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夜渔
早读《刻意学习》,书中有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
看到这个小标题,我没有继续往下阅读,而是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记得前段时间我在文章当中写过认真听课的重要性,当时写的是我自己的反思,认真听课的重要性之一就是培养专注力。
读大学的时候我很少认真听课,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不感兴趣,我认为听了也没用,坐在我身边的同学也很少认真听,等等。
可是大学毕业后这么多年,当我付费买了很多课程,我在听课的时候,发现自己经常会走神,就是听着听着就不知道想啥去了。
这说明啥?
不够专注。
当我意识到自身专注力不足的问题后,我也在刻意的去培养,就是从1分钟开始刻意锻炼,专注的认真的听课,然后把专注的时间逐渐递增。
可是即便是这样,我现在的专注力仍然不足,持续听课半小时,专注力就开始下降,可能有很多人在专注力这方面也存在和我类似的情况。
你看,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读大学时没有认真听课导致的,如果大学的时候我就重视听课,那么现在我的专注力绝对会不一样。
经过一番思考和联想之后,我开始阅读这一部分,书中作者把这个问题分为五个点进行阐述。
首先第一点,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
我摘录了书中的一段话:如果你在大学里散漫形成习惯,你会发现在后续工作以及学习中,你很难再让自己专注。
我看到这段话蛮刺痛的,我就是很好的例子,当你散漫惯了,突然想要专注是很难的,即便刻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第二点,课程讲得不好不能成为不听讲的理由。
无论是在大学还是中学,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老师讲课讲得不好,而这些人当中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想想,那时候把很多问题想得太简单,结论下得也太简单,老师讲课讲得真的不好吗?即便某位老师讲得不好,难道我们自身就没有问题吗?
我有同学在大学毕业后也做了老师,在每堂课之前,他们都会备课,备课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就是要讲一堂课,老师要规划好时间,要讲什么内容,要问什么问题,要布置什么作业,这些都要在备课的时候规划好。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多少能够看到这些的?
而且即便老师讲得不好,可是老师的知识水平始终是高于学生的,这就像是职场当中你说你的领导没水平,可是人家既然能够当上领导,就必定是有水平的,当你认为领导没水平的时候,那就说明没有水平的其实是你。
第三点,课程好与不好,有用与没用,不是一个学生的格局能够判定的。
人有的时候往往会过于高估自己,感觉自己懂得很多,实际上只是在自己认知的一亩三分地里看问题,所以才觉得自己不错。
有时候回想自己过去的想法,我经常会觉得很好笑,就像我之前在文章里写过,我今天读我昨天写的文章,有时候都会觉得我的想法很奇葩,当时怎么会那样想呢?
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信你回想自己几年前的想法,甚至回想自己上周的想法,你都会觉得当时好幼稚。
而作为大学生,有很多都会觉得在大学里学习的课程没用,可是真的没用吗?多年后你大概率会发出这样感慨:哎~当时我为什么没有好好学呢?
即便在大学里学习的很多课程,我们未来的人生都用不到,可是多学点总比不学要好,我们人生当中的所有学习,又有谁敢保证就一定能用得上呢?往往都是,突然间用上了,然后庆幸自己还好认真学习了。
第四点,跟上老师的节奏,梳理你的思路,这是最快的进步。
想想以前,我不重视听课,所以也不认真听课,因此也就不会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听课。
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听课水平最高的人,就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听课,就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和思路去听课。
比如我听我购买的付费课程,我不仅会听其中的干货,最重要的是听老师讲课的整个系统框架,如果我能够把老师讲课的系统框架听明白了,那么我也就学会了备课,我也就能像老师一样去讲课。
记得之前我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有人问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问他是如何听课的,这个学生说,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我就在想他接下来要讲什么。
这就是会听课和不会听课的区别,会听课的学生进步会很快,因为听一堂课下来,他已经达到了老师的高度。
第五点,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专注力,专注力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能力,读大学时应该打好这个基础。
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有时候我们看一篇简短的文章,都无法做到专注的看完,于是才有了很多写作技巧,比如标题要吸引人,文章的开头要吸引人,我们的专注力都在被别人牵着走。
所以,不仅仅大学生听课要认真,我们做很多事也都应该认真对待,认真就是对自己负责,认真永远都不会让我们吃亏。
最近我观察读书会里的小伙伴们读书打卡,大家普遍认真了很多,读书笔记的字数也增加了。
其实想想,认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会散发着魅力。
就像有人说,认真做事的男人才是最帅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