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2-04-13 03:33: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摘抄

  《别了,李香兰》是一部由藤田明二执导,泽口靖子 / 山田邦子 / 平幹二朗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 / 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一):经典的片子

  很耐看的一部电视剧。因为看了她,我才看了山口淑子的《李香兰》自传。感慨造物弄人,她生在了战火纷飞的乱世,可依然为她的巨星风采折服.除此之外,令人难忘的还有她的主演泽口靖子女士和主题曲及原唱玉置浩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认为她是最棒的电视剧之一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二):喜欢

  不管她和演她的演员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非常喜欢。经典!李香兰本人非常“漂亮”很有东方女人的那种“魅力”“味道”到底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反正有一种东西。现在的女明星漂亮的也很多但都没有她身上具有的那种东西。唉!绝版了特殊时代出的特殊美女。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出一个。演她的几个演员也不错。建议电视台经常放对中日两国关系有好处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三):在左与右选择中间的人

  要形容她是谁!我觉得不是3言2语能说清楚的!要只是单单说出生在中国的日本人未免太轻薄不负责任!本人一直以为她要是个男人或许就没那难评价!谁要她是一个天生丽质多愁善感的女人呢!总之她很复杂!复杂到只要知道她经历的人!不管你是中日任何一方的任何形式的极端分子!都会对她的遭遇抱着一颗怜悯的心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四):童年记忆里的李香兰

  记得是小时候看过的剧集,已经记不得具体是几岁了,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只留下些零星的镜头和片段。印象最深是两个片段:一个是她在鼻子上贴着纸条在练习汉语,那么专注那么认真;另一个则是她穿着一身漂亮的旗袍在舞台上唱着《夜来香》,从此爱上了三四十年代的歌(那么的优美婉转)!这些片段长久的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五):别了,李香兰

  自传《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前半生》:

  日中不再战,我们同是黑发黑眼睛。///

  quot;我,站在北京的城墙上。......这样无论从外面飞来的日军炮火,从城墙里面射出的中国子弹,都将第一个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出路。" ——1937年中南海"一二·九"死难同胞默祷会上,被问及北京遭遇日军攻击她会怎么办时,李香兰如是说。///

  日本是我的祖国,中国是我的故乡。///

  离开上海回日本时,她和好友踏上了上海码头的油轮,此时甲板上到处弥漫着离别的气息,海风吹拂着这些百感交集恋恋不舍已经和中国血肉相连的"日本人",大家的心情都异常悲痛。这时,油轮的广播忽然播放起了李香兰的《夜来香》,这不是告别中国最好的纪念吗?轮船启动,李香兰无限留恋地望着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海风拂面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六):中日关系蜜月期完成的高品质作品

  这部电视剧给我感受挺深,30年的拍摄手法和画面有特殊的怀旧质感,以及剧中展示的中国旧社会风土人情也别有一番感受;

  在监督的处理中,李香兰更像是一个符号和线索,串起那个中日战争时代各色人物的命运,每个都引人深思,全片随处可见反战的情绪,虽然反思不够深刻但好歹态度诚恳;

  印象深刻的人物是:经常和李香兰对话的松本おじさん,没想到他年轻时学中文有那样的理想:日本人与中国人联手,把欧洲人和美国人赶走,可是他感慨不知道哪一步出错,导致中日间仇恨战争的局面;

  看完这部片子,我对日本社会特质的一些看法更明确了,虽然缺少感性的接触材料,但我认为日本人有种极端和分化的特点,少数日本人极具野心和自负,这与常说的雄心有所不同,是缺乏理性对自己实力上限没有数的狂妄,而大多数又极为顺从缺乏反思精神,一旦这少数野心家把控国家机器,就能驱使这多数做出最疯狂的事而不自知陷入哀怨。这个民族不缺艺术家和野心家,但真的缺思想家和战略家。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七):感想

  今天看了89年中日合拍的《别了,李香兰》,觉得这真对得起前面的修饰词,剧中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股反战情绪,着力表现李香兰因民族认同感的偏差而带来的惶惑。她只能做时局的风向标,而无力改变眼前的现状,毕竟她只是个作艺的,商女知亡国恨又如何?泽口靖子的气质仅仅适合中方视角下一个感时伤神的当红女星,最多是个反战主义者,可以搞统战的民主人士,却未表现出本尊特有的英气和劲节。

  《别了,李香兰》里有这样一段,鬼子要陈云裳为短命鬼出云号的舰长献花,陈严词拒绝,但为强势所迫,最终还是不情愿地照办了。陈曾饰演过代父从军的花木兰,该电影的插曲曾闹出乌龙,里面原有一句“青天白日满天下”,被日方认为有通敌情绪,后改为“太阳出来满天下”,自算难为孤岛人士了。孤岛人士处嫌疑之地,稍不当心,便会被扣上附逆的帽子,但为求自保,难免不下水。毕竟朱惺公那样的文胆少有。何况勾栏之人,虽然风光,却也难以自主。就算当涂者,于国运也未尝抱十成的信心。凄凉蜀故伎,也知道变节从权,舞于魏宮之前。潘汉年与关露的际遇其实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八):原曲重新原创填词:李香兰

  李香兰

  作曲:玉置浩二 重新填词:令狐公子

  A1天茫茫

  芦苇摇曳天茫茫

  汽笛响

  泪盈眼眶

  回头望

  故国背影斜映沧桑

  老电影播放

  你越彷徨

  今朝归国去

  此生两难忘

  副歌B1:啊……

  花开叹时光

  叶落起忧伤

  却无言诉说衷肠

  夜深独自惆怅

  2啊……

  何日回故乡

  举杯盛月光

  哼曲夜来香

  A2剧院墙

  贴满海报剧院墙

  仍留下

  回忆芬芳

  天微霜

  慨叹人间世事无常

  老电影泛黄

  我越怅惘

  凝视你容颜

  久久难遗忘

  重复副歌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九):请不要带着偏见来看

  这部片子的资源在我的硬盘里躺了很多年,却一直没看,因为我不懂日文。

  对于李香兰这位传奇色彩的女子,或者说对于中日旷日持久战争时代的电影我抱有强烈的探索心。因为,在那个时代,初创的电影工作者们怀着饱满的激情登上舞台,因为战争而流散,战后天各一方。直到今日,对我们的华语电影格局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其中,长春的满映和上海的中华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它们是日本占领区配合日本殖民宣传的电影机器。在我们的电影史教科书上,对于这两家电影公司态度都是尽量避而远之。何苦呢?像个鸵鸟一样。对于已然发生的历史,何不放下仇恨和歧视,从影像中去重新审视当年这段离奇而迷幻的历史呢,毕竟,它们也是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

  李香兰,就是这么一位能够串联起这段奇妙电影史的关键人物,关于她的生平就不再赘述了。这部剧以她在中国的半生奇缘为蓝本,分为了满洲和上海两部分。先聊聊满洲篇部分,满映当年是除了关东军之外,日本在东北的实权派,这要拜甘粕正彦所赐。在甘粕的操持下,满映从一介殖民地三流制片厂发展成可以与日本本土大公司有话语权的制片厂。甘粕是一个很难以琢磨的人物,一方面,他以强硬的态度君临满洲;另一方面,他又大力提携中方工作者,例如片中有周晓波携李香兰去往黄河拍摄影片的篇幅。可见,甘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想把这个满洲建设成为一个新的国家,又逃脱不了日本的掌控,因为启用中方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矛盾且备受争议的做法。李香兰后来对于自己早期出演满映的国策电影充满了悔恨,但无论李香兰、甘粕和更多的中方工作者,都是被日本的满洲国幻想所裹挟,甚至都不理解当时自身的所作所为吧。所以,当李香兰去跟甘粕谈离开的事情时,甘粕才会毫不犹豫地一把火烧了李香兰地合同,因为他知道自己孤注一掷的满洲国从一开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幻灭。但是,除了宣扬殖民文化之外,我们也在战后接收了满映的遗产。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桥》就是出自满映培养的中方人员之手,这时已经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了。虽然片中的周晓波战后入狱了,但是有很多满映出来的中方人员参与到新中国的电影拍摄当中。这其中的功过是非,又岂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再看看如今长影厂的没落,最能嘲讽人类的其实就是时间。

  由此,其实也衍生出一个话题,那就是当年中日电影之间的恩爱情仇。除了满映和中华,当时小津安二郎和山中贞雄被征召入伍,山中很快就死在了激烈的初期战场,小津虽然活着回到祖国,但战争的阴影始终无法退却。在剧中,李香兰在去往开封的列车偶遇的小说家和后来离开她的东宝保镖,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在当时中日电影有限的交流之中,其实是有一定友谊存在的,例如李香兰跟随剧组在黄河岸边等待战斗结束的那场夜戏,周晓波提到了岩崎昶这个人物,他是当年日本电影界的左派评论家,很早就看到了中日电影之间的文化依存性以及战争的荒谬性,只是这些声音都被军人的狂吠淹没了。战后,他的弟子佐藤忠南也是左派的电影人士,孜孜不倦地谱写着中日电影合作的篇章,他专门撰写了《炮声中的中国电影》这本书,是我读过的对于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电影最详细、最认真、最动容的一本书,战争早已过去了,像李香兰和佐藤忠南这些为了修补中日之殇的人物更不应该被忘记。

  当李香兰最终得已踏上回国的船只时,船上的广播却播放出《夜来香》这首歌。这首歌当时被批判为靡靡之音,多年后随着港台音乐的流行再次进入到公众视野。而这首歌的创作者,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黎家八骏”之一的黎锦光,还有他的大哥黎锦晖,为当时的中国影视流行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实,剧中对于黎家有一个隐藏的彩蛋,那就是李香兰在北京求学时,有一段她和友人坐在故宫内畅聊的戏,背景是一群小孩在唱讽刺朱元璋的凤阳花鼓,殊不知黎家八兄弟就是从凤阳走出来的。多年之后,家族中最小的黎锦旸在美国定居,出版了一本《花鼓歌》的英文小说,这部小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风靡一时。就在这部有日本明星出演的电影花鼓歌上映十几年之后,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们开成为改革开放最早的试水者,时代总是以奇妙的方式在轮回。

  说到这里,似乎没有太着墨于李香兰本人。是的,我觉得李香兰更像是解读历史的符号,由这个名字可以串联很多史实。其实这部洋洋洒洒四个小时的剧也是如此,通过李香兰的明眸观察着动荡的中国社会,阅读着那些风起云涌的各色人等。正如,李香兰跟甘粕对话的那场戏,李香兰说到这个名字本身已然成为一种枷锁。其实,不只是李香兰,所有人都承受着时代的枷锁,想着自己笃定的前方前行。最后,有些人累了,有些人离开了,坚持到最后的也是伤痕累累,战争之下没有真正的赢家。所以,这即是李香兰的故事,也不是李香兰的故事,是时代的史诗和悲剧,从古希腊时代一路走来,最好看的永远是悲剧性的命运。

  所以,当终于有了字幕的时候,一口气看完,四个小时完全不煎熬,比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更好看,衷心感谢那些翻译这部作品的朋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别了,李香兰》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