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对海树》是一本由韩今谅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花对海树》读后感(一):六段不同的人生世界!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内心强大而有智慧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比周围的人活的更好,他们乐观,热爱生活,悦纳自己,悦纳一切无法改变的事,同时又尽己所能活的更好,永远淡定从容。
喜欢她的坚韧,佩服她内心的强大,不卑不亢不抱怨,有情有义,非常乐观,逆商特别高,无论什么困境,她都能扛过去,好在永富终于因为她的不离不弃和真心接纳和包容开始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幸,有了心安和感激,便有了突破自己的勇气,也变得越来越好。看到后面他们生活富足而幸福真好!
《山花对海树》读后感(二):小红花之外的惊喜!
奔着电影才看的这本书,没想到小说和电影有挺多不同。如果电影算是全年龄段的,小说可能会更R18一些,更惨痛一些。马小远不再是青春少女,也淡化了片中的亲情爱情,更像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故事。电影有自己的章法,规矩和限制都要多一些。小说可以更自由一点,更纯粹一点。
其余的五篇小说也很值得一看。作者的行文很有风格,常常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比喻。比如“学校到家这段路不远不近,刚好适合走着。如果换算成随身听里的歌,许是两首或三首的时间,换算成课文,差不多有几个自然段——大马路算是一段,行道树是里面的逗号,路口的红绿灯是句号,菜场小街是下一段,里面有三个叹号,分别是叫卖羊头的白帽子老伯,现宰活鸡摊子上扯着嗓子尖叫的家禽,和永远嚷着跳楼价的南方皮鞋店。”我看书的习惯是跳过景物描写,但这里的有趣让人没法跳过。整本书有很多这样轻巧精奇的句子。
不过想看小甜文的读者可能会失望。六篇小说都是甜少苦多,苦甚至可称为这本书的主题。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没有患癌的亲友 没有屈从于他人的塑造,没有倒错的欲望,没有用死亡来与现世的微小好处讨价还价,没有逃向万里之外却仍不得自由的经历,如果我们如此幸运,有置身事外的特权,也可以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一看书里的人,看看倒影里的自己。
甜文当然也没错,但真正给人生托底的东西,是在苦难里的找的。苦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好在作者在路边栽下了山花海树,终让我们有所安慰。这是作者的悲悯,读者至少也该还以直视的勇气。
《山花对海树》读后感(三):小说与生活的对韵
文/***
《山花对海树》的封面设计,是正中一朵手绘小红花,左上侧配以绿底黑字的书名。红配绿一场戏。书未读,我们就知道,书里的故事犹如海上鼓起的帆,平静不了。况且,这部小说集的作者韩今谅,的确是个有趣的人。
想要迅速地了解韩今谅多有趣,得先读她的诗。比如《伙伴》:“梅花鹿累了 跑了那么远 也没找到红桃鹿 黑桃鹿 和方块鹿”。还有《中年》:“茶叶们泡着澡聊天 都说自己 活着越来越没有滋味了”。她采用的现代诗体例,让我联想到了日本诗人、歌人石川啄木。石川被认为开创了日本传统短歌的新时代。他在短歌里写的都是由周围日常引发的思想,俨然一副明治时代社会观察员的模样。
石川啄木的这种敏锐与细腻,以及观察员的责任感,我竟然在韩今谅的小说里发现了。她就像由遥远明代穿越而来的李渔,手握书卷,口中吟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天地风雨、大陆长空在这个世界上的律动,从来就未改变过。而真正让周围一切变化打乱节奏的,只有人类个体本身。个体变化,导致群体也随之躁动起来。
韩今谅将这些个体感知收集、分类、打包,写成了一个又一个短篇。本书中的六个故事,每个题目都像一曲词牌子:小红花、灰里焰、倒春寒、兰花草、长生林和推冰人,它们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如果你有类似的生活,你一看题目就懂了,甚至可以说,我的人生属于“灰里焰”。
书中首篇是《小红花》,易烊千玺主演的《送你一朵小红花》部分取材于本篇。电影主要讲的是两个家庭的抗癌经历。但小说略有不同,写的是两个十八岁的男孩和一位三十出头的姐姐,在肿瘤医院萍水相逢,他们一起商量的不是怎么把病治好,而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光,让生命尽情燃烧,竭尽全力的那种。
这篇小说里的每个小标题,都是带有颜色的两字名词,给人以色彩斑斓之感。癌症患者向人生终点每走一步,都像生命里点燃的最后一支花火。北野武在电影《花火》临近尾声时,带着患白血病的妻子来到海边,放起了花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刹那的光辉。小说在两个男孩抵达青海大柴旦盐湖收尾。这世界,我来过。虽然短暂,但仍灿烂。这就是韩今谅眼中“小红花”的真正意义。
《灰里焰》是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篇,语言好,结构妙。王安忆说,短篇小说像个富于弹性的容器,它的活力在于内部结构,而不是情节堆积。但我觉得,韩今谅的小说像个四四方方的铝制饭盒。所有人物的闪转腾挪,都要在这个盒子里进行,宛若如来佛的手掌心。谁出圈了,不是碰壁,就是破碎,没那么多弹性。可左可右,能伸能屈的人物,在她的小说里根本就不存在。她笔下人物刚烈,决绝、绵里藏刀,对自己都有那么一股子狠劲,最典型的莫过于《灰里焰》里的陶心平。韩今谅写道,“她在一天,就是一夫当关。”
这个“灰故事”,分别以女儿李小分、姐姐陶心平与妹妹陶娜三个女人的视角,讲述了陶娜住进患病的陶心平家照顾她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构思,巧就巧在,视角围绕的核心是小分的父亲李正海与妻妹陶娜是否有“私情”。韩今谅的笔触,就像个老练射击手,稳且准,又不失女作家的矜持。她将几个人物的心态都拿捏得很到位,内心波澜与表面姿态,患得患失与欲说还休,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负债在身的李正海,多年瘫痪的陶心平,任劳任怨的陶娜,懵懂无知的李小分,谁也没有打破家庭的宁静,谁也没有丧失自己的道德,都是在心里暗自揣摩。一家人就这样努力地维系着生活的体面。这一点,很传统,很中国。
整篇小说,就像小说与现实在对韵。如果小说是上联,那么我们的真实生活就是下联。在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是身边人的幻影。这个故事的真假,这种生活方式的对错,一点都不重要。灰烬里的余焰,总有熄灭的那一刻。爱,未必都要说破。人类只在相互没有企图时,才能真正相爱。就像“山花对海树”、“大陆对长空”,壮丽而辽阔,彼此却没有期待。
谢约转载
《山花对海树》读后感(四):隔岸观火
#读书笔记#
山花对海树
韩今谅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果你明确知道下一秒就是巨大的幸福,你还愿意继续努力生活吗?”
六个独立的小故事,都算不得是什么圆满,却是各有悲酸。正应了那句话,“幸福的人生都一样,但不幸的人生却是各有各的不同!而你,既不是最幸运的那个,但同样的也不是最悲惨的那个!”看完之后,并不像是看《大象席地而坐》那样感到无力和压抑,许是心境变化,只觉得那些好的不好的,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无力也无法反抗,说不上是什么和光同尘,只是早日接受,早日找到与之共存的方法,或许不报多余希望,便不会有更大失望,却也不是一切无望。不管怎样,生活总是要继续。
小红花
与电影情节不同的是,在书中,韦一航多了牛小兵这个年纪相仿的病友,而乐观阳光的方远儿却比他大得多,两个人也没什么男女的感情线,父母这边的交代也比较少。
“那些不幸从此形同虚设,无数次奖励已经提前支付,不容拒绝。”
赠花人已不在,那些提前预支的奖励却在,化作蓝色梦中的白光,照亮少年前方的路。
灰里焰
“陶心平面目慈和,把相机递到陶娜手上。陶娜怔着,节庆的光在她眼中隐去。”
“它也什么坏事都没做,它就是秃鹫啊。”
“陶心平坐在阳光里,被一滴滴注入的药水滋养着,空前的温柔,似乎对于幸与不幸,都无所期待而有所准备。”
倒春寒
“工地上的人像是见多了这样的阵势,把两人围成圈,似劝非劝,要拦不拦,维持着一种出不了大事又散不了热闹的良好局面。有话好好说,不过是探索隐私的委婉建议。”
“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神情与苏黄不属。”
兰花草(个人最喜欢的故事)
“洪峥知道木伦问他有什么事能帮忙的时候都出自真心,因此更控制着聊天的分寸,添麻烦他不怕,怕添了麻烦还添生疏。”
“灵光乍现的日子毕竟是少,本来心安理得的蓝袖添香,如今却多了忝居其间的尴尬。”
“书和电影,好歹有别人的评论就能照猫画虎,更难的是生活的姿态。”
“他谨小慎微的幸福,他不敢心安理得,又担心喜悦藏得偏僻,冷走了她。”
“她一日没有问题,他便一日没法解决问题。”
一身忠勇、吃苦耐劳、笨拙倔强,对婚姻和未来有最本分的筹划,被描述的不就是原本的洪峥吗?那些平凡普通的本性,被城市磨得丝毫不剩,在人群中小心周旋、虚与委蛇,最终却是一场空空。
长生林(老锯末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人物)
复杂的人物,我不是说人物关系复杂,而就是老锯末这个人就复杂到好像真实存在一样,清晨还在垃圾桶里翻垃圾弄得乱七八糟,中午把废快递盒子堆得占满楼梯间,下午买了糖葫芦接孙女回家,晚上又在路灯下用褐黄色的指头夹着一支烟。不讨喜,招人烦,占便宜,爱抬杠。可他溺爱子女,关心家人,有什么好处尽想着孙女。
“到了那天,我拿着卡,你打电话通知大夫,人家来车拉,家属不用跟着。得快,凉了就不好使了。用剩下的人家还是给烧,末了给我种棵树,树上有我名字,一树一人,骨灰在树坑里,有机环保。别的事你甭管,反正我走在你前面,发给我的奖杯就给你了。你这一辈子也没拿过奖杯呢,沾我的光,能拿一个。”
我现在是真的看不得这样的文字,想着老锯末故作轻快的口吻,我就觉得心口发紧,鼻头泛酸。
我弟是在肯德基打工过的,听他说,自己以后都不想吃炸鸡了,闻油炸味闻够了。想来,楼头那个天天洗头的姑娘也是这样想吧,她对老锯末的恶意揣测毫不知情,仍感激老两口无意的陪伴。
我小时候也是养过刺猬的,只是记不得最后是死了还是偷跑了。
推冰人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上天一定是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我现在该怎么办?”
最后,我的回答是,不管下一秒是巨大幸福,还是巨大悲剧,这是都属于下一秒的意外,那就下一秒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