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18 04:08: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餐桌上的世界史》是一本由[日]宫崎正胜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一):每天陪伴我们的食物,你知道背后有多少故事吗?

  每天陪伴我们的食物,你知道背后有多少故事吗?

  从最初寻找人类可用的食材,到全球食材的大交换,再到食物的过剩与危机,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动背后,是人与自然生存博弈的体现。

  正如日本作者宫崎正胜所说:“每天与我们面对面的餐桌,就是一个知识冒险的宝库。”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知识冒险的宝库,通过平时可见的各种食材与料理,感受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交流与变化的过程,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深度吃货”。

  -作者-果妈李璇:果妈阅读创始人,知名育儿讲书达人。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拆解3-4本书籍,用自己的案例和解读陪伴妈妈成长,缓解妈妈育儿焦虑。现在已完成37个主题阅读,解读书籍130多本,持续讲书1000多天。新浪微博@果妈李璇。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二):我们的饮食历史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这两天看了日本人气作家宫崎正胜的《餐桌上的世界史》,真的内心很受触动。

  日本知名学者宫崎正胜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平常可见的各种食材和料理,为我们讲述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变化的过程。

  正如书中前言所说的:我们的餐桌贯穿着世界史!

  餐桌就像一个大剧场,让食材登上餐桌这个剧场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古至今我们人类社会出现了一些巨大的转变,随着这些转变又衍生出新的食材圈。

  而在餐桌上演的饮食大剧中,作者划分为四个不同时代的时期区分:

  1.约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

  2.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3.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

  4.20世纪后期开始的科技革命;

  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地方风土人情都是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和一次次的转变慢慢沉淀而来的。

  现在餐桌上那些随处可见的食物经历了一次次的大迁徙以及料理的千万种演变的才能到达我们现在的餐桌上,餐桌上每日的料理与食材,犹如人类的历史重演。

  最开始的生食、熟食、发酵到后来遏制食物的腐败再到冷冻食品的巡回地球,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人口逐渐的增长。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在慢慢的发展,人们为了让食物更加的美味慢慢的加入了不同的调味料。人们对料理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也学会了如何去享受那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风味的独特食材。

  后来我们的生活的节奏似乎加快了,因为各种客观的原因我们餐桌上出现了快餐、罐头、加入热水就能食用的简易饭菜等等。人类似乎渐渐习惯了独立饮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少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

  由于人口的激增,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最终人类对自然给予我们食物的崇敬与感恩之心渐渐淡了。人类对于自然的馈赠觉得理所应当,所以大肆的挥霍,不知珍惜,等到食物缺乏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创造“第二个自然”,自己种植、养殖这原本是好事。但是很多的商人为了急功求利,对那些农作物,养殖作物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剂。

  我们餐桌上的食物不再干净、安全、新鲜,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三):人类历史上的饮食文化

  当我们今天在各式各样的快餐店吃着简餐时,可曾想过早在公元79年,古罗马城就有贩卖简餐的商店了。

  “食色性也”人类对食物的喜爱和追求来自本性,人类也因为贪欲而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美味。自生命出现以来的历史,食物又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今天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人与食物之间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日本作家宫崎正胜为我们娓娓道来。

  作者从一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说起,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谷物和容器的出现,食物也在不断进化发展,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地区的日益紧密联系,饮食文化也在互相影响着。

  世界三大谷物和各自的饮食世界的形成,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欧洲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大相径庭的差异,当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在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也更加促进了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大交换”时代,这是史上最大的一次饮食文化的交流,高产农作物玉米,马铃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之广的。在中国,明清时期,玉米、番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不仅解决了当时人口的粮食问题,在当时的鼓励垦荒的政府制度下,更是增加了人口,从而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丝余辉。可见,食物对历史的影响之深,我们对饮食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且有深远的意义。

  除了食物本身的演变和影响,作者还在书中探讨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变革,如“热食”文明,为了使食物保存更长久的“冷链”物流系统,不断进化的冰箱不断革新着食物的“冷冻”技术;人类为了防止食物的腐败,而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料理,来维持食物的风味。来自欧洲的人会用葡萄酒制成的醋来保鲜,而来自汉朝的人则用米的发酵用于保存食物。猪羊是如何演变为主食的?还有改变我们生活的“方便面”等既食食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方便面也逐渐地被“快餐”连锁便利店所取代。

  这是一本餐桌上食物演变发展的科普书,作者的语言简练,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研究角度非常新颖,从饮食文化来探讨世界饮食历史的发展,历史发展的过程很漫长,很复杂,但对一个十足的吃货而言,记住了食物的演变,是不是也记得了那段久经尘封的历史呢?如果我们对身边的食物的“前世今生”有了了解,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又多了一点趣味呢?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四):美味的历史

  (1092字)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个吃货,说“身体里晃荡着一个吃货”——这是好吃不假,然而要进阶为饕餮,或者美食达人就还要一番讲究。吃什么,为什么这么吃,真要追根溯源,其实也不大简单。《餐桌上的世界史》便是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从生活中常见食材入手,将人类与美食的历史放之地球村的角度深挖有趣的佐料,为我们讲述了一道关于人类文明、进化、文化交流、食物迁移的大餐。

  从餐桌上看历史,也至少要有两项绝招:一必然是个吃货,二很懂世界史。好在,作者宫崎正胜符合这两点。宫崎正胜教授,专攻国际交流史、世界教育史,著有《中东与伊斯兰世界史图解》《世界史图解》《从地名与地图看世界史》《航海图中的世界史》等多部作品。学者视角,但又不掉书袋,反而从生活元素,人生存必然需要的衣食住行入手,这样讲史,讲史话的视角很是新鲜而有趣。当然,此书也并不让人失望。可以想象,手中有一只地球仪,你在印度画一个圈,标记“牛肉鸡肉”;在欧州画一个圈,标记“牛肉”;土耳其画个圈,标记“羊肉”;中国太复杂,就暂时标记个“猪肉”。四个圈,世界四大美食圈尽在掌握之中。

  至于其他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圈,同样可圈可点。中东阿拉伯地区,善用香料,如同大地一般存在的番红花,对苏美尔人来说是稳定心灵,是具有特别意义的花,象征太阳的恩惠。拥有最古老麦类文化的西亚,各种饼和馕,让你三个月都不用开火,不会饿肚子。伊朗、北非、伊拉克等干旱地带有种名为海枣的果实,简直是“生活中的万能食材”:长至20-30米高的果树,可以结果持续100年——种下一棵子,绝对收益丰丰。于是,对这些地区的人们来说,晒干的果实便是居家外出常备食物了。人类可饮用的食物总是与地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十足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然而食材也是“长着脚”会迁移的,南飞北往的候鸟不经意间携带着植物的种子翻山越岭;人类之间的征战与文明之间的碰撞,各种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商业圈的繁荣,食物也借文明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交融与衍变。豆腐是游牧文化渗透的产物,非洲的芝麻5000年前就传入了中国,热带的葫芦漂洋过海成为寒带人的水瓢,南欧的香菜或者芫荽因为其辛辣中的抗病毒性因而成为沙漠远航的必备“良药”......

  民以食为天,食物从来也不会单一的存在。从餐桌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单食一瓢饮,还是漫长岁月中形成的世界饮食文化的交融,以及整个地球村人们的生活轨迹。风云变幻,当下餐桌食材的背后还有更多过去和过来——这样的食物的历史真好看。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五):老百姓如何确知天下事

  以如今的通讯发达程度,要了解异国他乡正在发生的新闻,只消动动手指。但是在媒体没那么发达的年代,甚至是根本没有媒体的史前,老百姓又是如何确知天下事的呢?日本历史学者宫崎正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平凡的生活物件和生活习惯,我们就能得知天下事。譬如,“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的世界史》就告诉我们如何从饮食透视世事变迁。

  通常来说,学者们是反过来研究的:先有因后有果。譬如,因为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导致了歉收和饥荒。但当我们接触到的是生活的真实,完全可以反过来看——由事物的果,推测其中的因。毕竟,对身处某个时代的人来说,历史大事件孰与最直观感受到的生活品质,很难说清。而这种由果及因,反而能帮助我们与世界建立某种连接。

  “料理”一词,原指对食材的评估处理,找到最佳搭配。而所谓的“最佳”,往往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在《餐桌上的世界史》开篇,作者谈到了世界史上的四个重要时间点,他们也刚好与料理革命互为表里。约1万年前,当人类以谷为食,并以容器来盛装,应该无需“农业革命”一词来提醒他们世间巨变;当前所未见、产出更丰盛的食材攀上餐桌成为主流,15到16世纪的人们已经近距离尝到大航海时代的硕果了;其后是非本土食物丰富了我们的饮食结构,工业革命的车轮也推动着工业化的食物链条;而今,空运冷冻食品已不新鲜,皆是拜科技革命所赐。餐桌上缓慢的变化,外界已是星移斗转。

  即使偏安一隅,也仍能嗅得历史的流动。对欧洲人来说,玉米被称作“土耳其小麦”,但玉米真的原产自土耳其吗?其实不然,大航海时代的烙印,让欧洲惯以“土耳其”做定语,来泛指东方、阿拉伯等地的舶来之物,就像日本人将外来之物笼统地冠以“唐”之名,非实指源自中国或源自唐朝,我们却可从中窥见历史未完全褪去的尾巴。

  说到“唐物”,茶叶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日本茶还分为两派,从读音就可区分。一为“cha”派,一为“sa”派。两派之别,得从方言里找答案,恍若两条看不见的线牵引着。“cha”近似粤语的茶,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沿海国家及俄罗斯皆为cha派。而“sa”近于闽南语“tay”,以泉州为中心的网络,延至台湾、荷兰都是sa派。由此又可见过去贸易通商的留痕。

  品味寻常之物中的历史,在宫崎正胜看来,不仅是有趣也很重要。他更提出“史心”一词,指的是“感知物质或体制内部变化的能力”。今时今日,我们能轻松获取信息,知天下事,但没有什么比经由“史心”感知的历史和现实更亲切。我们不是在听别人的故事作壁上观,有故事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世间一切与我们息息相关。

  ——戊戌年读宫崎正胜《餐桌上的世界史》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六):记几个书里比较有趣的内容

  1、日语“五十音图”与调料:“调味的 さしすせそ ”口诀说明了调料的添加顺序,也就是砂糖(さ)-盐(し)-醋(す)-酱油(せ)-味噌(そ)的先后顺序。

  2、蜂蜜与蜜月:据说,在中世纪的欧洲,日耳曼人在婚后一个月内会努力饮用蜂蜜发酵制成的酒,以备怀孕生子,而这也是新婚旅行或新婚休假的honeymoon之由来。

  3、埃及人与面包:威廉 · 齐尔(Wilhelm Ziehr)在所著的《面包的历史》中提到,古埃及的仆人薪资是每年360杯啤酒、900个白面包、36000个普通的面包。此外,法老王外出旅行时,会携带数万个面包以供国王与随行者食用。

  4、谁是养猪大户:根据1998年的统计,全世界共饲养了约9.5亿头猪,其中有半数以上饲养于中国。

  5、酒、咖啡与理性:17世纪,咖啡经由奥斯曼帝国传至欧洲,由于正值宗教改革,人们认为葡萄酒、啤酒等酒精饮料是麻醉人类理性的饮品,相较之下咖啡则成了“唤醒理性的饮料”而大受欢迎。

  6、Lord、Lady与面包:欧洲中世纪的“Lady”(淑女、封建领主之妻)和“Lord”(封建领主),也与面包有着密切的关联。“Lord源自于古代英语的“守护面包的人”,而“Lady”则是指“揉捏面团的人”。毕竟对中世纪的庄园领主而言,最重要的仍是赖以维生的面包。身为领主的妻子必须监督面包的制造,领主再将烘焙好的面包分配给属下。

  7、奢侈品——胡椒:在欧洲无法升值、仅产于热带的胡椒,在印度西岸、东南亚岛屿等地栽培收获后,还得经过阿拉伯商人收取高额的中介费才能转送往欧洲。所以,胡椒在欧洲被视为奢侈品,可当作对君主的纳贡、赎金、罚金、结婚时的贺金等,简直是货币的代用品。

  8、马铃薯战争:军事评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Carl von Clausewitz)曾以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为例,分析带有特定目的的战争,他认为那其实就是巴伐利亚与奥地利之间的马铃薯争夺战。因为两军为了打击对手,都在蹂躏敌方的马铃薯田。

  9、如何推广种植马铃薯?:在法国,由于迷信马铃薯对人体有害,人们长期不敢食用。帕尔芒捷建议路易十六佩戴马铃薯的花,并分送给贵族以达到宣传效果。另外,为了引发人民的好奇,还故意颁布禁止给予平民马铃薯的法令,借此将其奉为高级食材。在宣扬马铃薯料理美味的同时,帕尔芒捷还在巴黎郊区萨伯隆的原野打造出50英亩的马铃薯田,并广为宣传是自南美洲引进的稀有作物。白天有武装人员看守监视,入夜后又故意撤去看守员。附近农民见状,以为农田内是既美味又昂贵的作物,于是趁半夜盗取幼苗,进而开始栽种。自此,马铃薯的栽种才流传开来。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七):历史,也可以很美味

  生活是由各方面元素拼凑起来的,吃穿住用行每一件小事拿出来都值得说道个几天几夜,尤其是吃,它的变化和人类历史进程配合得天衣无缝,就犹如宫崎正胜的《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所述,若能了解各种食材是何时,又是如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能通过餐桌深入了解人类的历史。

  我喜欢封面上的那句话——历史,也可以很美味。一下子就让历史充满了感性或诱人的气息,想必讨厌历史的孩子们,也可以饶有兴致地轻松领悟历史的趣味。相比于正规的历史简介,这种由侧面贯穿历史进程的讲解,不失为一种创新的方式,而且读起来也更加的轻松自在。

  《餐桌上的世界史》既然是一本以餐桌变化展示历史的读物,那么在逻辑上必须是严密规整的。根据历史几大进程和料理方式变革结合起来看,每一次世界变革和饮食变化是同步的,所以书中将饮食历史划分为靠天吃饭的农业革命,食材流通和推广的大航海时代,食材保鲜和料理规模化为主的工业革命时代,还有餐桌全球化趋势的科技革命时代。

  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要与周围相互依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教我们的真理,饮食同样如此。在宫崎正胜的美味介绍史中,每一个时代节点都串联了许多地方文化,地理常识或生活方式的介绍,美味可不止是味觉上的丰富层次。

  影响丝绸之路进程的香菜,为来往的商人提供维生素的必备营养,提供解毒健胃的保健功能,还是去腥增味的食材良伴。随着大航海时期帝国的势力范围划分,而逐渐形成的稳定又繁盛的“四大料理圈”的体系化,以各种酱料和油脂加热为主的中华饮食,以羊肉和丰富香料加工为主的阿拉伯料理,以面包和火腿为主的欧洲料理,以咖喱等汤料为代表的印度料理。随着哥伦布环游之旅带回的,拯救了无数旧大陆饥饿贫民的食材,当以玉米和马铃薯或番薯为代表。

  人类技能的不断更新影响着食材搭配和料理方式的创新,而人类对于口腹之欲的追求则反过来刺激了对饮食文化的革命。由此可见,吃始终是我们维持生命的首要条件,也是促成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有这样一句话,物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以生活周遭之物作为素材思考历史的过程,应是养成历史感知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轻松地读懂历史,享受历史的乐趣。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八):透过食物看历史

  之前看过《酒杯里是世界史》,十分有趣,作为一个吃货,对这本《餐桌上的世界史》更为期待。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在食材与料理中了解世界。

  人类历经了无穷漫长的生命血脉延续进程。从人类社会的生活形态角度来看,从漫长的原始采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再到现在高端文明的信息时代。从人类踏足历史开始,食物便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们在餐桌上认识整个世界。盘中物透露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秘密。从茹毛饮血到饕餮盛宴,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食物进化的历史。餐桌前的愉悦属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朝代,属于每一个国家每一天,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愉悦携手前进,甚至比它们更为持久。

  如今我们日日得见,以为稀松平常的食材,其实也漂洋过海,经历种种才有了今天这种历尽千帆之后的淡然。知道了这些,谁还敢忽视它们,以为不就是一颗蕃茄……有这么一种说法,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但是这自我们出生就已理所当然的合理存在背后其实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再回头看这些平常的食材,突然觉得或许他们也是隐于市的大侠,曾经也风华绝代、贵不可言,如今千帆过尽、低眉顺眼地装点了我们每一日的饭桌。

  在公元前1700年前,各地餐饮业已颇具规模。古罗马时期的庞贝古城的客栈、酒吧和餐馆都十分兴盛;16世纪中期,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意大利,随着艺术、科技、经济的发展,博众家烹饪技术之长,吸收精华,形成了奢华、典雅、排场、华丽的独具特色的烹饪。18世纪中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转向了法国,此时的法国物产丰富,农牧业发达,餐饮业也随着快速发展,法国菜选料广泛,烹饪方法讲究,大量使用复合调料使菜肴味道浓郁、丰富多彩。

  由于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丰富,发达国家的餐饮业形成了以获取人体所需的营养为主,过分讲究营养质量的风格,其食品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特点,使许多人营养过剩,体型发胖,这已成为现代营养科学的关注焦点。

  将历史看成一连串由食物导致、促成或影响的转变过程。古往今来,食物发生的作用不只是让人填饱肚子而已。在社会转变、社会组织、地缘政治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和经济扩张等转化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从史前时代至今,这些转化的故事构成了整部人类历史。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九):世界美食文化展

  《餐桌上的世界史》,日本作家宫崎正胜所著,一部以美食讲述历史的书籍。首先,建议大家在吃过饭后阅读,不然你会越看书越饿,有两个晚上的饭后阅读时间就能读完这一本书。

去掉外包装的封面

历史的演变

  从大自然开始孕育粮仓,祖先们就在大地与海洋中寻找食物。

“古埃及人将食物强行灌入水鸟的嘴,以取得肝酱;古巴比伦的富裕人家利用母猪挖掘散发着与公猪信息素相同气味的松露;古罗马人视狗鱼的肝、孔雀的脑、红鹤的舌头等美味。”

  开篇作者就抛出这样一个创造风味的贪欲来,可见人们对于食物的获取真是很有动力,也很神秘了。于是,人类把食材搬上了餐桌,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食物的发展中注入了很多的文化因素,这不得不说起饮食文化。我们现在所谈的饮食文化其实跟食物起源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芝麻开门”故事,为什么不是大豆开门、不是红豆开门呢?那是因为熟透的芝麻外壳会裂为四瓣,果实会掉落出来,就像打开了一扇装有金山银山的藏宝阁的大门。这里就是一种象征性的的含义,用食物“芝麻”来做咒语“芝麻”的符号代言,从芝麻成熟的本身来演绎故事情节,这是美食文化的外显形式。

地域的融合

  我们现在去餐馆,能看到很多有情调的餐馆打出的招牌都是“精品融合菜”,一般都是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一种加上牛排披萨等等的西餐,大家也觉得很哟风味。在《餐桌上的历史》这本书里,作者也讲到了融合这个问题,在商品流通的同时食物也是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壤,被那里的人们接受,但是也有排斥的情况,就比如说芫荽,传到中国被我们作为一个不可少的调味,但是在日本就无法被接受,日本清淡的饮食接受不了味道很冲的芫荽。这种融合与排斥,也是饮食文化的特征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食物品种,红茶配砂糖,咖啡配砂糖,基本覆盖了全世界的人口,这种饮食融合也印证了着全球化的风潮。以前这些可都是奢侈品,都是阶级产物,现在逐渐蜕变成了日用品。《餐桌上的历史》在第六章里也有详细的介绍,这就是这本书的耐读之处,让你知道你每天接触的食物的源头与发展,在日常中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

美食的诱惑

“食品的工业化所引发的餐桌革命,被视为饮食的第三次革命。”

  罐头、牛奶、奶茶、咖喱等等无不述说着饮食的国际化。在形形色色的美食中,挑选一两种自己钟爱的,也是一大乐事。

“餐桌上每日出现的食物,背后都隐藏这肉眼看不见的空间移动和履历变化……若能察觉无法谚语的食材和料理其实蕴含这丰富的历史,相信日常生活也能展现出更加不同的色彩。”

  觉得欠缺的一点,本书没有配图,看不到美色美味的食物,只靠自己丰富了。

美食一张

  以上。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十):手敲笔记

  

前言

人一生吃下的食物约计50吨,种类极其繁杂。

“料理”这个词在《广辞苑》中的解释是“评估处理”,意指从众多食材和调料中,依据经验、智慧“评估”出最适合的搭配组合,并用实践中完成的“技术”加以处理。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所言:“牲畜吃饲料,人吃饭,只有聪明人才懂的进餐的艺术。”

贪欲堪称创造风味的出发点,扩大饮食世界版图的原动力。

陶器的发明促成了“料理革命”与“农业革命”的合并,因而被视为“饮食的第一次革命”。几个庞大帝国的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独特的料理圈。

新旧两大陆的食材交流引发了动植物分布大变动(哥伦布大交换),即“饮食的第二次革命”。过度使用砂糖的饮食文化也诞生于此。

为了运送大量食材至城市的交通革命、遏止食材腐败的技术开发、食品加工的产业化都在酝酿发展,另外聚集了世界食材的欧洲各个城市在追求美食之余,也带动了餐厅的普及,正是“饮食的第三次革命”。带来世界人口的激增。

食品的低温处理技术、世界范围的冷链物流系统、汽车的普及、船舶大型化、货柜运输,以及超市这样的大型贩卖方式一起引发了“流通革命”,餐桌也在掀起全球化,堪称“饮食的第四次革命”。目前餐桌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则是饮食文化的全面快餐化。

第一章 孕育人类的大自然粮仓

人与食物腐败之间的拉锯,与糟糕的食物风味之间的对决,最终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料理方法。腐败,可谓“料理之母”。

在日本料理中,可以精准且完美分割“旬”食材的庖刀是最重要的料理工具。能否适应各种食材的特色,并予以精准完美的切割,被视为日本料理之精髓。

以“旬”称呼当季的新鲜食材。“旬”可以说是解读日本饮食文化特色的关键词。

战国至汉朝期间,盛行被称为“鮨”(yi)的盐渍鱼和被称为“醢”(hai)的盐渍肉。“鮨”这个汉字在日文中是“寿司”的意思。

味觉可以分为咸味、酸味、甜味、辣味,其中又以咸味、甜味为最基本的味道。日本料理调味口诀“砂糖—盐—醋—酱油—味噌”。

作为砂糖原料的甘蔗、甜菜年生产量一共要超过15亿吨,远比稻米和小麦的生产量多。

据说,日耳曼人在婚后一个月内会努力饮用蜂蜜发酵制成的酒,以备怀孕生子,而这也是新婚旅行或新婚休假的蜜月之由来。查理大帝鼓励人民养蜂,不过所得蜂蜜的三分之二、蜜蜡的三分之一必须作为税收。

法国料理的精髓酱汁(sauce)的词源即拉丁语的sal(盐),腌肉肠的英语sausage源自拉丁语的salsus(盐制肉),也是源于sal。猪后腿盐渍过后再予以腌熏、汤煮,即火腿。以生鲜蔬菜为主要原料的salade(沙拉),其词源也是sal,因为希腊罗马的生鲜蔬菜是佐盐食用的。

第二章 农耕及畜牧所发展出的饮食模式

料理大致可分为生食、加热、发酵三大类,其中种类最繁多的就是加热类。

水稻、小麦和玉米构成三大谷物。

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以水稻为主食。在欧美,人们视稻米为蔬菜,多半会用黄油炒过后作为肉食料理的佐菜。

古埃及人热爱面包。法老外出旅行时,会携带数万个面包以供国王与随行者食用。

玉米是谷物界的国王。玉米拥有800倍收获率,比水稻的100倍要高。

现在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肉类食材是猪肉。

罗马帝国时代高卢的居民以森林里的矮树丛或松露饲养猪,盐渍或烟熏过的猪肉则送往罗马。中世纪的欧洲,每年到了秋季转入冬季的时期,为了熬过无饲料的严冬,会将喂饱松露的猪全部宰杀,然后制成火腿、腌肉肠、培根等可贮存的食品。

南宋时,远赴战场的士兵们所携带的食物就是浙江金华的火腿,其与意大利帕尔玛近郊所制造的帕尔玛火腿、西班牙的塞拉诺火腿并列为世界三大火腿。

由于饲料的热量极有效率地转化为鸡肉,与牛或猪的饲养相比,养鸡可获取5倍的利润。每增加1千克肉鸡体重所需的饲料,甚至还不到2千克。属于新食材而又无宗教限制的鸡肉,终于变成最大众化的肉食,丰富了世界各地的餐桌。

第三章 世界四大料理圈的诞生

如果不从历史角度考察,世界三大料理是中国料理、法国料理、土耳其料理。

依据历史将料理圈分为四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再佐以酱、油脂变化出多种加热料理与食品保存技术的中国料理圈;善用咖喱、黄油,并以羊肉、鸡肉为主要食材的印度料理圈;交杂重叠着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多种料理文化,尽管复杂但都是以羊肉为主食,并多使用风味强烈的香料的波斯及阿拉伯料理圈;以面包为主食,并佐食火腿、肉肠等肉食料理的欧洲料理圈。

16世纪的法国,亨利二世国王会奖励那些栽培番红花的人,但对鱼目混珠者则处以死刑。

由于咖啡豆炒过后即无法发酵,这一办法也成了阻断咖啡作为酒精饮料的对策。(古兰经禁止饮酒。)讽刺的是,“炒”反而增添了咖啡的香味,更能释放出咖啡本身的“焦香味”。咖啡的生命即孕育于炒的方法,轻炒会带有酸味,重炒则会带有苦味。而风味的微妙变化,正是品味的乐趣所在。因此,烘焙就是咖啡的生命。

盐渍过的海鲜经过一年以上的贮藏,最后熟成的调料就是鱼酱(鱼酱油)。鱼酱是一种使盐渍海鲜趋近于液化的调料。

古罗马的料理,就是鱼酱的料理。

鱼露三两滴就足以彻底改变料理的风味,堪称是个性强烈的调料,价格也不菲。罗马人口味偏咸。

欧洲人心目中的油(oil)就是橄榄(olive)油。

地中海以面包为主食。古罗马的面包制作技术高超。中世纪,Lord指“守护面包的人”,Lady指“揉捏面团的人”。

印度人不吃牛肉,不过他们认为牛奶是人类神秘活力的营养来源,因而积极摄取。《罗摩衍那》描述,随着乳海的搅动,印度人就有了生命灵水,所以牛奶是所有食物起源的滋养物,也是丰饶的象征。

牛奶做成酸奶和黄油。东亚地区并无食用牛奶的习惯,不过唐朝是特例,乳制品盛行。日本在奈良、平安时代曾在诸侯藩地设立朝廷直辖的牧场,并以煎煮过的牛乳或羊乳所制成的“酥”,发酵过的牛乳、马乳或羊乳所制成带有酸味的饮品“酪”,精制过的牛乳或羊乳所制成的浓汁厚液“醍醐”等乳制品作为税收。

咖喱以带有艳阳色彩的郁金(姜黄)为基底,再添加胡椒、肉桂、丁香等30至40种香料制成,也只有堪称是香料集散地的印度才能做成这种调味。

印度的家庭,各有其惯用的咖喱。

面最初是捏成汤圆状再水煮的面疙瘩,直到3世纪才逐渐演化为长条状。

战国时代中国终于出现了以大豆、小麦等为原料的谷酱。我们现在常见的酱大致分为:大豆制成的黄酱、盐渍大豆后发酵的豆豉酱、小麦制成的甜面酱、以白芝麻为原料制成的芝麻酱、四川料理中经常用到的豆瓣酱等。

酱油是液化的酱,是味噌的副产品,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了“酱油”的称呼。

山崎正和所著的《室町记》对室町时代有如此描述:“神奇的是,这个时代既是乱世,又拥有伟大的品位,毕竟这个时代创造了近半数的日本文化。花道、茶道、和歌、水墨画、能剧和狂言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今天我们日常生活里的坐垫、和室的壁龛、让西方人感动不已的庭院,是源于这个时代的品位。就拿每日的食物来说,那些日本人不可缺少的酱油、砂糖、馒头、纳豆和豆腐,也都传承自这个时代。”

江户时代以来,大豆酱油成为最能代表日本的调料,奠定了和食的样式和风格。

到了清朝,中国的茶开始分为不发酵的绿茶,添加了茉莉花、梅花、玫瑰花等的花茶,完全发酵的红茶(黑茶),半发酵的乌龙茶(茶叶中央呈现绿色而周围发酵变成了红色)等。其中,福建、广东和台湾所产的乌龙茶既能消解油脂又能降低胆固醇,大受人们欢迎,在之后的100年里成为代表中国的茶叶。

第四章 亚欧大陆的饮食文化交流

阿里巴巴的故事为何以“芝麻开门”作为咒语呢?可能是因为熟透的芝麻外壳会突然裂开为四瓣,种子就掉落到了地面,这个现象刚好可呼应洞窟自动打开的情景。看来,突然崩裂且富含营养成分的芝麻种子,在阿拉伯人眼中充满着神秘的色彩。

芝麻起源于非洲,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芝麻被赋予的神秘色彩也传至中国,人们甚至认为吃了芝麻就不用吃其它谷物了。芝麻被当成养生的食物而备受重视。

葫芦科植物——夜开花顺着洋流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因为夜开花的果实可以漂浮水面长达2年的时间,加上其种子发芽率极低,夜开花就以这种方士横跨大西洋抵达了新大陆。

奶酪成了游牧民族饮食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现在世界各地制造的奶酪有800多种。

游牧势力后退以后,用大豆制造奶酪的替代品。大豆磨碎泡水后变得柔软,可以榨出豆乳,然后加水煮沸,再加入盐卤(氯化镁)或石膏(硫酸钙)使其凝固,即成了价格低廉而营养价值高的豆腐。

蒙古人统治下的俄罗斯开始食用鞑靼肉排。他们将熟成的生马肉剁碎后,加入蔬菜、香草、香料、橄榄、洋葱、蛋等,再用黑面包夹上,从此鞑靼肉排摇身一变,成为人们日常进餐的食物。俄罗斯的鞑靼肉排流传至德国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汉堡,又变成了放在铁板上烤熟的汉堡肉排。

最初,柠檬是作为药材栽种的,但在地中海贸易与大西洋贸易接通的15世纪,由于意大利各城市、伊比利亚半岛对柠檬的需求增加,人们开始在西西里岛和科西嘉岛大量种植柠檬。1个柠檬含有50毫克的维生素C,在大海中远航的船员摄取后可预防坏血病,因而是备受珍重的水果。

在世界数百种香料中,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香料”。马鲁古群岛和班达群岛所产的丁香、肉豆蔻最为昂贵,有“香料之岛”的美称。

大航海时代以后,葡萄牙人以及后来的荷兰人先后控制了马鲁古群岛与班达群岛,从中赚取了巨大利润。1505年,丁香与肉豆蔻分别年产130吨左右,半数运至印度、中国,半数去了欧洲。在里斯本,丁香以原价的约8.7倍、肉豆蔻以约7.5倍的价钱出售。

在肉食占了极大比重的中世纪欧洲,最能作为香料代表的胡椒曾有着货币的职能,可用于支付佃农租金,甚至可作为参加婚宴时的贺礼等。

第五章 因“大航海时代”而变迁的地球生态

源于新大陆的玉米、马铃薯、番薯、树薯、南瓜、西红柿、四季豆、华盛、利马豆、辣椒、青椒、可可(巧克力)、菠萝、木瓜、牛油果、甜椒、香草、向日葵、火鸡等被转移到欧洲、亚洲、非洲,从此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饮食文化。

为饥荒而伤神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腓特烈)强制农民栽种马铃薯,甚至要挟不服从者割去耳鼻。此后,以启蒙专制君主文明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腓特烈二世),更是大力推行马铃薯的栽种。原本平淡无味得连狗都不吃的马铃薯,就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热心奖励政策下,逐渐成为平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至于法国,由于迷信马铃薯对人体有害,人们长期不敢食用。药剂师帕尔芒捷在七年战争期间沦为巴伐利亚军的俘虏,得知马铃薯是德意志地区的平民化粮食,于是在路易十六的同意下力推马铃薯栽培的普及化。帕尔芒捷建议路易十六佩戴马铃薯的花,并分送给贵族以达到宣传效果。另外,为了引发人民的好奇,还故意颁布禁令给予平民马铃薯的法令,借此将其奉为高级食材。

炸马铃薯片是美国厨师乔治·克拉姆于1853年偶然发明的。炸马铃薯片所含的卡路里是蛋的3.6倍,牛奶的9.5倍。

意大利人每年人均的西红柿消费量约55千克(日本人约9千克)。在生产方面,意大利西红柿每年的产量要占到欧洲总产量的四成。

巧克力成为西班牙王公贵族间流行的奢华饮品,不过为适应欧洲人的口味,遂以新大陆产的香草和砂糖取代了原来的辣椒,调制出现在我们所见的巧克力饮品。往后约百年间,西班牙贵族始终独占这一风味,从不曾流传到他国。

在欧美,以辣椒做成的辣味调料塔巴斯哥辣酱最为有名。

日语的咖啡、啤酒、白兰地、派、汤、牛奶、奶油、罐头、桌子或餐桌、叉子、汤匙、厨师等皆源于荷兰语。

油炸食品天妇罗由葡萄牙人传至日本。

1616年,75岁的德川家康听闻富豪茶屋四郎次郎说起近畿一带正流行以芝麻油炸鲷鱼,于是迫不及待进行了尝试,结果却因腹痛而卧床不起,最后竟一命呜呼。据说这是因为德川家康吃不惯芝麻油炸物,引发消化不良,再加上其他并发症而丧命。

第六章 砂糖与资本主义经济

因为砂糖,欧洲的餐桌才走向了国际化,并带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甘蔗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农作物。

葡萄牙人在巴西种植甘蔗,荷兰人在圭亚那建造甘蔗大农场,英国人在巴巴多斯岛和牙买加岛种植甘蔗后来居上,法国在海地岛种植甘蔗,18世纪海地和牙买加为砂糖的两大产地。大量生产的砂糖,从此凌驾于亚洲的胡椒、丁香、肉豆蔻等香料之上,繁荣了环大西洋的商品经济。

砂糖从奢侈品变成了生活必需品。大西洋的砂糖又与中国的茶、阿拉伯的咖啡结合,在欧洲形成新的饮食文化。

18世纪,大量中国红茶出口至英国,正好与砂糖搭配。从此红茶进入民间,成为英国的国民饮品。各国对茶的称呼分为两派,一是cha,一是tay,前者源自广东话,后者源于福建话。从茶的不同读音,就能看出其传播起源以及传播路径。

光荣革命后,玛丽和威廉把荷兰的红茶和瓷器带到英国,安妮女王则让早餐喝红茶的习惯遍及全国。

荷兰人17世纪在锡兰岛、爪哇岛尝试种植咖啡豆宣告失败,18世纪再度在爪哇岛栽培获得成功,但19世纪的锈菌使得咖啡全军覆没。法国人在马提尼克岛和牙买加岛种植成功。世界咖啡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来自巴西。

第七章 支撑起“城市时代”的食品工业

餐厅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前30年左右。

restaurant原本是“恢复朝气”的意思,后来也意指补充精力的浓汤。1786年,法令规定凡是提供料理和饮料的店家都称为restaurant。此时的餐厅已不同于过去的旅店或酒馆,人们可以在舒适豪华的室内优雅地享用饮食,顾客群多是城市的富裕阶层。

让法国料理立于不败之地的是不断精进的酱汁。

料理人所戴的独特白帽,始于当时知名料理人卡汉姆。他看见有客人头戴白色的帽子,深觉迷人而仿效佩戴,没想到其他料理人也纷纷模仿,从头戴白帽变成专业料理人的打扮。

拿破仑悬赏12000法郎奖金征集可以长期保存新鲜食品的技术,法国人尼古拉·阿佩尔于1804年发明了“密封玻璃罐”,研发出加热灭菌方法。

1810年,英国商人彼得·杜兰德从日本茶罐得到灵感,改良了阿佩尔的技术,为海军研发出以锡罐保存食品的方法。

在低温灭菌、冷藏、铁路运输的环环相扣下,城市居民可以品尝到新鲜牛奶。

第八章 冷链物流系统与全球化

由于冷冻技术的进步,几乎所有的食材都可以保存一整年,冷冻生鲜食材通过巡回于全世界的冷却装置不断地进行运送、保管和加工,最后再流向全世界数亿台家用冰箱。

速溶咖啡、方便面之类的干燥食品,各种密封保鲜食品应运而生。

1971年,日清食品利用真空冻结干燥技术推出了“碗面”,使用抛弃式容器的碗装方便面从此成为方便面的主流。

百货公司、连锁商店、便利店、微波炉……大量发明之间有联系。

餐桌是个小型的剧场,是漫长岁月形成的世界饮食交流史的舞台,也是能反映出地球现状与人类未来社会的明镜。每天众多的食材和料理被端上餐桌,以最日常的方式不断呈现着全人类生活的轨迹。只要细心观察餐桌的世界,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微秒地反映出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多好的书啊,知识点丰富有趣。读了三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餐桌上的世界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