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4-13 03:3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锦集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是一本由王健 / 余剑峰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精选点评:

  ●前面几章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金融的一些概念,但是中期就开始说行为金融学的东西再加上量化的策略,主要说的是股票,脱离了前面的生动形象,也不是方便操作的策略模型。后面讲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影子银行和政策设计,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就是综合了一下大家的观点,但是序里面作者想写一本看着简单又专业的金融书籍,我觉得他违背了初心。整体上可以了解一些基础概念,但是没有什么新的收获。

  ●非常好看 例子也很可爱 拿喜羊羊举例哈哈哈哈作者真是为了让大家看懂操碎了心(蓝鹅后面第四章的投资策略还是好难…

  ●大道至简,格物致知,书写的很通透。

  ●一流学者写的深入浅出的优秀科普著作。什么是金融,金融有什么用。三四章技术性内容较多,略枯燥,但很有用。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影子银行。四星半。

  ●深入浅出,相当精彩。读后在风险理念和风险管理方面都会有相当的启示,尤其对于个人投资者。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中国股市的案例----或许中国股市更能体现书名中提到的“理性的非理性”吧。

  ●一本很好的金融入门书,感觉自己在这本书上终于摸到了一点边。一个苦逼的文科生不容易啊

  ●科普,不适合个人投资

  ●将行为经济学的学术成果运用在投资上,值得关注这一新理论带来的实际价值。结合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当可以带来不错的收益。期待实际验证结果。

  ●可以,能增长见识

  ●这个和Tirole去年上课讲的范围差不多,但我一点也听不懂Tirole在讲什么。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一):毫无新意

  1.书名是“金融”,其实大部分是股票。

  2.股票部分就是讲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观点,都是别人研究成果的堆砌。

  3.书的后半部分提供的交易方法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具有可行性。

  在基金行业中,假如,某个消费型股票基金投资了钢铁股,被称为“策略漂移”。类似的,我看本书出现了“主题漂移”。

  所以本书不值得读。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二):干货笔记

  有效市场,具有逻辑自洽性,市场是有效价格反应所有的信息。而市场中也必须存在一定的无效性,通过信息差赚到钱或者在资产定价的时候套利来维系价格的平衡。 当市场中不准许卖空时,市场中的股票价格反应了最乐观的投资者观点 防范信息不对称:吹哨人制度,私密检举,重金奖励 政府拿着纳税人的钱为商业银行进行兜底本身并不合情理,比较好的解决当时还是各银行根据资金比例缴纳存款保险金,形成一个资金池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批处理,征信制度和产品设计等方式来尽量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风险偏好偏差:依赖参照点,厌恶损失,对小概率事件的放大,心智账户(把100比投资行为分在独立的心智账户中,风险就会变得很大,如果是放在同一个心智账户中,风险就会被分散,有点像指数型基金) 当盈利卖出后,人们更加宽容风险 当割肉卖出后,人们更加倾向承受更小的风险 当账面盈利未卖出时,人们更加厌恶风险 当账面亏损未卖出时,人们倾向翻本而承受更大的风险 两个公司盈利相同时,盈利大部分来自于现金流的公司优于盈利大部分来自应计项目(应付工资,应付利息等)的公司

  具体操作:每个月月初买入投资者平均处于盈利状态且公布了好的盈余公告的股票,这些股票每个月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要超过百分之一。再卖空平均投资者处于亏损且盈余公告发布了坏消息的股票,多空组合 同时买入非彩票型股票,卖空彩票型股票,买入波动性小,卖空波动性大的股票 对于未实现盈利值很低的股票(平均账面亏损)做空高风险,买入低风险。对于未实现盈利值很高的股票.(平均账面有盈利),在我们可以接受高风险的前提下,做空低风险买入高风险。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三):金融学与心理学跨界的空间与从书追溯学术论文的知识路径思考

  计划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读完这本书作为余剑锋教授《行为金融学》课程的预习,由于休息不好的原因在飞机上难抵倦意阅读了三分之一,在课堂上被余教授‘鄙视’了一把,没想到还真有人提前读书预习。

  已经学完的公司金融、资产定价与投资学,都涉及到CAPM定价模型,对CAL,CML等相关的关于贝塔、阿尔法、标准差、相关系数、协方差计算的不宜悦乎时,在行为金融课堂上听到有效市场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定价与超额收益计算在市场上无效时,那酸爽简直难以言语表达。

  可以理解,在一种理论或策略逐渐被理解和应用后,由于理论本身的影响造成情景的变化,有效的策略逐渐无效,这也许是经济学家预测未来经济的悖论,由于对静态经济的参数估计和分析的预测,再接收到预测信息的政策和市场会按照参数的估计进行调整,从而导致预测的无效,是经济学学家的预测更有效还是无效。被嘲笑的经济学家有时可能也是一种悲哀。

  行为金融学考虑的是市场上人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不再单纯的把人看作是理性的人假设,而是根据人的历史行为数据与市场效果的相关分析,寻找背后的心理假设,从而建设更加接近真实场景的经济学模型,细分到金融领域,就是寻找心理学基础的金融产品定价和交易策略。

  余教授的课程和这本书主要基于金融学领域的顶尖学术论文的分析与解读,分析行为金融的策略注重是交易行为带来的市场非理性偏差背后心理学偏差假设的历史交易数据的量化统计分析验证,包括他自己与合作者的研究,套利不对称性带来的高波动高风险低收益的异常等。

  余教授重点讲述了常见心理偏差对股票交易策略影响的验证性研究情况,可获得性偏差、参考点、有限注意力、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损失厌恶、过分乐观与过分自信、羊群效应,并且对影响人类心理的生理学因素,神经递质中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等神经机理机制也有分析与阐述,这些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曾经心理学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对人的思考与决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领域已经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研究。不过,依然可以看出金融学与心理学学术之间的合作可能并不紧密,认知、情感、意识、生理机制层面的变量细分和机制并不像心理学那么清晰,当然心理学教授写的行为金融也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这个领域的跨界,在金融领域尤其是细分的股票市场交易策略领域,颇有空间。

  另一点比较深的感受就是,学术界的残酷,顶尖的学术杂志排名前三的论文发表难度之高,写作可能要3-4年,出版要3-4年,而这7-8年也许是策略可以提前在市场上应用的最佳时机,当然,学术论文能否被市场接受为策略并实证验证,可能也需要时间,2007年LQA的顾问对动量策略长期亏损导致反转的学术论文2005年的发表,2007年的验证也许是个机遇一战成名,当然,1-2篇顶尖期刊的学术论文搞定一个金融学教授的动力,还是会吸引不少青年才俊们的不懈努力。

  如果按这个节奏,论文再解读为通俗的书或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教材,时间上距离理论的出现大约需要10年,而按照信息传播理论和知识传播的路径,10年时间,这些可行的策略可能已经不在有效,听frm的课提到frm notes的来源主要是金融领域的顶尖学术论文,看来在金融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修炼离不开paper的啃读。

  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不是读书需要改成读paper,不止是这个领域,信息安全、心理学、金融学,这确实需要决策和面对挑战。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四):当理性的投资者

  写一写我对《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这本书反复看了可能有4遍,之所以说它适合我,是因为虽然我对理财有一些认识,但是对整个金融市场仍然是一知半解,它补充了我这方面的空白,让我不那么无知,也解决了我在投资路上一些认知的障碍。这本书对完全不懂金融、理财方面的小白来说,可能会有一点点的难度,在阅读时需要查阅一点资料。个人角度来看,它的难度与《基因传》相近,读完酣畅淋漓,非常有收获,写了很多笔记和思考的内容,具体的读书笔记都在我的理财投资饭团里。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的两位作者——王健和余剑峰非常厉害,都曾在美国任职,对他们的学识与个人能力表示望尘莫及。一位曾在美联储工作,一位在美国的知名大学里任教,回国以后,更是一位在清华五道口经济学院,另一位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职,可以说这本书是金融学术界人士写的金融知识科普,很适合喜欢有一点点烧脑的、想学习金融投资的人阅读。

  为什么说这本书有意思呢?传统的经济学、金融学教程是非常枯燥的,满书的理论与公式,编写教材的人以严谨作为第一要义,希望尽可能传递准确、简洁的内容给学生,这也造成了很多理解能力不够强的人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望而生畏。但是这本书不一样,你一定听说过P2P和庞氏骗局,你可能听说过影子银行和金融挤兑,你可能没听过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这些有意思的金融话题都被囊括其中,让你大开眼界,不管你是否打算从事这一行业,合上这本书都能让你侃大山时多了一些资本。但作为学术界的带头人,作者王健和余剑峰绝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事实,而是将人类的进化机制、投资心理、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揉在其中,告诉你这些问题和现象出现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都设计了哪些制度机制和哪些投资策略。对于想学习金融投资的人,通过这本书来入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是从宏观角度解释了金融市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因为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完全有效的市场上,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投资人知道投资标的的所有信息,也因为这些信息的公开,人们无法通过内幕消息或者自己的主动研究而获取超额收益,但在真实的金融市场中,我们很难做到完全有效。如果没有一部分人主动去研究投资标的(比如雪球上各种大V对股票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才能抄作业),这些信息就很难被所有人知道,如果信息被所有人知道,进而无法获取超额收益以后,这部分人也就没有动力去挖掘这些信息了,所以事实上,真实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接近有效的无效市场。

  从微观角度来说,投资人也常常是非理性的。比如我们存在预期偏差和风险偏好中的偏差,这些偏差都容易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这个在现实生活中简直比比皆是,当出了一个政策以后,所有跟政策相关的股票都会应声大涨,当然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涨得多的往往是跟政策最直接相关的那只。再比如说,人们在股价上涨的时候,往往会过分乐观,觉得它还会接着涨涨涨涨涨……于是越投越多,直到泡沫破裂,再由极度乐观变成极度悲观,股票市场就一直受到投资人的情绪影响,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来回摆动。这个情绪因素在房地产市场上也是一样,美国、日本、香港、台湾都曾出现过房地产市场腰斩的情形,这就是资产泡沫吹得太大,总有破裂的时候。作者针对这些投资人的非理性决策给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但那部分策略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更有实际意义,普通人很难操作。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在最后一章讲到了影子银行,其实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蓬勃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传统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民间借贷等,都没有政府兜底,既没有隐性担保,也没有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保障,它们面对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是很低的,非常脆弱,一旦出现金融挤兑现象,就可能给投资人带来损失。所以我们在投资这类资产的时候,一定要权衡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不要觉得离我们很远,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属于表外业务,也是影子银行的一部分,这部分产品是不受保护的,银行打破刚性兑付,就是在与这条规则相匹配。银行的本职工作是当一个中间人,但是因为银行承担了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所以我们才敢把钱存到银行,银行也才愿意通过收取息差的方式承担这部分风险,但是这种风险仅限于存款,不包括其他业务。其他业务是银行为了绕开监管,提高收益率才想出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委托贷款……非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想出的各种借贷模式……甚至包括互联网金融(P2P),他们原本只是作为储蓄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中介,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即可,现在却承担了贷款人逾期的风险,自然容易出事。

  整本书读完,会让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等名词和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联系,对金融市场的制度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对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新事物的本质也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己成为一个相对理性的投资人也奠定了基础。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五):一本优秀的行为金融学科普读物

  7.14-7.17又读完了《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这本书,这是今年的第十四本书。

  这本书出版于2018年4月,两位作者本身就很厉害,王健之前出版了那本与《货币战争》针锋相对的《还原真实的美联储》,另外在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两位作者发表在各类期刊的论文。

  总得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行为金融学相关的科普读物,属于论述类作品(9/10)。

  本书的结构比较清晰,主要从个人的不理性与金融市场失灵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作者前言中的说法)。

  (1)前两章科普了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主要涉及资产定价、资产泡沫、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内容;

  (2)第三章从预期的偏差和风险偏好的偏差两个角度对个人投资者(散户)的心理偏差进行分析,其中代表性偏差与贝叶斯公式的结合真的让我惊到了;

  (3)第四章从两位作者本人的研究出发,构建了一些利用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的投资策略,最难得的是分析了这一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甚至还给出了改进方法,虽然这些策略并不适合个人投资者;

  (4)第五章从金融市场失灵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中美影子银行的情况,还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异同,作者认为中国影子银行形成的主要动因是银行规避利率和贷款量的限制。不过,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与执行,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也起了一些变化。

  看完本书,印象最深的几点是这样的:

  第一,上一本看的书是《社会性动物》,与第三章中描述的两类偏差联系非常密切,包括但不限于认知的保守性、认知吝啬者策略、认知失调理论等;

  第二,金融的本质是帮助储蓄人管理资金,找到最好的投资渠道,发挥金融媒介的作用。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将资金从资金提供者(储蓄方、供给方)转移到资金使用者(需求方),市场上的各类机构通过不同的金融资产来实现这一功能,如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资本市场上的债券和股票等;

  第三,根据资产定价理论,金融资产的价格取决于这些资产未来的预期现金流入以及折现率。由于未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无法确定未来资产的回报情况。短期来看,资产价格主要由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决定,而不是当前的经济状况。这种情况就为资产价格偏离它的均衡水平、形成资产泡沫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投资者的过分自信(都觉得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导致的行为偏差会将泡沫越吹越大;

  第四,其实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可以推广应用到各类资产管理产品中,这里的资产管理产品指的是通过筹集资金投资到各类金融资产来获得收益的机构/产品,说白了,这就是金融业的经营模式,都需要考虑在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进行均衡。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考虑,筹集资金的方式无非是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对于金融机构/产品来说,负债所占的比率总是非常高的。这里的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包括银行的存贷款模式、基金、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保险等,基础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房地产、股票、债券、货币等。

  举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我持有了金融业的一个牌照,成立了一个产品A。但是我自己的钱很少,为了赚更多的钱,我需要借钱来发展,但与非金融企业不同,我不造手机、不种苹果、不帮别人理发,我借钱是为了去投资金融资产,比如买债券、买股票、持有货币等,因此我需要在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者之间进行权衡。由于不同的产品的融资成本是不同的,对收益的要求也不一样,拿着10%成本的资金是不可能全仓持有国债的,这是非常理性的选择。有时候,仅仅是加一次杠杆可能还达不到收益要求,就衍生出各种加杠杆的需求。

  第五,代表性偏差与概率学。

  我们往往对其他人或者事物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这种印象我们可以称为这个事物的代表。我们一般认为符合自己这种印象的事物会比不符合这种印象的情况更常见,出现的概率更大。但这并不真实。

  举例来说,人们觉得看起来随机的东西更加有代表性。在赌徒谬误中,由于我们知道“大”和“小”是完全随机的,所以随机系列看起来会更有代表性。这就导致了大家看到一系列“大”后,就会认为下面一定是“小”。这是因为“小”的出现会让这个系列看起来更随机。但从独立事件的随机性来看,下一次出现“大”和“小”的概率都是50%。

  第六,中国的影子银行与美国的影子银行在结构的复杂性、牵涉的机构数量两个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中国的影子银行要比美国的模式简单很多。中国影子银行形成的主要动因是银行规避利率和贷款量的限制,不过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书中描述的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但这仍然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的过度投机以及非金融机构和家庭的整体债务过高,可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来加强监管。

  特别地,尽管局部资产泡沫的破灭并不一定会导致系统性的风险,比如2015年A股的下跌,但在房地产这种金融资产有着与股票不同的特点,房贷、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平台等将金融市场内的各个主体都联系起来了,累积了不少风险。未来怎么样,咱也看不明白,就看运气了吧。

  第七,对个人来说,将自己可以动用的资金分配于各类不同的金融资产上是必要的,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不过对于我这样的搬砖一族来说(社保相对完善),通过努力提高本金的进账速度,将资金定投配置于基于沪深300、上证50等类似的指数基金上,算是还不错的资产配置了吧。

  另外,对于个人而言,没人会给你提供刚性兑付,再加上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尽量还是不要将杠杆拉得太满了吧。

  2019.7.18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性的非理性金融》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