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与十字架》是一部由莱彻·玛祖斯基执导,鲁特格尔·哈尔 / 夏洛特·兰普林 / 麦克尔·约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一):学画的喜欢画的都应该看看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二):一部像电影的油画册
《磨坊与十字架》巧妙且真实的还原了《受难之路》,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片,每一帧都犹如一幅油画般,色彩与结构饱和且丰富的。独特的摄影手法简直是精美绝伦,展现了一场了不起的文化复兴之旅。
而现实中,左耳是咕噜咕噜的煲糖水的声音,右耳是面汤滚沸的声音。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我们又何须去介意太多呢?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又不止于艺术。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三):《磨坊与十字架》
让我折服的是结合绘画、历史文学两方面,通过独特的电影视听语言,不仅成功再现了大时代中的个个小故事,而且形成了符合原画一种残酷耸动甚至有点诡谲的味道。
饱和的色彩、响应绘画的美工设计、标题性的人物设置、形式丰富的诗般镜头……唯一让我有点不适应的是画家的现身,当然希望呈现的呼应性和统领性可以理解,但总觉得有点割裂,破坏了点整体性。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四):画家的悲哀
2011年波兰电影《磨坊与十字架》:没有剧情,也没有对话(除了画外音与独白),整部电影纯粹用摄影,构图,场景与事件组成,把勃鲁盖尔名画《行往受难地》给整个拍了出来。形式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虽然特效很诡异地出现了抠像不干净以及CG画面马赛克的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镜头。这种电影就是一种现象,哲学与宗教才是精神内核,无所谓看得懂看不懂,众生相而已,只恐怕画家若是知道自己的画被如此解读,会撩下一句“我没说过这句话”吧。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五):劳动人民不喜闻乐见的东西
mb,这是迄今看过的画面最精致的电影,每一个镜头拉出来都是一幅精美的油画,不得不佩服摄像师傅的功力了,什么姜文、什么艺谋,比起来都只不过文艺范的屁玩意,这个,在我小小的宇宙观里,绝对前无古人了,mb的,也就只能这样了,除了画面,除了道具,除了那个胖丫头,mb的,我还记住了什么?mb的,却谋杀了我整整1小时35分钟!
就像一个善于做作的风情娘们儿,凭窗而坐,酥胸半敞,却满脑袋浆糊。
什么,导演很有才,很有深度?
ok,小爷输了,小爷满脑袋浆糊~~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六):只有亲身冲破黑暗的禁锢才能体会自由的重要——《磨坊与十字架》略感
一部节奏很慢的艺术片,鲜明的中世纪背景,很浓的宗教文化色彩,看完之后会对西方对自由的崇尚有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因为西方在比中国封建社会黑暗得多的多的中世纪苦苦挣扎,生生的孕育出了文艺复兴,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地狱中挣脱出来获得自由,体会了那种不易,才能真正的理解自由对现代西方人有多么重要,自由是多么深入人心。自由是刻在了现代西方人骨子里的信仰。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是受外力影响的,虽然期间也艰辛备至,但与西方的过程完全不同,所以结果也完全不同。
——来自一只黑汪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七):别再以电影的名义撒铁蒺藜了,这部电影超出了你的理解力
在银幕上动态观摩勃鲁盖尔创作《行往受难之路》。所有骂看不懂的画盲请噤声:这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课,它最早亮相的地方也不是影院和电影节,而是卢浮宫。电影摄制了3年,后又在华沙电影制片厂里做了28个月的后期——用Flame与After Effects做2D合成,用Nuke和Fusion做3D合成,用LightWave做3D绘画。为了还原画作中的云,摄影组专门去新西兰南部的小岛去拍摄一种叫做”岛上的长云“的云。别再以电影的名义撒铁蒺藜了,这本是一幅用光影作笔胶片为布、科技着色、传统油画技艺和当代数科技为调色油的巨幅数字图画,已经超出你的理解和感受力了。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八):主人公是一幅画
把这部片子和彼得·格林纳威的《夜巡》做比较很奇怪。两个导演的风格不同,对于电影的态度不同,对于人生的思考更是不一样。两部电影完全没有可比性。唯一共同点仅仅是都围绕一幅名画。
这电影最初上映并不是在电影节或者院线,而是在博物馆。一部完美展现名画背后的故事的作品,重点在于,主人公是那幅画。
导演运用非凡的想象力把场景、人物融入到名画中,用画家的工作来串联名画的背景。最大的创造在于,不完全依托于叙事来呈现一部电影。在艳丽的色彩中表现关于这张画的背后。
透过这幅画,想到流传下的艺术品的价值,记录、表现、思索、穿越……
看了一下导演的资料,导演很喜欢宗教题材,很喜欢像油画一样的表现力。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九):随笔
这部电影是在讲述一幅油画《受难之路》中的故事和历史。画面很美,很喜欢电影前半部分中关于小镇居民生活的刻画,镜头慢且平缓:磨坊主清晨起床,检查小麦粉质量,木鞋踏在磨坊石塔里的长木梯上,一直往上,往上,到高耸的风车,镇子的土地平旷又荒芜,灰灰的泛着霭霭的冷雾。我好喜欢这样记录性的节奏。关于宗教的故事我没有太看懂,本来这个国家是信奉基督教,但西班牙人侵略之后实行很暴力的统治,残忍处死异教徒的行为违背了基督教原本的教义,所以画家在画中创造出了自己愿望的“救世主”,他的受刑是拯救世人的一部分。故事里有两个女人,一个年轻美丽温柔,一个中年沉重苦痛,她们应当是同一个人,“命运在天空烟火中就已展现,先是绚烂然后逐渐学会顺服”,不顺服的人有些会毁灭,有些沉浸在苦痛的思考里,不断向自己提问。受难而死的年轻人是前者,这位悲伤的母亲是后者。
《磨坊与十字架》观后感(十):无题
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史纪录片。将16世纪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背后的故事影像化,其立意和格林纳威的《夜巡》十分相似,呈现效果也同样不尽如人意。采用了大量CG和真人结合的拍摄技术,《磨坊与十字架》十分忠实地重现了原作的场景,同时也尽量为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建构来龙去脉。但勃鲁盖尔画作中那被“上帝之网”联系起来的细节和人物,到了电影中就成为了零碎而缺乏组织的场景堆砌。这似乎是跨媒介改编所带来的硬伤,一幅画中的元素其共时性和关联性是显而易见且富有想象空间的,但放在电影的时间轴中就完全被破坏了。于是这部冗长电影带给观众的信息量,还不及片中勃鲁盖尔寥寥数语的说明,更别提和原作中蕴含的意义相提并论。即使我如此喜爱勃鲁盖尔的作品,也实在是看得昏昏欲睡,唯一的惊喜,或许是勃鲁盖尔的扮演者,竟然是《银翼杀手》里那个说出“Time to die”的复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