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女王》是一部由米卡·考里斯马基执导,玛琳·布斯卡 / 莎拉·加顿 / 迈克尔·恩奎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一):为自由的灵魂
艺术家是很单纯的,他们是从心的。无论是不受信仰羁绊自由的思想,还是内心萌芽的爱情,kristina一直在坚守内心,追求自由的灵魂,虽然中途有过怀疑,但好在最终奔向了真正属于她的世界。她不愿意屈服于男权,却为一女子倾尽心力,她敢爱敢恨,一辈子始终忠于自己。
不过,我有疑惑的地方是笛卡尔在临死前到底和女王说了什么?大臣的儿子对贝拉做了什么,使得她离开了女王?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二):力推年轻的女王
力推,也让我对历史有新的认识,两位女主的塑造非常棒,在那个年代不被允许的缠绵,不被祝福的情感,追求自由的心。当看到女伯爵要跟女王解释的那段我也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无奈、那种担心爱人被自己耽误的心痛。最后女王的释怀,也应了一句真正的爱是放手,那种身居高位却得不到内心之爱的痛楚。这部影片不是单纯的表达女同性之间的恋爱,也是表达那个年代以及当今年代需要恋爱自由,真正的爱不仅限于男女。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三):克里斯蒂娜女王——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克里斯蒂娜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四):无君人之心,亦无大害
三十年战争让瑞典损失了大半青壮人口,和平显然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何况是对瑞典有利的和平。
但女王的爱好并不便宜,北方文艺复兴显然缺乏罗马的财力基础,毕竟就连翡冷翠的银行家们也难以承受艺术的开支。退位后仍然需要瑞典将小半国库用于自己的供养,从这方面看,女王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也并非完全正面,在战后恢复的时候将资源投入文化,无大害,但未免轻重不分。足食、足兵、而后礼乐,故女王实无君人之材,退位后若能克制个人在海外的花费,也不失其明。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五):内心柔软却要强大无比
很喜欢这样有内容的百合片,很惊讶的发现看的时候弹幕很少,可能大家看的都很认真吧。总体感觉,很心疼也很敬佩女王。她的爱人,挚友,都深知她要的是自由但她是女王,肩负着整个国家,并因为爱她而理她而去。而她,再坚强再有政治手腕再文武全能也是个女人,是个把自由和爱看得最重的女人。所以,最后女王的选择,真的是勇敢做自己。王者的风度,淋漓尽致。
不得不说,全片最让我感动的是,女伯爵离开好久之后,在女王伤心坠马后回来了,女王的那些柔情。深情,不用言表。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六):我太喜欢女王攻
娱乐性大于历史真相,电影色调很美,节奏感比较强。女王的确攻气指数爆表,论帅气比老版本强。克里斯蒂娜是个比较我行我素的人。她研究学术,酷爱读书,她崇拜笛卡尔,即使他的理论不被自己的国家认可。对于爱情,她只顺从自己的真心,可以不顾伦常。她对深爱自己的男人残忍,因为她不接受他的爱情,而她自己所爱的女人,她没有过多的深思她们相同的性别,只是因为爱了,她就想要与她分享自己的所有。她潇洒,自由,视野超前,这样的人不会为权力所困,女王的位置并不是她所求,他所求的是心中的信仰,是肆意挥洒的人生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七):女王换成男性也行
女王在这里面,就是个自负的疯子。而且还是科学家,她真的有那种潜质。我想大部分人跟我想的差不多吧, 对于那句;她说,我知道怎么放捕熊夹,知道怎么清洁枪,但我不知道该怎么用我的唇贴上你的唇,不知道手该往哪里放。 有深刻的映像。 不过想说,跟1933的疑似默片《瑞典女王》比起来,还是差了好多。 虽然那里面,女王没有这么奔放。不过更加符合时代审美。感觉这个the girl king主题落在了一个神奇的girl住在一个叫做king的牢笼里面。所以女王是男的女的不重要,讲的还是一个身份的古老的故事。装了一点点时下流行的girls' love 在里面。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八):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素材,被处理得十分平庸
跨国制作和英文演出是硬伤,你不可能期待法国人写的剧本,翻译成英文之后,再由瑞典人德国人,在芬兰导演指导下,还能演出得挥洒自如?女王本来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素材,被处理得十分平庸。可以赞美术指导,高远清冽北欧风光和细节美丽的服装是加分项。很多次,这电影让人想起Orlando,但与Orlando一相比,又是减分项了。
笛卡尔和女王的友谊好冷,笛卡尔的贡献最终落到解剖学上是什么鬼?不太熟悉路德派和天主教廷之争的观众,比较难get到剧中的主要矛盾。
女王的性向这次倒是点明。但是,有伟大的嘉宝在前,这明刀明枪,看起来象勉为其难的软色情。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九):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女王,在我的刻板印象里,一般性格好的是儒雅温柔,坏一点是尖酸刻薄的,一般还有国王相伴,而这个年轻的女王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
都知道中国有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智慧过人。一样的,她6岁登基(历史资料上记载),通过男孩般的刻苦学习,在政治、学术思想、语言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她还精通剑术和马术,还经常女扮男装。
对于我个人,我不太喜欢同性电影,因为我觉的同性的爱恋太别扭,但我看完这部电影不觉的有同性的爱情,因为我觉的这个女王的男儿般的气质太强了,甚至我为这个女王没有跟艾芭在一起而可惜。
她有男儿般拿的起放的下的气质,有男儿般的潇洒,甚至她的脆弱我都觉的有一股男儿气质。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如果出生在中国,没准儿她是第二个武则天。
《年轻的女王》观后感(十):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在我的刻板印象里,女王一般是高贵、儒雅的,或者是性格坏一点的尖酸刻薄,是一个女人。
但是瑞典的女王,打破了我的刻板。
都知道中国有个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花木兰在战场很有智慧,还很刻苦。一样的,这个年轻的女王也是,她6岁登基(历史资料上说的),像男孩般通过学习她拥有极高的政治学术和先进的思想,还热爱学习科学, 除此之外还精通剑术和马术。
我个人不太喜欢关于同性的电影,因为我总觉得同性爱恋太别扭,但这部电影我看的不别扭,也许因为这个女王的男儿气质太强了吧,连我都为她没有跟艾芭在一起而可惜,她还有男儿般拿的起放的下的气质,男儿般潇洒的气质,就连她的脆弱都有一股男儿气质。
如果她是一名男子的话,她的情感和婚姻还有以及她的王位,我想会是一帆风顺的。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如果她出生在中国,没准她是第二个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