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是一本由[美]詹姆斯·里卡兹 / James Rickards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战争》精选点评:
●2019-1-11
●断断续续读完了,可能是因为基础不好,感觉比较晦涩。没有汇率战争精彩。
●美元是一条不归路,印证了很多判断。但遗憾作者对中国实在不了解
●这本书 被名字毁了。。。
●被名字毁了
●通货紧缩,量化宽松,特别提款权,货币战争演习,复杂系统,黄金,混乱,美元崩溃,美联储,交易。差不多了,就这几个关键词吧。
●复杂系统的知识与观点,太有趣了。
●专业性要求较高。
●“金融战简史”,作者观察视野比较广,纵横披靡古今中外,对美国金融决策的一些缺点也直言不讳,同时大量内容涉及中国的对外战略,娓娓道来,信息量足,值得一读,但有些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连篇累牍的财经分析令人头大,对不精通金融知识的读者来说最多看个热闹
●美国视角,无意中忽略了石油美元这一段,很真实
《货币战争》读后感(一):作为手段的货币
货币战争在国际上进行,但它往往由国内困境引发。 历史上,货币战争最常用的武器是货币贬值以增加本国出口,而这往往会引发贸易国的报复性措施,最终结果是大规模贸易中断、生产停滞、经济竞相逐底。二战前夕的法郎、英镑、美元等主要货币的贬值竞赛就是典型一例。 二战部分塑造了强大的美国,也部分促成了美元的强势地位。战后,美国企业用大为高估的美元收购欧洲公司的行为,引起了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不满,由于它们抛售美元兑换黄金使美国黄金大量外流,更由于越战造成的美国赤字增加和货币宽松,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奔溃30多年后,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整个世界再次笼罩在货币战争的阴影之下:太平洋两边是关于中美汇率的战争,背后是对就业机会的争夺,这一战争至今硝烟未散,贸易摩擦前途未卜;欧洲大陆的主权债务危机威胁道欧元的生存,欧元的持续存在给予了德国主导欧洲的机会,中国需要欧洲的出口市场及先进技术,美国担心疲软的欧元将削弱它相对于美元的价值并伤害到美国在中东、拉美和南亚市场的出口。因此,欧元最终挺了过来。 除了回顾货币战争的历史,詹姆斯·里卡兹批评了传统的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之所以错不是因为它本身采用了错误的变量,而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太难观察,太难控制。而凯恩斯主义中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的则被指责为特殊理论,同样也不是因为理论本身是错的,而是理论要求的前提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满足。 书中最后的四分之一,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在七八年前积累的简单经济学理论。不过提到的复杂性理论让我亲切,可能是因为那本一直在读却总也感觉get不到的《复杂武器系统试验理论与方法》吧!
《货币战争》读后感(二):一本关于现代战争不可多得的好书
《货币战争》读后感(三):美元的演化之路
书名《货币战争》,实际上作者写的是美元的演化之路。
全书论述美联储主导的美元,在历史上如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两次货币战争成为现在世界货币。作者同时悲观地预测,在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货币战争后,美元由于自身积重难返的问题,将无可避免地结束其作为一种世界货币的地位。
货币战争与美元霸权的建立
货币战争是应对更大宏观经济问题的最后手段一战前的世界是古典金本位主导下的世界。一战带来的巨大战争债务使过去的金本位秩序崩溃。一战后的1921-1936年间,为应对战争赔款及债务压力德国最先开启货币贬值的魔盒,法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随后相继跟进。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大战,造成大规模的贸易中断,失业率升高,财富缩水等问题,最终为世界带来了破坏力更大的二战。
1971年,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结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与美元正式脱钩,美国利用其超级大国的实力与日本和西欧重新谈判,各国实行与美元的浮动汇率,并接受了美元的贬值。
之后的美国开起了经济增长,美元强势回归的时期,大量的进口使美国对德国日本的赤字不断增加,为了需求出口保护和提升国内就业,美国再次向世界提出美元贬值的要求。这次的谈判,促成了广场协议,通过1967-1987年的一系列货币战争,美元正式成为具有霸权的世界货币。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货币僵局,美元的前途如何呢?本书作者的态度无疑是悲观的。
失灵的经济学理论
只要利润继续留在华尔街,就不会有人认真提问,更不用说给出答案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价值是它的致命缺点,如果货币崩溃,一切都跟着崩溃。而对于美元来说,其背后的经济理论基础,已经开始失灵。
首先是美联储。美联储的几项基本作用:维持美元购买力、充当最后借贷人、失业管控、银行监管及控制资产负债表等均已失灵。美国财政部制造了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并出售债券避免破产;而美联储通过疯狂印刷钞票购买这些债券,再通过向国库打白条的方式使用现金避免破产。作者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比喻成两个互相搀扶的醉汉,步履踉跄避免跌倒。
其次是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金融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这些模型中的理论让美国走上了大规模印钞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大政府支出刺激经济的道路,并且把产生的风险隐藏在经济模型的方程后变。正是这些失败的经济政策成为了货币战争的重要原因。
最后是华尔街和华盛顿的自私与贪婪,使得这一整套骗局理论能够一直持续,推动货币战争的进行。
复杂性与美元的未来
困难不在于具有新思想,而在于放弃旧思想本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复杂性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并指出金融系统及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正是美元作为货币风险的原因,避免崩溃的方法不是理想化的经济学模型,而是在对复杂系统理解后的金融系统精简和缩小机构规模。但是,日益扩大与集中的美国银行系统,无疑与解决问题的方向背道而驰,这种运作只会加速美元的崩溃。
作者最后对美元未来的前景作了展望,作者认为美元的演化之路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美元也无法持续。在这一次的货币战争之后,可能出现的替代美元的道路有四条:
1、多种储备货币,美元成为其中之一。——没有解决任何债务问题和赤字问题,因此最没有可能
2、特别提款权成为新的世界货币。——等于用一种新的全球货币替代各国纸币,同样有不确定风险。
3、回归金本位。——可能会提供稳定,但缺少理论影响力。
4、走向秩序混沌。——美元崩溃,也可能是更大文明崩溃的一部分。
作者对未来美元的演化方向整体的悲观的。因为社会和金融系统发生过多次崩溃,当很容易被人们忘记。在百年的货币战争中,后人哀之而不鉴的历史反复上演。
作者成书的时间是2011年,当时中美两国似乎还处于某些人鼓吹的G2,“中美夫妻关系”的“暧昧期”,经济危机的阴霾刚刚过去,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论调也未曾平息。九年之后的今天,中美贸易大战你来我往,战火从单纯的贸易延伸至科技、金融、地缘政治,乃至香港、台湾等诸多领域。货币战不再是先知的警告,而成为了我们每天要面对的新闻。刚刚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虽然给战争中的两国一丝喘息之机,但是战争的硝烟远没有结束。如何从美元的演化中汲取经验教训?未来的世界需要怎样的货币?这是读完本书后,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货币战争》读后感(四):真实的“货币战争”
一提到“货币战争”这个词,大家很容易就被宋鸿兵同名的那本书所影响,给人一种阴谋论的感觉。宋鸿兵那本书的名气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其热销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对现代世界,尤其是复杂的金融体系缺少认知的体现。在知识匮乏的地方,充斥着偏见、猜疑与阴谋。
《货币战争》英文版而这本《货币战争》,作为上海译文知名书系“译文纪实”系列中的一本,是一本非常好的国际货币体系普及读物。那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为什么要了解“国际货币体系”呢?俗话说,抬头看天,低头走路。又有长者有言在先,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那这个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转,就是所有关心经济的人的“天”,是国运,是历史的进程。我们口袋里的钱,和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息息相关的。以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如果我们再关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话,也都会有关系。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尽管有种种缺点和弱点,美元毕竟是货币、股票、债券和、衍生品和所有类型投资的支持中心。它是一个国家经济价值的储存,它的道德价值观在历史上是超群的,因而是世界的一座灯塔。美元的贬值必定会导致那些价值观和超群性的贬值。”
作者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三十余年,对20世纪资本市场的历史非常熟悉,经常在美国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本书的美国版出版是在2011年,差不多是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最火的时候,对未来的货币体系的发展做了逻辑推演。7年以后来看这本书,它的很多观点已经得到了验证,其独到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以及所涉猎的金融经济的知识,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作者将国际关系和货币金融相结合,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以及判断的逻辑。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作者参加的金融战争的演习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对3次货币战争的介绍,包括从2010年开始持续到现在的这次。第三部分则通过对经济学体系的修正,预判了未来的走向。最后一个部分是结论和后记。
之所以写这本书,源于作者对美元体系的忧虑。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实行了大规模救助计划,并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作者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信任危机,也是美元体系的信任危机。美元体系是人类世界抛弃金本位以后的制度探索,这一体系面临修正,IMF创建的SDR便是一种正在接受检验的方案。美元体系的巨大风险,事关美国的建国之本,也引起了美国国防安全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在讲述美国国防部组织的一次金融演习。书里并没有透露太多有关此次演习的具体策略,从专业的视角看参考有限。但书里有一句话很有警示意义——五角大楼准备用货币和资本市场而不是军舰和战机,发动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战争。
第二部分的论述非常精彩。“货币战争”(currency wars),按照作者的定义,是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货币,一个国家将其货币竞争性贬值,它是国际经济中最具破坏性且最令人恐惧的后果之一。每一次货币战争的核心都是一个悖论。货币战争是在国际上进行的,但它又是由国内的困境所驱使。它开始于内部增长不足,很难通过纯粹的内部手段来实现增长,于是,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成为制造增长引擎的最后手段。“将货币贬值作为增加出口的手段并不简单,它迟早会导致更高的投入成本、竞争货币贬值、关税、禁运和全球衰退”。历史早已经把剧本都写好了,为什么还有人执意要发动货币战争?作者写这本书是出于一种理性判断,但并不认同这种判断。
作者认为,20世纪有两次重大的货币战争。第一次是1921年~1936年,几乎跨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整个时期,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货币相继贬值。第二次是1967年~1987年,最终结束于两份全球性协议。
作为对第一次货币战争的介绍,作者首先回顾了全球化第一阶段的古典金本位时期、美联储的创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条约。一战以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负债累累,几乎没有一个债务国有能力还债。打仗欠债,大家都比较好理解。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在和平时期,各个国家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依然负债累累。真是一个疯狂的世界。债务问题会引发信用和贸易的整个机制问题。
书中也介绍了巴西的例子,都是鲜活的经验和教训。巴西和中国一样,在经历由贸易驱动的高速成长后,也面临通胀和升值的选择,最终在货币战中举了白旗。
然后是美元和欧元的冲突。作者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认为美元和欧元是同一艘船上的两名乘客。尽管有一些分歧,但核心利益是一致的。同时,作者指出,欧洲银行是全球金融体系中真正的薄弱环节,其本质原因是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
然后,作者指出了未来潜在的全球性危机,畅想了比货币战更危险的金融战。现在是作者认为的第二次全球化时期。第一次全球化出现在1880~1914年间。收音机、电话和轮船开辟了这个英镑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繁荣、创新、贸易扩大、金融一体化是这个时期的特征,最后终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轮全球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个美元主导的世界面临的潜在威胁是,俄罗斯的资源攻击、中国的货币攻击再加上伊朗对美国利益的军事攻击,将在一触即发的资本市场产生可以预测的灾难性结果。书中这一段的讨论非常精彩,作者擅于抓住主要矛盾,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国家的现状非常有帮助。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通过对经济学体系的修正,对货币体系的未来进行了预判。这一点值得所有经济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经济学面临范式转换。这个世界的危机,也是知识界的危机,是过去的经济学范式的危机。而支撑起过去经济学范式的支柱是美联储与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金融经济学。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逐一的批判。
美国联邦准备系统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中央银行和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其最重要的使命是维持美元的购买力。但从1913年至今,美元贬值了95%以上。所谓的“货币中性”,直接伤害了谨慎的储蓄者和靠养老金生活的美国人。在最需要发挥最后借贷人作用的情况下,美联储搞砸了两次。然后再降低失业率、监管银行、控制自有的资产负债表领域,美联储均未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货币主义的问题在于其变量太难控制,需要操控民众的预期,很容易产生公众信任危机。
凯恩斯主义的问题在于隐性成本太高,产出并不一定大于投入,长期不可持续。
金融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理论”和“风险正态分布”,均被小心翼翼的包装成时髦理论,并将风险隐藏,直至最终崩坏。
而作者认为行为经济学、复杂性理论重建了经济学大厦。边际收益弧线反映了文明的崛起、兴盛、衰落与毁灭。今日的精英们正在以税收、救市、抵押贷款欺诈等等劫掠着社会的金融资源,崩溃正在临近。作者建议,金融必须回复到其为产业服务的本色必须精简机构规模。而这,恰恰是中国正在做的。今年的去杠杆政策的初衷,就是通过对金融体系的纠偏,实现整个经济体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这一变化,也将会给中国人的职业选择带来深远的影响。
最后是结论部分。美元的演化之路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美元不可持续。假以时日,美元会成为多种储备货币之一,被特别提款权支配,因黄金而恢复活力,或是陷入混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