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岸纪事(上下)》是一本由夏商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6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岸纪事(上下)》精选点评:
●老浦东的故事,到我出生前戛然而止,也算一出时代挽歌吧
●“我以为写的是浦东的清明上河图,其实是一摞人生的流水账。”
●貌似纪事,其实津津乐道的,还是混乱的男女关系。《留东外史》的浦东版,浦东外史。
●3.5 确实不成大器,但没写成一本正经的历史述说已经已经挺意外,人物没太大文学价值可以讨论,不过当代作家至少要写成这样才算作家吧。
●《东岸纪事》我读过不止一次,把一本小说看两三遍对于急性子的我来说实属罕事。但如果我问你是否会反复看一部喜欢的电影?一定会有很多人会给出肯定的回答。看东岸纪事,就像看一出出跌宕起伏的剧情,每一次看,都感到被其中的文字以及人物的形象所吸引。我在浦东生活过十五年,恰巧对《东岸纪事》中几处故事发生所在地并不陌生,虽然城市飞速发展,今非昔比,但依然能够想象得出作者笔下的那些个时空里,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标题和作者的野心似乎都有点名不副实的大,其实也还是部一般性的地域性小说,唯一比较让人觉得可取的是结构上的尝试。
●真是不好意思,去年就请单位的书社买了,现在才想起来看。@夏商 文笔太赞,下笔干脆清爽,辛辣又不失幽默,故事一个点触发另一个点,连环铺开。每个人物都是小人物,但都不惜笔墨,形象跃然纸上。尤其喜欢里面一些用得极其精妙的动词和比喻。
●比《繁花》的地域感强,但不如《繁花》紧凑,虽然拉拉杂杂的人生流水账也蛮好看,但人物塑造内驱力多半重复归结为“性”,还是不免令人兴味索然。
●技巧很娴熟,切换视角、过度人物一点不突兀,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还包括在语言修辞上,南方方言的书面化和风格化尝试。一纸群像图,着墨都不少,能跳出来的却有限。女性的面目很肖似,男性似乎也只有两类,一类风流能人,一类闷包打进;如果当作特征人物写作,倒是可以接受的;但要是野心在群像图上,显然是不够的
●这本书还是去年看完的上册,搬家时候才找到下册,出门带在路上看完了,糙汉子的笔法,但是故事特别流畅,简直一气呵成,略洒点狗血,人物之间各种感情线处理的一点不突兀,尤其这么一本有点污的小说里偶尔出一句软软的小情话还是多让人心动的,看到评论里有人说这作者一定轧过姘头简直笑死了。
《东岸纪事(上下)》读后感(一):老浦东的身影
作为一个外来人口,从十年前到上海第一天开始,就在浦东租房,工作,随后买房,定居,成家。因此,一直对浦东开发前的风貌非常的好奇,读完此书有助于对老浦东的风土人情,地理变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故事情节也不错,值得推荐。
《东岸纪事(上下)》读后感(二):刀美香呢
刀美香去哪了?这真的不重要。重要的为什么是刀美香。看上册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乔乔是这部书主角,后来发现并不是,她只是穿起这幅宏伟蓝图的线索而已,主角是每一个人,包括刀美香。因为相比较于乔乔,她的生命更加散发着这个美妙的,混乱的,宏大的时代的完整的气息。所以她不见了。直到最后崴崴手里的那副绢化成尘土,我突然感觉,真的是一个时代结束了,这本书也结束了。那种感觉很奇怪,就好像自己在这本书里过了几十年,然后突然就醒了。阅读就是有这种力量吧。我不是上海人,可是却有儿时记忆的影子。好书。
《东岸纪事(上下)》读后感(三):那些快被遗忘的流水账
有一种感情叫怀旧,有一种愿望叫刨根问底。对于一个出生在八十年代末,经历了这个城市巨大变化的年青人,对于那些描述上一代人的作品总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亲切,或者缅怀,一如读完《东岸纪事》的感受。
儿时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住在现在嘉善路沈家浜弄堂里,小学和初中都在复兴中路上,还记得外头的嘉善路一直是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每天上学要穿过肮脏不堪的街道。有时候就听爷爷说起过这片地方的旧事,比如边上的陕西南路以前叫亚尔培路、永嘉路以前叫西爱咸斯路、复兴中路以前叫辣斐德路……还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东家长西家短,谁发财谁倒霉、谁爱吃生煎谁爱喝豆浆,常常让人兴致盎然。爷爷是个老裁缝,这类故事最多,却也少不了一些所谓的大事儿——城市的变迁、各种老克勒小开的轶事、身边所谓的成功人士发迹史、一些大事儿的影响……不过这方面似乎超过了那个年龄段的理解能力,使劲也想不起多少。从《东岸纪事》里,找到了那么一些影子,比如知青上山下乡的经历,我的两位姑姑说起过不少;开饭店买熟食的故事也听过一些,现在依然喜欢三姑的厨艺;那场著名的大雾引发的摆渡踩踏事件多少也知道;还有甲肝疫情的流行……当年上海滩的往事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每一个平凡的家庭,只是曾经年幼,被时光埋进了记忆深处而已。
关于浦东的印象似乎和表弟有关,当年他家住在浦东,靠近浦东大道,如今已是非常繁华。当年喜欢去的原因是这小子有大量的玩具,俩人一起玩打仗玩得不亦乐乎,当然此人至今还念念不忘我把他的六面兽变形金刚弄坏的事儿,偶尔提起并一脸无辜的表情。记得那时的浦东如此空旷,有些地方还有黄灿灿的油菜花,自然也忘不了过年放焰火时被烧坏的衣服……城市变得太快,那时候还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表弟也一直说起出行的交通不便,使得一年屈指可数的见面显得弥足珍贵。在忙碌的生活里,很多东西容易被忘记,于是怀旧需要一些引导和由头,比如看这部《东岸纪事》的小说。
小说是一个人读的,引发了一些探究的愿望,于是和父母聊开,沿着小说中的脉络又听了不少故事。父亲本是个挺健谈的人,于是说起亲历的国企岁月、环境变迁、人生变革,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有艰辛、有快乐、有无奈、有感动,听来还是津津有味的。或许这部小说的内容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把钥匙,能打开那段和我息息相关的曾经岁月,那段真实的历史往事。其实,能感动我们的,终究只是我们自己,一部关于这片土地的小说,能把这些陈年往事给翻出来,挺不容易的。
正如夏商在小说的开篇所言:我以为写的是浦东的清明上河图,其实是一摞人生的流水账。事实上,谁没有这么一摞账本呢?读别人的故事,回味自己的故事,再联系一下相关的那些故事,感触良多,仿佛时光穿越,抑或岁月停滞。能留下一声叹息,很好了!
《东岸纪事(上下)》读后感(四):东岸没有结局
这写的到底是上海浦东新区的旧事,我这外人看了就没上海人看得有共鸣和亲历感。
不过倒长了不少见识。不仅知道了原来浦西最初是比浦东更上海的,还学了不少骂人的土话。
书里的故事编得枝枝节节,一个接一个地铺开,经常因为书中人物对白中轻轻谈起的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的背景故事也被延展开了。 作者文笔利落松脆,丝毫不觉得拖泥带水,可是不是每位读者都对这些人感兴趣的,就比如我,这么一页页地看着感觉有点赘余。
可这是我很喜欢的那种用很质朴土气的句子拼凑成一个完整故事然后带给你清新扑面的画面感和无限留恋的行文风格。
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崴崴。有大哥风范,处事不惊雷厉风行却又为人低调不爱出风头。我想起了小说电影或电视里也经常有这样的角色出现,“怎么骂我可以,但就是不能碰我父母兄弟一根汗毛。”我之前酷爱的《海贼王》里的路飞也是如出一辙。崴崴好色,但不像那些油腔滑调的小流氓,直肠直肚地跟你说,约你就是想上你。一出场就把乔乔震住了,先前爱过的经历过的男人在她心里一下子就矮下去了,于是直至崴崴成婚前都心甘情愿地跟着崴崴。
事实上崴崴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也不算多,本就是低调不露声色的角色,台词也就更少了,可句句都是一针见血。老话说得好,钱要花在刀刃上。崴崴是口水和精力都花在刀刃上。平常深居简出又不问世事,可江湖上说起他都是谈虎色变。这才是大哥的风范。
乔乔在文中出现得最多这本书也几乎是以乔乔为线索穿插其中然后再铺展开的。女人对于女人就更有话说了。
一个美人坯子,从小心气高,有心眼,冰雪聪明又会看时事,考上了大学本是前程似锦,可偏偏中途出现了一个小螺蛳。我一直都觉得乔乔是被小螺蛳害的。没有小螺蛳,兴许乔乔会守身如玉,大学毕业,然后当个老师,嫁给一个正经人家,生养几个小囡,然后踏踏实实得过日子。兴许不会如后来那样轻而易举地成为万元户,可是,有个人作伴,儿女绕膝,不知自在风流多少。被小螺蛳迷奸后,乔乔变得不管不顾了,对小螺蛳的恨使她从从前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的妖娆女人。
乔乔这个女人太可怜了。周转在众多男人间的她看似风光厉害,她的幸福指数我看还不如她的大学同学任碧云。虽终日为生计奔波,可男人老实,小囡可爱,生活还算有滋有味。乔乔呢?与母亲反目,可谓六亲不认;唯一的好姐妹和自己前夫勾搭上了;搓麻将,嗑瓜子,终日无所事事。情人崴崴也正经结婚了,她还剩下什么?只有逐渐递增的岁数和一摞往年间爱恨交织的回忆。
女人,天生丽质就很难得了,再有点小心机,就了不得了。像乔乔这样的,早就应该放下过去种种,踏踏实实地跟一个爱自己的男人过日子。好端端一个女人在沸沸扬扬的江湖里拿自己身体四处交易,仇是报了,气也出了,最后受伤的不还是自己。何苦呢。
你以为打打杀杀激情四射这才叫青春?缓过来才清楚,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