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3 03:32: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0字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一本由[英] V.S.奈保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精选点评:

  ●奈保尔这样的移民后裔写印度,不偏颇不疏离,又有距离,再合适不过了

  ●奈保尔的叙事张力绝了

  ●当你用写论文的眼光去读一本书时,真的无法感觉他在写什么,而是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印度也可能是太陌生的一个国家。。。

  ●犯罪率居高不下,警察成为帮凶,上层不作为,种姓不废除,印度教不取缔,想爬起来比登天还难,再加上人口爆炸,工业不发达,简直是雪上加霜。况且工业如此落后,再不加一把油可就没机会了,别说是30年内赶上中国,照这个发展速度300年内都别想了,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把企业都迁回去的原因,因为工业是根本。

  ●大概翻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读前两本,导致读起来感觉云里雾里?感觉章节之间的整体性也不是很能摸清。

  ●这部是前两部的总结,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到信仰,这部格局明显更大,并且更有深度,或许这时候作者已经接受并了解了这个国家

  ●让我看到另一个国度及一些宗教思想。

  ●在瓦拉纳希的最后一天读完了三部曲的最终章,充满了仪式感和对这次旅行的重现。从印度的历史和遗迹去追寻了历史的遗迹,又从街道和人群去感受当下的印度,城市,农村,小镇,市集。尝试着理解这个大多数时间都在被“外民族”统治的国家在自由之后的无奈和努力。奈保尔的日记散文其实很可以让人共鸣,没落王宫贵族,新兴阶层,革命者,新商人…其实是非常全面地描述着印度的变迁。诺贝尔奖当之无愧。

  ●读这本书时,常常会思考奈保尔在面对自己母国现状时的切身感受,一个正在发展革新中的文明对他的灵魂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直在想的事就是何为“百万叛变”?一直读到书的最后章节才找到答案,所谓的百万叛变也是印度不同群体、派系、宗教、区域的激进主张,是被混乱和动荡扼杀的生活。印度依旧在发展,百万叛变也促成了印度人在人道精神层面上的飞跃。但是本书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太琐碎了,全书没法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人物关系链,并且有太多印度社会宗教方面的用语,不太了解印度文化的实在是看不太懂,导致读起来确实有点吃力……

  ●读一本书是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破烂困顿,各个灵魂在此挣扎着安慰着,这是个多元文化上千年残忍冲突交汇沉淀的社会。作者作为旁观者写出自己游历的沉思和作为背井离乡的“本土”人对血液里流淌着文明的复杂情感的唏嘘。回看作者写作1965年和1993年时间跨度间隔,很有意思。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一):一腔情怀,两种身份——奈保尔《印度三部曲》

  奈保尔写作《印度三部曲》的时间跨度长达25年,自1962年第一次踏上这片他血缘上的“故土”开始,一直到1988年他第三次在这个国度旅行,才终于为这“三部曲”画上了句号。

  这三部作品除了时间上的递进外,并无明显的主线。奈保尔几乎在每部书里,都对他在某一阶段在印度旅行时的观感进行了巨细靡遗的记录。然而也正因为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的作者作为一个“无根之人”——即在生活环境中被视为“少数族裔”,在自己血缘上的祖国同样被视为“外国人”,是如何一步步走近自己的祖国,那种对于祖国的复杂情感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奈保尔对于自己的祖国——印度的第一印象绝对称不上好。在第一部《幽暗国度》的开篇,他就描述了自己在孟买海关讨回被扣的酒的经历,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印度迂腐、效率低下的官僚系统的无可奈何。紧接着他的所见所闻几乎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包括城市里触目惊心的公共卫生状况,社会底层的赤贫生活,官僚阶层的虚伪和人浮于事,以及种姓制度、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所带来的尖锐对立。正是这些刺目的现实,让奈保尔的“寻根之旅”一开始就显得坎坷多舛,他对于这样一个“故乡”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说印度“只属于记忆”,是“想象力停驻的地方”。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二):变化的印度

  写《幽暗国度》的时候,奈保尔年轻气盛,才思泉涌,他回到印度,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寻根的方式观察这个地方,并试图在他和印度之间作某种关联或者和解,虽然最后常常以挫败结束。他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观看、并评价印度,并且将自己放置在串联英国和印度的地位上。在旅程的最后,虽然他承认,如果想要了解印度人,就必须把他们当作人来看,但是他也发现

在这一年中,我并没学会接受印度的现实。在印度我是一个异乡人,而我也满足于做一个在殖民地长大的印裔特立尼达任,没有过去,没有祖先。(309)

  直到二十七年之后,发现自己中年将尽、才思枯竭的奈保尔重新回到印度。这一次他承认,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要理解历史潮流并介入这个广大的世界,必须要“面对与我祖辈相连的土地,印度”,同时要“超越个人发现与痛苦”,才能得到一个新的看法:

印度最重要的,需要去深入接触理解而不是从外部旁观的,是那里的人。(3)

  他做了二十七年之前年轻的自己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于是在《百万叛变的今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印度:它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地;它不是集体的,而是个人的;它不是宏观的,而是微观的;它不是停滞的,而是变化的。他这样开始了他的叙述:

孟买人挤人。

  在瞬息万变的人流之中,每个人都在为奈保尔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奈保尔也从中解读,得以了解并呈现这个国家的历史与宗教的惯性以及它们在如今变化中的负担和意义。

  毫无疑问,奈保尔的访谈和写作是有详细的计划,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典型并且配合的角色。他们有可能是耆那教徒证券商人,成长于祭司家庭的印度教祭司,在街头火拼的帮派首领,在现实中空耗才华的孟加拉编剧,既是诗人又是革命家的党魁,从南往北迁徙的泰米尔任,在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中发掘现代知识的科学家,追随师尊反抗政府的西克教徒,为妇女提供阅读的出版商——这些人有的陷于泥淖,有的势头正高,但是作者都能以乐观主义的精神阅读出种种变动:身份、位置、认同、收入、关系、知识等等。正是在这些变动之中,作家产生了同情和包容的心理,发现了“无数人新生活的开端”,发现了“印度之成长”以及“印度之复原”。

  在最后一章,奈保尔重新回到了克什米尔的丽华大酒店,二十七年前他久居的地方。当年的亚齐兹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这一次是他的儿子纳齐尔陪伴了奈保尔。作家发现,纳齐尔已经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他不把自己视为自己的仆人,也不愿意将自己困在克什米尔的山谷之中。他感受到了整个印度整个世界的变动,并渴望参与其中。如果再有一个二十七年,作者写道,“纳齐尔将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他会有新的观点,他会有新的情怀,来日,这个山谷对他的意义将不同于今天。”(546)也许正如二十七年之后,印度对奈保尔的意义也已不同于昨天。

  2020年03月27日21:01:42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三):内敛,安然

  相比于第一本书《幽暗国度》这本书有很大的不一样。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人的书,通过大量的采访以及资料的收集最后组合成书,分不同板块,穆斯林人,锡克人,印度教信徒,女性等不同人物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种采访类的书,作者个人的情感相对渗入的更少,基本是事实罗列,通过事实来反应一些社会现象。 在第一部中,作者从他乡回故乡,但是在他的话语中谁也不知道故乡是那,他乡又是那。带着浓厚的外来者的态度看待,对于印度的落后,印度生活的肮脏,破财,许许多多让作者无法忍受的东西,被视为不文明的行为。作者在看到这些的时候想象的是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能会这样,自己中那些神秘的古老的,或者是辉煌的岁月,都好像是虚幻的。作者甚至在离开的时候都报着终于可以走了的心态,迫不及待。 这个时候不管怎么说他的心态不是平等的,不是平等的看待所有文化的态度,而是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带着和别的文化比较的态度,从别的文化的落后中来找到自己文化的优越感。那个时候的作者更多是孩子气的,像个青少年,对看到的所有事物更多的凭着感情出发。 而在这本书中明显的不一样作者变得内敛很多,对于事情的看法更加乐客观。即使印度还是一样的面临很多问题,贫穷,肮脏,社会动乱,宗教各行其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要承受苦难,但是作者不在一味的评判社会的落后,不再带着青少年的稚气说印度,遗失的印度,那些光环却不褪去,已经找不到印度最开始得样子。现在作者企图告诉读者,印度从未遗失,他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偶然得也是必然的,很多人在传统文化的残留中出生,在社会工业化中长大,历经过很多的变迁,最后他们的选择,不管是成为一个有钱的中产阶级,还是成为领袖,或者依旧做着古老的职业,祭司,这些都是自己的选择,也是社会的选择,在做出这些选择以后大家都是理智的,也是满足的。 很多人依旧固守自己的宗教,宗教仪式,宗教教义许多的东西有的人全盘接受,有的人选择接受。有的接受我文化教育,学习哲学,学习生命科学,但是依旧做着小时候做过的宗教仪式,尽管心里不一定认同。也有的人从小见证死亡,怀疑宗教,不履行宗教职责,不做宗教仪式,人到中年却突然选择皈依,选择做回纯正的穆斯林,一点点学习宗教,把所有宗教仪式全部履行,不做任何改变。尽管困难,有些不符合时宜,但还是坚持做了,而且做的心安理得。 书中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安然,这是读完书给我最大的印象。 安然,对生活的安然,无论是社会动乱,宗教冲突,还是苦难的人生他们都露出一种安然,顺其自然。很多人都说到,因为就算你不接受贫穷(宗教/苦难)你依旧要接受的,心里的抗拒改变不了任何东西,所以便安然的接受。 在印度人有两个世界,一个物质世界,一个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永远存在,当你一个世界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可以选择另一个世界。一般而言都是抛弃俗世,选择精神世界,而宗教是主要的精神世界。印度的宗教复杂,各式各样,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所以回归精神世界的时候有很多选择。他们回到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人都是真实的,这时候现实世界可能就变成幻世,变成无足轻重的事情,所以才可以面对苦难安然处之。书中有提到印度人生活贫穷,所以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欲望,自己的需求降低到最小,这样就可以就着现有的生活继续下去。这也是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宗教,印度人生活两大主体。种姓制度,规定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告诉所有人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所以所有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与自己无关便是真的无关,好像不存在公共概念一样。这种制度导致在公务员中很多人都只做自己的事情,办事效率慢。 同样因为种姓制度产生的贱民制度,这个制度导致人在现代社会开始反抗,寻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政治运动频发,社会动乱不已,种姓制度也是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 故事最后讲到的锡克教徒,他们像是苦修宗教,总是承受苦难,追寻师尊。师尊便是一切的领导,是一切运行的基础,为了师尊可以做一切东西。这种虔诚的信仰把他们独立出来,独立的追求所有自己追求的东西,同时努力保持自己不被现代社会的法规改变。这份虔诚的信仰让我觉得很感动,几乎热泪盈眶。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四):读印度三部曲——冷眼看印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