优秀的文艺片,现在浮躁的社会涌现的只是无数烂片。
《山雀儿》观后感(二):这是一部体现了社会经济变革大背景下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转变的颇具现实意义的电影
山雀儿与铁头之间的感情变化是本片故事的主线。二人虽然都先后进了城,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山雀儿在教授家做保姆,在教授家的耳濡目染使其受到了现代思想文化的熏陶,由此走向了“文化层”;铁头则在城市街头摆地摊赚钱,走向了“物质层”。随着文化层次上的落差越来越大,二人的精神世界亦渐行渐远,但在老家传统旧观念和舆论的影响下,孤立无援、寻死未果的山雀儿还是违心地嫁给了早已与自己不在同一世界的铁头。最终,影片在迎亲队伍吹吹打打的喜庆氛围中以一种悲剧的方式收场,另一个与山雀儿同病相怜的人物李光全孤单地望着远去的迎亲队伍,若有所思。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传统农村和现代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及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刻画,通过山雀儿、李光全等农村青年进城后发生的一些列转变及转变后与过去生活环境中的旧观念爆发出的冲突来体现社会经济变革大背景下人们在精神、物质层面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这是一部没有“恶人”但却充斥着矛盾与冲突的电影,而那些矛盾与冲突的产生,显然无法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些人。影片中山雀儿和李光全的悲剧在于,他们接受了太多超出其所处阶层中应有的认知,最终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持其在城市中长期定居,却也很难再以平常心回归过去的生活。在不知不觉融入进城市中现代化的生活后却又不得不返回原点,是对他们最大的残忍,正如一首诗中所讲: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山雀儿》观后感(三):评《山雀儿》的爱情婚姻描写
在影片《山雀儿》中,山雀儿勇敢反对婚姻包办、坚持与铁头相爱,争得了第一次恋爱择偶的自由。她上城当保姆之后,受到现代思想文化的熏陶,择偶标准变化了,对自己第一次自由择偶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乃至断然否定,为改正自己的错误选择而继续斗争:她这次要与铁头断绝关系,同原先反对母亲包办而坚持同铁头恋爱一样,都是与旧的爱情婚姻制度及其观念的斗争,但是所遇到的压力和困难,却要大得多。至于大学生李光全,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彻底性的认识,就更明确了,他理所当然地说:上了三年大学还不变,那才没出息呢!姑且不谈他在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是否完全正确,从道理上来看,他的这番言论虽然令人乍听感到新奇好笑,却也说得坦诚、直率和勇敢,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文化的提高,人们的恋爱婚姻观念有所发展变化,是完全可能和可以理解的。当然,同山雀儿一样,李光全想“变”不一定就能“变”得成,他也会碰到原先想不到的极大困难和压力。影片正是通过上述两个人物恋爱婚姻观念的变化及其为改变自己的爱情命运所进行的斗争,打破了过去众多电影作品中那种恋爱婚姻自由描写的局限,把人们对于恋爱婚姻自由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更深刻的层次。
李光全不是影片的主人公,编导者对他的描写比较简略,我们只知道他曾与村里一个农村姑娘恋爱过,那姑娘待他很好,还托山雀儿带钱给他,但是李光全上大学后就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感到农村姑娘待他虽好,却已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对象。李光全与农村姑娘未婚发生关系,因此,他在与农村姑娘的离断上,不可能没有一点复杂的感情波浪,不可能在思想上没有一点矛盾、苦恼和顾虑,影片把他描写得那么坦然、武断,说起话来理所当然、若无其事,这从人物的感情表现的角度上来看,是有失真实的,但是仅凭发生过关系这件事,就判定李光全与农村姑娘不能脱离关系,影片编导者对此持否定的态度还是对的,从李光全在车站与相爱的女同学依依不舍地悲切离别和他回村后站在一旁惶然望着山雀儿的花轿远去而顾影自怜等镜头描写,都可以见出编导在对这个想变而最终变不成的悲剧式人物,是给予同情的。
山雀儿是影片着重描写的主要人物,因而她前后择偶标准的变化就被表现得很清晰。她原先爱铁头而不爱强二,除了因为与铁头是自由恋爱的感情,而强二是长辈包办的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铁头高大壮实,有一付劳动的好身骨,而强二比自己还矮半个头呢,“不相配”,至于强二有高中文化这一优势,她是明明知道而却满不在乎的。这时她的择偶标准重感情、重外表,而轻文化知识、轻思想修养。上城后她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渐渐对虽有好身骨却无修养、文化,虽爱她但却不懂恋人精神层面追求的铁头反感起来,而对在农村中搞科研并取得成绩的强二反倒产生了好感,思想文化修养变成了更重要的择偶标准,因而两个男子在她心目中交换了位置。显然,对山雀儿这种改变了的、提高了的新的择偶标准,是不能否定的,因为这是进步,是成长,而面对山雀儿让自己读书学文化的一再规劝,满不在乎说出“农村现在就认钱”的铁头则始终在原地踏步,自然与努力上进的山雀儿渐行渐远。
从山雀儿和李光全的思想变化,可以看出新的爱情婚姻制度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是深得新一代青年人之心的。尽管山雀儿和李光全在恋爱婚姻观念发展变化之后,都发觉他们第一次择偶之不当而有加以改变的愿望,但是由于旧的爱情婚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在村里人的反对下,在两位村干部的“警告”下,他们最后都不得不在婚姻大事上走回头路,一个嫁给了以前爱过但现在不爱了的铁头,另一个回乡后情断人去。如果说,这是两出爱情悲剧的话,那么,飞飞和子南、强二和他的新女友,则是两出爱情喜剧,通过这后两对人物关系,编导者正面热情地颂扬了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
强二谅解并同意山雀儿提出的解除婚约,表面上看来他是被动的,而实际上却是他敢于面对现实,是他勇敢坚强的表现,他并不因自己长得矮弱而自悲,他相信自己的潜力和实力,发挥自己的文化优势,终于在共同的事业追求中赢来了爱情,连原先瞧他不起的山雀儿也被他所吸引,这是对他的真正价值的重新发现。这也说明:时代在发展,思想文化在提高,爱情婚姻观念会变化,但是相爱的人们可以携手共进,恩爱终生,白头偕老。这种关系应成为所有爱情婚姻关系中的多数和主流。
编导者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前提下,来观察、描写、同情某些在恋爱婚姻问题上遭到不幸的青年男女,正是在这样的整体把握下,来表现和揭示爱情婚姻自由的合理性。八个人物,四对男女,两出喜剧两出悲剧,对比十分鲜明,既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也揭示了失败的教训,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影片的思想题旨,在爱情婚姻观念的表现上,显出了新意,予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