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去找吗?》是一本由(英)丹尼尔·史密斯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敢去找吗?》精选点评:
●有趣的豆知识集锦,囊括了军事、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不过也仅仅是豆知识而已了。很像小时候痴迷的“未解之谜”系列,但比它更有科学性和依据。可以作为引子引出我们的好奇心,来花时间更深入的研究其中某一个比较感兴趣的事件。
●半本弃,写得太干巴巴,选的遗失物也没几个新鲜有意思的。
●国际版《走近科学》
●消失的城邦无一不是富饶的,消失的船只无一不是载满金银珠宝的,消失的文物无一不是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当杂书看一看尚可。
●一般般惹總覺得價錢有些偏貴了。 只能當小故事來看啦!!買的時候還以為真的是很有趣的小東西值得加入旅遊目的地的,結果很多是歷史故事然後結局不是沉海就是搞掉了(讓人怎麼找嘛)
●就是讲了一下100种只有少数人有资格知道的或者已经不存在或者本来可能就是编出来的或者不知道丢在哪里了的东西,感觉没多大意思,就是简单的告诉你这些而已
●丢失是一种奇怪的情感。有时候它让你感到难过,有时候它让你感到焦虑甚至暴躁,有时候一种丢失也带给你快乐,比如自己的坏习惯,比如一段勉强维持的感情。可是所有丢失带来的情感,都抵不过遗忘。忘了当时多么不舍得,忘了那种急迫,忘了刚摆脱时的洒脱,甚至都忘了自己还丢过这么一样东西一段感情一个人。这本书就讲了一些被遗忘的丢失,有插图,毫无感情的讲述着丢失的故事
●觉得还不错
●所提之事,十之八九已有耳闻,一点也不新颖,就比如尼斯湖水怪,小学时候是什么进展,现在还是什么样
●沉船,手稿和神秘事件,应该说作者还是相对客观的,但数量多了有些疲劳感,不如减量再多一些重点
《你敢去找吗?》读后感(一):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遍寻人类历史文明的线索 引发更多的思考 宗教因思想而生 战争因思想而起 思想能否保留下来 也由思想决定 意识形态的正史 野史,宗祠记载 闲言碎语 在不久的将来 人工智能的虚拟助手 把每个人的家世,家史,家书 以全息数据图书馆的方式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这本书则是所有关系的总和 在虚拟现实世界演绎第二人生 而且所得财富能够在现实生活流转 这意味着 那个如影随形的 虚拟的自己 比空有一副躯壳的你 更有商业价值 懂得阅读的人 相比不懂阅读的人 不是能力的问题 而是福报的问题 懂得阅读是幸运的 同样的一辈子 能活出多样高维的感受 体验平行宇宙的N种人生
《你敢去找吗?》读后感(二):你敢去找吗?
《你敢去找吗?》这本书第一下会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那些世界求解之谜之类的书籍,因为好奇心强烈而信息资讯又不发达的彼时,此类书籍带来新鲜刺激的阅读乐趣,可现下百度极方便的此刻,依然阅读此书的理由是什么,也许是好奇不减,又或许仅仅是为了怀念。
翻开目录看那一整页的标题,眼花缭乱又兴味盎然,彼此没什么关联,完全是各自独立阅读的小片段。全书共记录了100件遗失的物品,诸如复活节彩蛋、圣殿骑士团的宝藏、亚历山大的图书馆、海明威丢失的手稿等,皆如此强烈的吸引着我,于是提步前往。
作者在每篇标题旁都列有两个相同的问题“这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找不到了”来引导故事的走向,脉络清晰且带着疑问去阅读,让读者习惯对相关事件内容提出疑问并进行思考。再来看这些谜题的篇幅都很简短,配图说明也很容易让人理解,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被一件物品吸引浓烈的兴趣,不妨做引申查阅也是一种收获与乐趣。
比如巴米扬大佛,在看到这一段时想到了四川的乐山大佛,可惜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已被塔利班政权摧毁,印象里曾看过关于此事的新闻,战争常常摧毁很多人类文明,也留下很多未解之谜。
阅读此类书籍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它带来的乐趣大于对知识渴求的压力,虽然很多都是随意一阅之后便被略过的部分,因为关注点不同其关心程度也不同,例如没有宗教信仰的我对圣杯就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紧接它下一篇的“富兰克林的船队”却恰好是我在近期喜欢阅读的范围,与之相近主题的《冰雪王国》以及《熬:极地求生700天》是前不久我才读完的两本极喜欢的书,人类冒险的精神是对这个世界未知一面的挑战。
作者在这本书中罗列的诸多物品中,大到一个古城遗址,小到一个配方,其中有的是有形的存在,当然也有无形的存在。我循目录挑着感兴趣的部分来读,从一个谜开始,到这个谜的结束,如此浅尝辄止之后它仍是一个谜,这一点会让我在阅读时不停的自问寻找它们的意义何在,失去的以及逝去的事物都有其消失的理由吧。
读完整本书,起初我对这一本的期待要大过同系列的另一本,但是当两本都读过之后,我发现自己更喜欢《你敢去做吗?》。
疯猴勿杀20180326
]�fl��
《你敢去找吗?》读后感(三):你敢去找么?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是对探险,寻找未知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吧。 可是,既然生而为人,那么就会有很多的束缚,责任在我们的身上,所以真正走出去探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美梦。 虽然,不能真正去探险,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书本中得知令人魂牵梦绕的神秘。 你敢去找么?或者说,你敢翻开这样一本充满神秘色彩的书么? 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你有兴趣探知一二么? 关于历史中消失的那些神秘,不论是神秘的宝藏,还是神秘的文明,更甚至是名人的逝世,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面纱。 对所有的神秘保持好奇心,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100件神秘东西就这么一一显露。 这些东西包括了很多的范围,文化,财富,出名的人物,臭名昭著的罪犯,神秘的外星文明,甚至还有灭绝的物种。 而通读此书过后,只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所有神秘事物的消失,都有前提,又或者和某些人,某些组织的私欲有关系。 书中最令我痛惜消失的物品是化石战争中遗失的恐龙化石。 这些化石本来是人类最宝贵的财产,可是因为两个学者之间的私欲,让它们消失不见,甚至可以说,阻碍了人类对恐龙的研究。 这便是因为私欲而使本不该消失的物品消失的可悲原因。 对于神秘色彩最浓厚的部分,可能是书中着重描写的那些神秘的宝藏,以及曾经由古代国主使用过的国宝吧。 这些神秘的财富,即使是到了现在,依旧会令人神往,在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或许还会有人得知宝藏的秘密踏上寻宝之行,毕竟,古人留下来的宝藏实在是太多,而最重要的财富不是宝藏本身的价值,而是宝藏具有的时代文化价值。 然而,对于此书,我有一种深深的遗憾。 或许是个人情结的原因,我对许多的神秘都有深深的向往,但是关于此书介绍的神秘,我却觉得,有很多的部分不够神秘,又或者说,作者介绍的比较无趣。 这种如寻宝一类的书籍,相信是很多人喜欢的,因为很多神秘东西都有它独特的故事,但是此书,让我深表遗憾,它只是简单介绍那些东西的来历,或许是篇幅的原因,我并未看到我最想看到的内容。 就像你刚刚知道了神秘的表层,再想继续看下它的传说,却悄悄戛然而止。 所以通篇下来,可以说作者是严谨的,每一个东西的介绍都是到位的,可这些,也全是可以从大面上可以得知的,所有人都知道的东西,一般都不会出差错,可这样,这本书就少了很多魅力,我并未看到作者在介绍的时候有自己的猜测,那些激动的,遗憾的想法。 嗯,所以个人看来,我有些失望。 但是,我依旧为那些神秘事物着迷。 你敢去找么? 我想,肯定会有这么一天,我敢真的去寻找。
《你敢去找吗?》读后感(四):读一本小百科全书
《你敢去找吗?》是英国作家丹尼尔.史密斯的一部作品。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惊喜,书的质量自然是没的说,封面也很简单大气,而且书里面还有很多的图画,作为文字介绍的补充,图文结合,至少读起来不会很费劲。 我一直都很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人不能只读一个类型的书,什么类型的书我们都应该有所涉猎,这样才会增长见识。而我却只是一个爱读小说的人,眼界也很难得到开阔。这本《你敢去找吗?》在我眼中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书里讲述的是消失在世界上的一百件事,涉猎很广,也增长了我不少见识。 书里讲的是一百样消失在历史中的事物,每一个小事件相互之间都没有联系,所以,对于碎片时间很多的学生党和上班族来说,随便怎么翻阅都不会影响阅读这本书。而且,书里的插图制作很良心,与文字结合也很恰当,既精致又形象,可谓是良心创作。想起之前读的一本旅行游记,书里图文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其实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很多的感触,当我读到尼斯湖水怪的时候,却又思绪万千。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又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时候——一双爱读书的小姐妹,我读二三年级,我姐姐也还在读小学,那时候她买了一本《恐龙奥秘探索》,我第一次对恐龙这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生物有了印象,同时也知道了尼斯湖水怪的故事,没想到十几年过去,尼斯湖水怪在人们心中依然如此神秘。再一次读到尼斯湖水怪的故事,我竟然觉得无比亲切,似是许久未见又突然重逢的老朋友。尼斯湖水怪的故事和当年我读到的并无多大的差别,似乎也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尼斯湖水怪,或许真如作者所言,不过是一个唬人的噱头,其真正的用意在于吸引大批为了一睹尼斯湖水怪真实面貌的好奇游客为他们在尼斯湖附近的消费买单。不过不管尼斯湖水怪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都希望永远不要有捅开窗户纸的那天。神女之美好在于其面纱,若是失去神秘的资本,那就失去了尼斯湖水怪存在的意义。 另外读到巴米扬大佛处时,我为巴米扬大佛所遭遇到的这场文化浩劫深感难过,我们先祖留下的伟大传统文化的痕迹,被无知的好战分子以无知的理由摧毁,却不知其过错,不知道这些狂傲自负的人怀着的是什么样的居心。而我们国家也同样发生过这样的事,只希望我们人类会越来越懂得先人留下的历史是多么宝贵的一笔的财富。 读完以后,回想了一下整本书,除去亮点,仍有很多写的不够完美的地方。开篇前言,作者言论很牵强,很多地方并没有直接的前后因果关系,不能自圆其说。这本书涉及到的一百样失落的事物,有历史遗迹,有自然化石,有人类未解之谜,也有不能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的事物,前言中却将这些失落之物形容为丢了的东西,而又将去寻找这些事物,比喻为寻宝,若是仔细体会一下作者的比喻,便会发现实在是不妥。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好的,利用这消失的一百件事,旨在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已经不存在的事物。然而书里所述的消失之物,并不是每一件事都不被人所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增长见识,但写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事物岂不是更能博得读者的好评?另一个方面,我总觉这本书写的不够完美,也许是我作为一个处女座完美主义者,觉得作者只是在空洞而没有实际的陈述,缺乏自己的思想,作者的思想言论对于一本书来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若是缺少了思想,这本书便形如空壳,随便上网搜索都能找到,何必需要再去读一本又厚又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