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5-03 20: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10篇

  《不必交谈的时刻》是一本由樊小纯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016-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一):感谢你让我渐渐没有选择

  最近,一直在读一本书,叫做《不必交谈的时刻》。

  书名来自于其中关于探讨友情和朋友的一段话:“好的关系,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给生命赋予一种原本不可见的形式。多数社交是值得去避免的。我们并不会有那么幸运,一直遇到可说话的人。平庸交流,尽管没有恶意,但实质上是负面的。我不觉得我需要过多的新朋友。我能交谈的已经足够多。我要守住那些不必交谈的时刻。”

  我觉得这是一本需要读一段便停下来的书,无法一口气读完。虽然都是短小精悍随笔,却承载着非常大的信息量和沉甸甸的所思所想。只有断断续续地读,给自己留一点呼吸思考空间,让这本书的内容与个人生活经验真正地相互观照。大跃进般地快速读完这本书,一次性摄入大量信息,其实并没有帮助,也必将遗憾失去理解可能

  当我读《不必交谈的时刻》,第一感觉这就是我“对号入座的时刻”。其中,关于友情生死以及生活点滴抽象思考,仿佛都说出了随着时间推移我心中渐渐且愈发明显感受到,却无法将其抽丝剥茧般地准确表述的想法

  “我想起一个朋友所说:什么是好的关系?你回想起来,这个关系里有几个好的时刻,就算是好的关系。”

  “更高一级的交流是开启彼此‘说’的愿望。要跳出交流与非交流的抉择,不直接,所以不落入速度形状。更简单地说,双重独白。如果一定要定义这个状态。”

  遇到一个一见倾心的人,逐渐展开的掏心掏肺,逐渐萌生的倾诉欲望,都并非只是简单的交流,更是不自觉地互相认同、互相浸染的共融。

  我最欣赏樊小纯的一点就是,她并不片面绝对地界定友情、爱情亲情,区分同性关系还是异性关系。对于真正的情感和关系的定义,对于至亲至爱的选择与相处,她的思考能够宽阔高远又不流于泛泛。

  “现代社会让每个人的朋友都太多了,但真正能观看你心脏搏动的太少。所有人都在和所有人喝茶吃饭,往往来来没有尽头。其实一辈子只能和几个人说一些真正的话,那些所谓的朋友,其实我们不懂。你不懂,也就是不认识。”

  “你回想起生命里遇到过的一个人,并且觉得知道这个人有教益,就是一段好际遇。想起这个状态的时候,就是我心底像水一般的时刻。这是我要的友情——两个模糊的人,相互确认这片模糊是一个清晰的形状,并维持自身。亲情倒是一件很激烈事情,因为这样的情感其实并没有什么宽容度,是不问缘由的应该。友情难一点,因为不像亲情一样几乎没有选择。而友情的道路,最好就是渐渐没有选择。”

  “人的精神只可能有一两位挚友,多了就不是了。其余的交往——铭记他人的帮助,有来有往,就是江湖义气。不要以为每个人会有太多朋友。真正的朋友,要有无数次的交谈,每个词语都是见证和确认。每次交谈都不可被任何人复制,这时候谈男女都俗,性别是消失的,在真正的友谊里。”

  除了情感关系,书中还谈了关于生活的内省,以及其他许多碎片式的内容。其实在这种零散的碎片之中,是有所对焦的有时我觉得似乎读懂了,又似乎没有读懂。她的语言冷静克制,理智到近乎淡漠。这就是个人文学情绪的代入,不必过份苛责,也不需要盲目效仿。就好比你可以热闹地活,也可以不温不火地活,亦可以以一张冷漠脸走四方,这都是随心随性自在选择。

  我喜欢樊小纯文字里流淌的这股有所保留的自持态度,以及与生活,与生活中往来过客保持的距离感。对于这本书的读者,阅读过程并不是一场促膝谈心,更近乎是一种书信往来的关系,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滞后和差距写作的时刻是孤独的,阅读的时刻也是孤立静止的,这是两种联系并不紧密却又遥相呼应心神默契美好状态。

  “许多人不知道如何自然地说话,他们在句子表现出欣快与激动,辅助以标点,辅助以儿童腔,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兴奋,只是为了显得合群。其实我也不知道好好说话指什么,或许也有人指摘我去除了过多的情绪,伪作镇定,显得寡淡。我宁愿显得寡淡,那些情绪终成荒诞,隔了一夜就变得可笑。就像所有人都谢幕了,可是那些句子还穿着戏服,画着大浓妆。它们被留下,晾在那里。有点像冷了的多油的饭菜。太热闹了,我们的生活。”

  是啊,太热闹了,我们的生活。

  我想,我稍能知道些“好好说话”的样子。与我的好友在一起,我曾感叹,感觉我们在一起交谈时,自己会不自觉地放低音量、放缓语速,发自内心想要温柔相待眼前人,心也变得更加温和柔软。不需要时刻盯着对方,却都知道彼此在全神贯注地聚焦于交谈的每时每刻一字一句。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射在彼此身上,能量关怀都是专注凝聚的。好好说话,不用掷地有声铿锵有力,不用过多的浮夸语气华丽的形容词副词堆叠,交谈的内容便能够以至诚又质朴的形式,直达心灵深处,唤起最纯良最美好的爱。

  感谢我的朋友,感谢让我渐渐没有选择,直到最后别无选择。我心中有多庆幸,有多想要好珍惜呵护怀抱了多少爱意与挂念,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学爱好者(ilikeliterature),分享好书电影、英美剧,以及断舍离、整理术、极简主义生活心得。]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二):你是你自己的目的,你是你自己的路(转载)

  文/蓝燕文

  认识她是从一位喜欢她的作者转发她的文字开始。知道有这么一位叫樊小纯的才女后,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她从前到今的作品。关注不久后看到她出新书消息,心里暗自窃喜。

  从本月预售的18号下单到27号拿到新书,28号看完第一遍,今天看完第二遍,这个过程就像长途跋涉成功登顶感受别于陆地风速一样让人酣畅淋漓。她经历丰富学识渊博见解独特不同于大多数挖掘他人的作品,她在碎片化的生活中挖掘自己,感知生活。对于学识尚浅的我来说,读她的文字常有咬文嚼字之感,阅读所感也略显浅薄

  但是,首次为了一本书花那么多时间心思记录,只是简单地想让更多人看到这部作品认识这位灵性女子。这部作品的封面、排版、色彩,是我至今见过最奇特有意思的纸质书籍设计风格独特优雅全书黑白相衬,甚至一节标题出现一句话,而这句话足以支撑起一版的空白格。一些插图和文字有相当部分没看懂,但好在我懂她表达东西

  “你是你自己的目的,你是你自己的路。你的每一个举动解释了其他所有举动。你要找到自己的消息。找到,并向消息走去。如此艰难,但这才算是活过。”

  做事精确到以分钟计算的我。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不必交谈的时刻显得尤为珍贵。书内很多内容直戳心窝,第一次没舍得在新书内用笔画下自己喜欢的文字,小心翼翼移动书脊,享受每一次翻篇的质感。于是在某个瞬间看到直入人心的文字选择那臭手机定格保存,记录难得的阅读时刻。

  交谈是奢侈的。

  懂你的人怎么会因为别人几句添油加醋而对你改观?早点认清自己的友谊界限未尝不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肩上所扛的重担也不会方希压榨你。

  “我不觉得我需要过多的新朋友。我能够交谈的邮件足够多。我要守住那些不必交谈的时刻。”

  与懂的人一起交谈,去享受不必交谈的时刻是我的乐趣,更是我的生活追求。但是,前提是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尊重每一位生命的来客,不以貌取人,不以权压人,不以异厌人。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三):借我(樊小纯手稿)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明白的蠢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

  可你说这是冬天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四):黑白两色的不必交谈的时刻

  我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一本书,自言自语说出了声“未必交谈的时刻…”

  立刻!身边的两个人异口同声回复我,“不必交谈的时刻”,“不”字加了大大的重音!

  好吧,我默默的承认,认真朋友们好习惯

  这几天朋友们一直在讨论这本书,大家众说纷纭

  “黑色的封皮有些高冷啊”,但把书一翻,里面内容自动呈现:你得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孤独的不合群者,或是抱团的庸众!

  也有说“书名起的真好!我们要守住那些不必交谈的时刻~”,此书也会默默的跟一句:许多人不知道如何自然的说话。他们在句子中表现出欣快与激动,辅助以儿童腔。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兴奋, 只是为了显得合群~

  还有人说“这书真适合心烦意乱时看,很快就能安静下来”,该书里面也会深沉的来上一句:创造力思维力是在困顿产生的,哪有什么顺风顺水。只有困顿之处,才有沉思和告别。

  我不得不说,这是本有内涵的书!

  就本人来看,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在于给自己忙碌工作和生活之外,寻找到一个独有的第三空间,让处于潜意识层的自我能够上升到意识层面

  翻开这本书,就好像自己已抽离了现有的俗常生活;读着书里的某句话,却发现作者早已将我们零散的思维归纳成句,我们绕开了崎岖山路,意外顺畅的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有的书是将过往知识咀嚼好了让你吃,管饱;但有的书则是指出了一个方向,你可以做选择,更自由

  这本书,总有一句话可以直击到你的心灵;总有一句话会带给你一瞬的沉思;也总会有一句话会让你认真反对,不会认同。

  但这些都没关系,这些文字让你思考了,并同时在这思考的对映中看到了更多的自己,而这种对自己的体察,不需要深度的剖析,也不需痛苦的挖掘,于安静、舒缓中自在获得,更是一种美好的体验

  看书之外,大体我们还会获得一些副产品,如,释放了一些压抑的自我!直面自己纠结的问题!让自己更有勇气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五):自省是另一种生长

  在微信上看完樊小纯新书的节选,第一次因为五句话,果断的选择了一本新书。并且,对作者一无所知

  好久未曾如此期待一本书。封面很酷,如同正要探索一部纪录片。花了半天看完,这感觉就像是大口大口吃完肉,有点消化不良,需要时间等待食物营养完全被吸收。

  樊小纯的文字让我想起两个人,安妮宝贝柴静。我把她们都归为零度的写作,将澎湃饱满感情降至冰点,客观、冷静、从容的揭露真实清冷深刻独立不盲从。看这样的文字,更多的收获是自省,直面内心的矛盾和真实。

  很高兴又认识了一位女作家,同时又惊讶于她的思辨能力。既有深陷其中的矛盾感,又有置身事外分寸感,文字里流淌着感性理性并存的智慧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写自省是另一种生长,简直就是写到心坎里。

  前不久还跟一位远方的朋友交谈,说到自己是个自省的人。他表示,生活中哪有那么多事情值得去自省。我哑口无言,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似乎从高中开始,身体里住着一个老灵魂闲暇时刻我需要跟他对话。如果不能与自己坦诚相待,那跟行尸走肉有何区别,我便不是我了。

  樊小纯写道:“我一直希望有一天,我能保持敬畏,同时无所畏惧。直到我连自己的脆弱坦诚相待,那脆弱也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也接受脆弱的力量——接受放弃,接受失去。与其说是破坏的力量,不如说是另一种生长。我开始珍惜我的敏感和健忘,我期待向这个世界投降。”

  忍不住多读几遍,各种症结全都被解开。目前而言,我无法正视自己的脆弱,很多时候自欺欺人,跟脆弱玩起了捉迷藏。其实,做到绝对的与自己坦诚相待,是需要更大的勇气。我也期待会有那么一天。

  我确信这本书会读三遍以上,那些碎片化的观点很值得反复玩味。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六):让时间时间,给语言语

  文/Arier

  我喜欢这种酷酷的味道,带有浓厚墨色的触感和黑白照片那最接近生活本来面目的视感。

  《不必交谈的时刻》,在樊小纯笔下,让交谈不再那么具有吵闹感,也许这本书不适合驯化一个人的能力,不会给你太多想要思考的东西,你只需要随便选择一个角落,捧着这本书:“让时间时间,给语言语言(节选自《不必交谈的时刻》95节点)”。

  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页页的翻看着,速度很慢,慢到吓到了我自己,每一页寥寥几句,我却停留些许分钟,脑海里闪烁着无数的想法,这特别像某个老朋友发来的简讯;像自己因为某些小事展开的碎碎念;像写给陌生人的忠告;像描绘身边任意一个场景;像只言片语拼凑的故事;像游记里的标注,但是,刚刚巧,这就是人生

  作者说:不要写情感,写发生。情感留给观众(节选自《不必交谈的时刻》143节点)。

  我突然意识到什么,才愕然发现,需要把大篇幅砍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只可惜,对于一个急切想表达情感的人来说,不煽情,又能做些什么呢?转念一想,我不是作者,我只是一个观众,《不必交谈的时刻》的观众,我静静地看着作者笔下的生活,情感是这本书给予我的财富,我要把这段情感表达出来,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不是吗?

  我大胆的猜测,大凡读了这本书的人,应该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名言警句》,更多的人甚至也想写上一两句自己的“名言”来,比如,我在读此书时候,也没闲着,想到什么就动笔写下什么,来两句尝尝鲜:

  1

  爱情来时,似雨如风,温柔细腻;爱情走时,像荨麻,像毒箭,痛苦凄迷。

  2

  假如相遇是亿万年前注定的契约,来此世上一遭,只希望留有更多的感谢,剩下的就是与你缓缓老去。

  3

  不知从何时起,我失去了决定一切决定的能力。你知道吗?

  4

  巷子里的狗又在石板凳下面趴着,偶尔有路人走过,警觉地抬起头,摇摇尾巴,继而又安然的趴下,脑袋贴在地上,直到那个人出现,在它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

  5

  我喜欢这本书,就这么简单。

  ……

  作者不是那种喜欢捕捉惊心动魄的、风光无限的自然摄影者,而是喜欢将故事留在胶片上,不是某一个人的特写,而是一张图上,谁都能看到不同的故事,不同风景的传达。越来越开放的网络时代,使得所以的一切都变得方便,同样也使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不胫而走。越来越虚拟的网络时代,如何能够严谨的生活,找到大千世界里的知音,方式越发困难。但有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书,“遇到喜欢同一本书的人,总比遇到喜欢同一件衣服的人来的更有默契感(节选自《不必交谈的时刻》128节点)。”书成为了寻找类聚之人的首选,同一种对文字的信仰和价值感,让陌生的我们,瞬间成为了知己,谁也不用说话,因为,我们都懂!

  除了我们不需要跟不认识的人,不想认识的人寒暄,不需要跟彼此都满心默契的人多嘴,不需要跟自己挑明所有的话,在不必要的交谈时刻,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已经展现在了面前,不交谈并非任何不谈。

  “如果不常阅读,也不是一个手艺人,那么荒芜就会上脸(节选自《不必交谈的时刻》128节点)。”

  我是很害怕读名人箴言的,因为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承认无知虽不丢人,但会让人害怕,浅薄的姿态会迫使我活在粗陋的世界里,越发的荒芜,果然是像“长了草”。作者觉得读书可以告别平庸,我觉得,至少内心会告别平庸,获得勇气。我们一面在与逃离平庸不断战斗,一片又试图放弃抵抗,现代的人,给这种心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自由!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七):必要的距离与不必要交谈的时刻

  “你得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孤独的不合群者,或是抱团的庸众。”

  ——樊小纯

  最初写作时不带什么目的性,不刻意追求技巧,只是真实记录当下的思绪与想法。发表时也不会为了迎合读者而修改内容。至始至终表达自己的思考,体现自我的独立。

  《不必交谈的时刻》内容大致被分为十一类,涉及对日常生活、文字影像、生死问题等诸多方面的思考。看似形式随意,实则却有着对生命最严苛的追问,是在黑暗中对光明的不断求索。这些文字的灵感有的来源于生活中的人和事,也有的源于对阅读、观影、观展的记录。在普通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画面和瞬间,被樊小纯的思考过滤之后,变成了富有哲思的句子与片段。

  人最难得的是始终对自己的思想有一种觉知,适当拉开与生活的距离,时不时俯视它们,却又巧妙地维持这个距离,不至于脱离。这个身份介于哲学家和普通人之间,通常是由诗人认领。樊小纯的字里行间有诗意,但她没有刻意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这些睿智、冷酷、克制的文字,以破碎、跳跃、疏离的方式呈现,常常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认同感。虽然不够优美、完整、系统,但却直指人心。

  她说:“或许有一天我会试试写诗。在经历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之后,这毕竟是一种出路。”但是她也说:“我不太读诗了,因为能写出比自身意象大的诗歌是很有限的。换句话说,比自身小的诗歌也不足看。”书中附赠的手写卡片,一面是黑白照片,另一面是她的文字。这些文字是没有题目的诗,没有旋律的词,是思想的跳动,也是成长的轨迹。最喜欢其中那首《借我》: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谈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

  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大概是这首写给木心的诗太好,而被很多人误会是木心本人的作品。樊小纯还是写了诗,而且写得很好,好到被贴上了名人佳作的标签。

  无论是哲学、还是物理,抑或文字、还是视觉。当你找到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就能用超然的态度看待普通的事物,洞察自身存在的意义,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活在这个时代,但不成为时代的造物。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独立音乐,独立电影,如果也有独立文字的话,大概就是樊晓纯《不必交谈的时刻》这样吧。不向大众乞求什么,刻意保持一些必要的距离,懂得感激不必交谈的时刻。

  :内容五颗星,但书的气味实在难忍。等味道散尽的时候,可以考虑把扣掉的一星添回来。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八):20161029

  剛剛看完那本《不必交談的時刻》,確實心儀這個女子很久了,趁著在劇組最後的虛假的空閒下囫圇地看完。看的很艱難。這本是一種沒有論證舉例過程的直達,依靠的是每個人多少共同的生活經驗。所以每一句都有點兒厲害,看完一頁得放下一會兒。

  生活的內容,閱讀、思考、寫作,做真正要做的事這麼重要的本來卻幾乎要被我拋掉了。

  我想這兩年我過得是太匆忙了,匆忙的過活卻沒有一點沉澱。香港的整個城市狀態、MFA的壓力把我淹沒,以前我提起這個時它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藉口,現在再提起來,是終於意識到這些年自我自覺的缺乏。

  人終歸要找到自己的節奏。必須有,而且按著自己的節奏走。

  物理上的移動一點都不重要,精神狀態在那裡,城市的變不會改變其中一點半分,真正改變人的是時間。

  餘下的日子我要理所應當地到達我想要到達的地方,不帶什麼勉強。這勉強意味著,不是費盡千辛萬苦的準備、不是付出超出自己經濟能力很多的成本、不是本該處於其他位置的時間或者人生,所以到達以後帶著各式各樣的混亂的節奏去補償。我不要那樣。

  大概是三年前的經歷嚇壞了自己,太怕再次墜落,處於絕境的日子成了十年井繩。總是先錯,再過,然後矯正。這句是樊說的。

  要矯正了。要先破除對未來的恐懼。對自己還沒有把握才會恐懼。這麼想來覺得香港的這三年是個不錯的鍛煉,這樣的高強度生活不一定以後不會有,但如果再次遇到不會這麼慌張了。知道得先立,再破。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九):写在不必交谈的时刻

  我爷爷去世四年了。

  奶奶从前总是与他吵架,开口即伤。 所以,每次去爷爷家吃饭,我总是不情愿的。

  爷爷年轻时走过枪林弹雨,命悬一线几多次。

  知道命从此矜贵了,对吃穿讲究,奶奶则对此并不在意。

  柴米油盐都能成为他们吵架的理由。偶尔来了兴致,会请儿女前来断官司。

  父辈们总是说,吵吧,还能吵几年。

  是的,没几年,爷爷被查出罹患癌症。是晚期。

  奶奶不吵了。她自己买菜,煮饭,浇花,喂鱼,逛公园。

  天气好的时候扶爷爷到下面坐一会儿。爷爷躺在花园的长椅上摇着他缠满胶布的蒲扇,奶奶在一旁看着他,听他讲从前的事情。爷爷讲着讲着,睡着了,奶奶怕他着凉,把从家里带的布兜盖在爷爷的肚子上。我见过几次,那神情就是母亲对着自己的孩子。

  一次偶然撞见奶奶独自坐在饭桌前,没有开灯,那是我见过她最孤独的时候。

  见我进来,奶奶慌忙抹了把脸,我看见了,是泪。

  没人说话了。奶奶说。

  我问她为什么从前总爱跟爷爷拌嘴。

  你爷爷不爱说话,我以为他不爱跟我说话,我就跟他吵,吵总能多说几句了吧。

  后来呢?

  后来你爷爷没力气说话,我着急,怕他要干什么我又不懂。可是啊,他不说话,用手一比划,我全懂了,那就不要说了吧。奶奶摸了摸无名指上的戒指,抿着嘴笑了,可眼睛里泪光还闪着。

  抹干了眼泪,奶奶端着热好的牛奶回到卧室。爷爷虚弱的睁不开眼睛,只是眉毛一挑,奶奶连忙轻轻拍着爷爷的手背,说了句,我知道。

  不必说了,我知道。

  去年夏天在彭薇姐姐画室聊天,才知道被我工整抄在日记本上的这首《借我》,是小纯写给木心先生的。

  之前零星看过小纯的一些文字,细思,发觉无法用一种可言说的美感去形容她表述上的天赋,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文字中最高级的美,同样不可说。

  小纯是早早悟道了宇宙中那些接近真理的部分。

  “对艺术家和诗人来说,如果他的灵魂是凝聚的,那么他的局限就一定也是他的伟大。按部就班的人拥有着某种巨大的自由。沉默的人早就把癫狂献给了别处。苦修难道不也是一种放纵吗?不像厄运的喜悦不足挂齿。”

  妄想以醉生梦死殉道的人未曾知道,艺术成长于格律,死亡于自由。

  艳光说小纯是完全不依靠女性任何特质就能够赢得智者尊重。现今女性写作者们,多多少少习惯用身体写作,言语之间是自怜自叹。现在想来,千般武器,竟不及小纯一双素手。不粘稠,但情深义重。

  从前常以为,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是神气的,但小纯练就的本事,是把自己彻底打散了,散在宇宙洪荒里。于是万物都是她的。

  木心先生常说,人不能辜负艺术对自己的教导。小纯做了,是乘愿再来人。谢谢小纯,以及那些不必交谈的时刻。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十):Keep silent

  人,大概都要活成一个作品,而非一件件相同的产品。

  人多,热闹,好像交流不会冷场,总有闹腾的、活跃氛围的人。可是,独处在那种氛围的我,却感觉神游了,静静地看着她们交流的表情,静静地听着她们的声音,静静地在我自己的思想里遨游。也许,我也像作者一般,越来越只享受4人以下的对话和静坐。因为,我觉得这种时候,大家是真的在聆听,而非敷衍,泛泛了事。

  这本书,是作者三年在纽约的随笔。

  1.有些看了秒懂,感觉就是懂了。就如P117:读多了劝人奋进的警句,有些时候,只会让一个平庸的人变成一个很努力的平庸人。看完有些想笑,人不就是这样子吗?偶尔灌下一大堆的心灵鸡汤,仍旧在平庸之路走着,因为喝了那么多鸡汤,却仍旧不思考,结果当然一样。

  还有一句话,P182:现代社会的意义就是使人有能力毫不相干。我们的感官都被过于短暂的相关碾压了。我们接受并释放部分愿意被透露的生活。怀旧不时髦了,如果我们并不以旧为旧。新的形式里,每个人与其余所有人都互为样品。我们是文明的样品。

  我太喜欢现代社会的意义就是使人有能力毫不相关。也许,断了,联系,可以,如此,简单。尽管,在,同一,城市,不想,见面,可以,永远,见不到。人与人,因为某些利益绝情起来,那才比语文老师教你写狠的一笔一划来的深刻。

  鲁迅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可能,大家都习惯于折中态度来处理事情,反倒给一些本来开始就简单的事情,绕了几个弯。说话也是如此。

  2.有些看了不懂,装仍旧不懂。于是,只能,多看,然后去思索,待到懂时,方能了解什么吧。

  有些是看了,突然想起的。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这本身就是骗人的。多疑不用在真正要疑之处,也是枉然。多疑用在不该疑之处,则是徒然。要疑该疑之事,这才是必然。

  我想,不必交谈的时刻,就让我们 keep silent吧!这样比较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必交谈的时刻》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