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是一本由王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线》精选点评:
●online everything 早就mark的书这周才开始扫 碎片时间完成 每一个 the moment 都在为勇气蓄能
●大体上来讲书中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但作者结合自身在阿里云的经历来谈自己对数据的理解还是挺深刻的。 另外,“在线”这个词不太好,作者很多时候强调“在线”都显得比较生硬。
●作者已经是院士了,当之无愧,了解了咱们国家云的发展,阿里云现在应该仅次于亚马逊…期待王院士更多作品
●每发送一个指令 在后台消耗的能量远比你想象的大
●即使是院士,还是类似人出书的老问题,观点不足以出一本书。//内容太浅显,很像科技小史(段子集),除了阐述在线的意思外,没有院士的大思想,希望院士能著书立说,让凡人看看自己的思想精髓,毕竟技术是最不值钱的东西。//逻辑通篇都不太好,很多东西莫名其妙,如企业上云=数据在互联网流动?那隐私喂给云了,不,院士说给互联网了,???213页更绝,这是社会发展,只能接受,不存在隐私问题。。。//方法论他一直在追求一种极简,是语言文学层面的,缺乏逻辑,使用的是历史类比演绎(读过就知道这种类比多么贯彻始终),很难信息做IT的还有这样的人,可能阿里基因就是老师当权而不是IT吧。
●王坚太会讲故事了,文中穿插着希望、战争、火种、新大陆这样的词汇,各种看似毫无联系的历史事件却一一能被他从奇妙的角度上找到关联性,整本书写得绘声绘色,不像其它社科书那样无聊乏味。故事讲得如此精彩,不怪有人说他是大忽悠。
●理解了王博士的思路。另,这样的书拼凑我理解,这也拼凑的太随意了吧,大量引用媒体报道,内部交流文档,“我”不断在变化,看的晕。前20%还可以看看,后面的都是堆砌和重复。
●时代的错位,人类的自信
●作者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能力,看问题的前瞻性和战略高度实在让人折服。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数据是生产资料,云计算是公共服务。整本书深入浅出的科普了这两年大火的这些名词,以及他们本身给对创业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强烈推荐,所有与“未来”相关的人都可以读一下。
●数据的价值定义。一幅宏图,愿不久后能切身体会到这个社会基础资源带给大家的福利。
《在线》读后感(一):行文洒脱,帮助读者多方位了解云计算价值
听过一次王院士的演讲,当时感觉不像传统CTO,少有逻辑层次清洗的特点,更具商务人士理想主义情怀。当时觉得这是王院士演讲能力很棒的表现,能够根据场合切换风格。现在看来,思维跳脱、深远可能才是他真正的特点。
本书很好的讲述了王院士对计算、在线、云计算的理解,角度很多,有些很独特。作者是在讲述自己的思考、理解,而非在像读者教授什么,更具开放性,更有浪漫主义情怀。很难想象阿里巴巴集团为啥会坚持用这样一个人做CTO+阿里云总裁,同时也很容易理解他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面对的质疑。
神奇的是,阿里云成功了,其提供的计算能力正在成为王院士认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深入的融入人们日常经济、生活。
《在线》读后感(二):深度理解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
第一,很有思想启发性。这本书突然就让我进入了对未来探讨的语境,从而也具有了畅想未来的思维。之前也有,但是很局限,这本书一下子给我打开了思路的大门。
第二,感慨于博士真是敢想。博士毫无疑问是技术思想家,想的多,想的远,敢想。更重要的我觉得是阿里巴巴能给博士畅想和践行的空间。阿里是个伟大的企业,从这一个视角可见一斑。
第三,充满对未来的希望。下半场的概念真令人灰心丧气,似乎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将迎来失望远超希望的状况。但是看完此书,有一种感受,伟大革命刚刚开启。通道互联网、界面互联网开拓时代可能已经完结,但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启。
在这里,我们被博士的思想赋予了力量,可以重新鼓起足勇气,去规划我们的未来了。
《在线》读后感(三):不理解在线,就没有真懂互联网
现在中国人中很少有不知道淘宝网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网上淘宝的经历。马云更是以他“外星人”的容貌,出众的商业营销能力,“中国首富”标签为大众所熟知。如果进一步有所了解的话,会知道马云创立了一个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而淘宝网、支付宝等等只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除了她的领袖人物马云以外,还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领导人,他们也为阿里巴巴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还阿里巴巴的大功臣,而这其中就有本书的作者——王坚博士。
王坚博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线两字。如果说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五十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那么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没有上过网无疑是out了。互联网的本能是什么?在王坚博士看来,就是在线。在这本书中,王坚博士举了一个很经典也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段时间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和鼠标,但那时候的每天数十亿次的点击被认为是毫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当点击在线后,这些点击也变得有价值了,点击成了谷歌财富的主要来源。而这巨大的财富都是拜在线所赐。
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键盘输入,每一次浏览网页,每一次网上购物,每一次网上聊天,都已经在线。我们手机的每一次上下晃动都已经被记录在线。我们的汽车也是在线的,车里的很多设备都是全天候连接着网络,也就是说车也是在线的。甚至我们一些人的睡眠也是在线的,如果你将智能手环戴在手上,那这些在线的设备能监测你睡觉时候到底有多少时候是真正入眠的。尽管有些可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处于在线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线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能了。要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在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的角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阅读《在线》一书,可谓是正当时。数据比信息更有价值;数据是战略资源;计算,是一种新公共服务;只有公共云,没有公有云和私有云; “去IOE”是计算替代了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催生在线时代;数据成为世界新财富等等,这本书中的很多类似观念很启发人,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在线》读后感(四):一位写给未来的书
《在线》作者王坚是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架构师,本书是他20年互联网亲身经历的总结,在他看来,“在线”是20年互联网发展史,甚至整个时代发展史的一个拐点。“在线”带来数据的沉淀,外加上云计算的辅助作用,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从PC到移动互联网,再到5G时代可能会出现的万物互联,可以说,“在线”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由它产生的一系列变革离我们越来越近。
“在线”对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个毋庸置疑,但能改到什么程度,在今天还是一个问号。若当真如作者所说,会带来颠覆式的变革,那么这本书注定会载入历史,因为王坚是第一个把“在线”划重点的人,他把智能商业与大数据溯源到数据的在线,如果没有在线,就没有数据的沉淀,如果没有数据沉淀,就不会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创新。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关于“在线演化”部分内容,后面很多关于大数据、云储存、云计算都是为了辅助阐明在线时代的重要性。“在线演化”部分中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是如何把我们从离线世界变成了在线的世界,这个趋势是如何通过移动互联网蔓延,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在线化,比如地理位置、身体数据等,这一趋势还将随着5G到来进一步加剧,不久的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空调汽车的在线。
“在线”最重要两点,一个是数据的沉淀,在作者看来,数据将成企业的又一个护城河,之前我们判断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要看它的品牌影响力,资本能力,运营能力,那么将来我们还要看看他们拥多少数据资源,用作者的话说,“数据将成为电一样的必须品”。
但是光有数据,不会处理也是白费,就像电本身没有意义,有了电冰箱,电视,电才有了意义,要想让数据有意义,就需要“在线”另一个重点,数据的在线计算。之前企业要想利用大数据资源必须自己开发运算系统,只有一些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本运作,但是在线时代,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一些超级大企业可以提供云计算的服务,目前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不久的将来,云计算会成为一种公共服务,一些小的创业团队不必自己搭建云计算系统,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从别的地方购买到云计算服务,这种赋能使蚂蚁战胜大象成为可能。
作者还指出了云计算的一些生活场景应用,比如,浙江省利用阿里云系统进行智慧城市打造,主要涉及交通道路的规划。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关于实际应用的例子还是比较少,这也是难免的,毕竟“在线”时代才刚刚开始,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所以,整本书看完,感觉全都是抽象理论,感觉作者把“在线”吹捧的那么神奇,有点过分了。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写在未来的书,比如王坚认为,未来的数据让回像电一样,成为一样必须品,还有计算能力将会是国家除了国防,经济体量之外,又一综合国力的体现……这些观点只有在未来几十年才能验证到底是对是错了,今天看来我觉得有点言过其实。
《在线》读后感(五):《在线》读后感
在看王坚博士《在线》这本书时有感而发,聊聊我想象的未来”在线“。先来介绍三个比较重要的名词:在线、云操作系统、万物互联。
什么是在线?在线就是连上了互联网,可以实时的交互、反馈,获取到实时的信息;
什么是云操作系统呢?系统的核心,计算功能都在云端,我们拿在手里的看似是操作系统的只是一个显示器、传感器。显示器用来接收操作系统的反馈和输出,传感器把用户的交互传给云端的系统。通过互联网,云端的核心系统和我们手里的交互工具构成了云操作系统。
什么是万物互联呢?所有的电子产品和非电子产品都装上传感器、联网组件,通过互联网、蓝牙、wifi等把产品的信息、状态传给云端的系统或者另外一个设备,不同的设备和云端系统可以自由的交换信息,就是万物互联。
在线、云操作系统、万物互联组合在一起能做什么呢?我想象了一个由云操作系统、在线、万物互联等功能共同创造的一个生活助手,也可以叫做生活搭档,取名为“闪光”。下面和大家分享几个想象的生活场景。在解释一个名词,以下的“手机”指的是个人身上一个承载生活助手的设备。
第一个场景,上车下车。告诉闪光准备开车去约会。车会自动从车库开到门前,同时开启了空调,查询好行车路线。在我们到达车门的时候会自动解锁,闪光的响应会从“手机“”切换到车载系统。下车的时候,自动入库,关闭空调、音乐,全车低能耗待机。响应从车载系统切换回手机。
第二个场景,下车回家。将要到达家门的时候,闪光提前激活家庭智能系统,汽车自动入库,家庭智能系统自动验证身份信息,提前亮灯,调节温度,开启电视节目《今日说话》,扫地狗提前归位待机,闪光的响应从手机切换到家庭智能系统。
第三个场景,下车上班,闪光和楼宇系统交互,传输入门许可,电梯提前就位,自动打卡,开启工作模式。电脑开机,显示今天的工作内容。激活办公系统。
第四个场景,下班打车。下班回家,路上太堵没有开车出门,需要早点回家陪小孩玩游戏。闪光和滴滴约车,下班以后滴滴专车到达上车位置 ,上车以后自动验证约车信息,路上补眠,补充精力。下车以后,闪光和滴滴系统交互缴费。然后开心的回家和小孩玩抓迷藏。
第五个场景,做地铁。走入地铁的时候,闪光和地铁的智能系统交互,传输票据。全程自动过闸,下车出地铁站的时候,自动缴费。
在未来,以上的简单场景会成为常态,各种智能化的景象会包裹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今智能驾驶系统、人脸识别、姿态识别、指纹识别、红外扫描、5G网络、loT、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大部分技术已经在实际使用了。所以未来智能在线不会遥远。闪光会是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角色。
由云操作系统和本地硬件组合成的生活助手会取代电脑、手机。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智能化系统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个人和系统的交互都会由生活助手来承担。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畅想,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另外,希望这一天的到来越晚越好,因为总能感觉到一股深深的恐惧。
注:我认为现在最稀缺的是能让各种智能系统交互的标准或者接口。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未来。
注:云操作系统的未来是进化成闪光一样的生命体,可以载入到各种设备当中。完成生活场景的全面覆盖。
注:未来的商战会不会是各种闪光之间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