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相信任何人》是一本由[英]S.J.沃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44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一):乱欲迷情
克丽丝是一个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的人,她不记得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会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些什么,每天早上起床起后,她的大脑中都是一片空白,她不知道她到底身处何方,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是的,她是一个每天都在寻找自我的人,她是一个失忆症患者。 如果你以为《别相信任何人》是一部治愈系的温情小说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它非但与温情丝毫扯不上关系,甚至你在阅读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怖,想想看吧,每天睡在自己身边的那个自称是自己丈夫的人,却被克丽丝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大大的注明着,不要相信他,怎么看都带着一股诡异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 我承认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本书的书名误导了,别相信任何人,我以为书中所有出现在克丽丝身边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怀揣着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因此,我想当然的认为,除了那个自称是克丽丝丈夫的本以外,包括一直在治疗克丽丝的医生纳什,神秘的闺蜜克莱尔还有曾经治疗过克丽丝的医生,还有那些克丽丝曾经呆过的地方都充满着阴谋的味道,我想这会是多么烧脑的一部悬疑大戏啊,每每想到此处,心里都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去赶快翻完它,去找到它背后的秘密。但是当结局戛然而止的时候,我才发现,所谓的任何人也仅仅是本,或者迈克一个人而已,其他的人竟然真的都是好人。。。尤其让人难以理解的时候,当克丽丝终于恢复记忆,当迈克死去之后,所有那些远离了克丽丝的人竟然都莫名其妙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离婚的丈夫,闺蜜,被传早已死去的儿子等等。。。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脑袋上忍不住飘起三道黑线,这些人难道是猴子请来的逗比么,永远都是在所有事情真相大白之后才姗姗来迟。 但事后想想,克丽丝所有亲人朋友的离开或许也正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吧!克丽丝的意外出轨无疑会给所有人的生活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无论自己的丈夫与儿子多么的爱克丽丝,在情感上都会难以接受吧,虽然本在最后说,当初选择与克丽丝离婚是为了亚当是为了克丽丝,但是这也远不能够解释,一个原本深爱自己的人会在自己失去过往之后,选择离开,除非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特别的变故吧! 大体上说,作者在本书中所设置的各种悬念还是非常成功的,即便是饱受读者诟病的所谓克丽丝的秘密日记我也看的津津有味,我不认为那些日记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相反我认为那或许才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仔细想想,你会发现那些日记真的很有趣的。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二):谁才可信?
第一眼看到《别相信任何人》的时候,被封面上的一只眼睛吓到了,一直以来热衷于恐怖、悬疑小说的我成功的被《别相信任何人》的封面所吸引,然后从书店买回了家。一路上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跟随着克丽丝的回忆来到了她的臆想世界。 如果有一天,你从床上醒来,睁开眼睛发现睡在旁边的老男人,大肚腩、皮肤皱巴巴、体味重、脸上的肉耷拉下来和你的父亲有得一瓶,你悄咪咪地下床想要装作什么也没发生。当走进卫生间洗漱时,镜子上的纸条写着那个老男人是你的丈夫,你发现年轻的你本该凹凸有致的身材被肚子上的几个圈、严重下垂的乳房、皱纹横生的脸颊,你会是什么反应?如果这一幕每天都在发生,你会是什么感觉? S.J.沃森著胡绯译的《别相信任何人》里的主人公克丽丝就在经历着这一切,每天早晨醒来都会忘记一切,和一个陌生的男人(据说是丈夫的本)在一起,这个男人每日不厌其烦地向她解释她是因为车祸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她不是记忆中的27岁的样子,她已经47了,她们没有孩子,他很爱她。然而,医生纳什的出现,他带来了一丝曙光。纳什定期与克丽丝见面,对她的记忆缺失做诊断,提供测试,慢慢地克丽丝出现了零星的片段记忆。为了防止第二天忘记,纳什医生建议克丽丝将每天发生的一切记录在日记上。正是因为日记,克丽丝发现了真相,第一页写的“不要相信本”是正确的。 “她不是因为发生严重的车祸而导致失忆的。她有个儿子,儿子没有死在阿富汗,而是健健康康的活着。” 真相慢慢揭开,克丽丝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她感到恐惧、害怕、难以接受。她在精神病院呆了七年,她曾经经常发狂打医护人员。与她朝夕相处的男人,深爱着她的丈夫竟然是她的情夫。她的父亲、母亲早已去世,真正的丈夫本和她早已离婚,远赴他乡。她的儿子居住在另外一个城市,不曾看望过她。她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迈克陪在她的身边,尤其是在她病后,照顾着她,爱着她。可是,迈克也是造成她失忆的罪魁祸首,那个酒店里他暴打了她,一片血红。只因为迈克这个屌丝偷偷地爱着有家室的克丽丝,偶然的机会克丽丝给了他机会,他以为得偿所愿,想要日夜相守,克丽丝却决定回归家庭。迈克设计约见克丽丝,情绪失控下差点杀了克丽丝。这一次,克丽丝想起了一切,迈克怎么办呢?他会再次发狂,一场大火熊熊燃烧,被暴打后的克丽丝终于得救,本、亚当,她惦记的老公孩子都回来了。 读完之后,深觉这个主题特别值得思考,为什么在克丽丝病后家人、朋友都抛弃了她?为什么在和杀人犯迈克在一起的日子里,克丽丝的精神病得到了缓解?迈克的爱已经变成了执念,应付每天醒来都会忘记一切的克丽丝,对他而言是痛大于爱,还是爱大于痛?到底谁才最可信呢?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三):你将浪费你生命中的6小时11分钟
今天早上刚看完这本朋友推荐的悬疑小说,感觉就是后悔,非常后悔,非常非常后悔。虽然是因为我好奇,所以才硬着头皮看完了,但还是这本书先动的手,浪费了我六个多小时的时间。
因为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这本书,所以我非常羡慕那些微信读书显示只花了三四个小时就读完了的人,至少他们节省了生命中宝贵的几个小时,可以用来听音乐、看电视,总之不是揪心地看一本结局十分狗血的小说。
首先,这本书的名字非常有噱头。让我从一开始每出现一个人物就开始揣测他们的意图,他们对主人公可能有怎样不轨的企图或者欺骗了什么事情。比如可能是医生和丈夫合谋,把妻子弄伤,来得到一个实验样本。然而,事实真相让人失望,最后竟然是一个大团圆结局,而唯一的坏人,就只是深爱女主的偏执狂,甚至书一开头就有提示说不要相信这个人。
其次,中间穿插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欲盖弥彰的细节,甚至它们对于情节所起到的作用都不足以称为欲盖弥彰,而仅仅只是增添狗血。比如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保守或者英国地区的人都是这样,对于女主和她的丈夫互相绿了对方这件事情,书里竟然表现得如此平淡无奇,最后他们成功地原谅对方,而第三者也表现的如此理所当然。他们甚至没有花超过五分钟的时间来愧疚,或者向对方道歉。还有女主暗恋他的医生这种桥段,明显的水字数,对于悬疑气氛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更不用说一些可有可无但又连篇累牍的情色描写,我看的时候感觉自己眼睛都快瞎了,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我的那位朋友故意为了报复她朋友圈的人或者显现出自己是一个成年人而特意挑选了这本书来推荐。
最后或许也是最不值得吐槽的一点,就是这本书自始至终对于女主的失忆症如何恶化、如何痊愈以及她的性格如何变化找到一个科学的解释,无法自圆其说。她时而是自己一个人玩牌能玩得非常开心的小可爱,时而是一个见到任何人都无法信任的敏感脆弱、歇斯底里的女人。当然,这可能仅仅是情节需要。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地方打动我的话,那就是女主实在是太惨了。仔细看看一下那些声称非常爱她的人,比如她的丈夫以及迈克,他们都没有真正地陪伴她很长时间。她的几十年都是在韦林之家度过的。只有几个月之前,迈克才开始陪伴她,她的丈夫也只陪伴了她短短的一段时间,医生更是只和她认识了几个星期。而丈夫在离开他的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似乎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她,甚至他的念头也没有丝毫的改变,那个错误的认为他和儿子离开女主就能够让大家都幸福的念头,竟然没有动摇过。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哪怕是熟人推荐的书,最好也看一下豆瓣评分来扫雷。当然豆瓣评分很高的,书也不一定好看,对于欧美文学来说,在七分以下的基本上就不太能看了吧。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四):悬疑之下的围城危机
处于对于中信品牌的一贯信任,竟然忽略了这本在11年早已出版过的小说,在18年又以原封不动的旧瓶子重装上市,但从名字与封面设计之上,我看不出任何的违和感,可当我读完故事再翻找出原文书名,我才发现,中文译名稍显牵强,而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来讲细腻有余,悬念不足,如此一来,便显得对于该书的营销定位并不准确,分明是形式翻新的婚恋危机题材,却硬生生包装成为悬疑惊悚故事,而时过多年竟也不思改正,实在有些讲不过去。
本书原名Before I go to sleep英文直译便是睡觉之前,结合上下文意是指女主角仅保有24小时的记忆,一觉醒来记忆归零的人设,而中文译名却是《别相信任何人》,正是这个名字和书封面上神乎其技的营销文案,使我怀着对文中相继出现的丈夫本、医生纳什、好友克莱尔、somebody基斯等等人物自动开启8倍放大镜,紧绷着神经,用随时迎接天大脑洞的姿态,把思维模式调到缜密思维stand by,结果随着剧情的步步深入,我发现我用力过猛,“这儿根本他就不是个庙。”
好了,吐槽归到无良营销和自作聪明的中文译名,故事本身还是很有点意思的,虽然记忆碎片这一老梗近年来不断乱入大银幕,无论好莱坞的《记忆碎片》,还是宝莱坞的《未知死亡》都是短暂记忆题材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而本书也以细腻的女性第一人称的笔触,较完美的重现了一个记忆还在二十浪荡岁的开放女人,身体却几十年如一日的野蛮老去了的中年妇女,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本书一开头克丽丝感觉到果体的自己发出的疑问,她显然熟谙露水情缘的处理方式,记忆都没了,从陌生果体男人床上醒来的本能却都还在,这些细微情节的掌握,让我感到这应该不是一本平庸的小说。
对于本书的主旨,我是非常可以get得到的,这些年如果你还没有忘记阅读,并时常关注一些欧美畅销书排行榜的话,你会对本书的主旨相当的不陌生,本书的开头场景的打造直接撑起了读者们本书前二分之一的阅读兴趣,而当你进入故事的深水区时,便会发现,以家庭夫妻关系为主轴的围城危机其实才是作者想要警醒我们的。
照应开头,由于营销方向的跑偏,导致该读的人没读到,读到的那帮人又没有找到应有的效果,影响了本书的评分。《别相信任何人》应该考虑做夫妻危机里故事讲的最好的,而不是当悬疑壳子下的感情纷争。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五):《别相信任何人》简评
每天早上,克丽丝都会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醒来,陌生的躯体、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男人。
那天,有位自称纳什的医生找到她,说是已经在他那接受了很久的治疗,他还告诉克丽丝她有一本日志本,用来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
因为她每天一觉醒来,便会忘记以前的事情,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而那本日志上,赫然的写着一句话,不要相信本。
我觉得这是一本略微平静的悬疑小说,以记忆为中心记录了克丽丝“崭新“的每一天。
她没有昨天和以前的记忆,她只能把每一天都记在本子上,然后第二天拿出来回顾,每日每日反复如此。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有些枯燥的,因为基本上都是在重温她之前做过的事,当然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但是不多,所以看着也不会太让人觉得有趣。
看着克丽丝每天一点点的记起一些事物,心里其是高兴的。但每次她询问本的时候,本的态度却莫名让人觉得很奇怪,到了结尾也证实了这种奇怪的感觉是无可厚非的。
虽然克丽丝自己也做出了解释是因为本爱自己,怕自己记起那些伤心的事所以一直闭口不提,这个解释我刚开始也觉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关键人物克莱尔的出现,让所有的“合理”开始变得不合理。
克莱尔的话和本的解释开始出现分歧。本来一条轨道变成了双轨道,而且两条并不是并行的。这让我感到疑惑和惊讶。
到底是谁在说谎?到底能相信的人是谁?
在经历了前三百多页的往事回顾后,在最后与本的外出中,克丽丝终于解开了所有的谜题。
原来本一直都不是本,他是她的情人,是那个袭击她,导致她失去记忆的人。
他伪装成本,克丽丝的丈夫,每天与克丽丝同床共枕,每天借着本的名字去占有她。
他不是真正的丈夫,所以他声称照片那些都在一场大火中丢失了;他不是真正的丈夫,所以他伪称她的儿子亚当已经去世,因为他没有能力能在她面前让亚当出现;
在前半本书里觉得很合理的事物在结尾一下子被推翻,因为一个因素的变动,所以所有的事物都要重新的归位,而断裂的事件在这时终于能完美的衔接。
不得不说作者真的误导了我好久,虽然看到那一句“不要相信本”时有了一丝的疑惑,但是由于故事的发展一直没有让迈克露出破绽,所以一直也解释不了这句话的意思。
但是我认为,克丽丝在之前可能有一次是发现了这个秘密,所以才在本子上写下了这句话吧。
而在最后,克丽丝记起了所有,记得了她真正的丈夫和儿子,还有她的好友克莱尔,虽然不知道她的记忆是否真正的恢复了,但至少她现在安全了。
对于迈克,只能说他可悲。一直冒用着本的身份来守护克丽丝,我相信他是真的喜欢她的,只是方法用错了。从他每天不厌其烦的和克丽丝解释一切,也隐约能感受到他的爱吧。
这本书确实是让我觉得有些惊讶,结局的反转让人有点措手不及,但是很刺激,也算是不错的了吧。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六):缜密的故事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读来欲罢不能!
这可能是我看得最“累”的一部小说,“累”是指心理上。故事不复杂,讲述了失忆症患者克丽丝在纳什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写日记的方法重拾自己的生活轨迹,并且一步步地接近,最终揭开事实的真相。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高超,仅通过失忆女主的“秘密日志”就将全书的整个脉络完美地架构出来,尤其是人物的心理内心世界的刻画,代入感极强,读来欲罢不能。
● 缜密的故事构思
小说的叙述视角很独特,采用第一人称。“感觉不对劲?我在哪里?”一开始作者就渲染了一种危险的氛围,牢牢抓住我的心,之后慢慢地抽丝剥茧。原来“我”是个失忆症的患者,生理年龄47岁但记忆却停留在27岁以前;原来“我”每天都需要别人的提醒,否则第二天一觉醒来会全部忘记;原来最信任的丈夫“本”一直在欺骗“我”;原来导致“我”失忆的竟然是……最后100多页的时候,我真的是绷紧着神经一口气看完,看完后鸡皮疙瘩掉一地,头皮发麻,久久不能平静。一切自以为是真相其实都是假象,但事后想来却不并感到意外,因为作者在每个环节都是有着细致铺陈和前因后果,有着精密计算和深谋远虑,十分佩服作者的缜密构思!
● 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部小说在心理描写上非常出色,尤其是看克丽丝的日志,每天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碎片化的回忆,太吸引人了!随着记忆一点点地追根溯源,一幕幕渐渐浮现出的记忆,克丽丝无数次地陷入怀疑与自我怀疑之中。无助、怀疑、迷茫、顾虑、害怕、痛苦……作者揣摩失忆症患者的心理特别到位,真实且富有感染力,让人虽心生压抑却仍渴望继续读下去。我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与女主克丽丝一样无数次在想象与回忆中挣扎,一样迷茫不安和悲伤,几乎都要弃读了,但仍坚持慢慢读完,不会立即翻到结尾看大结局。
作者的语言功底毋庸置疑,我也非常喜欢书中的大结局。可能有人读完会说“竟然那么狗血,烂尾”等言论,但我却无比庆幸,克丽丝最后还活着。感谢结局如此美好,她能记起了属于自己的回忆,哪怕时过境迁,仍能幸福地回归自己的家庭中。感谢结局如此美好,即使经历了日复一日的无助苦痛中,她仍对新生活抱有无限的期待与幸福,仍然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前半生已经过去了,幸福的后半生才刚刚开始!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七):似乎总是“崭新”的每一天
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作家S.J.沃森的这本《Before I go to sleep》,中译本的书名定为了《别相信任何人》这样一个一下子就让人有一种悬疑惊悚片味道的名字——而原作书名的意味则相对平淡一些。事实上,虽然这只是沃森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却自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魅力,必须一口气读下去,直到读到第435页,依然有一种余音未了的感觉。
直到前100多页,依然感觉《别相信任何人》这本书太像一篇极具惊悚意味的科幻小说。现实生活中当然不会很难有这样的一种体验——每天入睡前,都即将忘掉自己是谁;而每天醒来后,面对的似乎总是非常“崭新”的一天;而更为可怕的是,自己的人生只能依靠身边的那个最亲近的人来建构,却同时受到了另外一种意见的困扰——她该相信哪一个呢?!
一觉醒来时,29岁与47岁,克丽丝——姑且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她吧——不知道,到底哪一个才是自己的真实年龄?!是相信当下的容貌、身边的人还是相信自己那个若有若无的印象,或者是那个告诫自己不要相信自己丈夫的那个医生?!为什么医生要一再告诫自己把每天的事情及时记下来,笔记本还要妥善藏好?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当又一个知情人,昔日亲密女友克莱尔现身时,一切的一切又会发生怎样的一种逆转呢?!
真相就在克丽丝一天天的“更新”中一点一点地呈现。她忘记了很多,但秘密日记又帮助她慢慢记起了一些内容。虽然每一个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克丽丝的记忆就仿佛电脑中的ROM一样在重启时被抹去一切存储内容,但强制写下的日记却不会被抹去。依靠这一工具,克丽丝开始尝试找回自己失去的那些时间和记忆,也慢慢窥见了可怕的事情的真相。自己的丈夫与心理医生纳什,肯定会有一个人有说谎;而当第三个知情人,昔日亲密女友克莱尔现身并且能够起到某一种佐证作用的时候,克丽丝那失去了的记忆还能够被重建吗?她能够弄清谁才是她可信赖的那个人,自己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种人生吗?
真相终究会到来,令人难以忍受的倒是真相像极了只有一个细微小孔的牙膏,它很难一下子就被揭示出来——以至于一时间悬疑顿生,仿佛重重迷雾,遮住了眼前的一切,什么都看不见,而且不知道谁才是知道真相的那个人,而且也不知道主人公怎样才能分辨清楚这一切,怎样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得到最后的真相——她应该相信哪一个,才有助于真相的最终到来呢?!
如果真的遇到了克丽丝所经历的人生,那一定是细思极恐的一种人生。一双慧眼里所能看到的一切,竟然未必就是最真的真相——真是难免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急切地想要呼吸到最最新鲜的空气……倘若所谓的“崭新”就是这样的一种“崭新”的话,那么,还真的是既不敢想更不敢要了!
《别相信任何人》读后感(八):迈克视角:若所爱人非枕边人
迈克是个理工男,主修化学,本科学历,毕业以后到一所中学做了学科助理,不是很高的职位。有暴力倾向,但是每次见到克丽丝都非常温柔。
克丽丝是个文科女,主修英文,一路读到了博士。毕业后和建筑师本结婚,恩爱夫妻,出版了一部小说,生了一个孩子。
克丽丝最脆弱的时候,产后抑郁症加上创作的事业不顺,虽然被丈夫本和密友克莱尔关爱,但仍然郁郁寡欢。
迈克遇到了这时的克丽丝,他注意到克丽丝在忙什么东西,美丽、忧虑、徘徊无助的成年女性,像谜一样,攫取了麦克的心。
他每天都从克丽丝身边路过,但他猜不透这个女人,在忙什么,爱吃什么,在想些什么。她看似是幸福快乐的,也看似有着心事。
郎有情妾有意,故事并未止步于此。克丽丝因为一杯咖啡的意外,回应了仰慕者迈克的好感。他们相识,也许并未相知,克丽丝借这次出轨逃避了眼前的困境,迈克却深陷其中。
后来迈克对失忆的克丽丝说:他们在大学的图书馆,因一杯打翻的咖啡结识。
那次邂逅有咖啡不假,但也许迈克在内心深处希望,在大学里、更早认识克丽丝的是自己呢。
几个月后,克丽丝想从这场短暂的艳遇中脱身,提出了分手。虽然她曾与迈克偷情时,冒着被丈夫发现的危险,诱惑地请求他不要走。
那时迈克冷静地拒绝了留下的请求,穿衣离去。但心中也许已波澜万千:一定是因为克丽丝爱他,不然如何解释这种冒险? 对迈克来说,这场于有夫之妇的偷情,已不能简单了之。
但从学科思维的角度来讲,迈克不了解作家,特别是写虚构文学的、感性的作家,书中一再提到,记忆与虚构的事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作家也是冲动的,比如这次出轨,对克丽丝来讲,只是让自击认清家庭和丈夫的价值的媒介而已。
但迈克迷失在了克丽丝温情脉脉的眼神里,迷失在他们共有的短短回忆之中。他恼羞成怒,袭击了克丽丝,想要殉情。
克丽丝没有死,得了失忆症。迈克默默地守护在她周围,目睹克丽丝的丈夫与克莱尔偷情,又同他离婚,远走他乡。
迈克并未丧失理智,这一发展,恰好让他确信了克里斯如今只属于自己的事实。
后来的故事,如开头所示。
只是迈克不知,尽管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但克丽丝并不想要。富裕阶层的克丽丝想要完美的家庭、儿子、事业,迈克却无法爽快脱身,便将其一一摧毁。
克丽丝非良善之辈,迈克也不是完美之人。跟着作者的视角走时,我有些惊讶于克丽丝每日醒来当自己是妙龄少女时,在心态上,即使知晓自己有丈夫,仍如此轻佻,就对纳什医生起了情愫。
迈克有没有问过自己值不值得呢?在他与克丽丝相遇时,他有没有衡量过,即使不是他,克丽丝在咖啡的遇到的是另一个搭讪的男人,也会陷入情网、坠入一场外遇吧。她需要的是暂时从现实中脱身,而不是爱情。
看了这个故事,总结了几个小道理:
1,不要跟阶级相差太大的人谈恋爱,所求不一致。
2,不要随便撩有暴力倾向的男人,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打的。
3,人生是顺风顺水的easy模式的,就不要挑战出轨这个hard关卡,会应付不来的。
4,有抑郁症要及时调节,但是选择正确的方式。
5,以上都有几分玩笑,这条道理是认真的:对迈克,——不要相信作家,她冲动、不考虑后果、随心所欲,有一分感情可以写成十分的。对读者,——不要相信小S和吴佩慈,这本书不吓人,就是给大家讲了以上五个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