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6 03:2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哥的读后感大全

  《我哥》是一本由亦舒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哥》读后感(一):不值一读 更别提买了

  怎么说呢 没看着什么才华啊 观点啊 有一种我妈晚上不睡觉 非得拉着困的我聊家常 聊十里八村的八卦 越聊越起劲 越来越不不懂在说啥 听的人 只能瞪着眼睛 左耳听右耳冒了 终于全书完了 只是感慨 字印的这么稀疏 真特么浪费! 书的包装很好 很像女孩子化妆品的瓶瓶罐罐 好看 挂。光是看外皮 就觉得美丽 只是打开以后 全是扯淡( `皿´)哼!!

  《我哥》读后感(二):【雨枫试读】有时间做无聊事,的确很好

  读者好叫亦舒为师太,其实我不是所谓书迷,但也知道这是一种敬爱,时代川流更替,但亦舒仍旧是把一个旧时代历历在目的摆到读者眼前,关于她哥倪匡,我们这代年轻人知道的已经少了,其实我对于她哥是如何的,怎么样的,风流与否,玉树与否,全然不关心。

  但是就像她说的,有时间做无聊事,才真正是生活的舒适奥义。前不久看一个生活方式网红吐槽说,她有两个长相不错的男生朋友,将一个女孩分别介绍给他们认识,女孩承认二人都很帅气可爱,但一个是每日通勤的上班族,即便好看,也透漏着疲态,让人不胜唏嘘,少了不少的精彩;另一个则是念了书,又出了国,出了国又去往各处游走,中日洒脱安逸,少年感十足,身上全然没有那些酒肉气或者世俗气,倒显得活泼,身上晒过得加州日光也都能在中国大地上温热旁人,吸引人许多。

  因为作为女性,她身上有着对她哥的一部分倾慕,但很大一种可能是那种流于给外人看的表面上的欢心,更多的在她身上,其实应该还是女性本身,她还是不太愿意依附男人,也不乐意把男人真心放大到可以如何如何的境地,即便礼貌上的承认,她哥潇洒有度,但也止乎于此。她多用“欣赏”二字,字字句句里面很多不是那种日记式的大实话,大白话,你说这是写作习惯,但实际上不是,实际上这是在我看来的一套家庭互推的宣传。

  无非是家庭里掺伴着客套,再有客套升级小事,小事儿里面,亦舒也总能看到,诸如:对任何失败的人和事,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尽力挽救,继而浪费无数时间精力,越来越动气,以致理智完全遭到淹没。反倒是借着夸哥,赞哥,输出了对家人,对世事,对男女,对情爱,对普通人,对子女的各种她本人的牵挂,和关怀,软性情。

  《我哥》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有个知名大哥是种什么感觉

  《我的前半生》的热播,又带动了一波亦舒热。而这本《我哥》是亦舒的短文集,按主题分了几章,从文字能看出亦舒是个极爽利的人。

  书名《我哥》就表明全书的核心是亦舒那有名的大哥倪匡,书里面叫我哥的时候不多,用N君,老匡,大作家这些来称呼他,有种疏远感,但更多了些调皮,只有熟人才不会用各种别名,外号,昵称来调侃。当然里面也夹带了一些名人亲戚,没法子,谁叫亦舒有个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大哥呢。

  港台小说刚在大陆出版的时候,除了金庸、古龙、黄易、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阿姨的言情剧,还有一个另类的倪匡,写作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以科幻冒险类小说见长。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卫斯理是个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而事实上只是大作家倪匡的笔名而已。卫斯理的脑洞不比Doctor Who小,只是倪匡写作时代太早,影视作品有限,少了现代媒体的传播途径,而当代穿越,网文,同人小说当道,知道旧事的人太少了。问起公司一些小年轻们,听过三体,但知道卫斯理的不多,卫斯理快成了上个世纪的科幻符号了,这也是一种悲哀吧。

  读亦舒的《我哥》,篇幅不长,文字带有满满的怀旧气息,是鲁迅时期的表达法。读文字本身没有搜索记忆用的时间长,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看的速度也放慢了许多。亦舒最喜欢鲁迅的小说《伤逝》,书里短文的写作方式多少有鲁迅的影子。看似笑谈,但棱角分明,她的字里行间透出的女性主义范儿是现代小情小调的软文作家没有的。要的就是一种气势,一两句秒全场。

  亦舒在《我哥》里一半篇幅都在讲写作。亦舒通过写倪匡揭秘了旧时作家的生活,也分享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态度,同时讽刺了很多年轻人的浮躁。例如:真正的大作家对读者是十分关注的,衣食父母不可马虎,收到读者的反馈如获至宝;作家和编辑及媒体之间的微妙关系,靠作品来维系,绝不要不靠揭人隐私增加曝光度;一流二流作家的区别在其笔下的排场;写作要时常创新等等。

  世人对亦舒本人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对她的指责多来自于用当代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她个人身上。读书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家本人的八卦。从她对日常小事的点评中能看出亦舒自己的生活态度。不做作,是个率性的人。

  《我哥》是以小见大的集子,适合闲时读读,做反思。

  “人生几何,理应肆意去做。”——亦舒《我哥》

  《我哥》读后感(四):我的哥哥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长兄如父。”哥哥亦如大山一般爱护着妹妹,每个小姑娘可能都会幻想着自己有个英俊帅气的哥哥,在自己被坏小子欺负的时候像超人一样出来打跑坏人,哥哥好像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一样,自己不管受了什么委屈都可以告诉哥哥。

  亦舒也有这样一个哥哥,或许我们提起亦舒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谁,但是说起《我的前半生》大家应该不陌生甚至可以侃侃而谈,了解这本书后就会发现它的作者正是亦舒。亦舒,原名倪亦舒,职业作家、小说家,除小说外他还撰写散文和任务访问稿。如此有才的才女也难免小女孩情节,最崇拜的莫过于她的哥哥倪匡。倪匡可是与金庸、黄沾和蔡澜并成为“香港四大才子”,风靡一时的《六指琴魔》可是倪匡的代表作。如此优秀的哥哥怎么可能不崇拜呢,因为亦舒对哥哥的崇拜才有了《我哥》这本书。

  《我哥》这本书淡粉色为书皮底色,上面写着“我哥”,排版都是竖排文字,给人简单温馨之感,亲人之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亦舒这样评价倪匡:“少年时黑白世界因这位兄长添上许多色彩。”可见兄长对其是多么重要的存在了。这本书收到时候与我想的完全不一样,稳重并不是一味的描写哥哥的生平,而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录了一些语录和私生活的记录,内容并不单一,包罗万象,世故人情皆可从中窥探一二。本文言语一贯简练精悍,每篇左右不过一二百字罢了,每个字都很普通,但是组合起来又十分有韵味。分享一下我比较喜欢的句子。

  “凡事有舍才有得,原那枯萎的植株像极濒死的感情,根本没有解药可医,不如就此舍弃,以旧换新。看似残忍了些,但这种‘放手’,恰是对它的成全。”

  这是亦舒对于感情的理解对于感情的成全,或许正是因为有此看法才导致她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婚姻,当感情已然不在不如彼此放手何必互相折磨。

  “在艰难寂寞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心都变了又变,以前叫我们落泪的事,此刻可能为我们讪笑,青年时重视的事与人,现在认为不值一哂。

  铁石心肠渐渐练成,学会密不透风地保护自己,对许多事物不闻不问,只顾住个人的利益得失......一颗心麻木疲倦不堪。”

  这是“心变”中的句子,十分喜欢这段话,这是对成长最完美的解读。

  以倪匡曾对亦舒的评价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倪匡曾说:“亦舒自小在香港长大,她的小说,和香港人的脉搏频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学。她的小说不矫揉造作,有着香港人的性格。”

  《我哥》读后感(五):我哥

  每次说起这个话题真是又爱又恨。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我总是以我哥哥为傲,跟别人说我的哥哥很帅很听话之内的话题,后来由于我小的时候不懂事做了一些事情.我哥哥就开始讨厌我不喜欢带我出去玩了,一直到现在我的哥哥还是对我忽冷忽热的?可能小的时候缺少沟通吧.导致我们一见面就没话讲!

  沿着摩天轮转动的方向,却找不见幸福的痕迹。越靠近,越无限远离。留在记忆里的,只有我曾与幸福一次又一次,无止境的擦肩。但它们却真真实实的存在过。

  流星划过宇宙会留下碎碎的星影,闪电劈开乾坤会照亮瞬间天地。记得哥哥的童年,那时只有饥饿;记得哥哥的少年,那时只有顽皮;记得哥哥的青年,那时只有辛苦;记得哥哥的中年,那时只有重负,记得哥哥的最近十年,这时才有欢快的笑声,因为只有这时,他才摆脱了贫困。

  哥哥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他孝敬父母,父亲生重病的那年,他哭得肝肠寸断,细心服侍父亲汤药;母亲一个人过生活的时候,水到水缸,米到米缸,柴到柴湾。他友爱兄弟,对长兄总是百依百顺,对下面的几个弟妹,总是百般关爱,重事是自己去做,有苦是自己去吃,从不打骂弟妹,总是和言细语,总是循循善诱,我们兄妹相处几十年从没有打过架相过骂,一直都非常仁爱,受到满屋场的赞誉,这一点就与哥哥的榜样力量分不开。分家几十年了,我母亲也离世十几年了,我们在外的兄妹回到老家,大多时候就吃住在他家里,他总是以优质的厨艺尽家里一切招待我们,我们常常把他家当做自己家一样。他善待友邻和屋场里每一位乡亲父老,能帮人家一分就帮一分,能帮着减轻人家一分痛苦就帮着减轻人家一分痛苦,从不和别人扯是非。

  何东西,一旦放在回忆里,总会带有一种浓重的幸福的色彩,就像我们总是无比痛苦的想要逃离现在,又在将来无比痛苦的回忆现在。

  十年不长,而光阴里缱绻的情感,却让人回味,令人难忘…当我收到我的生日礼物时,说不出的感动跃然心头,我无法用言语形容那份用心和真诚。忙忙碌碌却碌碌无为,打捞时光留下的碎片。渐渐才明白,我们输不起的不再是稍瞬即逝的爱情,而是似水流年沉淀的感情,我们舍不得的不再是朝思暮想的卿卿我我,而是常常看似烦心的亲人的唠唠叨叨。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安安静静的用简简单单的文字书写着那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其实不是不想,只是一路的喧嚣淹没了那份宁静,灯红酒绿迷失了心找寻的方向。一路走来,或是忙碌,或是疲惫,或是迷茫,或是惆怅。或许只有受伤了,心静了,反省的时候才会去懂理想,才能体会那句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我哥》读后感(六):【雨枫试读】听故事

  今早醒来,许是因为假日将尽的缘故,有种强烈的冲动,想整天窝在床上读书。斗争了一会儿,天使小人与恶魔小人谈判的结果是,读一本小书,比如——《我哥》。

  都说我们这一代是孤独的,只有少数人有机会喊的出“兄、弟、姐、妹”,我们一直是一个人,离压力很近,离责任很近,并且这样的生活还将越发沉重,并不会因工作的升迁或良缘的缔结而改善,那些该做的事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单纯一个题目,就给我种了买书的草,师太(或者是营销编辑)真心厉害!

  翻开书来,师太也不吝对于这种幸福的溢美之词。

  “现在这一辈很少有人具资格站出来说:我有四个哥哥,一个弟弟。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动产。——《一家子》”

  “言若有憾,心实喜之,与有荣焉。做名人的亲戚最好,坐享其成,又不用背黑锅,受压力。——《名人亲戚》”

  “还算好的呢,至少敢在数十万读者跟前承认是兄弟的抄袭猫。——《抄袭猫》”

  书里更有很多讲世情道理的篇目,比如《自信》、比如《木兰花故事》、比如《面对自己》,鸡汤如今已经放冷,但即使从背面瞧,都能看到师太对老匡的一片深情。更有像《奇书》、《卫斯理》那样,直抒胸臆的夸,满满的都是“怎样?我哥就是厉害”的骄傲。

  ......

  234页的小书,当然不只是对家人的自吹自擂,却也不曾有百转千回、斗智斗勇的爱恨情仇。这一册里的她,就仿佛是自家睿智长辈,用简洁文笔隐去全身光环,微微笑着,间或啜饮一口清茶,然后随手拿起案前一物讲故事,讲人间幸福,讲街头智慧。虽是说教,但入耳熨帖。“想愉快地存活在世上,一般常识重要过知识,一向尊重有学问的人,两者都有当然最优秀,否则,宁舍文艺气质。——《真不懂》”这便是一方图章引发的感悟,师太不疾不徐地说,洋娃娃、显微镜甚至路边工地......,说那些并不出奇的事物,说它们在她心里发出的光,以及在那些发光时刻的泪与笑。她千帆过尽,所以举重若轻,几十年胼手砥足得来的经验,只讲成“烧红的铁不要摸”这样的白描文字,能听进去几成,全在个人机缘了。

  此刻,你身边便是穿着家居常服、棉质睡衣的阿修罗、小玫瑰,纵使修炼不成她们那样的杀伐果决,此后若能少些自寻烦恼的苦闷,也是幸事一桩。

  .附送的明信片很美。

  《我哥》读后感(七):亦舒的一大家子

  相对于亦舒,其实我对她的哥哥倪匡更为感兴趣。在我的中学时代,便读过倪匡著名的科幻小说《蓝血人》。其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把当时我可以找得到的所有的倪匡的科幻小说全部收入书房,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倪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可以写出如此精彩纷呈的故事出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亦舒的《我哥》,我们也就有了机会可以去了解亦舒、了解倪匡乃至于亦舒那一大家子的家长里短。

  很喜欢这样的文章,每一篇都不长,短短的,两三百个字,一两分钟读完,字数虽少,信息量却挺大,真的是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客套话,每一句都是必要的,都落在了点子上。文字简练,一目了然,那些世情、人情,隐隐的字里行间浮现。每一篇文字,你都会有淡淡的温情在里面,不娇柔不做作。

  在书中,亦舒用她特有的笔调描写了她那一大家子在生活上工作中的点滴趣事,读来颇有些趣味盎然,其中隐约带出的人生哲理,也不会又让人有尴尬说教的味道。应酬费一节中,亦舒在提到应酬时,说交际只是娱乐,虽然相识遍天下也只是消遣,虽自诩全港皆友,但一旦有事还是斯人接憔悴,自生自灭,虽然亦舒的看法略显武断,但是往深里想想,也是那么一回事,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的人每天往来于觥筹交错之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虽然看似人生了许多人,拓展了不少的人脉,然而大多数只能归结于酒肉朋友,哪天真的遇到了什么事,却是谁也指望不上,最终可以帮到你的还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就像亦舒在一家人那篇文里讲的血浓于水,没有手足的人永远不会明白打死不离亲兄弟这种话,自幼闹得鬼哭神嚎,要团结起来,仍是一家子。

  在亦舒的《我哥》中,我尤为关注亦舒对于自己二哥倪匡的描述。在书中,亦舒很少称其为二哥,大多数谓之以老匡,两人关系之亲近,从称呼上也可见一斑。书中,亦舒讲述了许多有关于二哥老匡的事迹,比如亦舒向其请教如何保持盆栽的青葱可爱时,老匡回答,死的丢掉,再买新的,简单粗暴的回答,让我们看到那个豁达的老匡。同样是老匡,也有失意不开心的时候,亦舒称他为最快乐的厌世者,文坛好友古龙高阳的相继去世,可以引发他无尽的哀愁,无缘无故的时候,也会发文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个可爱的老头一方面会竭尽可能的表明自己的厌世态度,一方面却依然嬉笑怒骂游戏人间。偶有烦恼,也会兴起跳楼的念想,不过老匡自我排解的能力也是厉害,他讲从二十五楼往下跳,落到十七楼后悔了,怎么办?结论当然是不跳就好了。亦舒对于老匡的回忆总是那么的温情满满,真的是幸福了写作的人,羡煞了旁观的我们。

  这是一本不用费什么力气便可以轻松读完的书,读完后,你会发现你的内心被一种叫做幸福的东西填满,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生活,无一不是那么的美好与安适。。。

  《我哥》读后感(八):【雨枫试读】风流才子倪匡

  《我 哥》是当代著名女作家亦舒书写的一本介绍自己哥哥倪匡的佳作。在本书中作者从自己的视觉角度为出发点,为我们讲述了她心里的哥哥。

  说起亦舒在文学界的知名度可谓是名气极大了,亦舒原名倪亦舒,是一个地道的浙江人,从小就非常聪明,但是不是特别喜欢学习,所以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的努力,在文学的道路上一往直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亦舒是一个高产大户,她的天地亦舒系列作品多达几百部。亦舒小说中比较善于描写女性角色,这跟她的生活经历应该有着直接的关系,她的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的女性角色,亦舒笔下的女性描写也是极为传神, 她们的喜怒哀乐, 悲欢离合, 都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且她的作品也呈现了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亦舒的女主角,也都是那种给人一种比较真实的感觉,内心世界的描写更是轻车熟路,这应该是作者把她的经历感受赋予书中人物,才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亦舒的生活和文学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崇拜的偶像,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在她成长道路上给予她帮助的人更是不胜枚举,金庸、古龙等流行小说家都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中最大的帮助来自她的哥哥倪匡。

  倪匡可是香港著名的人物,与金庸、黄沾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 倪匡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做过很多工作,最终凭借自己的毅力自学成才,成为专业作家。倪匡写作面十分广阔,各种文学题材都涉及,而且才思敏捷,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小说则包括侦探、科幻、神怪、武侠、言情各种,写作速度也十分惊人,在世界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倪匡在华语科幻小说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他的卫斯理系列可谓是轰动一时,直到现在仍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翻排成多部影视剧。金庸曾赞倪匡说:“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可见倪匡在大家心中的位置之高。倪匡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同时他的兴趣也是非常广泛,多年的锤炼使得他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在工作中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也是制胜的法宝。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烹饪、古典音乐等等,无论做什么都比较专注,甚至可以说是痴迷,这种习惯也许就是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做的比较好的源泉吧。倪匡还有三个嗜好,第一是酒,第二是烟,第三是女人,这些又都是普通人的爱好,可见所谓的文学大家在一些爱好方面也是和普通人是相通的。

  《我 哥》这本书是亦舒亲自讲述自己的入行领路人倪匡的一些生活经历。这个倪匡是我们所熟知的著名作家也是亦舒的哥哥,本书主要是将亦舒多年的散文作品中有关哥哥倪匡的文章集结出版,这些题材来源于生活,也可以看作亦舒本人的生活记录。在文中作者用简练的文字,生动形象的介绍了生活中的哥哥,让我们读后对于情谊有了更深的感触,这些都归功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细腻的笔触,这是一本很值得拥有并且仔细阅读的书,很喜欢。

  《我哥》读后感(九):《我哥》

  “少年时黑白世界因这位兄长添上了许多色彩。 我非常尊重他,时间过去,距离拉近之后,敬畏之心减却,地位比较平等,但是我还是情愿在报上了解他,而不企图接近他本人。人人都说明星熟络之后,也就是凡人,我不愿意与他混的烂熟,哥哥每人有,明星哥哥,不是每人有。” ――《我哥》 由这本书可以看出来亦舒是多么喜欢她的哥哥倪匡,而且以自己的明星哥哥引以为傲,在报上对他甚是了解,特别喜欢哥哥写的小说,尤其是《卫斯理》,书中提到的最多的就是卫斯理,而且书中无不透露着亦舒对倪匡的钦佩之情。是啊,有个哥哥是多么的好啊,尤其还是明星哥哥,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人,带她走上文学之路的人。记得小时候自己也幻想着有一个哥哥该多好,我想,哥哥在很多幼年人的眼里都是跟厉害,很佩服的人吧,总感觉他们会好多的东西,懂好多的事情……哥哥,在童年里就是特别神圣的一个人。 “人,真是要聪明到很聪明的一个地步,才会发觉自己笨的可以。”确实,世界上聪明的人大有人在,有时候有的人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在别人眼里或许只是雕虫小技,等到长大之后再回去看往事,才发现,当时的自己真是笨的可以,当时的自以为是恐怕在别人看来只是当笑话看了罢。 在低估中“老匡的聪明机智,为人高估,其写作才华,却为人低估”“他从来不想做一百分,太浪费时间,不符合经济原则,他永远只做八十分,可是有胜过许多人呕心沥血之作”可见,每个人天生的聪慧还是有差别的,老匡这类人天资过异,不是一般人所能匹敌。亦舒本人的造诣也是很高,但是她却谦虚的认为自己不如哥哥的成就,她一直视哥哥为自己的引路人,照明灯,把哥哥的成就作为自己的目标……真是好一对兄妹。书中亦舒两次提到“洋娃娃”,是哥哥倪匡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几次搬家一直带在身边,从未丢弃,从十二岁开始一直保存着,每过一段时期,取出来打理一番,还给洋娃娃买衣服,虽然她说“这个洋娃娃,是哥哥无端端在好几个甲子之前送给我的礼物,当初也不知道可以保存得这么久,但是搬了无数次的家,它并没有被丢掉,如今简直变成我一生中最富纪念性的东西,到哪儿都疯狂地带着”亦舒不但崇拜着哥哥,就连哥哥倪匡送的洋娃娃也如此的宝贝。 这本书虽然篇幅短,但是却短小精悍,简单的文字,却让人感觉到亦舒对哥哥倪匡的尊重,钦慕之情。“人与人之间,无论什么关系,能够淡便耐久,这是不变的道理”。亦舒就是和哥哥维持这这种淡却芬芳长久的兄妹之情。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哲理,耐人寻味……

  《我哥》读后感(十):【雨枫试读】关于日常关于哥哥

  当真是才疏学浅,去百度搜索了,才知道亦舒的哥哥倪匡是写出卫斯理系列的作家,与金庸、黄沾、蔡澜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这样也就更能理解名人亲戚的意义了,亦舒虽然也很有名了,但在这样一个哥哥面前,还是略显不足。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一篇篇短小的散文,很像是在跟你唠家常,分享日常的点点滴滴,当然书名既然是《我哥》,里面有不少写倪匡的事,或是兄妹间的相处,以及写作的一些感悟。读起来很轻松写书评倒是让我犯了难,毕竟散文也没个中心主旨的,姑且说说里面然后我印象深刻的几篇吧。

  有篇代沟特别有意思,因为亦舒的兄弟都是名人,很多时候都是在报纸上看到对方的消息,有次倪匡在报纸上写自己小时候玩弹子的趣事,被母亲看到了,愤愤不平地反驳说倪匡是个爱看书乖孩子,怎么会做玩弹子之类的事呢。其实倪匡玩弹子的时候,母亲正搓麻将呢。父母总是觉得自己不了解孩子,没有尽到责任,其实相差这么多岁,有代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强行想去研究孩子的行为或是想法才是大忌。亦舒最后评价的话很精彩:哪吒在外边杀了三太子,李靖也不晓得啊!多少年前的事了?看到这里让人不禁笑出声来,把代沟讲的这么不足为奇而又生动有趣,佩服佩服。

  这还有篇挺扎心的文章叫心变,卫斯理系列里也有这么一本小说,心变和变心看起来只是调换了顺序,其实两个词含义截然不同,变心一般都指情变,抛却旧爱,缔结新欢。而心变则严重的多,一个人的三观都变了,那就像换了另外一个人一样。受环境遭遇影响,我们的心其实都在变了又变,曾经的坚持变成现在的不屑一顾,曾经的落泪变成现在的讪笑,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铁石心肠渐渐练成,我们变成了年少时最不想成为的人,最可怕的是心变了以后再变心,那就真的是无法回头,再也不能在一起。也许时间环境改变了我们,但至少不要忘了初心,时常反省一下自己,不要离初衷越来越远,不要让爱我们的人失望,不要让自己对自己失望。

  不过书名既然是《我哥》里面兄妹描写还是很多的,互动也特别有意思,两人都是作家,倪匡三十年名声不坠,如果能听得从投稿到风格转变等等一系列事的细枝末节,怕是胜过读几年书了,然而即使在面对家人时,倪匡对写作心得也没有透露过多,甚至有些讨打地说:一小时写五千字,一天工作两小时云云。这让有些绞尽脑汁不得灵感写作的人情何以堪,难怪亦舒有点抱怨的写到:大作家最自私,从不公布写作心得。虽是抱怨的话,但是从后文却看出兄妹感情很好,倪匡会在吃饭时絮叨一些生活琐事,会有调皮的一面,会问亦舒:我一套书还你一套干不干。这个时候的描写里能感觉出倪匡的哥哥的身份要大于作家的身份,先是亦舒的哥哥,然后才是个大作家,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起来。

  作为一个独生子女,读完这本书真的很有感触,有兄弟姐妹真的是一种财富,让你在困难时会觉得你不是一个人,还可以撑下去,而有一个优秀的兄弟姐妹更是会给你树立榜样,让你有前进的动力。也许有小吵小闹,心却是连在一起的一家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