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罗斯马尼》是一部由格奥尔基·申格拉亚执导,Avtandil Varazi / Dodo Abashidze / Zurab Kapianidz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罗斯马尼》影评(一):艺术家的一生
很喜欢这部味道独特的味道 —————— 他说:“兄弟们,要不这么着,我们在市中心建一座木头大房子,这样谁都近,我们买个茶饮,然后坐在一起,喝喝茶,谈谈艺术。” 这是他的梦想。 不被认可的孤独人生。 但其实他活的挺美的。 “他是一个画家,所以他说,我不能戴镣铐。” 所以他过完了孤独,但自由自在的一生,尽管并不感到幸福。 看网上的评论,说他是死于贫困。 他就是不愿顺应命运这条缤纷的河流,所以把自己折腾的半死,卡死在了生活的喉咙中。 这是悲剧吗?这就是人生吧。 他怕默默无闻的过完一生,可“画画这东西,你懂什么…”
《皮罗斯马尼》影评(二):尼科洛……
当发现自己与世人格格不入,是改变自己还是恪守性情?
尼科洛一生都为此彷徨,他渴望有知己,想得到世人的认可,可又畏惧被诋毁损害。
他可以拒绝卖给皇室厨子蜂蜜,把店里所有的食材分给乞者和穷人;他的心软,不能忍受孩子哭泣而不愿结婚。这个理想而单纯到不会生活的人,自然在世上饱受欺辱。
最后,人们把这位将自由视若生命的画家关在暗房里,逼他为复活家作画,他画完后摆手离去,像极了《月亮和六便士》里斯特里克兰德(高更)临终前留在破屋墙壁上画作,却又叮嘱妻子要将其付之一炬。
难道这些艺术天才的本性皆为悲观?他们永远也学不会怎样照顾自己。
《皮罗斯马尼》影评(三):格鲁吉亚的光
小王子会掉在这个星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皮罗斯马尼不过是掉在了百年前的格鲁吉亚。
他无师自通,没有颜料,就用刷墙的油漆。用了最好弄的黑色布景,奇怪,那也恰好是格鲁吉亚的颜色。黑衣黑帽的男人们,黑裙的女人们,灰黑的城市,封闭的观念。皮罗斯马尼是这个国家的光,天才的光就算在怎样的黑色下都不会熄灭。但是,终其一生困于黑暗蒙昧中的光太痛苦了,即使他活得挺美。
他如果委曲求全一点,当然可以活得更好。他可以不必那么纯粹,那么随意,那么坚持自我。他可以不必爱得那么飞蛾扑火。他可以,像他们一样。
不行,他说,我是画家。
他的画,用色那么明烈,想象那么大胆,但感觉又是那么孤独。
他是格鲁吉亚的光。
《皮罗斯马尼》影评(四):格鲁吉亚的天才
第一部格鲁吉亚电影。是关于绘画的电影中绝对无法忽视的一部,也是甚少人所知的一部。比我目前所看到关于其他画家的影片都更要出色。
影片关于一位农户出身,终身朴素,不停作画的天才画家皮罗斯马尼的一生。苏联导演格奥尔基·申格拉亚在影片里模仿皮罗斯马尼的绘画构图,构图、用色尤其是用光都十分讲究,让观众愉悦之余,美术感受上大有裨益。而导演独特的叙事风格,不煽情,不刻意,自然可爱,不动声色,也令人印象深刻。
皮罗斯马尼自学成才,对绘画有强烈的直觉,他虽在当时就被人发现,又由于他离经叛道的个人画法而被公众迅速抛弃,因此他始终保持着个人的独特风格。
他终身未婚,不愿受到任何束缚的他也没有固定工作,只以为当地酒馆作画换取微薄的报酬维持生活。他曾迷上一名女演员,于是他卖掉房产、画幅,用得来的全部钱买来鲜花无数,铺满整个广场,这件事被诗人沃兹涅先斯基写成诗歌《一万朵玫瑰》。
《皮罗斯马尼》影评(五):一般化
“人这一辈子就像驴尾巴一样短,不管有钱没钱,你应该赶快娶一个纯良的老婆,”皮罗斯马尼的姐姐这么告诫他。
当时他还是位小酒馆画画的小画家。
这部电影完全按照帕拉加诺夫的幻灯片电影风格拍摄。选择爱情故事,也很像。
在格鲁吉亚,人们常常为了真理,为了荣誉,为人类而干杯。
那在街上缓缓移动的牛车,如同回到了六朝时代,那用白桦木拼起来的小木屋,泛着时代的年轮。每一个小酒馆都有放眼的地方,那就是皮罗斯马尼的画作。
他在第比利斯的许多小酒馆,小饭馆和酒窖做画,在他们的墙壁上,我们能看到打猎、庆典、卡赫季雅,以及格鲁吉亚的历史,塔玛拉女王,他们的墓也是画家特别想去的。格奥尔基萨拉卡泽塔,鲁斯塔维利。最为擅长画动物鸟类,长颈鹿,狮子,小鹿,他非常多样化。
说句实在话,这部电影是二战之前就存在的乌克兰诗意电影的末流:画面是死板的,叙事是木讷的。
《皮罗斯马尼》影评(六):一些台词摘抄
10'31'' 不过日子啊,就像是浪里开破船。 风往哪里吹,你就往哪儿飘。 40'27'' -给我画画吧。 -我不能戴镣铐。 45'32" -尼科洛,在想什么呢? -我这一辈子能分到多少酒。我是慢慢喝,长 久煎熬;还是一口气喝了,早点结束拉倒? 怎样才好,我不知道。 -喝吧,尼科洛,别多想。我们的生活是条缤 纷的河流,你得和它步调一致,无论上山还 是下山。否则你就得被它折腾。 -这我全懂。可我还是做不到和别人一样。 我卡在这该死的生活的喉咙里了。 它又不把我吞下去,也不想把我吐出来。 53'05'' 我说啊,我们去找塔玛拉女王和绍塔的墓吧? 就算能看一眼他们的墓,看一眼那太阳永不落的山谷也好。让我们为这些很神圣的名字再干一杯。现在我不想死了,想在这不落的太阳下活着。有人知道我的画了,我的名字不会从历史里平白无故地消失了。 55'57" 要不这么着:我们在市中心造一座木头大房子,买个茶炊。坐在一起喝喝茶、谈谈艺术。 67'03" 过去我怎么耕土、播种,将来也这么继续。 我画的都是向我呈现的。圣乔治拿着鞭子站在我头上,对我说:画,尼科洛,画!
《皮罗斯马尼》影评(七):I don’t want to die now. I want to live under the sun.
画面不管整体和细节都美:花的位置、机器的角度、画的摆设、被风吹动的窗帘、人走出门框、逐渐推进的镜头(感觉!)、孩子的眼神!!(并且切入的这个画面一点都不突兀)/故事读完突然出现的画/修女的神情像出现在画中一样/节奏也像画一样(离开的步伐)/修女什么也没说,但回头有情绪的传递/另一个屋子的场面调度也好美,挂毯好美/人站立起来但被枝叶挡住了也好美/背面的镜头突然转到人物正面也好美,并且构图也美(腰部以上)/光打得也好美(眼部的阴影+低眉)/远观时人物的造型和站位也美(被突然出现的红衣服美到)(是因为突然出现的与环境反差的美?)/背面也好美,原来突然转背面镜头并不突兀啊。人物远景,马和马走过的痕迹构成的线条都美。颜色也协调:绿树、红衣、沙漠/他们在船上,站位美,他们直视镜头/如果拍山+马车,高一点的镜头会好看吧/马停的地方,与房子和树构成的画面美!/两个人看画的构图/脚步声搭配两个人转头的节奏/墙的条纹颜色和门的蓝色也配/眼睛一直保持注视插进来的情节就不突兀/天色刚晚,房子和树,前景草坪,灯的球星光量,这栋房子的一间是亮着灯的/天啊太美了,人物的位置和人物的姿态搭配墙的颜色(粉紫)和墙上的画,光,部分画在阴影里/手中的灯逐渐把这幅画照亮,但是是一束斜着的光量照着这幅画!/人看画的位置也美,从背影看得出专注/切入角落里余光中的两个陌生人看着他们,然后又不看,干自己的事去了/他们一幅一幅的看,一个人一个人的走,镜头随着他们动/光里的女人在思考着什么,没有看任何人/手中拿着桃和壶走路怎么也这么美啊!服饰、胡子、眉毛的弧度、步伐都美!/插入了画,原来画中的牛来源于这里/固定镜头,上楼梯,构图美/男人抱女孩的姿势,妇女低头的姿势在画面中的位置都刚刚好/妇女走后留下的构图上的空白页美/构图:门框中刚回家的人,镜子前的妇女,侧面godfather抱着goddaughter/即使之后他们都动了起来也能平衡整个画面/关于godfather和goddaughter原来还有其他好看的构图/镜头摇镜头拉远的都恰到好处/男人坐下,女人刚好入画,这也是保持了构图的平衡吧/突然地两个男人的近景,白色的背景和桌布好看/两幅画依靠门的摆放,左边站着的男人/两人的对话分别切的是两人的近景镜头,很有趣/有点微俯的拍门,门中有人as usual/原来有时候从背后拍和从前面拍一样美/画面中人物皮肤偏白,和背景映衬/微俯拍的门中走过的行人和托货物的驴/微俯的室外镜头:房屋、人、牛车、土地、远山/三个女人坐在前面,中间的女人低着头,四个女人坐在后面当背景。美如画/整个文化差异都很吸引人:地上的四脚朝天猪,桌子上的餐具,人们的服饰/构图的平衡:两个演奏的胖女人旁边分散的三个孩子/跳舞的姿态:低着头害羞/服装真的非常有意思/有意思:静静的走过栏杆,掏出婚礼。开始没人察觉,后来集体静止,只有他的脚步声/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有几个突然切近的人物中景很好看/哈哈突然切到只剩他自己卖菜的镜头/一个远景:画家向左走,买画的人向右走/买画的人出画了,画家自己向远走/光、沉思的两个人、转动的镜头/他瞅他,他不知道瞅谁,他在思考/这个构图好看:饭店里的砖地占半个画幅/别人有人在看表演有人没有,而他看表演的眼神专注/别人鼓掌了,他没鼓/酒馆里蓝色的墙真好看/透过窗户拍外面的争执,前景是蓝色的墙和看客/生气的动作像舞动一样,配合着镜头在街角处的转弯/腰以上的人物特写怎么这么好看/微俯拍小酒馆的客人们/地面占半画幅真好看/男孩一直跑,镜头跟的很恰当,最后保持了构图的平衡:吹笛子的人,牛群,男孩/美!!!!!男孩看了一会儿,又继续跑(这样说故事,或者根本没说故事,说的是感觉。美和美撞上了,又错开了)/孩子跑到一个房子前,狗、孩子、牛,音乐戛然而止。房子里出来了两个人/孩子变成画家???/微俯拍真好看/镜头随着人物动,镜头离人物越来越近,直到半身人像,又越来越远/胸部以上拍神情/拍封闭房间的人,人在角落/其实这部电影对报纸批判部分的处理很有意思:三个朋友坐在街边告诉他,他拿起报纸说他不得不画,最后他带走了他的画/画家走着,周遭很破旧,他也很破旧,但他至少不止破旧/他在门外迟疑,他从窗外往里望/突然“Brothers, we forget about Niko”,接着音乐停/画家在监狱里和影子融为一体,在墙边站着。画在一个离他很远的角落/人来了,他走了,他好像一直很脆弱/背后拍人给人沧桑感,镜头语言:镜头开始时随着画家动的,然后镜头不动了。就像站在门口的三个人一样/感觉人物性格表达得还挺饱满的
《皮罗斯马尼》影评(八):FIFF5丨DAY7《皮罗斯马尼》孤独的艺术是抛弃整个世界
第5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皮罗斯马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画家们沦落潦倒的孤独评价了!夕颜:
将绘画艺术投射于影像,视觉上是独一无二的,内核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果树:
既实验又合理,绘画映照到电影上的绝佳结合。
马赛克:
精巧的构图、布光和色彩极力复刻Pirosmani的原始主义画作,绝美的影像下暗合一种melancholy modesty,但相比临摹我更欣赏对于电影语言独特表达维度的探索 (cf. 帕拉杰诺夫)。
曲有误:
出色的视听,氛围比看过的同类其他作品更能让人沉浸,让人共情,挑刺的就是叙事了
费了木:
静态构图、用光、色彩是真好,充分调动了视觉的力量。
墨夜轩:
是他选择抛弃了整个世界。
汤达人:
比《至爱·梵高》好了100个《永恒之门》,美术风格很突出,即使台词稀少,观众还是能够很好沉浸在尼罗斯的绘画世界,就孤独这一主题,比梵高表现来的猛烈得多。
我们敏熙:
太沉迷于“临摹”了,叙事上却“轻于鸿毛”,空荡荡的一生。
Outisss:
强烈的艺术风格,每一帧都美到极致,孤独感冲破屏幕
“你在干吗?”“我在等死。”
法罗岛岛主:
电影每一帧都可截图成一副油画,视听效果很好,透着无法言喻的高雅气息。
KIDult226:
真正的视觉艺术。能够通过视觉去一窥艺术的深处,仅仅是能带来这种体验就已经足够了。
大大大大大白猫:
看的时候莫名觉得和《斯通纳》有共通之处,这一点待日后细细思考。绘画是静态影像,但是绘画在这部影片里和影片很好地形成了勾连,而人物孤独外表下内心情感的迸发也是通过绘画来间接完成,这一点比和梵高有关的一系列传记片好了无数倍。艺术家传记对于绘画的不应该是简单的画作陈列,画作应该是有灵魂的,绘画者创作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往往在电影里难以表达,最终会显得空洞乏味,这是《永恒之门》、《至爱梵高》最大的问题)不得不说电影所尽力塑造的孤独、疏离让观众感同身受,但是这种孤独疏离并没有让观众被隔绝在影像之外,这一点做得极棒。而看完后除了和《斯通纳》联系起来以外还有一个小问题:对于从事艺术的人,孤独是否是他们的宿命?这一点真的值得好好思考。
水桥刻酒:
世上的孤独者从来就不占少数,说到这样的画家,你想到的肯定是梵高。但是你知不知道前苏联还有这样一位鲜为人知的落寞艺术家呢?
他对自己极尽简单,拒绝结婚生子,却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杂货铺里的食物全部送给可怜人,豪爽地要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画家喝酒。他的同伴很少,仅有的那几个最后也因为各种原因离他而去,陪伴他的只有他的画,他引以为傲的画为他带来了名声,可是最后也毁灭了他。因为他人的不理解和他自己的执着,他在苍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只能绝望地等待死亡。
男主角作为新演员,却把这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演得恰到其分,富有血肉的形象在我们面前立了起来。我们应该知道的是,有些人的孤独,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平静,我们不应该,也更没有权力去干涉他人的思想。
#FIFF5#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皮罗斯马尼》影评(九):先声明:我对画作没有鉴赏能力
我对画的评价只有三个标准:1)这啥? 2)挺好看的 3) 卧槽!牛逼!
镜头右上角脏了
镜头右上角脏了鲜艳的红领巾
撤掉红领巾(毁约)
其他画家嘲笑男主不会画画——男主的两个朋友的目光不在男主身上,一个眼神中带着鄙夷
卖火柴的小女孩——男主从窗户外往里面看,浮现的是自己如果结婚后的生活,也可能暗示男主快 死了
最后是我本片最喜欢的画面
——你在这儿干嘛?
——等死。
等死。《皮罗斯马尼》影评(十):皮罗斯马尼和一百万朵玫瑰
《百万束玫瑰花》
他曾拥有住所和画幅。
从前他是一位艺术家,
曾被一位女演员迷住。
那位女演员喜欢鲜花。
于是他卖掉自己的房产——
卖掉画幅和栖身之处——
用得来的全部现款
给女演员买来鲜花无数。
你只要一早就站到窗前——
可能你会怀疑你神志不清?
整个广场都被鲜花盖满,
你可能觉得仍突然处在梦境。
心灵变得既冷淡又漠然——
哪一个有钱人发的怪癖?
但是艺术家当时就站在窗前,
他已经穷困得一钱不值。
他们的会面曾多么短暂。
当天夜里她就乘火车离去。
但是她在自己的一生中间,
曾经有过疯狂的玫瑰曲。
艺术家孤苦地度过一生。
艰辛的滋味没有少品尝。
但是他的一生也算有幸,
那就是用玫瑰铺满广场。
沃兹涅先斯基 诗 李海 译
借由电影沙龙的机会,放映了这部电影。但是网上极少搜到皮罗斯马尼的中文资料。后请朋友帮忙查阅和翻译了一些英文资料,整理如下:
尼科·皮罗斯马尼,全名尼古拉·阿斯拉诺维奇·皮罗斯马尼什维利,1862年5月5日生于格鲁吉亚卡赫季州米尔萨尼地区一个农民家庭。该地区因出产格鲁吉亚最好的红酒而广为人知。
他的父母,阿斯兰·皮罗斯马尼和塔可利什维奇·特克勒,都是农民。他们以几头奶牛和一小片葡萄园为生,与两个女儿玛丽亚姆、佩佩,以及尼科活得不失尊严。
1870年,随着父亲突然离世,皮罗斯马尼家相对宁静的生活不可避免地结束了。
之后,他成为孤儿(存疑,有资料表示其母仍在),被交于两个姐姐照顾,并于1870年随他们搬到了第比利斯住在离第比利斯火车站不远的一间小公寓里,靠给富人家帮佣为生,并学会了读写俄语和格鲁吉亚语。1876年,他回到米尔萨尼成了一名牧民,并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对绘画的热情。
1882年,他与同样自学成才的George Zaziashvili一起开了一间画室,制作广告牌。1890年,他找了份列车售票员的工作。1893年,他在第比利斯与人共同建立了一家奶牛场,但于1901年离开。
皮罗斯马尼自学绘画,尤为擅长直接在黑色油布上作画,他的画作常以动物、食客与侍者为主题。他曾根据第比利斯地区某些店主的要求,制作广告牌,油画和肖像画。尽管他的画作在当地小有名气(有200来幅传世),他与职业画家的关系却仍然比较紧张。对他来说,生存总是比抽象审美更为重要。
皮斯马罗尼深爱着玛格丽塔(Margarita)——一位到访过格鲁吉亚的法国女演员,为了表达他对玛格丽塔的深情,他用玫瑰把她下榻的旅馆窗外的广场铺满。
在作家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Konstantin Georgiyevich Paustovsky)的手稿里,他描述了这个鲜花四溢的广场,勾勒出那幅美丽景象:卡车满载鲜花多到几乎溢出,花上的水滴就像清晨的露珠,有亿万颗,好像是从彩虹上滴落下来的……
皮斯马罗尼这段特别的爱情广为流传,后来还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沃兹涅先斯基(Andrei Andreyevich Voznesensky)写进了诗里,这段奇缘还给了阿拉·普加乔娃(Alla Borisovna Pugacheva)灵感,使她写出了歌曲“一百万朵红玫瑰“。
玛格丽塔也是皮斯马罗尼的灵感之源,她几乎出现在他以后的每一幅画作里。
尼科·皮斯马罗尼生于贫穷,死于贫穷。可悲的是,他的在世时未被其国人认可。死后,他特殊的“原始主义”绘画技巧才为他赢取了声名。他著名的画作有:“格鲁吉亚的妇女和儿童(Women with children of Georgia)“,“带着伞拿着花的妇女(A woman with flower and umbrella)“,“女演员玛格丽塔(Actress Margarita )“,“五位王孙的盛宴(the feast of the five princes)“。
皮罗斯马尼因贫寒在1918年复活前节一夜倒在一个他用来栖身的小酒窖里。死因是营养不良和肝功能衰竭,他被葬在尼诺城的一块公墓里,具体地点没有注册,所以不得而知。
1918年,皮罗斯马尼的油画在格鲁吉亚画家的第一次大型联展上展出。1920后,少有文章提及他(这一点有待考证),50年代后对他的兴趣渐长。第一部关于他的书于1926年以格鲁吉亚语、俄语和法语出版。毕加索1972年绘制的一幅人物素描就是受他启发。许多导演以他的生平为题材拍过短片和纪录片。其中格奥尔吉·申格拉亚(Giorgi Shengelaya) 于1969年拍摄的电影《皮斯马罗尼》嬴得了1972年芝加哥电影节大奖。第比利斯为他建起了纪念柱,米尔萨尼有了关于他的博物馆。如今,他的146件作品在格鲁吉亚美术馆中展出,还有16幅收藏在西格纳吉的历史人种博物馆。
格鲁吉亚的拉里纸币上印着皮罗斯马尼的肖像——这是他的祖国对他迟来的追念。
翻译:李捃君,编写: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