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电影社会主义》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03 23:0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电影社会主义》经典观后感有感

  《电影社会主义》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Catherine Tanvier / Christian Sinniger / 帕蒂·史密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一):地中海,欧罗巴

  我的评论,发在《书城》上的。已放入小站。

  http://site.douban.com/widget/articles/219753/article/13035038/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二):再研究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人类模仿动物的时候何谓那么可爱与荒谬。

  人存在与死亡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你看动物的面庞。

  无声、无影:现实就是电影的极致,电影想在现实呈现。

  电影死亡后、人类灭亡钱的研究。

  后语言、后失败……

  人声还是最好听的声音,你的笑容也是最美的。

  我很遗憾:这些我不能带着,而留给这个世界。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三):戈达尔的先锋性作妖试验品

  “你完全正确,我谁也不爱,不爱法国人,不爱北美人,不爱德国人,不爱犹太人,也不爱黑人,我只爱我的朋友们。”不需要完全理解戈达尔,我们只需从其只言片语中拾取与你共鸣之声即可。

  戈达尔一生都处在电影的先锋领地,形式上几乎每部作品都试验性极强,内容上再加之其自身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见解,混淆起来岂止是晦涩与混沌。戈达尔晚年的多数作品给人感觉他想要利用电影符号来代替甚至超越纯文字符号的表意功能来书写自传。从新浪潮时期的作者电影,到如今的这种“先锋性作妖”行为,都是戈达尔对电影这门艺术其边界的拓宽和对其灵魂的诠释。纵观戈达尔的全部作品你会发现,如果说他的地位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其实也并不为过。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四):终于买到《电影社会主义了》!!!!激动啊!

  终于买到戈达尔新片了,太喜欢他的片子我很吃他这套。所以我无法对他的作品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次阅片更像是与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聊天,聊什么内容不重要,见到了就内心就很欣慰。哈哈他拍出什么我都喜欢。

  戈达尔算是最有种的导演!大部分导演其实不知道电影“语言”是个什么东西?好莱坞导演只会电影中最基本的“标点符号”与“断句”,而戈达尔可以为电影写“语言”剧本。他用了自己的一生基本是在创造与总结电影“辞藻”“标点”“语言”。电影诞生的一百年就这么少数几位导演敢做的事情。

  因为自己的年龄与知识储备有限,看不太懂,但戈达尔帮助我把电影的可能性与深度再次拉深。

  (可能是年龄的缘故,戈达尔在访谈中抽雪茄和点香一样,只闻不抽。。。。)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五):Día de Valentín

  

一次冒险

在不同的镜头切换,打破了原本电影常有的叙说性

独立的镜头,脱离与故事可以让观众进入随意的联想境地,而画外音就是强加叙事

画内音则是作者选取的叙事

在阅读一本诗集 配上画面 不给予定义

记录的是在发生的事 或是让演员叙说导演的心声

第一片段 在一个封闭空间发生的故事

在FISICA和METAFISICA中的联系

说话与谈话也许就是袒露形而上的方式之一

Tema observados

一个电影导演对于日常摄影的普及以闪光灯运用的呈现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六):戈达尔的电影不能社会主义

  电影本身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晦涩难懂,反而是活泼有趣,有点像去年“影像之书”的雏形,去年的信息量不是一般影迷能接受的..戈达尔依旧是实验性和先锋性的主流人物,打破时间和空间对电影本身的限制,再添加一点艺术成分(如绘画),拉丝的材料是多而广,戈达尔的运用方法是少而多—单一素材用不同方法拼接(高反差、卡带、停格、推拉、割裂声画...)。形式无序衬托出内容的统一,之所以看不懂大部分原因应该是戈达尔的社会学学的太好举的例子图上距离太远,我们不太能get到他的点..比如说Odessa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戈达尔似乎有点反犹主义和反殖主义。西班牙内战、二战使欧洲人性堕落而物质起飞。片中更出现了许多相机/摄影机,寓意着电影制作的表层大众化,内核的空洞。哲学大家明确指出世界最后是zero and nothing。配乐与电影史类似。副标题应为“不存在的摄影机”,回归电影本我—忠实的记录者,还有你永远找不到的剧本~

  When the law is unfair

  Justice precedes law

  o comment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七):戈达尔的怀疑主义和电影理性主义

  戈达尔的片子无论你是否喜欢,或是催眠,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世界电影地图中的一块领地。踏入这片领地的冒险者,或许怀着敬畏,或许怀着猎奇,或许只是误入。这片孤独的岛屿,没有与其他陆地相类似的景观,屡屡打破任何习以为常的经验,是怀疑主义者和偶然性的乐园。它不满足于任何现世的解决方案,包括暴力革命,而这里的暴力革命也只是作为一种推翻现实的怀疑态度存在——而非终极解决方案。

  戈达尔的思维就像是这摄像机,徜徉在豪华游艇的甲板上——一个悲悯的思考者,同时也是个愤世嫉俗的家伙——他观察着人类,同时摄像机也不断地挑战着人类——背负着欧洲沉痛的历史——不是我们中国人在宣传中所熟知的屈辱史,而是20世纪以来欧洲人的精神危机。暴力革命这是延缓此精神危机的鸦片,戈达尔明白这一点,但他还是采取了某种亲巴勒斯坦的立场——不是出于对犹太人的恨,而是他面对欧洲精神危机所做出的条件反射式的生理性抽搐。他观察着这游轮上的客人,平静,宿醉,奢侈,自由,优雅,年迈——却在其下暗藏着欧洲无希望的未来——颇具争议的论点“因自由而腐朽”——一种悲凉油然而生,却绝不向上帝祷告——弃船,弃船,弃船,他发出着绝望的呼喊或启示。

  戈达尔的摄影机的确扮演着思维的作用,这一点与爱森斯坦很像。后人称其为理性蒙太奇。但却被诟病颇多。认为其违背了电影的本质,把电影当作是理性的工具——如此这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也可以被拍成电影。随后,电影的发展走向了感官优先的方向——理性的失败。这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观众乃至导演丧失思考能力,至少是被镜头所拍摄的事物限制,而不像思维那样天马行空,电影的穿透力降低,却换来了视觉得出的一些廉价结论。这不仅仅是好莱坞的问题,而是全部电影的问题。因此,画外音在《电影社会主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直接电影的同期声被抛弃了。虽然画外音曾经在纪录片历史上臭名昭著,成为扭曲纪录片客观性的主要凶嫌。但戈达尔的画外音完全就不是扮演这样的作用,他的声音忧郁而犹疑,像个早熟的孩子。我怀疑他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摘抄下一些他为之所动的句子,再构思与句子相关的画面的。句子和句子构成了剧本,画面与画面构成了另一个剧本,两者叠在一起,像是套色。而格里尔逊式的纪录片只有一个文本剧本,影像是以配图的形式填入的,沦为文本剧本的图解说明——高度扭曲了影像本身的真实性。但无论如何戈达尔绝不是通过镜头来思考问题的。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八):电影社会主义

  戈达尔在《电影社会主义》最后一幕黑底白字地打上了“不予置评”四个大字,但看完这样一部装逼十三钗之一的电影大师的超级无聊闷片之后再不让人说两句,一定会菊花发痒憋到内伤。 由于国足的比赛太烂我才找出这部片子来看,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该……。本片完全可以和安迪沃霍的神作《帝国大厦》相比,后者那部长达8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画面----帝国大厦,因此被誉为史上首部只要看过海报就算看过电影的里程碑之作(没错,电影理论家们可以很有理由地指出,这一特点与黑洞类似:黑洞内部的三维的信息能够完整编码到其二维的视界上,也就是说只要观察黑洞表面就能了解黑洞内部的一切活动)。当然戈达尔此片还未达神级,不过你看完戈达尔亲自剪的一段1分30秒的预告片之后,你就相当于看完本片了,当然,也相当于什么都没看。 本来我是没有理由抱怨的,毕竟是我自己为了看到阿兰巴丢而选择一帧一帧地看了你139680个真相,可你倒(揪着领口)TMD告诉我巴丢在哪儿啊混蛋?!开始我以为这是剧情片,后来我发现是风景片,然后感觉是纪录片,最后我终于悟出:原来这是一部幻灯片。是的,一代大师戈达尔通过他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手法让我们观赏到了一个长达97分钟的PPT。 戈达尔,大师中的大师、新浪潮的代表、巴赞的爱徒,他,怎么就拍了个PPT?我撕心、我裂肺、我觉得我快要窒息了。 我呕心、我沥血、我总算为戈达尔(和自己)找到以下辩护词: 福柯在1969年那篇著名的演讲《什么是作者?》中指出:“写作的观念关注的既不是写作的行为,也不是表示作者意义的迹象,比如文本中的症候或标志。恰恰相反,它代表了一种相当深刻的努力,试图深入探讨文本的条件,既包括文本在空间里散布的条件,也包括文本在时间中展布的条件。 ”戈达尔在本片中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尝试。这一尝试不是简单理解中的对资本主义-好莱坞-工业化模式的挑战(例如,凭什么电影要讲故事?凭什么要“文以载道”?凭什么要和观众沟通?虽然在结尾也嘲讽了一下FBI和知识产权),而是正如福柯所说,在空间和时间的意义上做出挑战。这一努力正如居依.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是在空间上对马克思的一种扩展。戈达尔无逻辑关系、快速拼贴的画面,不是传统蒙太奇的时间性叙事,而是“取消时间”的一种尝试,是在空间上的“绵延”。于是我们不能忽视德里达的影响:戈达尔试图在幻灯片似的每一格影像之间的差异和缝隙中,往往是一段无情境的对白夹杂着一段战争纪录片,去寻找艺术降临的可能性。 想到这里,我终于满意的笑了。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九):如何评论一部电影

  戈达尔在《电影社会主义》最后一幕黑底白字地打上了“不予置评”四个大字,但看完这样一部装逼十三钗之一的电影大师的超级无聊闷片之后再不让人说两句,一定会菊花发痒憋到内伤。

  由于国足的比赛太烂我才找出这部片子来看,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该……。本片完全可以和安迪沃霍的神作《帝国大厦》相比,后者那部长达8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画面----帝国大厦,因此被誉为史上首部只要看过海报就算看过电影的里程碑之作(没错,电影理论家们可以很有理由地指出,这一特点与黑洞类似:黑洞内部的三维的信息能够完整编码到其二维的视界上,也就是说只要观察黑洞表面就能了解黑洞内部的一切活动)。当然戈达尔此片还未达神级,不过你看完戈达尔亲自剪的一段1分30秒的预告片之后,你就相当于看完本片了,当然,也相当于什么都没看。

  本来我是没有理由抱怨的,毕竟是我自己为了看到阿兰巴丢而选择一帧一帧地看了你139680个真相,可你倒(揪着领口)TMD告诉我巴丢在哪儿啊混蛋?!开始我以为这是剧情片,后来我发现是风景片,然后感觉是纪录片,最后我终于悟出:原来这是一部幻灯片。是的,一代大师戈达尔通过他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手法让我们观赏到了一个长达97分钟的PPT。

  戈达尔,大师中的大师、新浪潮的代表、巴赞的爱徒,他,怎么就拍了个PPT?我撕心、我裂肺、我觉得我快要窒息了。

  我呕心、我沥血、我总算为戈达尔(和自己)找到以下辩护词:

  福柯在1969年那篇著名的演讲《什么是作者?》中指出:“写作的观念关注的既不是写作的行为,也不是表示作者意义的迹象,比如文本中的症候或标志。恰恰相反,它代表了一种相当深刻的努力,试图深入探讨文本的条件,既包括文本在空间里散布的条件,也包括文本在时间中展布的条件。 ”戈达尔在本片中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尝试。这一尝试不是简单理解中的对资本主义-好莱坞-工业化模式的挑战(例如,凭什么电影要讲故事?凭什么要“文以载道”?凭什么要和观众沟通?虽然在结尾也嘲讽了一下FBI和知识产权),而是正如福柯所说,在空间和时间的意义上做出挑战。这一努力正如居依.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是在空间上对马克思的一种扩展。戈达尔无逻辑关系、快速拼贴的画面,不是传统蒙太奇的时间性叙事,而是“取消时间”的一种尝试,是在空间上的“绵延”。于是我们不能忽视德里达的影响:戈达尔试图在幻灯片似的每一格影像之间的差异和缝隙中,往往是一段无情境的对白夹杂着一段战争纪录片,去寻找艺术降临的可能性。

  想到这里,我终于满意的笑了。

  《电影社会主义》观后感(十):戈达尔的社会主义

  戈达尔老人家可能一辈子活的只剩个性了,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这部电影必须是孤芳自赏。戈达尔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反戏剧,而这部电影,他将反戏剧这种模式发挥到极质,整部电影都是用破碎的影像,破碎的音乐拼凑而成。戈达尔说过:“这个可怜的欧洲。他们没能净化,反而在腐败中挣扎。他们未得升华,反而被再次获胜的自由羞辱。”在他的电影生涯中,他的身份不仅仅是导演,更多的充当的是革命者的角色,然而,他的革命只不过是用自己的镜头来抨击这个世界,作用到社会现实上,效果微乎其微。毕竟电影是商业和艺术的结合品,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戈达尔的电影不过是一种对传统电影的颠覆。

  电影分成三个部分,我们可以把这三个部分概括为,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类文明,我们的欧洲,范围逐渐缩小,最后把焦点聚合到欧洲大陆。

  我们的世界:

  地中海上的一艘豪华游轮上,聚集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地位的游客,这些游客恰巧组成了这个世界。对我而言,这些个体的生命代表了世界的缩影,支离破碎的影像只是为了把不同的国家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我们的人类文明:

  电影让我们欣赏到六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希腊、敖德萨、那不勒斯、巴塞罗那。是什么导致这些文明的消失,无非是历史进程中的战争,戈达尔在控诉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当这些逝去的文明重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也只能扼腕叹息。

  我们的欧洲:

  阐述欧洲的时候,戈达尔用了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然而,对于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却震慑人心。而自由和平等却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权利,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由和平等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预言。

  故事的背景设计的非常的有意思,一段海上旅程,而大海恰好是孕育生命的温床,个体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得格外微不足道,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创造了世界文明,却又制造了战争,来毁灭文明,然而这个世界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有些人不停的在追逐物质,有些人不停的在享受精神,当人们处于一个安逸平和的环境中时,他们就能很好的享受这种环境,当人们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去,他们就用各种方式明哲保身或者革命者。人类,其实是一种很单纯的物种,看起来,我们拥有很多的选择权,其实还是被选择,被这个社会选择,被身份选择,被职位选择。

  看了多部戈达尔的电影,我觉得这个老头不是不好好讲故事,而是不会讲故事,在电影技术大步前进的今天,戈达尔还是沉浸在自己的意识海洋中,拍摄出这样一部晦涩难懂的电影,不难看出,戈达尔一辈子都在反好莱坞,这部电影依然如此,只不过没有当初那么激烈,毕竟岁数大了,也知道好莱坞在时下电影市场中的地位,《电影社会主义》,看起来也有些苟延残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电影社会主义》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