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收音机》是一本由[日]伊藤正幸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一):生死之间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作者的文笔和故事架构配不上这么宏大的立意。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二):天堂收音机:大家好这里是想象电台
想象电台的DJ阿克原本是一位普通的音乐人原名芥川在一次意外中发现自己在树枝上,伴随之后能用自己的想法发出电波形成一个电台,这就是想象电台的形成。
收听想象电台的听众大部分都处于在困境或者状态不好的时候,有无依无靠的老人寄托哀思,有日复一日的上班族渴望改变,有抑郁症患者感受美好,也有在想象电台中寻找到自己想找的人。但愿永远有歌,能把心境道破。靠着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想播放的歌曲放出来,表达心境。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想象电台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不处于正常的世界,在临走的时候DJ阿克仍想听听妻子女儿的声音,又想听不到声音就是最好的消息。
一个DJ走了,但是会有千万个想象电台存在,这里是想象电台。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三):想穿越生死去拥抱你
整部《天堂收音机》里,最让我感动的不是dj阿克对老婆孩子的一片深情,也不是在鱼子色拉小姐平凡而动人的日常记录,而是一位年老体衰的女性听众在听到阿克的广播后,摇摇摆摆地晃着出门,表示,“我将一直坚持走下去,即使步履蹒跚,也要走到你那里去慰劳你。”莫名地觉得这句话很动人。
按照我的推测,这位年老的女性听众应该已经死去了。正是因为死去了,才能听到同为亡灵的dj阿克发出的广播。而当时dj阿克和这位女性听众可能还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了这个事实。但无论如何,这份情谊实在弥足珍贵。
dj阿克虽然是个话痨,但每当想象电台节目结束,他都处于一片静默之中。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深山的一棵杉树上仰面躺着,一动也不能动,手机也早就没电了,陪伴他的只有一只白色小鸟,而这只小鸟发出的鸣叫,又是那么痛彻心扉。在飘雪的深夜,他只能一遍遍地回想从前,悔恨自己的错误,想念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后在下一场节目开始的时候,又变成那个幽默可爱的dj阿克。
在这个电台节目活跃的人,难道不是因为孤独才抱团取暖的吗?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四):关于大地震,举重若轻的杰作。
在知乎上看地震的帖子,经常看到泪流满面。
我记得有一个楼主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他详细描述了2008年5月12日下午他的整个活动,吃了什么饭,干了什么,跟同学一起买了什么,甚至还在学唱周杰伦的《彩虹》……
但灾难就是这样突然发生,不管你之前的日子过得是多么安稳踏实。一切都变了。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为何《天堂收音机》的主角dj阿克死活不愿意接受自己已经死去的事实。太可怕了,这怎么可能呢?这怎么可能呢?他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正打算好好开始下半生的日子呢,怎么突然就地震了呢?怎么突然就和家人阴阳两隔了呢?
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亲人的离去,也许死去的人若还有感知,恐怕也是一样,无法接受死亡。
所以,热热闹闹地办起了电台节目,所以,他整天插科打诨,唠叨个不停。一方面是为了取悦观众,一方面恐怕也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再去想到底发生了什么。每当节目结束,他都会陷入深深的悲伤和空虚中去。
地震之后,人们的创伤,借由这个想象电台的节目,巧妙地传达出来了。阅读中,每次因为主角的幽默而微笑的下一秒,都是更加深重的叹息。感谢作者,用他举重若轻的能力,把一个太过于悲伤和沉重的故事尽量小心地呈献给我们。
这个世界还是温柔的人多。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五):关于志愿者活动,非常深刻的作品
我自己认为《天堂收音机》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文学作品。从它的这些奖项就可见一斑。关于生死,里面出现了很多警句。比如村上春树那句很有名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还有“难道我们不是必须要和死者手牵手才能一起前进吗”等等。
尤其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伊藤正幸对于志愿活动的思考。他思考得相当深入,这可能真的就是在从事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吧。我一直都觉得日本人非常善于思考人心,但没想到居然这么透彻。
在我们的印象中,志愿者似乎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受众群众对他们翘首以待,在志愿者的关怀下,经历了劫难的人们放声大哭。但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实在是太想当然、太天真也太自我了。
在经历了生死浩劫后,许多人都需要心理干预,如果这时志愿者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自以为是地进行安慰,只会让受灾的人们心里更加痛苦。而如果因为这样,志愿者就完全放弃自己的“救助”的立场,一味地去贴合受灾人的心理,似乎也不对。就像本书中,志愿者有几个说自己听到了死者的声音,身为领头人物的年轻人非常生气,指责他们这是自高自大,根本没有去体会受难者的心理。但这种指责,却又变成了另一种自大。
所以,从事志愿活动,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日本人早就想得比我们深多了。
我从中学到是四个字:敬畏生死。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六):没有感受到治愈的治愈小说
传说的治愈小说,读后没有觉得治愈,反而多了很多伤感以及对生的人的人性的思考。
如很多评价上说,本书以阿克胡言乱语开播的想象电台开端,电台的听众越来越多,听众们开始发来邮件诉说自己的故事和处境,阿克也开始诉说自己曾经做过的揪心的过往,对祖父父母妻儿的怀念。阿克和听众们逐渐发现他们身边的不寻常,并发现他们原来是由于大地震不幸罹难的灵魂。阿克的电台为这些灵魂驻足者带来安慰,他们互相倾诉。这里每天都有人离开又有新的人加入。小说最后阿克觉得自己逐渐消失,大哥和父亲也相继去向该去的地方,他开始惦记着没有来到这里活着的妻儿,想知道他们是否会怀念,或是会因为过往而怨恨。最终,终于听到妻儿的声音心满意足离开这里。而电台应该不会因为阿克的消逝而结束,因为这里永远不缺后继者。
小说中穿插了两段文字,一段是服务于地震的志愿者们的对话,个人感觉这里最能引发人性与生死的思考却因为这类问题本身的晦涩也让文字比较难以顺畅的吞咽。第二段是一对婚外情男女的对话,女子已经死去,男子还在,男子是之前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女子没有看懂是哪个,但是就是觉得应该是前文中的某一位。希望以后有大神看懂能够告知。他们的这段对话有思念,有回忆,有不甘,有爱情。很多情愫交杂,有些五味杂陈之感。
读完整书有些沉重。并不想去思考死了之后如何去回忆过往,只想更珍惜现在。因为不想有朝一日因为悔恨而在想象电台中忏悔或请求原谅,也不想怨恨或恐惧,更不想担心死后身边人是怨恨或是缅怀。总之,这书引发了我对于生的思考而非对于逝去者的缅怀。想要做的是如何活的更精彩更充实更无憾。
希望,有一日,我爱之人终身不悔爱我,生养我之人以我为傲,我生养之人人生熠熠生辉,知我者识我者无怨恨亦无误解。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七):神奇的一本书,但又很真实
充满幻想,也充满真实
《天堂收音机》取材自东日本大地震,这似乎是一个让人无法面对的题材。
地震给人带来强烈的空虚和幻灭,它昭示看似坚实的一切对有瞬间土崩瓦解的可能。天地失色,人间惨剧。从此许多人下落不明,许多人再也无法回归到踏踏实实的日常生活中去。
或许在目睹众多生命幻灭的时刻,作者伊藤正幸本人也产生了生命无常之类的幻灭感吧。
所以他写下了这部《天堂收音机》,用的却是非常虚幻的手法。
DJ阿克从头到尾就在树上没有动过,志愿者们也一直在救援车上一直没下来。整个故事没有任何实体的场景,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揣测: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到底是在讨论什么?
读了两遍,我才真切地理解了这个故事。
按照作者的说法,死去的人便可以听到同样死去的人的声音,而活着的人,如果很有灵性,或许也能隐隐约约的听到。至于死去的人如何听到活着的人的声音或者是和他们取得联系就不得而知了。而人在死去到灵魂飞往天堂之间,有一段时间是依然停留在世界上的,这段时间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阶段。
死人之间的联系似乎被设定为不仅仅可以传递声音,也可以传递文字。如此,那些无法出声的人也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跟DJ交流。同时,还有“多人转播系统”,相当于死人世界的聊天室吧,一群亡灵可以畅所欲言地交流。
虽然设定是这么天马行空,但所有的故事依然给我非常真实的感觉。像那位开车去买菜的大叔、阿克和他老爸大哥的交谈,以及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小女孩的日常生活。这个女孩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了她平凡的一天:如何起床,早上吃什么,怎么乘车,如何工作,下班玩什么。非常琐碎,但非常真实,简直就像活在我身边的一个可爱妹子。我有理由相信,其实作者本人身边应该就有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妹子,但地震毁了这一切。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下,更让我深感命运的无常和不公。
《天堂收音机》就是带着这样一种色彩,既虚幻,又充满真实,同地震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八):虚幻的故事,真实的人性
最近在读不少日本文学的书。有知名如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假如真有时光机》,也有相对不是那么知名的作品,如三浦紫苑的《编舟记》《月鱼》,石田衣良的《美丽的孩子》、伊藤正幸的《天堂收音机》。让我觉得最为惊喜的就是这部《天堂收音机》,看介绍也获得了不少重量奖项,也入围了日本最高的纯文学奖项“芥川奖”。一读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天堂收音机》这部小说的写法非常特别。首先,整个故事没有出现任何实体的场景,虽然是讲述地震和海啸的故事,但没有任何对灾难的直接描写,总的来说,只有两个虚拟的地点,一个是dj阿克出现的杉树树梢,一个是志愿者小队所在的开往东京的面包车。阿克的时间线是混乱的,他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都没有真实的时间,而听众打来的电话也是混乱的,他们可以早于播出时间,也可以晚于播出时间,总之,整个电台这一部分是没有真实世界的基准的。志愿者小队这里,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我们能推测出,主视角是一位名叫D的作家。包括后面,和死去的女友灵魂进行笔谈的“我”应该也是D先生。
本书篇幅不长,再加上这种虚幻的设定,恐怕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会不知所云。但其实作者在这些不长的篇幅里,写了相当多的故事,不只是主线dj阿克和听众的故事。志愿者小队里,佳美先生、阿浩、D先生和死去的女友、跨性别的智子等,都相当有故事,但我们可能只能靠只言片语来推测他们都发生了些什么。
我读了两遍,结合本书对自己的介绍,才总算摸清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得越深入,越感觉这本书讲述的故事非常真实,虽然是虚无缥缈的设定,却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人性。
主要的两个人物阿克、d先生其实都不算什么好人。从叙述中,我们能够发现,阿克,也就是芥川冬助,作为一个乐队经纪人,其实很不检点,挪用公款吃喝还算是小事情,他看中了女孩子就会让她加入乐队,然后带她出国玩,这样的事干过很多次。难怪会和老婆关系不好。d先生,和死去的前女友其实应该是出轨,起码这位前女友是有夫之妇。以至于他不能及时收到前女友的死讯,也不敢留下任何通话记录。
然后,这两位人物,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些污点,才显得更真实,他们面对灾难的想法,才更打动人心。dj阿克也许正是因为死亡的降临,才领悟到自己亲爱的老婆、害羞的儿子是多么宝贵,他一次次在节目中“假公济私”公开秀恩爱,呼唤老婆的名字才那么令人心痛。总是有这样的浪子,在最后关头才明白家人的重要性,这在我们日常里也很常见。d先生,难听点的说法就是个第三者,但跟已经死去的女友的笔谈,真的很令人触动。我们可以看出,D先生自从这位女友遇难后,便一直每天通过写东西来试图和“她”交流,这到底是思念过深产生的幻觉?还是灵异事件?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俩的一片深情却有绝非作伪。不由得让我再次感叹,人性确实就是这么复杂。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九):聆听逝者的声音,与逝者同行
地震,作为一种极富杀伤性的自然灾害,从古至今给人类造成的损害无可估量。
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将近7万人遇难,30余万人受伤,这种惨状无可比拟。而同样的惨痛,在2011年东日本再度上演,9级地震的发生让1万多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
伊藤正幸有感于此,以《天堂收音机》这部极富想象力的作品,想象着人死去之后所发出的声音,引导读者走入了一个逝者的电台世界。
从佛教的某些观点来看,执念是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当执着的时候就会有怨念,因此逝者的灵魂会因为执念的存在还停留在一个虚无的空间,唯有放下执着才会自在。这是《天堂收音机》环境设定的理论基础。
《天堂收音机》描写了DJ阿克建立了一个想象电台,通过讲述着自己的回忆,向听众传达着生命的信念,并在与听众的对话中,诉说着一个个简单而又感伤的故事。故事的最后,阿克找到了自己失散的妻子和孩子的消息,实现了个人的自我救赎。
开头乍一看,一开始会让人以为就是普通的电台与听众的日常闲聊,但耐心地往下读,才发现都是一些悲伤的故事。
酒店长廊找不到出路的君冢武雄,原来是地震中没有逃出酒店的人。
在海中浮沉漂流的不知名女士,其实早就溺死在了海水里。
甚至于有趣的电台DJ,都早已是挂在杉树上的死人。
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看似强大的人类在灾难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家园破碎、妻离子散、与亲人阴阳相隔,都是极其正常的事情。
地震让这些平凡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都有舍不得和放不下的人和事。简单的幸福,才是逝者在离世之时最怀念的东西吧,在一瞬间,自身所有的幸福都被剥离,逝者的伤痛可想而知。
想象电台的出现,就是给逝者表达对尘世最后留恋的机会,让他们能放下心中的执念,安然地离开世界。
学会聆听逝者的声音,理解逝者在灾难发生时的伤痛,是伊藤正幸尝试告诉读者的事情。
与此同时,作者想表达的,不单只是逝者对美好生命的留恋,还转达了一种生者对死者应有的态度。
“因为死去的人不在这个世界了,所以应该马上忘记他们并开始自己的人生,这说得一点没错。如果没完没了地牵绊着,那活下来的人的时间也都被夺走了。可是,真的只有这样一条路是正确的吗?难道不应该是再多花些时间去倾听死者的声音,去悲伤、去追悼死者,同时和死去的人一起一点点向前行进吗?”存活下来的生者对于死者的态度,一味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可取,但彻底放下也不合适,要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度,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命题。
是要完全为自己而活,还是尽力让死者的精神生命在自己身上为之延续下去,在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点,恐怕并不容易实现。
也许用《当呼吸化为空气》的这句话来阐释更为准确。“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天堂收音机》读后感(十):生死之间的孤独之歌
日本作家伊藤正幸的小说《天堂收音机》,聚焦于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以遇难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场旷世灾难,带着对人生未竟之事的遗憾和对生命的爱与尊重,深深触痛读者。 这部小说真正精彩的是故事结构,整部小说分为五章,两个时空。 第一三五章以芥川冬助主持的“想象电台”为故事线索,描述了大地震中遇难者的众生相。这部分相当于“戏中戏”,其实是S君的创作文本,也就是“创作时空”,借鉴了佛教“中阴身”的概念和视角。 第二章以S君从福岛回到东京的车上,大家的争论为主线,探讨了志愿者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受灾群众,包括生者和死者。这部分具有很深的思考性。第四章以S君回到东京后和已经去世的女友的对话为主线,表达了S君对女友的深切思念。这两章相当于“现实时空”。 真正的故事应该是这样:东日本大地震以后,S君和几个志愿者去宫城县和福岛县支援灾区。在这两个地方,S君都听到了有人挂在树上的传说,不管这两个人是不是一个人,S君作为一个作家,开始想象这个人在面对灾难去世时的境况和心情,并萌发了创作欲望。所以在福岛回东京的路上,S君引发了同伴之间关于如何面对灾民心态的讨论。S君想象那个挂在树上的人会以广播的形式向世界表达他的不甘和遗憾,但是他无法听到。摄影师佳美和木村宙太却以广岛原子弹爆炸和东京大空袭为例,表示他们都听到了未知的声音,而队长阿直对他们的说法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仅仅是他们一厢情愿地在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在大家争论的时候,司机阿浩却听到汽车广播中传来了未知的声音。回到东京后,S君和女友开始了对话。女友在大地震之前的半年死于一场事故。女友生前是有夫之妇,丈夫就是S君的一个朋友,也就是说S君和女友其实是婚外恋。女友去世后,S君为了表达对女友的思念,发明了一种和女友沟通的办法,就是写邮件。S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成邮件发给女友,然后再代替女友给自己写回信,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聊天。这是多么深切的寂寞和思念?在和女友聊天过后,S君创作出了以芥川冬助为主角的故事,也就是《想象电台》的故事,借由此部想象作品,S君表达了对大地震中丧生者的缅怀,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拯救,从女友丧生的悲痛中走出来,积极面对人生的无常。 这部小说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创作时空”和“现实时空”的双重设计,这两个时空表面上泾渭分明,实际上却是有所交融,藕断丝连。完成这一功能最重要的设计就是那只鸟。那只鸟作为女友的化身,自由出入于这两重空间。 比如说在芥川冬助的故事中,他身旁的树枝上就停着一只鸟。他别出心裁的推出了“听不到想象电台的人是这样的人”的板块,还创作了小说的开头部分:“那件事在电话中听老公的朋友说了好几次了。我和他背着老公在外面见面已经好几年了。无法见面的时候也经常会打电话简短的聊几句。而且,一定会删除聊天记录。那之后,我总是做同一个梦。树上有一个仰面朝天的人,周围是白色的雾霭。我化作一只黑白相间的小鸟落在这个一动不动的男子身边。可是作为小鸟的我却听不到他说话的声音。我只能听到远处海浪的声音。”这段话其实是以S君女友的视角写就的,“那件事”指的就是S君告诉她的“树上挂着人”这件事。 而在现实时空中S君和女友的大段对话中,女友也做了这样的梦,化作一只小鸟停在树上人的旁边。她和S君不断解读那个人的感受,却都听不到他的声音。接着在创作时空中,那只鸟对着树上人叫了几声,芥川冬助说:“那叫声真是透明又空虚,简直令人心酸。这一声叫声包含了所有的含义,和我的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们安静地身处于那持久的余韵当中。”最后那只鸟振翅远去,既代表芥川冬助的最终离去,也代表着女友在S君心中的死亡,S君完成了自我拯救,能够坦然面对女友不在的事实了。 此外两个时空之间还有一个联系,就是鲍勃.马利的《救赎之歌》,在现实时空中,S君和女友说:“有一首歌我是一定要点的,我要把它送给那个树上人。那就是鲍勃.马利的《救赎之歌》。”而在创作时空中,芥川冬助最后和大家告别时说到:“值得信赖的各位听众朋友,在这里为你们送上最后一曲。这是由想象名为S先生的听众朋友点播的鲍勃.马利的《救赎之歌》,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至此两个时空完美交融。 除了小说中的两个时空,还有小说之外的时空。 小说作者伊藤正幸,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因为后来转向了音乐和影视领域,所以很少写作。他之所以重新执笔,是因为2011年的“311东日本大地震”,震级高达9.0,并引发了地震、海啸与核泄漏。伊藤正幸去灾区做志愿者期间,见到了种种惨烈的情景,听到了种种撕心裂肺的哀嚎,据说他听到了一些“死者的声音”。从灾区回来,伊藤正幸决定再次执笔,于是就有了这部《天堂收音机》。 不知道伊藤正幸的脚背上是否有三个小星星的痣?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