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15 04:1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心灵工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560,页数:4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精选点评:

  ●一家都是斯坦福的,柠檬 这书后半段简直是他著作序言的总集 很难想象这本书的坦诚,我也要温柔的对待父母 我记得卫城博物馆是伯纳德·特屈米的作品 能遇到这样一个心理咨询师多么幸福!即使在现在在上海,心理治疗都不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东西

  ●读的过程不免羡慕这么顺遂的一生,当然亚隆也有他的痛苦,他与父母之间的遗憾,我看到的是一个很精彩的人生,好久没有看一本书看到凌晨1点不愿意放下了,三个小时一晃而过。我希望他永远活下去,永远写下去。看完这本想把他的几本书再看一遍,会有更深的感受吧,尤其《日益亲近》和他写妈妈的那本书。

  ●真诚且温暖

  ●跟随亚龙回顾他的一生,早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他的探索和追求,焦虑和茫然,身边珍贵的关系,在工作上的投入,和病人的连接,其中的坦诚令人动容。看到最后很难过,对于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难过,我的一生又会是怎么样?#书里的狗粮100分#

  ●“病人的记忆常常会触发我自己的记忆,我为他们的未来所下的功夫,有如搅动一池春水,唤起我自己的过去,逼着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读起来很快,是亚龙回忆自己的一生,惊讶的是读完并不觉得伟大,而是觉得很真实,这可能才是亚隆特别之处。

  ●爱亚隆,因而为跟他享有的共通之处感到兴奋、共鸣,例如在我小时候我也希望有一位导师,例如永远伴随我的焦虑,例如做咨询的时候我不害怕犯错、不焦虑,例如一样喜欢打扑克。的确我也赞同亚隆的朋友,更喜欢前1/3,他剖析了他的童年,对父母的感情,很打动我。“我的内心充满苦难和泪水,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摆脱“,读到这儿也泪目了,最近我做个人体验也发现了内心深处那些东西,但我没想到一个85岁的老人还没有摆脱,也许我也必须承认,这就是我。受这本书激励,也想跟随他的脚步去自学那些哲学,特别是那些可以带到心理咨询中的哲学。这本书我一定会反复看,里面有好多趣事,我乐于看到我喜欢的咨询师们是怎么样的交集、对彼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东方出了个李敖,西方出了个欧文·亚隆

  ●越看越停不下来,如同是枝裕和的电影一般~

  ●把自己学不会法语归咎于母亲糟糕的语言基因,这科学吗老师??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一):书是好书,翻译太差

  首次对台版的翻译吐槽,实在太差了。

  如第二篇亚隆对麦可说:“我经常会想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比起台版的~“我常在想,不知道你都在做些什么”要顺耳多了,也有温度。

  亚隆自述想被拯救与提携,但台版翻译却说解救与拉拔,什么鬼,根本无法与前面连接上,而且不通顺。还卖那么贵。

  以后买台版书必须要看清翻译者,邓伯宸本身不是从事翻译工作,加上跨行,唉,不能期待过高。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二):偏执分裂位-去向-抑郁位相

  …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像极了我自己那一大串家族。我看到一个不开心的小男孩,仿佛看到自己在成年礼上的致辞。看到一个妇人,马上就想到母亲,顿时感觉到有一股汹涌而出的——前所未有的——温柔,为自己在这些篇章里那样地责难于她感到不安罪过。

  这一段,感觉特别的温柔深沉。在前几章,亚隆老爷子没有念过母亲的好,非常执拗,非常“不懂事”。没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去逼迫他牺牲和压抑自己的感受,这份执拗推着他走了整整一生,并如涟漪般影响了美国人、希腊人、法国人和无数中国人。如今,他开始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泪水和痛苦,说自己不会再有书写了。这段心智化的过程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感人至深。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三):心理学医生执笔以后

  

欧文亚龙的书看过三本,超级喜欢他把执业经历、心理学知识、临床病例、哲学人物生平用小说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对心理学、哲学了解更多,作为犹太人的后裔,他从小到大就在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鼓励中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特别是在图书管从a到z去阅读人物传记一事让我记忆深刻,在考取医学生的过程中因为学校对于犹太裔学生的严格录取比例而产生强迫症似的要求自己的成绩优异,他的一生应该是比较幸运的,能从事带给自己优越经济生活的职业,在大学执教且从事心理咨询,在老年又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梦想执笔写小说并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与妻子结识于青年且是一生的夫妻挚友以及灵魂伴侣,这样的爱情多少人梦寐以求(其实很想清楚了解他们在中途产生婚姻危机后化解的详细真实经历,但是这些被突兀的转折及不清晰的描述一带而过了),在八十几岁高龄开始思索人生与死亡的关系,以自己为例探索临终关怀,总结亚龙的一生是美国精英阶层比较普通的经历,但是因为对他小说的喜爱而喜欢他的一生经历的也不在少数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四):未从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人和黏糊的、依附性的人际关系——崇尚独立的个体人格——复归于尊重个体性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很敏锐的人,我从很小时候就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强烈的探究兴趣,这种兴趣甚至压倒了对亲密和友谊的需求,比如我有时候会在明明读懂对方的痛苦且对方也很期待我读懂的时候仍然选择假装不知道的态度,为的是想继续把这个过程探究下去,甚至可以保持几个月去观察。因为一旦涉入、投入进关系中,如果不靠自欺(比如想象自己是永生的,这段关系是不死的),人就不可能再保持那种纯粹的清醒的“静观”态度了。不过,随着这种“观察的理性”越来越深入,我也越来越多地有虚无感和异化感,本来是工具的东西逐渐成了目的,而人则沦为了单纯地被探究和观察的客体,只有作为不断向世界扩张的那部分意志被承认,而其他的部分则成为了障碍,这样的一种状态也必定带来一种不平等的人性观和戾气。这种理智尽管能够帮助人摆脱了外在束缚和羁绊,却让自己陷入了内在的束缚。所以,我需要再一次进行否定(否定之否定),学习去更加深入地投入到爱与真诚的人际关系当中,这表现为这样一个三段论:未从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人和黏糊的、依附性的人际关系——崇尚独立的个体人格——复归于尊重个体性的人际关系。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五):亿万斯年的时光轴上,被激光点亮的这一瞬间

  

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这些是我经常问自己的四大课题,也经常跟亲近的人讨论,却不曾有过明确的答案。

以前看葛文德医生《最好的告别》,思考如何才能体面有尊严地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这次看这本《成为我自己》,既是瞻仰欧文·亚隆这位国际精神医学大师的一生,也产生了对存在主义、尼采和叔本华的浓厚兴趣。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慰藉在于,原来心理治疗师,即使如欧文亚隆这样,终其一生也绕不开“死亡、自由、孤独和意义”这四大课题的羁绊,也有自己的苦痛和解不开的心结,也要从书中寻找慰藉。

在这之前,我跟亚隆的一个病人抱有同样看法,认为心理治疗师都带着自命不凡,“我成功解决了自己的所有问题,现在告诉我你的问题”。

这本书够坦诚,亚隆说他和母亲的关系是自己一生的痛;也会因为病人外形像他比较讨厌的一个人而对这个病人带有偏见;在带领过临终患者的团体后,他自己也求助其他治疗师做了长达3年的治疗。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篇作文材料,观音像前跪着一个长得跟观音一模一样的人在祈祷,旁人诧异问她为何,观音回答说“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读这本书的某些片段,让我觉得心理治疗师就是这么一个宗教角色。

我们需要有人来宽恕我们,无论这个人是菩萨、牧师还是心理咨询师。他们的共同点是怀有爱和悲悯。

心理治疗师知晓别人从来不曾公开过的秘密,然后郑重宣布他是无辜的,“我向他保证,他已经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了代价”,让前来咨询的人得以如释重负。

心理咨询师这一生也需要自我疗愈。尽管欧文亚隆过着一种在外人看来很完美的生活,有非凡的人生伴侣且几十年婚姻稳固,孩子们被培养得都很成功,成年后都住在附近,有自己深爱的工作和写作,著作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几乎没有遗憾”,但他仍坦言自己对死亡怀有恐惧。

亚隆说自己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理解和改善对死亡的焦虑。他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无法再拥有未来,而是让你无法再拥有过去”。

年老时公开演讲完听众鼓掌,他把这视为是观众对自己的告别;读他书、听他演讲、给他写信的人越来越多,在他看来,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意识到他可能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不然人们为什么这么急着来看我呢?”

看完这本书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了,我让对象帮我搜了一下亚隆是否健在,他回复我说百科上只写了他出生于1931年。

说明人还在。算算亚隆老爷子今年正好90岁了。

但是我又忍不住想,如今他不再看病人,也不再出席公开场合,孩子和孙子也一天天长大,记忆力渐渐衰退,如何自处呢?

他认为写作本身就是在对抗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可当他在85岁高龄写完这最后一本书之后,到今年又过了5年,这5年,他是怎么挨过的呢。

他记忆力是否还好,足够他想起曾用来安慰过自己的道金斯的思想实验:

“想象一下,一个镭射聚光灯不可阻挡地沿着巨大的时间标尺扫射,光束扫过的一切都消失在过去的黑暗中,而聚光灯未到之处都隐藏于未来的黑暗中。只有那些被激光点亮的东西才有生命和意识”。

谢谢有这么一个人,曾写过这么多本真挚的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