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5》是一本由张玮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裸脊锁线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5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温度5》读后感(一):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相较于《历史的温度》1-4,第5本书更多的围绕国家间的战争、人类的温疫、病毒等展开,力图以史为鉴,告诉人们那些博弈、较量背后所隐藏着的人性从来都不曾改变。而不论人类曾经如何自相残杀,夜郎自大,在大自然面前却永远渺如沧海之一粟,脆弱不堪一击。
所以读历史让我们懂得谦卑,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读历史让我们了解人性,明白善恶美丑一念之间。读历史也让我们学会思考,客观冷静守中抱一。
其中很多故事令人潸然泪下,最感动的当属邓稼先。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与钱学森,郭永怀一样,胸怀大志,襟怀坦荡功勋卓著。那一代人的拼搏、奉献和牺牲精神令我看到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
而人性中的魔鬼也永远是历史的主题,毛姆曾说过“魔鬼作恶时总是借圣经之名”。多么深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从来如此。所以历史不会重复,却总是押韵。或许我们很难避免人际间的矛盾纠纷,但是懂得了人性,便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这或许正是读书带给我们的重要修炼。
《历史的温度5》读后感(二):有血有肉的客观
从微信读书上先看到了最新出来的第5部,觉得很有意思,可读性很高,加上自己应该是一个比较喜欢看历史类书籍的人,读完第5部又顺便在微信读书上把前面四部一起找出来看完了,感觉像是半个月把别人写了好几年的公众号文章全部看了一遍,不是感觉而是事实……
书名中的“温度”确实是选得很好。作者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某个人或是某件事,不同于以前我在历史书或是其他文献中看到的描述,我在这里看到的都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是硬邦邦的一堆文字,而是有着每个人都有的爱还怕、有着平常人都有的欲望和人间烟火气味,有着平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让我们认识到,站在历史风口浪尖的每一个人大人物或小人物,他们首先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而那些大场面大场景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亿万个瞬间中的一个。另外一点,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虽然作者把每个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情节都写出了情景还原的高度,但是在文字中作者却很少先入为主,基本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价值观等倾向强加到对人和事的评价中,有一种“留待后人评说”的历史大气客观。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在绘声绘色而又客观的给我们讲一个个历史人物和故事。
这本书这么吸引我,以至于一有时间,上厕所、散步甚至刷牙的时候都在看,也许有这几年形成的看手机的习惯,看这种公众号文章比较熟练,也许还有是为了刷一下读书榜……,但作者的写作功力和知识广度深度以及三观的契合也是很大的原因吧。
(读本书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这么多的知识,作者是在哪里看到的,又是什么样的阅历和知识储备能把看到的知识转化成写出一章章引入入胜的文章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正确啊,哈哈。)
《历史的温度5》读后感(三):还是有点新东西,可以延伸开
01《历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较量与人性》 2021年1月2日读完
张玮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很快读完2021年第一本书,很多内容都在之前有所了解,所以读的很快,还会感觉到不够。这本书的主题是博弈与较量,集中了很多人性的挣扎选择,人在重大挑战之前的纠结犹豫是真实的。
对前几章节关于海战的故事寥寥略过,去年看的《浩瀚大洋是赌场》讲的更详实;最后一章个人的抉择更合我心意。邓稼先很有生活情趣,爱吃爱抽烟好喝酒,喜欢请客;杨度为朋友仗义,抛家产抢救李大钊;徒步旅行家余纯顺做过“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当时身为高中生的我就坐在台下倾听,也是心潮澎湃,至今还能回想起来当时的场景;还有一些选择错误的悲情人物,包括被法国革命者砍头的化学家拉瓦锡,让人审视这场复杂的“大革命”:今天我掌权,屠杀逼迫那些我看不顺眼的人,明天恐怕就是我走上断头台。它体现法国民众的意识觉醒和革命精神,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暴力和恐惧,展现各种人性的疯狂、残暴和卑劣。
历史上同类的事件此起彼长,一旦陷入运动式的疯狂,容易变得面目全非,荣辱生死,片刻流转,个人被裹挟,被冲击。
是否具备自我成长、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恐怕是将来能走多远的核心能力。一旦自我封闭,失去对外界的接触和感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个时间点被世界抛在身后了,而很可能此时还可悲的沾沾自喜。网络上,生活中这样的人简直不要太多。抖音、快手各种短视频信息轰炸中这种唯中国强国论追随者更多。保持独立思考,拥有清醒的判断,估计是读好书能带来的最大收益。读史以明智。
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哲学家修昔底德通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描述雅典的崛起和斯巴达的恐慌,指出新崛起的势力和老霸主之间大多会爆发战争。如同中国的古话“一山不容二虎”。
《历史的温度5》读后感(四):历史的温度,历史的迷雾
不知不觉,已经读到张玮的第5本《历史的温度》。
初读《历史的温度》是2017年,张玮把他的“馒头说”进行整理,变成一本有温度的书,而这份余热,一直保持到现在。在历史长河中,个体终究是沧海一粟,不论帝王或者凡人,人和人之间构成的事,不经意间发挥着蝴蝶效应,成为历史跌宕起伏剧情的注脚。
纵观历史发展长河,是一部递进的演绎史,也是一部对于“规律”的改编剧。历史有规律么?吴稼祥在《公天下》中说,三个700年,负压出盛世。春秋到汉武,魏晋到唐宋,宋元明。中国历史一直在高压稳定到战乱分裂的单循环中。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阶级矛盾的不断变化,利益的重新分配,相应的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张玮的第五本书,讲的主题是“博弈”。本书分四个章节来叙述历史事件,分别是筹码的较量、炮火的怒吼、个人的抉择、自然的抗争。
第一章筹码的较量,主要讲近代外交事件,如1930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排华会议》、乒乓外交等。博弈和较量是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有的是势均力敌,甚至是以少敌多,无论什么时候,弱国无外交,战场上赢不回来的,谈判桌上又怎么能够拿来。近代中国史,确实是一部“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历史。决定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永远都是实力。高中的汪晓露老师有句话,记忆犹新,“男人有实力就有魅力。”
第二章讲的是炮火的怒吼,讲的是美洲被发现后遭受到的纬度打击、日俄战争,中日战争、料罗湾战争、梁露海战、科威特战争等。开放与炮火并存,甲午海殇从根本上讲就是国家体制的对抗、经济文化实力的对抗、最后才是战争指挥决策的对抗。发展才是硬道理,否则遭受的绝对是“维度打击”。冷兵器如何和现代武器装备抗衡?
第三章讲的是个人的抉择。讲的是县令李忠岳之死、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民国奇人杨度、赤子陈嘉庚、国士邓稼先、追求自由的余纯顺等故事。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面对一座山,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恰恰是时代才能检验出个体的本色。面对信念,义无反顾,有人在负重前行。众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保持本色,不随波逐流。
第四章讲的是自然的抗争。讲的是1910年东北的鼠疫、1918年大流感、天花的灭绝以及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人压力山大.弗莱明的故事。从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看,在历史洪流中也有类似的事件,不光光是书中提到的,还有我们亲身经历过的03年的SARS,人类和细菌、病毒之间的博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新战争。作为星球的万物之灵长,我们必须心存敬畏。
馒头说:”如果能够多读懂一些过去的故事,现在就可能会更积极地面对生活,然后会有一种更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未来。”14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说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永远是当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