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线》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0 21:3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线》读后感10篇

  《在线》是一本由王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0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线》读后感(一):在线世界是另一个新世界

  在王坚博士新书《在线》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在线世界是一个没有被开荒的世界,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唯一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想象力

  3年前,我在一个传统手机厂家负责整合营销工作,那时候手机很好卖,一款手机的出货量能达到百万以上。同事们在茶余饭后讨论行业里的事情,有一次讨论到阿里巴巴YunOS,大家都很难想象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已经占据超过80%的市场,为什么阿里还要做操作系统进入这个被垄断的市场?

  2015年的4月,YunOS在深圳开了一场合伙伴大会,博士即兴发表了“勇气梦想主题演讲,他说特别佩服和感谢在座的合作伙伴,为了一个梦想,有勇气选择和YunOS合作。希望YunOS和合作伙伴一起改变当前国内手机厂商的市场格局,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平台

  2016年10月,YunOS智能终端激活已过亿,同时联合HP发布YunOS BOOK,联合夏普和海尔发布TV,更为惊人的是发布了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Google的汽车还在实验室研发苹果已暂时放弃ICAR计划。在云栖大会上首个提出万物互联网、国际物联网标准ID²等引领行业方向战略

  我看着三个时间段里单款产品就出货百万的手机厂商陷入艰难,看着YunOS从被人嘲笑,到合作伙伴基本认可,再到厚积薄发。就像博士书里提到“在线世界”,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难理解这是个什么鬼,难于想象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书中说到万物互联网是在线的最佳代表。对于在线技术未来,我们很难把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探索世界、探索未来,那就是用云的方法,用数据的方法。云的方法要求我们在对一个东西做出判断时,首先要看他的规模。这就是互联网的生态,也就是平台。比如移动客户端的App程序,要通过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Google Play这样的分发市场才能推广,这就像在别人家花园里种点小花,一旦惹到花园的主人,就得离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没有云的终端都谈不上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入口和信息安全是阿里巴巴发展YunOS的基础。在这个平台下,未来就可以联通手机、电视、汽车等终端,更好更快的实现万物互联。

  正如书中所提到:

  煤炭的燃烧驱动了蒸汽时代

  石油、风和水驱动着电气时代

  计算能力驱动着一个全新的数据时代,

  数据真正成为人类一种全新的资源

  从迈上新大陆的那一刻起,我们在不经意间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将会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脚印会給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引发什么样的变革,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这一切,值得所有人期待

  这本书完全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互联网的价值科技史的发展跟现在是惊人的相似,相对于其他互联网书籍来说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看起来不累,王坚博士在书中谈到了很多自己独特见解,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墙裂推荐

  《在线》读后感(二):读王坚《在线》:互联网能做的和没做的事还有很多

  王坚博士是我所见过的互联网公司管理层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演讲做到不使台下观众犯困的人之一,更何况他所演讲的内容大多与艰涩难懂的技术相关。这当然算得上是一项优于常人的能力,尽管在这方面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同时也是王坚的上级马云的能力要远在其之上。

  在为《在线》一书所做的序中,马云如此评价王坚:“假如我们的博士是程序员出身,那么阿里的CTO可能和任何公司的CTO毫无区别。”倘若王坚与大多数CTO无异,那么《在线》这本书多半不会引起我的兴趣,可以想象阅读一本用专业术语与严肃口吻讲解某项技术和其运作原理的书籍,将是一次多么乏味体验

  相比起他的演讲来,王坚的文字更加具有历史厚重感和洞悉技术本质的穿透力,他从对数据的价值挖掘中大胆设想人类的未来,也不留情面地当着《大数据时代》一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面直指“大数据”这一称谓的不恰当性。在王坚看来,数据的本质和价值并不在于“大”,而是“在线”,只有在线且流动的数据才具有价值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使用磁带来储存和播放音乐,而现在磁带这一介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一种收藏品。比其较晚出现的光盘也有着类似演变轨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在不可避免走向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向“在线”时代。或者反过来说,“在线”世界的版图正在以不可想象地速度加速扩张,成为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新大陆。

  物理学家用外祖母悖论证明时间的不可逆性,在我看来,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样有其不可逆的一面。正如现代社会离开“电”就将无法运转,而未来我们将再也无法适应一个离线的世界。事实上这种迹象已经很明显,今天如果手机信号突然消失立马会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再比如像支付宝这样的在线支付工具突然停止服务哪怕一个小时,带来的损失也是无法想象的。

  数据是构成在线世界的一砖一瓦,而互联网则是在线世界成立的基础设施。今天已经没有人在强调“电”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而我们之所以仍然在过分强调互联网的价值,甚至包装出各种花哨的概念原因恰恰在于互联网尚未真正到达无所不及的地步。而王坚和他所带领团队所做的,就是让“在线”成为一种再平常不过的状态,以至于人们再也不会一本正经地谈到互联网的重要性。

  在被问及继云计算和大数据之后新的技术发展是什么时,王坚说:“至少50年以内,我们都还是围绕着互联网做事。”是啊,互联网能做的和没做的事情还要很多,有时候我们急切地想要往前迈一步,甚至于创造出“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概念来欺骗自己,可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有本质区别吗?

  王坚认为没有。我同意他的观点。移动互联网只不过是互联网的延伸,是一种对实现时刻“在线”这一愿景的努力。要说区别,恐怕只是移动互联网设备使用的电源是较为便携的电池罢了。没错,没有电池就没有移动互联网。

  关于未来,我认为任何基于经验所作出的预判都不足令人信服,原因在于我们当前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科技发明都产生于短短两百年间,与人类10万年发展史相比起来,这段经验十分短暂严重偏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几乎是突然之间,人类进入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文明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基于经验和规律所做的预判都显得过于脆弱

  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一开始所引用的那句福音,我们所能够预判的只是“旧的逝去,新的到来”,磁带、光盘成为过去,在线音乐时代到来。传统商业成为过去,在线支付时代到来。汽车仅仅作为交通工具的时代过去,而以数据为引擎的汽车已经到来......

  而王坚则用《在线》一书告诉我们,万物互联网的时代正在到来,而“在线”将成为一种常态。但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互联网所能做的和没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就是王坚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

  《在线》读后感(三):心理學的高大上碼農不懂

  淺: 其實就是闡述一個概念,數據要在線才有意義,並且是趨勢。然後通篇就是用各種相關或不相關的栗子還試圖證明和說服讀者。生怕別人不相信自己的觀點。想盡一切辦法,使出渾身解數來證明在線的必要性。然鵝,並沒有給出任何實質性的東西,給人一種想證明一個論點,但是肚子裡沒真東西,就用窮舉法,把一些世人皆知的常識堆積起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和視野。

  亂: 而且內容結構混亂,東一句西一句,比知道作者的思路在哪裡。什麼?你說這叫發散思維,飄逸?好吧,我碼農一枚,很low,實在是不懂心理學的高大上。

  假: 很不嚴謹,不像是一個科技公司CTO的著作(雖然作者根本就不稱職)。諸如”99.9999% 的雲服務公司都不是在做雲”,請問這四個九的數據哪裡來的?諸如此類的不嚴謹,自吹自擂比比皆是

  失望的一本書,讀完之後根本沒有任何的幫助。浪費錢,浪費社會資源,多餘出版。

  《在线》读后感(四):阿里王坚《在线》阅读札记:我所坚持的和我所相信的

  我从在阿里巴巴做云计算的第一天开始,就告诉自己:“云计算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公共服务,就像电一样”——王坚《在线》

  在《在线》这本书中,王坚博士为我们描绘了计算经济的未来,在计算经济的框架结构中,“计算是新的公共服务,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许是担心作为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会引起某种误读,王坚在书中特别强调“计算经济不是互联网公司的经济”,但是他坚持认为:互联网是计算经济的基础设施。因为在王坚看来互联网具有大规模使用、低成本和极高的便利性或者渗透率。

  计算经济也被王坚博士称之为“在线时代的经济”,在线是基本的要素,不在线的东西不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在《在线》这本书中,王坚不厌其烦从很多常识性的概念辨析中,解释在线所带来的价值和变革,他用“在线正在成为一个时代的本能”来强调任何事物“在线”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王坚博士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重构基本常识的洞见,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洞见之一是关于数据的观点,“数据的意义并不在于有多大,真正有意思的数据变得在线了”,所以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需要认识到接下来“数据会比功能更重要”,或许有一天软件的功能会消失,存在的只有数据。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是沉淀出来的而不是收集来,王坚在书中特别辨析了“信息”与“数据”这两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搜集来的是信息,沉淀下来的才叫数据。当然,沉淀下来的数据只有在线才有价值,在线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王坚在书中告诉我们“交换是数据的价值,而不是数据的所有权”,这句话其实在今天听上去震耳欲聋——如果你对中国的数据开放略有了解,或许你会同意王坚在书中描述情景:今天在数据面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前的包产到户一样,既简单复杂,而且决定生产品的解放!他把数据的所有权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定相提并论,并认为数据所有权和经营权确立将带动计算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是数据通过计算与交换产生价值的重要基础。正是基于此认知,王坚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要想着利用数据去改进一个现有业务,那不是大数据应该做的事情,二是应该去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这句话我想对很多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即时是互联网人士来说,也是极具洞见的,因为从惯性上,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新的技术来优化老的业务,并视为理所当然

  这是一种认知的黑洞,《在线》这本书极具启发性的价值就在于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探测和发现自己的认知黑洞的天文望远镜。

  计算的在线被王坚认为是在线的最新表现——或者说通俗的说法是云计算,理解云计算的核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公共服务,一个是信任。所以王坚从在阿里巴巴做云计算的第一天开始,就告诉自己:云计算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公共服务,就像电一样。他提醒说,尽管电力是应该最早发明了的,但是将其作为公共服务却比美国晚了很多年,这也为他日后的衰落埋下伏笔。

  的确,计算的公共服务化,或者说成为公用品,已经是目前的社会共识,王坚所提醒的是哪些执迷于私有云和公有云之争的并把安全作为达成自己商业利益的人们在一开始的认知上就错了,那些只想把软件和硬件产品卖给你的人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这种大声的提醒,还有王坚对中国的企业抓住机遇期望,与美国的同行相比,“中国的企业错过了发展软件产业机会,现在认真一点,很有可能会抓住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机会”。

  但是我们首先要也要认识到计算的在线另一个关键词是信任,所以王坚说:云计算是关于信任的生意。在《在线》中王坚提及自己曾对员工讲:我们做阿里云计算平台,要努力做到让创业者法子内心的相信,在阿里云计算平台创新、创业、照样可以做成上市公司,甚至会比阿里巴巴还要厉害。并把此作为云计算是否“真正做得起来”的评价标准。所以云计算普及的过程,“最大的难点在于它们已经超越了技术和常识的界限,已经和人性密切关联了。”

  这是另外一种洞见,即中国的云计算产业可以在这个跑道上超过美国的同行。

  尽管王坚被称为阿里巴巴云计算之父,但是在《在线》这本书中,他又强调说数据和云计算本身并不重要:云计算本身和电一样本身是没有用的,只有早出了电冰箱、电视机、电才有价值。所以阿里云是依托于合作伙伴来创造有价值的在线服务,而不是自己。在这本书中,王坚用大幅的篇幅回顾了爱迪生和特斯拉在推动电力成为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故事,在他的认知框架中,云计算是继电力之后的另一个公共服务品,其独特的价值在于“企业不分大小,每个企业都可以做出非常独特的创新”,尤其是这种创新能够带动社会的进步,作为阿里巴巴云计算的奠基人的王坚会更兴奋,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或许给我们观察计算在线之后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一位名为吴磊的陕西安康的铁路工人基于阿里云做了一个满足养路工人外面作业的系统,此后把使用中的遇到的问题写信给了王坚,并获得邀请参加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尽管在亲人是否是传销的质疑中吴磊来到了杭州,并于王坚达成一致邀请王坚去安康之后,因为王坚本身事物繁多很久未能成行,最后在吴磊说“”王博士,你要不再来安康,我的麻烦就大了“之后王坚终于成行,以解决吴磊和王坚的合影不是骗人的证据问题。在这个行程中,王坚见到了阿里云计算之于吴磊和他的工友们的价值,也在巴山小站看到“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共同拿着一部手机,在小站的一角蹭网”,那一刻对王坚的震撼是巨大的:无法用语言形容,这是互联网版的凿壁借光,他在书中这样记录道。服务更多这样的普通人的梦想改变了王坚。

  任何伟大事业的开拓者总是很难以得到同时代的人的理解,所以在《在线》中,有不少笔墨给了交流电的发明者特斯拉——也是埃隆马斯克以他命名自己的电动汽车来纪念的人,爱迪生作为特斯拉的前老板利用人们对新事物的恐惧感,引发了交流和直流的大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所以王坚说对云计算的发展即悲观,因为交流和直流的丑陋竞争还会重演,但是也乐观,因为你肯定可以分辨的出来真正的云计算以及在线的计算能力应该被怎样使用。

  但是创新者总是会遭到非议,也不可避免,王坚说:我做YunOS,招来了很多非议,甚至比我一辈子挨得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事实也能够说明当时看似唐吉坷德式的的坚持的价值,今天YunOS已经成为覆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物联网芯片、电视、汽车、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的智能操作系统。YunOS与其他操作系统的不同在于王坚早期认识到“账号和支付是YunOS最基本的一部分,也是一大操作系统的一部分”,也就说说YunOS是一个在线的操作系统,DT时代的操作系统。YunOS的成功是谷歌没有想到的,所以王坚在书中不忘记提醒老对手也是学习的榜样谷歌:靠市场垄断来阻止创新只会让垄断者失望,谷歌应该也懂得这一点。

  YunOS之所以引发争议是因为大家对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认知不同,技术发展趋势认知也不同。但是有一点,王坚想的非常清楚:即这个世界不缺手机厂商,也不缺一个成功的企业,但是他需要有技术的公司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改变。站在这个角度,王坚在书中说:我认为操作系统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当面对质疑和外部的诱惑时,王坚坚持认为:YunOS不能失去社会和产业价值。这是价值取向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其实王坚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洞见,比如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本质上都是互联网——这一点与我们的常识性认知并不一致,但是如果你仔细的阅读王坚的文字,你或许会发现善于概念辨析和从更为宏大的视角由远及近为你展示的自己逻辑的王坚的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量——某种意义上自带光环。

  在这本书中或许我们应该仔细的阅读王坚为我们提供的新逻辑,比如他把互联网、数据和计算分别类比为火、新大陆和电,而他又为什么说“在线世界是另外一个新世界”,他为什么认为在线世界的唯一限制是我们的想象力,而同时在摩尔定律之后,王坚的“在线三定律”又是什么?

  这位云栖小镇的荣誉镇长,一位曾经的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今被马云做序中称之为“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的阿里的技术可能会很不一样”的人,在《在线》这本书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深邃洞见?而这一本书做全球从移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网快速变革的转折时期将带来哪些碰撞和变革,都值得我们透过这本书去思考。

  因为王坚和马云,如果你聊天的话,一个是会让你收获“未来可能真的会这样”的人,一个是“原来可以这样看问题”的人,阅读这本书是则是一个极好的与王坚聊天的方式。

  《在线》读后感(五):阿里云真的会成为一项基础措施吗?

  用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这部作品,博士提到了电的普及,提到了数据要普及。关键的是博士还不忘普及了一下云技术并宣传一下阿里云。一项技术的普及无一不是全人类都可以用到的而且是廉价的并且高效率。我们现在离开电已经不行了,但是离开数据呢?阿里云并没有做到让人们意识到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呢?这从阿里云的定位就可以看出问题,阿里云主要业务是针对企业,因为阿里云还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这就会造就阿里云普及成为基础设施的困难性。想成为全人类都需要用上的基础设施,首先需要放下盈利的目的!

  我们日常用的电,在刚刚发明的时候有直流电和交流电之分的,但交流电成本更低,而且效率也更高,所以交流电直接淘汰了直流电,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而阿里云官网的产品动则成百上千上万,这也就适合企业用一下吧,对于普通百姓似乎还是负担不起的。阿里云无疑会成为一个新的直流电,倘若有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云技术出现的话,阿里云也就分分钟被淘汰掉了。想成为一种普及的技术,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成本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二是效率高,至少会和原来的技术处在同一水平上。 而博士一再提及的在线也无非是在借互联网的东风而已,倘若互联网技术现在仍无法普及,那么在线根本无从提起,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无疑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的到,而且用的起的。智能手机为何能普及呢,因为使用智能手机可以让我们至少少买一台电脑,少买一部相机,这无疑是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体现。微信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像博士所说的是因为在线,而是因为微信让认识陌生人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已,而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也并不是在线,同样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而博士整篇的提及在线与阿里云的普及,感觉有一种为阿里云打广告的嫌疑。 所以归根结底,想实现最大的价值,想发展的更远,并不是单纯的在线,而是成本最优最低化,效率最优最大化。效率和成本缺一不可。也衷心期待阿里云在接下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够突破自我,成为引领世界的佼佼者。

  《在线》读后感(六):不仅仅是互联网冷知识大全

  作者是王坚,他现在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掌门人。书的内容讲的是未来科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等。

  然而,这本书却出人意料地好读。它并不像许多讲技术的书那样晦涩难懂,我读书不算快,也仅用了7、8个小时就把这本20万字的书读完了。另外,《在线》不像很多翻译过来的科技类图书,语言干瘪,甚至存在错误,王坚是用中国人的思维,全球化的视角,讲了一个关于未来科技的故事,这很少见。

  1 冷知识大全

  如果你喜欢冷知识,那么《在线》一定不会让你失望:大部分美国人第一次享受空调是在电影院里;爱迪生拍了一部电影在全美上映,内容是用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处决了一头大象;维基百科的词条量是《大英百科全书》的38倍;鼠标发明于1963年,最早是木质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可视化操作系统实际上都山寨了施乐公司的产品;在互联网上养一个虚拟人物,和在现实中养一个活人的所消耗的能量是一样的……

  冷知识的好处就是让人一拍大腿,“原来历史是这样的!”人们习惯了记住历史的结果,却往往忘了历史是如何发生的。人们习惯了记住成功者,却忘了那百分之一的成功者背后的失败者。

  技术改变世界,写就历史,但真正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科技背后的人和人性。

  特斯拉和爱迪生之间的故事便是如此。电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爱迪生发明了直流电技术,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技术,特斯拉曾经在爱迪生的通用电气公司打工,周薪十几美金。爱迪生为了打击成为自己技术上的最大竞争对手,通过媒体作了不少关于交流电不安全的公关宣传,特斯拉和交流电因此遭到了重创。然而,历史最终的结果是:传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交流电成为了世界供电的主流,即便是今天风靡世界的特斯拉电动汽车,也使用的是交流电机。

  对特斯拉的公关攻势,也许会被认为是爱迪生这位发明大王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但人性如此,很难从商业上和道德上得出一个对爱迪生这种行为对错的评价。

  2 有趣的科技史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接触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这类科技术语。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学文学出身的人,即便耳濡目染,我也并不真正明白这些术语究竟意味着什么?将如何改变每个普通人的生活?甚至,由于太多人经常把这些词挂在嘴边,当做商业上的噱头,我对这些名词慢慢地有些心生反感。

  我是在杭州的云栖大会上拿到这本《在线》的,作为受邀参加大会的媒体,每个人都获赠了一本。无聊的时候翻了翻,竟十分有趣,刚读了几十页,我就觉得一定要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

  《在线》从科技史的角度,讲述了人类科技可能面临的未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科技本身不感兴趣,却对科技史充满了好奇。因为科技发展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的境遇让人着迷。了解今天的世界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可以帮助人们畅想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科技史还能让人消解对新科技的疑惑,当新科技被写进历史的时候,人们才真正知道了当时的担心是否真的必要。《在线》也谈及了人们对大数据、云计算的怀疑态度,这个我们后面再谈。

  3 不会讲故事的科学家不是好高管

  王坚在阿里内部毁誉不一,员工对他最大的抱怨是:听不懂他在说什么。知乎上有个关于王坚的段子:

  程序员:博士,能不能联系我们目前的开发现状,讲一下“勿在浮沙筑高台”这句话?

  王坚:首先,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程序员:博士,请联系下我们目前的情况……

  王坚:@#¥%&*(继续讲哲学问题)

  然而,看王坚的书却完全没有这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会讲故事的科学家不是好高管——王坚是我见过的最会讲故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高管。一个理工男能讲一手好故事,王坚让我想起王小波——也许不善言辞,但下笔有神。

  我建议王坚如果哪天首席技术官干腻了,不妨去坐坐“首席文学官”的位子。

  4 活的数据改变世界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在线》的内容,那就是:活的数据将彻底改变世界的面貌。其彻底程度,与车轮、电、计算机对世界的改变是一样的。

  围绕这个意思,王坚主要讲了几个话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和互联网。规模大的数据,不一定是大数据,要是活的,也就是“在线”的数据才可以。王坚认为云计算必须是公有云,所谓私有云不过是局域网行为,不是互联网行为,不能创造新的价值。而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活的数据始终在线。各种各样的云计算应用才能改变世界。

  关于活的数据,我举个例子。

  可能很多人都碰到过在网上买火车票,却被提示12306身份无法认证的问题。这时候就很尴尬了,网上订票已经非常普及,想在附近找一家代卖火车票的小店已经非常困难了,而12306的身份重新验证却只能在火车站窗口进行,在旅游网站上并不能在线完成,你只能巴巴地跑到火车站窗口排队,至少花上2个小时,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2306的后台数据和携程、去哪儿这样的网站数据之间没有完全互通。这样的数据,就不是活的数据,就不是在线的数据,也不是大数据。

  王坚说,中国目前99.9%以上的云计算都不是真正的云计算。其根源也正在这里,只有所有数据都能无障碍地、自动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云上的超级计算能力才能发挥作用,创造新的东西。

  统一六国度量衡才有可能出现标准化的道路、车轮,文明才有可能迈进新的阶段。

  5 人尽可读

  我写书评不多,但我觉得,既然是给别人推荐书,就应该引起别人去读的兴趣,而不是给别人讲一遍这书的精彩内容。所以更多的内容就请感兴趣的人自行去读吧。

  我想说的是,《在线》适合的读者很广。

  对创业者来说,也许可以从中生出点子,可以从王坚对未来50年科技的发展预测中找到自己的灵感,毕竟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许可以得出关于传统企业该如何转型的启示,或者互联网企业应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决策。王坚是马云非常信任的伙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上世纪的封面设计,下世纪的内容。”

  对政府决策层来说,也许可以考虑把政府数据共享给全世界的必要性了。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国家之间,数据的共享可能会成为时代风尚,但也会是最耗费时间的一件事。

  对普通网民来说,也许能在这本书里读到未来,有助于帮你想象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未来的手机会是什么样?你身上的可穿戴设备也许不仅仅能记录你每天走了多少步,还能告诉你更多。

  对读书人来说,也许能从中感悟历史,品味人和人性。你可以不相信未来会是王坚描述的样子,但你仍旧能感知过去为什么发生。

  6 “阳光下的阴影”

  虽然这是本好书,但毕竟对于未来,我们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人们对大数据、云计算的怀疑和畏惧,几乎全都指向了安全和隐私。私有云之所以有其市场,也是因为这一点。在灯光昏暗的时候,人们更愿意把自己限制在自认为安全的小圈子里,从此固步不前。

  对此,王坚的观点是:对于科技的怀疑和畏惧,人类唯一的应对方法是自信和信任。“希望大家不要再问与数据隐私有关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就不是个问题。”“整个人类历史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逐渐牺牲隐私的过程,问题在于你能不能接受。”

  对这个观点,我有点儿不能接受。论证这个观点的时候,王坚举例说上大学是为了个人的进步,但住在宿舍里就丧失了一定的隐私,这就是文明的代价——我认为这是偷换概念。

  读完这本书,我碰到了一个搞地震研究的朋友,我问他们是不是也已经开始用大数据、云计算了,他说当然用了。我又追问,那用的是公有云吗?他给我扫了个盲:地震波形数据是涉密数据,当然不能用公有云。因为地震波形不仅记录了地震本身的情况,还能从中分析中地层中的矿产,甚至还能分析出哪座山是被工程兵挖空的。

  公有云和数据互通还有互联网,都要涉及到边界在哪儿的问题。科技带给人们无限的可能性,但不会消除人们对打破界线的恐惧。从个人,到组织,到民族,到国家,到星球,他们之间的边界至今仍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变得模糊,边界之争反而愈演愈烈。科技改变世界,但改变不了世界的全部方面。

  7 情疏迹远只香留

  《在线》是本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的书。王坚关于未来的憧憬带有强烈的阿里巴巴的气质,崇尚梦想,改变世界。实际上,这也是一本写阿里巴巴这样的正在成为世界顶级互联网企业文化的书,读懂了这本书,不但读懂了大数据、云计算,也读懂了阿里巴巴的明天,也就读懂了世界互联网商业的明天。

  云栖大会期间,有一天夜里,我走在杭州的大街上,隐隐约约闻到桂花的香味,若即若离。那味道就像是可触及但又遥远的未来。在这种味道面前,我不想呼吸得太过用力。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李清照在1000年前这样描写桂花,1000年后的那个夜晚,仍然感动了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g5MDAxOA==&mid=2651994358&idx=1&sn=aa191d877cd9e3d2a86fe2740b86beec&chksm=bd358a7b8a42036d0b6ee93765b44a24310b160a3b5d3c6ccba0626912ab75be7764ebe451b9&mpshare=1&scene=1&srcid=1017kaOYOL3eRFASarnFK4pz&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在线》读后感(七):王博士的格子衬衫与怀里的蛇

  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博士对自己新书《在线》的一番调侃很快刷遍朋友圈。

  他说,马云评价这本书是“上个世纪的封面设计,下个世纪的内容“。他想了几天终于明白了,因为封面设计得像他身上那件几乎一成不变的格子衬衫。

  如果你熟悉硅谷,熟悉程序员、工程师这样的群体,或者经常在知乎社区灌水,就会一下子明白:这样带着冷幽默的调侃,连同王博士身上那件格子衬衫,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在线”的文化——平等开放,尊重知识和技术,不惧权威,追求创新。

  《在线》这本书也处处体现了“格子衬衫“的文化印迹。比如在谈到创新的化学反应时,王坚列举了空调的故事:1925年,威利斯·开利说服派拉蒙电影公司在纽约时代广场新建的里沃利大剧院安装了空调系统,结果原本在夏天无人问津的电影剧场一下子爆棚。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接下来的联想。他说,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也曾流行录像厅,门口总放着一个“冷气开放”的牌子,用来吸引年轻人。这与美国电影公司的创新异曲同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解释阿里小贷如何利用大数据发放贷款时,王坚又一本正经地说起了温州的地下钱庄是如何搜集大数据的。“钱庄派一个老太太,每天坐在工厂门口数一数今天工厂有多少人上下班,有多少货车进出——通过这些数据钱庄可以判断工厂的运营状态,由此再决定贷多少款给那个厂的老板。”

  这样信手拈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掌故,堪称本书的一大特色,也非常符合穿格子衬衫的王坚博士本人日常说话的风格。

  王坚出身学院派,从大学教授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基本都在和学术打交道,本书也因此格外具备了一种坚实的品格——这并不是说书里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而是说他所谈论的一切都能找到历史的刻度,并不仅仅属于当下。历史,尤其是科技史,军事史,是王坚灵感的重要来源。所以那些轻松的文字背后才能闪烁理性的光芒。

  我想,《在线》既完整阐述了他多年从事云计算实践的思考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读者还能从这些思索背后看到知识来源、思考路径、做事方法以及心路历程,这比结论本身更富有启迪意义。

  全书的脉络很清晰,从“在线”这一耳熟能详的常识入手,拨开表象的层层迷雾,用全新的视角一一解读:什么是在线?在线和离线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线是互联网的本能?鼠标的每一次点击意味着什么?在线和连接有什么本质区别?

  作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些基本概念,根本原因在于接下来全书花费大量篇幅所建构的那个“互联网+计算+数据”的理想世界,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在线。

  在这里,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在线的重要性其实都不过分,因为这是理解本书最关键的密码。而作者也在书中写道“自己也被在线改变了,不然可能还在学校做教授”。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4、5两章,因为这两章的内容直接关系到阿里云和YunOS,它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倾注了王坚博士全部的心血。读者如果想真正读透这两章,建议不妨把本书最后一章第10章《人类的自信》对照着读,才能咀嚼出文字背后引而不发的味道来。

  第10章看似是“闲笔”,然而闲笔不闲,缺了它,全书就少了灵魂。作者开篇谈到过去50年历史上发生的三件事对他的启发: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阿波罗登月计划实现和波音747飞机的诞生。

  当你以为这些历史上的伟大事件给作者的启发就如标题所言做事情要树立雄心壮志的时候,王坚博士笔锋一转,谈到了这些伟大的成功背后失败的、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那些人,比如三次登顶未能成功而长眠在通往珠峰山路上的英国人乔治·马洛里、前苏联人心中永远的痛拜科努尔基地以及破产的泛美航空。

  当你以为接下去的内容不外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陈词滥调时,作者笔锋再次一转,他写道:

  “我一直在反思我们是不是真正对技术怀有敬畏。同样都是技术,命运会那么不同。大家谈对技术的热爱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我们要为之付出什么。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就像是农夫与蛇。

  什么是对技术的热爱?你真的相信技术会改变很多东西吗?你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和热爱,去捂暖这条蛇,哪怕它苏醒以后可能会咬你一口?”

  接着作者自问自答:“虽然路途坎坷,但我们还是要怀揣希望”,“无论如何,我们已经走在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之路上了”。

  走笔至此,全书戛然而止。

  我想起2016年阿里云年会上,王坚博士的另一番讲话。他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还带着侥幸心理,其实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是因为它永远无法实现,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

  无论阿里云还是YunOS,都是王坚的技术梦想,同时也是怀里揣着的那条蛇。今天当所有人都在交口称赞这位中国云计算缔造者惊人的远见的时候,当事人的笔下却讲出如此深情而悲壮的心灵故事,这大概是《在线》一书带给读者最大的意外。

  ————————————————————————————————————————

  :我跟王坚博士相识于2013年的一次关于云计算的选题采访,那时我还在《IT经理世界》杂志当记者。采访之后出炉的那篇报道很受他推崇,也因此渐渐和王博士有了更多的交流。这本书可以说“人书合一”,边翻看好像作者本人就在你面前说话一样,感觉很奇妙。

  马云说,无论外界如何评价王坚,在他眼里,王坚就是一个谦虚、纯洁、积极向上的大男孩。这样的评价用在已经头发花白的王博士身上,显然是至高的褒奖,也是知味之言。

  《在线》读后感(八):万物在线,好!人脑也在线了,那才妙(好怕怕)!

  其实这本书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互联网是基础设施,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公共服务,这三者形成在线时代的计算经济。(大家都快来用阿里云啊!哈哈,博士其实没有这样明说)。

  似乎也没有讲出什么新的理念来,但是读完全书确实被博士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精神所感染、感动,看到一个创业者的艰辛、坚持,在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自己的操作系统(飞天),率先奠定了让计算成为公共服务的基础。

我的理解(与人做类比):

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输出的反应《在线》思维导图

  万物互联网(人的眼耳口鼻等各种感受器、周围神经系统):互联网发展到万物互联网,什么东西都“在线”了,几乎所有物体上都放置了各种各样的感受器,实时监控、接受信息,不断产生新的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的网络(周围神经系统)向互联网不断输入,这是以前没有的,收集到很多新信息,相当于人的感官灵敏度增强或者有了第六感第七感。

  大数据(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输入信息):各种感受器输入的信息很多,被称为大数据;

  云计算(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而现在的计算能力增强,可以更快地、实时地处理这些输入的大数据,找出有意义的关系来,为了及时作出反应、占尽先机、获得更多价值。相当于人吃了脑黄金等补品,大脑变得更强了,可以快速分析感官输入的信息,做出更好的反应来。

  这三者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人工智能(如人等生物,感受器、处理器、效应器都有了,能对外界做出实时反应了),其实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大生物,总有一天它会觉醒。

  什么时候连人脑也在线了,人类大脑都植入芯片,那将是什么样的世界:分不清虚拟和现实、在线和离线、自我和他人(大家的脑子都连在一起了)!!!

  书的一些可能缺点:

  博士可能太忙了,书的内容似乎没有更好地沉淀、提炼,内容上有些许拼凑、重复;

  很多的引用内容没有标出出处;

  理论或许可以更加深入、精炼(但一切理论都还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修正)。

  《在线》读后感(九):数据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靠最小的成本去产生最大的价值

  在王坚博士《在线》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今天,互联网继续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机器人,虚拟现实,物联网,兴趣图谱,社交体系等各种新词出现在各种媒体、讨论会或展会上。互联网时代的每一天,都好像有全新的科技创意诞生。科技,犹如失控的野马群,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狂奔,气势汹汹,难辨方向,影响着每一个人。”

  这种感觉,就犹如每天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中,互联网的世界是一个在线的世界,每天我们都环绕在一个充满数据的世界中。这些场景我们最熟悉不过: 水杯提醒我们该喝水,提示你已经长时间开车是否已经疲劳驾驶…….互联网赋予产品新的功能,然而他们所产生的数据并没有意义,他们并没有在线,数据无法产生更多价值。

  数据真正有价值的,是在线,也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就像王坚博士《在线》书中所说,数据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靠最小的成本去产生最大的价值。在线的数据能让很多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变成可能,就如书中描述的那样:我愿意给一个陌生的用户贷款1元钱。这在传统的知识认知里面,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在在线的互联网世界里,在在线的数据下,一切成为了可能。

  拥抱互联网,只有真正的思路转变,才有意义。很多传统企业声称要进行互联网转型,就如书中提到的案例,遇到双11数据迸发难题时,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服务器不够的问题,随之可以想象的是,企业花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而与之对应的,是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接入云计算,费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渠道,而是一个思路和生意模式的改变,只有整个生态链都拥抱互联网,以共享,开放,信任的态度去使用互联网,数据才能发挥其真正价值。

  在线,是新世界的常识,观察它,审视它,思考它,有助于消除头脑中的冲动与迷茫。

  《在线》读后感(十):《在线》描绘出了未来世界的经济细则

  从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连接是无处不在的,百度的商业主旋律进化成连接人与服务,腾讯正在各行各业实施其基于微信、QQ的互联。互联网连接万物之后,万事万物都将进入一种在线的状态,全球商业形态以及人类的生活都将成为线上的状态,每时每刻都将产生巨大的数据。凭借云计算与终端,即便是人类也是在线的。所以,“在线”状态下,互联网将会成为基础设施,数据将变成生产资料,计算将会成为公共服务,计算将变成人类能力的一部分,数据将会成为如蒸汽、电力一样的能源,同时也会成为世界的新财富。毫无疑问,数据与科技的聚变将会造就新的计算经济。以此,将来所有的操作系统,都将会与YunOS一样为在线而生,因这些系统而生的连接,也将从物联网升级成真正的万物互联网。这,正是《在线》所描述的那个未来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线》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