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藏一年》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2-04-13 03:3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藏一年》的观后感大全

  《西藏一年》是一部由Peter Firstbrook / 书云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藏一年》观后感(一):one wife two husbans

  我非常喜欢这个节目,感觉说得还算公正。我也是第一次从这里知道在西藏的有些地方当哥哥娶了老婆,那么他弟弟就自然成为她的第二个丈夫。感觉有些吃惊,不过想想人家风俗就是这个样子,更重要的是在农活上更利于一个家庭的分工。

  《西藏一年》观后感(二):很糟糕

  从来不存在“真实影像”,纪录片更是如此。每一部命名为纪录片的影片都有潜在的欺骗行为。

  看的BBC版本。

  影片中拍摄了很多人,大部分人家的事情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或者说片中解说的原因和结果不让人满意。里面的旁白的很大一部分存在误导,甚至(故意)曲解。

  不知道总素材一共多少分钟,这样就无从得知片比是多少。而且影片最终呈现人物的素材量也不知道。于是,有一些“缘由”就无从得知是出自素材,还是编导的“理解”?片子里每个人物都没有生活状态,或者说摄影机从没带我们进入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在一年中每天都要做什么,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开心。

  这是很糟糕的一部“纪录片”。

  《西藏一年》观后感(三):BBC总是那么恶心我

  看着就很奇怪,中国人拍的东西拿到他们手里换个解说就要变味儿。

  CNN号称只报道事实,但是难免会故意收集偏颇的材料。BBC呢,傻到底了。没事实?很好我编都给你编出来。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没事儿就扯到政治上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政治这东西从来不纯洁。不管你是哪方都是以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考虑的。更不需说大不列颠王国几百年来对西藏的窥探,以及干伊丽莎白的干儿子们的阿Q精神。吃不到的酸葡萄总是要说说的。

  不是那料就不要玩政治。BBC这么做,记者还傻啦吧唧的认为自己很NB。其实只能证明自己很傻很天真。就算是百年之后谈这个总都会有些偏颇。最好的办法是避而不谈。

  完全影响了我看本节目的心情。

  《西藏一年》观后感(四):ordinary people in an extraordinary place

  《西藏一年》观后感(五):最近迷上了《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反映了当地的变迁,或者给大家展示了这片与众不同的土地,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的是其实那些生活在云巅的人,有着我们相似的生活和烦恼。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很难解释那种共鸣式的感动究竟从何而来。并不只因贫苦而感动,也不只因真挚而感动,而是那种影片带来的贴近感而带来的触动。这一点难能可贵。

  换一种眼光看西藏,我想这是影片获得成功的根源。“自在”这个词很能表达这个意思,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中、在精神和现实中、在宗教和科学中,在西藏和内地甚至在汉和藏不同的文化价值间找到一个平衡的中点,这就找一种自在。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不同,它只是尝试着在用一个西藏人或者西藏的友人的方式,去记录那些最最普通人们在这个时代下生活的现状,他们如何去适应时代,寻自在的生活。这些被记录下来的个人和家庭,他们和许许多多的人们一样,在客观的改变中他们也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没有悲喜也勿论好坏,这就是我们所有人不断变奏的生活主题。尽管没有点破,影片表达了人们的这种追求,而这种具有深意的现实图景正是这个记录片最具有张力的表述。

  《西藏一年》观后感(六):生存权

  无意中在微薄上面看到有推荐这部片子,不过叫西藏一年.突然意识到我在碟店买过这个盘.这周翻出来看.

  一共五集的故事,把不同的人物穿插起来叙述.

  日喀则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去年在那呆了几天,它也是班禅的行宫吧.在那一个人随意参观电影中所说的白居寺.我突然忘记我们叫它的名字了.还在那有幸认识了2个小喇嘛.在我去尼泊尔的一路上 小喇嘛会很可爱的发短信问我在干嘛 为你祈祷.才让我去尼泊尔乃至返回的这一路如此顺利.所以看到片中的白居寺时 是异常的亲切和激动. 在哪看过双色彩虹,留恋于哪的每一片瓦和门.还有那安静的半晚,喇嘛们在读着经书,心里一片的寂静.

  在看过的过程中,感触最大的是 妇女会有三个丈夫,我没有什么觉得惊奇 一路走下来遇到很多.能这么和谐的生活 我觉得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所迫吧.还有没有这么多世俗的杂念在里面,人的第一本质在那突出的多么原始.

  嗯,在西藏突然没有了这么多人世间的物质欲望在那里的人们 梦想在你看来你可以轻易实现的,对他们来说很难,可是他们却一步一步的这样去实现时 你会发现梦想有多美.

  我爱西藏。

  《西藏一年》观后感(七):观后

  看的是中文解说版的,也就是央视引进的,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央视拍摄的,还不禁一喜,我们高贵的央视记者也终于可以放下身段走进普通的百姓生活之中了。可是看看豆瓣的介绍,又不禁摇摇头,我们的媒体精英们终究敌不过BBC、NHK,个中原因一言难尽。欣喜的是这部片子的创作团队主要还是中国人,只是出口外销BBC后,好评如潮,于是被CCTV重新引进国内,其实想想又何必呢,也许这就是差距吧。

  《西藏一年》观后感(八):《西藏一年》观后感

  影片记录了一些普通藏族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真实故事,但是即使是普通农民的普通生活,例如其婚姻制度、丧葬习俗、信仰与风情,在很多人眼中,依然陌生而遥远。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绝无猎奇心态,更无夸张和渲染,只是以客观与公正的学者眼光,平静而敬畏地远远审视。

  看完影片后,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发现《西藏一年》在中国的播出可以说是费尽周折,经过了删减和改编,而在BBC播出的版本是相对忠于原著的,此片在国外引起的反响甚至比国内更好,英国《卫报》评论这部作品:“以罕见的深度,惊心动魄的力量,工作记录当今世界最有争议、最偏远地方人们的真实生活。”我认为,纪录片贵在“真实”二字,否则就是电影了,因此,我在看纪录片时和看电影时的心情或者状态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是我选修了“人类学”这门课后才有的体验。第一节课就被洗脑:人类学要做的,就是一个穿越的旅程,穿越到“别人”那里,理解他们,再回头理解我们自己。看记录片是个很好的体验异文化的过程,虽然我还是这门学科的门外汉,但是至少知道还有“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说法,所以我在观看纪录片时一定会多一份不一样的思考。

  书云说:“作为一个导演,我解决不了政治家该做的大问题,但是我希望在人心之间架个桥梁,让大家多些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在我看来,她的确做到了,看了《西藏一年》,西藏给我的印象不再是一片蛮荒之地,虽充满着诡异的法术和难以理解的传统,但是这片美丽的神秘高原真的带给我很多思考。

  《西藏一年》观后感(九):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西藏的纪录片。

  我看了两遍,第一次看到村里的喇嘛用吐口水给人治病的时候,我特别错愕。这也能被播出来?以及包括一妻多夫制,病人生病先驱鬼等。这似乎在反应当代西藏的愚昧和落后,依照我党的宣传口径,这些是绝不会被播出来的。

  但万幸,它被完整保留并得以播放,这恰恰是这部纪录片打动我的地方。纪录片的灵魂在真实记录,客观呈现。这些呈现绝不是宣传愚昧,更不是猎奇所致,这些恰恰是西藏历史人文最真实的记录。一切源自历史,对于这种特殊的风俗我们不能用当代人的视角去理解,而应是还原到当时当地。这种历史的保留相信现在已经消失殆尽,但因为十多年前的这段真实记录,我们才有幸通过影像见到那时那刻鲜活的藏民日常,以及相对特殊的风俗习惯。

  这,恰恰是一部纪录片最为可贵的地方。

  因为是佛教徒,看过不少关于西藏的纪录片。很遗憾,很多拍的要么是风光片,要么就是以汉人的视角来解读西藏的神秘。主观性极强,还透出莫名的崇拜。

  或许,正是很多纪录片导演缺乏对藏区的客观认知,缺乏对宗教的客观理解,才会带有那么强烈的主观感受。

  其实,要知道。对于出生就是佛教徒的藏民而言,他们的信仰源自血脉,无需拔高或提升,抑或是给予过度解读。我们最好的尊重就是客观记录,不打扰,不盲从。

  我记得前两年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拿着长枪短炮深入藏区,围着转山磕长头的藏民一顿狂拍,完全没有丝毫的尊重和不打扰的敬畏。这种才是最卑鄙的猎奇。

  致敬《西藏一年》。

  《西藏一年》观后感(十):异域风情

  去了一趟云南旅行,在香格里拉体验到了藏族风情,虽然多半是商业化的风情,加上同行人的介绍,对西藏开始有了特别的兴致。

  回来之后就翻看大大小小的西藏地图,再就是看之前才看了一点的藏地密码。

  后来在参加一次高中同学的婚礼时,与另外一位去过西藏的朋友谈起西藏,他推荐我看一部电视记录片,说是外国人在西藏住了一年拍下来,比较客观,让我看一看。

  于是在网上搜索,找到的却是CCAV的版本,以为朋友推荐的名字有误,后来再在网上搜索了一翻才知道,原来CCAV居然播了,不过播的是“改进”版。

  在找不到BBC版的前提下,看了差不多前面的两集,觉得CCAV的尺度放得还可以,但是在后来找到BBC版的下载,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改进”版改进得还不是一点点,很多不和谐的片段统统被剪。

  下载了好久才把5集都下下来,认真地看完之后,再加上看的藏地密码,发现两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藏地密码说的是以前的藏文明有多发达多神秘,当然小说夸张的情节肯定是有的,对比之下,作为西藏第三大城的江孜居然如此的穷困和落后,感觉真的是好大的反差。

  至于政治的议题这里也不好多去讲,反正跟历史上的一样,成王败寇,没有谁是正义的,胜利者就是正义的。有时候也觉得可笑,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如此艰难了,还哪有心思去关怀其他的弱势人群呢?自己本来就已经是弱势得不能再弱势的人群了。

  有机会还是看看的好,了解异域的风情,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个有争议的世界。常言道:兼听则明。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藏一年》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