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5-13 16:5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是一本由詹姆斯·S.科尔曼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1140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精选点评:

  ●简洁,锋利

  ●只读了一册,已经受了内伤,暂缓

  ●理性选择理论必读书之一

  ●1966年的科尔曼报告绝对是改变教育的重大历史时刻…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的论述,其实还是挺全面的…然而,真的真的,很难啃!

  ●虽说澄清了很多逻辑,但1000多页理性选择真的是很乏味...

  ●读了一百来页直接写了导师的读书笔记,好在蒙混过关了,感觉自己在学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很重要但不太好懂

  ●读的是三卷本初版,没读完,也读不懂了。

  ●运用“宏观——微观——微观——宏观”的分析框架,科尔曼重新梳理了经济和社会理论研究中的基本观点、原理和行为准则。

  ●因为涉及经济领域,所以有的读起来很困难。但作为经典著作,里头的很多东西都给了我不一样的思考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一):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教育部高教网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中国社会学网

  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 重阳研究员 研究员

  李 毅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二):第12章社会资本

  

看的第12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概念从洛瑞提出并引入经济学领域,而后则引发社会学家致力于研究社会组织、制度、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贝克、格兰诺维特、林恩等人,更多的学者还需要翻阅Swedberg《经济社会学原理》查证一下。但明显地察觉到似乎社会资本的应用也悄然回到了经济学,或至少是经济社会学的范畴,比如企业网络、产业集群等。

在对社会资本进行通俗化定义与描述时,本书虽然例举了学生运动、医患关系、社区、市场等社会结构的案例,但直觉并没有林南那本清晰,可取之处在于“社会资本的形式”(6种)、“社会资本的相对数量”(4个图示)、“社会资本影响因素”(宏观结构上的,4+个)这三个板块。其他小点可以合并到林南部分。而且需要注意,本章节对社会资本的讨论寓于社会结构之中,即认为社会资本依赖于社会结构(看林南那本还没有这么强的感觉)。

1. 社会资本的形式(研究何种社会关系可以构成对个人有用的社会资本)

2. 社会资本的相对数量

3. 社会资本的创造、保持和消亡(影响社会资本变化的有哪些因素)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三):拜读了上集

  今天看完了上中下的上集,来说点什么。

  科尔曼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主张者。

  科尔曼的理论的推进,靠的是大量的实例,他喜欢问为什么这样。而不是先有理论推演结果,再去找实例。不过二者也有交叉运用的时候。

  他从行动开始,贯彻理性选择理论,一步步解释权利、权威、信任、交换、集体行为、规范、社会资本等概念。

  行动:二个理性的行动者互相交换资源。

  权利:行动者主观掌握的,受影响的其它人都同意这一点的资源。

  资源:行动的权利。

  权威:拥有控制他人行动的能力。

  信任:委托人让出权利给代理人,由代理人向第三方进行交易。

  交换:行动者实力、价值的交换。

  集体行为:理性活动者交出一部分权利,以获得更大的益处。

  规范:社会共识将权利置于行动者之外的其他人的手里。

  社会资本:理性行动者在彼此交易中构建的社会结构资源。

  有人说,他的理论中的利益是固定不定的,此点不妥。我觉得是。

  我认为,他在某些涉及心理学的方面研究不够吧。

  又有人说: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不好,事实上,人的理性有限,有个人偏好,有的行动非理性。

  又有人说:科尔曼把微观与宏观连在了一起,而且对传统理论有兼容性。这点很好。

  特纳说:

  科尔曼把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看成是完全由“放弃个人控制资源、用以交换所需资源的德行”建立的。

  个人间要建立团结,是因为出于节省时间与精力的考虑,明细的规则与小的团队,鼓励会让制度很良好。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四):评价

  前两天集中精力读了James Coleman的《社会学理论基础》。刚读序言的时候非常兴奋,因为他宣称解决了微观到宏观层面的结合问题,分析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是由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并且还批评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他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发展是众多个人经济行为的结合。还有些社会学家以为无法断定新教精神是资本主义兴起和繁荣的原因,因为也许二者仅仅是同时出现而已(这个有点像GRE写作文挑毛病的惯用手段啦!)

  Coleman的书读了十几章以后就十分失望,因为他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过渡问题。令我惊讶的是,他的理论体系似乎是由经济学的市场经济体系扩展而来的(包括其理论假设的基础,也跟经济学一样——理性个体),但很明显,他尽量不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人际间的互动问题。他试图从基本的权威关系和信任关系出发进行分析,进而推广到更大一些的权威系统和信任系统,使用的几个关键概念是“控制”(有点类似韦伯的“支配”概念),“利益”,“实力”,“价值”。按照我的理解,“控制”对应于经济学的“禀赋”概念,“利益”对应“效用”(他说这两个概念是微观层面上的概念),“价值”对应“价格”,“实力”对应“禀赋的市场价值“。

  另外我还觉得他的很多结论下得非常仓促,并没有深入分析。略举几个例子:第一,他认为很多理论家没有将理论基础置于理性人(有目的有责任感的个体)的假设之上是不好的(比如涂尔干等)。第二,在分析信任关系时,我认为用博弈论的方法比他的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比如吸烟还是不吸烟的决定等。第三,他说为了解决联合企业内各个部门搭便车的困境,正确的组织方式应该是使企业各部门最大限度追求自身利益,可是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各个部门的独立性和协作之间的trade-off一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