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交谈的时刻》是一本由樊小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一):奇文共欣赏,樊小纯用她的文字给这个世界美、爱和感悟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不同的文字组合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文章。有些是小说通俗易懂,我们一看就明白;有些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可以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体验;而诗歌更是文字的精炼,在意向的带领下,把我们的思维带去无限广阔的空间。而樊小纯的这本《不必交谈的时刻》标注为随笔,却是介于一种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学题材。一篇篇短小而意味深远的文字,有着散文的随性,也有着诗歌的精炼。有着作者的各种心得体会,也有着意向的飞扬。就像作者后记中所说的,“如果思维活动已然有所形状,那么我应任由这份记录的自由,去形状这个形状。”
就是这么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也就自由的阅读,不必刻意追随从头到尾的形式,也不必去彻底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根据自己的心情,根据自己的感悟,随手翻开一页,随便看上那么几句。让我们的思维和作者一样去发散、去飞扬,毕竟,无序才是生命最自然的状态。
范小纯是睿智的,也许哲学家的思维有着极其思辨的能力。开篇第一句话,“来去匆匆和永恒是同一件事。”好像是完全不合理的一句话,但也许这一句话就可以代表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也道出了人生一世的最真实状态。人活一世本就是来去匆匆,几十年,最多百年的寿命,在历史长河中,可不就是来去匆匆吗!而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又能做出什么贡献呢?回头想想,自己过去的几十年命中,真的是一无是处,今后的几十年,也看不到有什么变化的可能性。人生来去匆匆,很快就归于永恒的寂寥。这样思维下去,不记得哪位名人说过的,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人想起你的时候,你就真的从这个世界上彻底的消失了,这就相当于人的第二次死亡。人生无常,如果我们需要被世人所记住,那就需要在这来句匆匆的生命里,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李白的诗篇我们还都记着,李白也永远活在我们的生命里,也许这就是永恒的意义吧。 樊小纯的这本书不也是在给我们留下一些东西吗?她也希望在来去匆匆中可以有些永恒的念想啊。
来去匆匆和永恒让我们想到了死亡后的意义,相信樊小纯也想到了,仅接着,她就是关于死亡,关于爱的描述了:“如果没有死亡这件事,人类会变得很庸碌,人丢失了这种完成的紧迫感。”,“对死亡确切以后,想做更难的事,有更难的爱。”死亡是人类必须要面对的槛,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地。向死而生,只有明白了死亡的意义,才会真正体会生的意义。做该做的事,爱该爱的人,让一生无怨无悔。不要真的等到死亡来临时,才发现,该做的事未做,该爱的人未爱,但再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劝人奋进的警句,有的时候只会让一个平庸的人变成一个很努力的平庸的人。”樊小纯的这本书一样没有什么催人奋进的力量,但确有着让人反思的能力。阅读能带给我们思考,阅读就要去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能力,思考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思考决定出路,即使我们本来就是平庸的人,但思考也会让我们变成更努力的平庸的人。平庸也好,努力就好,就无怨无悔了。
《不必交谈的时刻》不必交谈,不必费神,就让我们沉浸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认真体悟另外一个灵魂的感悟。让樊小纯用她的文字给我们的世界美、爱和感悟。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二):在独处时候的人生思考
看这本书,真的不知道是要夸奖写书的人厉害还是要夸奖写序的人厉害。因为我反正即便是把这本书读两遍,也绝对写不出序言里那么通透的评价:年轻人、诗歌、顶峰、不再成为自己……太多的词,若不细细地去思考下,真的是跟不上的。
这本书中是作者的某几年的人生感悟的集合。“不必交谈的时刻”可以理解为她在独处时候的人生思考。每个小思考都有一个编号,有时候只是一句话,有时候是两句话,有的时候多一些一大段,最多也不过两三页。看似没有编排,像是打开了作者的一个随身笔记本。一个人对自己说的话。对自己说的那些关于人生她想明白的事情。除了这份真诚之外,我们还能在字里行间中,感慨作者的文采和活得通透。
人其实是由自己的过去组成的。你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喝过的水,看过的电影和书籍,遇到的人和事,一步步的组成了现在的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能力。你变成了你。
大可不必把这本书当成一个文学大家的珍品去细想细读,也没有必要去在每个小文章或者句子里去找修辞和隐喻,因为有的文字记录的想法实在简单朴实。可能那天看了个电影,让作者有了写剧本的想法这样的小事。你我皆如此,生活记录着动态的我们。这本书记录着作者动态的思想。也许我们也该试着去做一个记录自己的人,看看自己在不同时刻的所思所想。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这个世上,每一天某一刻所进行的思考。
再版封面,其实5年前作者出过一版,销量不错。全书并没有传递人生赢家的成功学,也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当然也许有,因为这本书是一个人的思想,是个万花筒,是一个人的大脑对花花世界的映射和总结。你我在读书的时候,可能会理解,可能会跟着作者一起思想遨游,可能会赞同作者的相法,也可能不会,可能我们在某些地方的性格和想法重叠。也可能我们彼此共鸣与感动。
我年轻那会儿,很不喜欢中年人,觉得油腻,年轻多好啊,拥有青春活力,一膀子力气。中年人似乎各个老气横秋,还动不动像社会妥协。直到有一天我也开始一点一点不再年轻,我才发现了中年人的智慧,享受上了中年人的富足。也开始经历中年人的思考。那是一项新的领域和任务,比年轻人更广阔了,更丰富了。所以我也找到了我的不必交谈的时刻。那一刻,我觉得内心平静,但头脑风暴。
最近看了《穷查理宝典》查理在书中说了一个多元思考模型。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有多学科的思维模型而不是只有一种或者2种。他自己因为饱读诗书。90岁高龄已经拥有了90多种思维模式。如果是之前的我一直还沉浸在专业精英的角度去看单一学科的人才。现在不了。作者其实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多学科人才,如果你看她的学历背景的话,不难想到,她的文字为了兼具了睿智和感性。读一本书其实就是在交一个朋友,在吸取别人的教训和人生经验。我们不能去体验全部的人生。但是我们应该面对我们自己的时候,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客观的,感性的,是对自己对他人有益处的。
这本书是有意思的,有聪明的,若是简短的一条,你可以直接复制发个朋友圈,会让人觉得是金句;若是多写了几页,你就会明白作者想说的来龙去脉。
我们的心其实一直在摇摆,在成长变化,说不出什么时候,我们自己就会蜕变和淘汰从前的观点。这大概也是读书最有意思的地方。
1987年生,同济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理论。此前在上海、纽约两地从事纪录片工作,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纪录片作品《严复》、《萧红》、《林风眠》、《The Other Eye》,出版书籍《纯》、《不必交谈的时刻》、《《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三):活在这个时代,但不要成为这个时代的造物
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借我变如不曾改变,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预知的险,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樊小纯《借我》
几年前,我遇到《琼美卡随想录》,便疯狂地阅读木心老师的作品,喜爱他一切的文字和诗歌,并也因开篇这首诗知道了樊小纯。
樊小纯,上海人,85后女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同时还是诗人、作家。《借我》一诗本是樊小纯写来纪念木心老师的一首小诗,一经发出被网友争相转载传阅,在网络上几经流传,因这首诗的风格很“木心”,在网上一度被误传为木心老师诗歌作品。我特别喜欢一位网友对这首诗中两句内容的解读:“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借来的是过去的时光碎⽚,我要改写添⾊的也不要太多,在某个记忆碎⽚的⾃⼰,能够想的更周全些,在另外的⼀个时间能够执拗的坚持。“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你⼀定还是从前的样⼦,我也会是那个故作悲怆的磊落的我,那个鲁莽⽽⼜对你温软的我,还会开那些故作的庄严玩笑,愿能这样陪你。《借我》一诗的广为传布,使得樊小纯在文艺青年中颇受推崇。还有一部分人了解樊小纯,是通过她的博客和微博。她的微博聚集了一批长期的固定的读者,他们喜欢看她分享的生活随笔、思辨的文字、摄影,以及一些影评、读书笔记等。
樊小纯春节假期,难得有大把时间用来阅读,我翻开了之前没有读完的《不必交谈的时刻》,这是一本特别的文学随笔集,文字简洁而有灵性,处处是生活真谛,已许久没有遇到这样一本某些时刻可以引起思想共舞的书了。它的内容并不时髦,是樊小纯观察记录生活的随感和思考。但它内容庞杂,包含了关于友谊、关于思想、关于日常、关于阅读、关于观影、关于当下、关于艺术、关于成长等诸多话题,涉及文学、哲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它十分耐读,因樊小纯的思索更平和、更凝重、更开阔,因其主线鲜明,即一个人如何逐渐完成自己的。樊小纯曾这样解读书名《不必交谈的时刻》:“在确认一些真正的交谈以后,余下的就是不必交谈的时刻了。我们都不要害怕沉寂。”
电影作品《我和我的同学们》《假装没感觉》的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彭小莲曾这样评价到:“(樊)小纯的写作有着非常80后的特征:敏感、跳跃、碎片,但她始终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努力体现自己的独立。”整本书通过一些短小的随笔构成,在阅读时偶尔会感到内容很跳跃,有时也有些晦涩难懂。在我阅读的时候,有不少短篇我需要反复阅读,我会将书盖在胸前去思考,很多时候越想越多、越想越广、想起过往自己的经历,时间也因此流逝,但并不会为此而感到虚无。
《不必交谈的时刻》这样的随笔散文集或许你会感到很难读,但它却值得读。这是文艺青年这样一个群体的自我呈现,是85后这一代人的自我观审。这个群体和这一代之内的人,能够以此对照自己的内心,而这个群体和这一代之外的人,能够借此来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又是怎么想的。蔡康永也说过,“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所以,偶尔读点难读的书,或者跳出自己认知领域的书,是好事。
樊小纯写道“当舞台的时间远大于台下的时间,他会把这一切默认成自己的生活。诚恳的观众是最亲的亲人。”在生活的条条框框地规则中,我们其实也像楚门一样活着,不过不自知而已。《不必交谈的时刻》是樊小纯无数生活中随感和思考碎片的集合,你会看到每一片都闪耀着光彩,但你想把它们像拼图一样拼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是徒劳的。生活大概又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华丽又深刻,简洁又丰富,只言片语中大概藏着一个世界,你很难琢磨透它。但不得不说,你在阅读时会被很多瞬间或被樊小纯女性细腻而敏感的心思打动。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在这个社交泛滥的年代,樊小纯沉着且一意孤行,思考、阅读和写作让樊小纯将生活秩序与内心秩序的重建,精神生活不这此而懈怠,将她从世俗的泥潭里超拔了出来,能去享受大把的独处时光,不被时间磨去棱角。这篇文章的标题选自她所欣赏并多次引用过的席勒的名言:“活在这个时代,但不要成为这个时代的造物。”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四):似乎,人类生来本就是一个自我矛盾的综合体……
我能交谈的已经足够多, 我要守住那些不必交谈的时刻。 樊小纯/《不必交谈的时刻》 她的文字是对立与反抗的,每一个语句都表现了不同的力量。在她的字字句句中有建设与拆毁,完整与废墟,清晰与隐蔽,亲密与遥远,以及分享交换与不必交谈的状态。在她的文字里,对立的状态充斥满了整个思想轮廓。 所以,《不必交谈的时刻》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一本随笔,书中的每一个字句读来都有“醍醐灌顶”的使命感。整本书由一句句单独陈列着的语句构成,这样排列的方式让读者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也可以任意停留在某一页。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读几页,或者翻来覆去地读也并无大碍。这本随笔散文集适合在任何场合中翻看,因为每一个章节字句都是独立的灵魂,并不相互影响作用。
书封文字有时候比人更生动,因为它预留了对人的想象。所以她的文字,或许就是她自己,是她那段时间里的生命生活的真实写照。 【01】谈论男性与女性的区别时她写到: “女人天生具有流逝的属性,男人则要通过失败和衰老去获得。也因此女性生命里的复杂性来的要早一些,不断重复着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流逝,加固,再形成以后剥落。女本柔弱,但是却天然地符合了某种规律。” 其实,人认识另一个人的方式很安静。认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男性与女性在生理构造上就有本质的区别。女性的流逝属性也可以理解为女人是水做的这个经典表达。女本柔软,但是女性做了妈妈却变的无坚不催。 所谓,为母则刚的道理不过如此。是啊,女性是柔弱的,但是她们一旦成为了妈妈她们就会倾尽全力的守护自己的孩子,保护孩子健康平安的长大。是啊,仔细想想哪怕再温柔如水的女性,哪怕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性,她们都无法逃脱这个普遍规律……
不一样的美【02】谈论社交问题时她这样写到: “多数社交都是值得去避免。我们并不会有那么幸运,一直遇到可说话的人。平庸的交流,尽管没有恶意,但实质上是负面的。” 在小纯的世界里,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交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身处这个世界很多社交关系我们从来不敢去打破,因为一旦打破了这层社交关系生怕陷入不同程度的诟病中去,同时那些难听的言论也会随之而来。
书封设计很别致为了不被那些没有营养的外界声音所困扰,我们不得不继续面对那些低质量的社交循环往复,从来没有思考过摆脱这些社交圈其实完全有可能获得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环境。其实,根本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们太怯懦了。 【03】在谈论自我时她说到: “样貌能说明许多事情——人的骄傲,人的虚弱,人的完成与未完成,人的展示与藏匿。视觉同时也是嗅觉。你理解人与理解自己,是同一条路。” 这句话看似拗口,却也最坦诚。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别人不会率先看到你身上穿的什么衣服,戴的包包是什么牌子,你的美甲是什么颜色,你的鞋子是不是潮牌。每一个人都会率先关注的是你的颜值,是你的脸。
书中插画其实,这很现实。《流金岁月》里朱锁锁什么都没有,她引以为傲的就只剩她的颜值和对她不离不弃的蒋南孙。所以,在工作面前她依靠她的颜值完成了一个质的转变,一步步从销售到总经理助理。而这条路对很多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很难跨越。所以,颜值究竟重不重要呢?其实重要,因为人类永远是视觉动物。 【04】思绪偶来,愿笔耕不缀。简单整理那些觉得不错的语句,与诸位共享。 1.什么是好的关系?你回想起来,这个关系里有几个好的时刻,就算是好的关系了。 2.碰巧看到一个老朋友一年前说的一句话。他彼时因为喜欢过的姑娘突然结婚而感慨。他写道:希望你到站了。我觉得写的很好。情深意重。 3.文字比面对面真实,因为就算是作假,也是有自我意识的,是可控的。 4.关系的对等与相互是罕见的。人根本不应该对此有所寄望。 5.一定有很多东西lost in translation,如果你对交流有所要求。
书中插画6.我们只有因为死亡和疾病才开始感到亲密。这是相同的理由 7.那句话很浅显:一个人的目的地,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新的观看方式。 8.And did you get what you wanted from this life,even so? I did. And what did you want? To call myself beloved, to feel myself beloved on the earth. Birdman 的片头,也是卡佛的墓志铭。 9.不要谈论终极问题。不在终极状态里的人,没有资格谈论这些。 10.时无英雄,竖字成名。不怪时代,不怪竖子。怪你以为的时代标尺,还有你的视线范围。 11.“是的,光明也会下跪,那是对着另一片光明” 12.大众文化代表的不是大众,而是一种意识形态。 13.人不需要活太多样子,你认真做一件事,会解释所有的事。 14.做一些事,不辜负自己的精神状态,不要太过积极,不要太过热情。自己知道自己该有的热情的尺度,要防止冷却后的恶心。 15.照片是时间停止的伪证,时间没有停止。时间被储存了,它因存在被压缩,经由观看被释放。 16.好的电影导演或者纪录片导演,也应是一个关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人。
插画呈现17.不要写情感,写发声。情感留给观众。 18.镜头入侵生活是一种剥削。 19.我喜欢每一个小时后,起字母的那个瞬间。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就像我们每一天尴尬又合理的某个突然。 20.媒体具有天然的暴力属性,它的暴力在与对界限的跨越,无论正面还是负面。 未来最大的暴力就是网络暴力。 阅读这本书你会收获一段重建生活秩序和内心秩序的旅程。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书本对面的她是一个独立美好的灵魂,阅读的时刻正是你们进行有趣对话的时间。 人生有太多太多不必交谈的时刻,我觉得这更像是作者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绝佳思考方式。在越发快速发展的时间长河里,在时代的洪流已经来不及分辨何去何从的慌乱里,也许,作者找到了一种最绝佳的自我笃定。所以,这本书是散文随笔,是治愈旅程,更是作者献给我们每一个人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