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毕业生》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1-03-02 04:0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毕业生》经典观后感集

  《毕业生》是一部由高嵩执导,李玉纯 / 金莲 / 冯海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生》精选点评:

  ●少点什么

  ●作为刚毕业的我,感同身受。

  ●挺不错的,翻译那个女生特别成熟,聪明。

  ●接地气的纪录片!

  ●我今年大二,对于未来好迷茫,忽然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讲述了3位2004年毕业的四川大学生。找工作的心路历程

  ●

  ●哈哈 什么普通话/国语 骗人哈哈哈哈哈哈

  ●无尽唏嘘,唯有尽力向前而已。

  ●媒介批评的老师在第一节课放的纪录片。看完大家都沉重了。

  《毕业生》观后感(一):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

  因为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程,寻找素材,看到了这部记录电影,看完后还是很有感触的,第一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四年的大学生活让很多同学形成了对社会比较理想化的认知,当一旦真正进入社会,这种认知偏差就会给他们带来不适,带来疼痛,当然,也会促使他们成长;第二就是大学里面如果能够掌握扎实过硬适用的技能,加上大学毕业生的光环,在职场上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如金莲,由于她过硬的小语种水平及丰富的大学兼职经历,当她毕业时,她能够比较自信的与社会进行对接,最终也能找到很不错的工作;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尽管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没能迅速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借用毛主席的话就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大学四年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储备了知识和能量,这些知识和能量可以支持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取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职业成就,如影片结尾展现的那样。。。

  《毕业生》观后感(二):象牙塔里走出后的六个月

  三个人迥异的性格,毕业后经历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感叹导演选择拍摄对象选的好。

  最喜欢最后一段,毕业后的半年过得很快,日子很快来到12月31日。这一天,冯海涛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吃饭,刚从学校辞职没多久的他在思考着未来应该做些什么,父母在他背后给予支持,金莲和他的男朋友一起共度晚餐,虽然没有创业,却也在日企里坐着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而只有李玉纯孤单的一个人买了一份小吃,做着新闻工作的她,收入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当她一个人走回到家,终于在摄像机面前哭了起来,说出了心里话。窗外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房间里的李玉纯沉默,流泪,形单影只。

  《毕业生》观后感(三):社会是让你学会成长的 哪怕是用刀子逼着你

  无奈。

  你觉得是机遇吗。

  最累的是李玉纯记者 到处跑 不能报销 第一个月拿到500

  (寄一百回家 正确 她父母的情况 我们不知道。)看着这个弱女子真地想帮一把 但是不能 因为那是小鹰学飞。

  最后她说 我觉得我的生活太孤单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 陪伴的只有那个一直在身边的绣花 外面热闹着2005年的炮竹 冰冷了她的心

  第二累的是冯海涛老师 责任是 做的好是别人的 做的不好 是自己的 2000左右应该

  最后是朝鲜族的强势女娃 (朝鲜族都长这样感觉) 外企3000+

  说能力谁最强呢。

  金莲 日语专业 进了外企 工资自然高 当然这是与她流利的日语分不开的 这个语言是实打实的

  但是就像 李玉纯说的 学中文有什么用 (我在想 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中文系吗 殆误别人的青春) 这是社会的悲哀

  我整天为你们操心 我把心都操碎了 他说的。 以前经常被老师这么说 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学生 这份心给谁都操不起。 他的离开是年轻的暗流涌动

  现今结果怎样呢

  没去百度搜索先猜看 李玉纯总编 冯海涛国企科级职工 金莲自己开了翻译公司

  他们都在用心做自己

  《毕业生》观后感(四):走出校园,社会让我们更勇敢

  大一上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这篇影评,挺真实的。

  在校园里仿佛置身于象牙塔,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平坦的生命历程终于开始惊觉起来。社会的残酷不由得让平凡的生命更加勇敢,让勇敢的心更加坚强面对在社会中寻找自我存在意义时所经历的跌跌撞撞,让遭遇挫折的自我重新认识理想化乌托邦的现实蓝图。

  《毕业生》是由高嵩导演纪实拍摄三位普通大学生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在找工作时面对的种种境遇。本片中详细真实还原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这三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路中的或喜或悲。

  本片镜头清晰地为我们展现在类似于跳蚤市场的双选会中的人潮拥挤,却无法体现主人公仍带有校园气息还夹杂些许无奈的稚嫩脸庞轮廓,在全景的焦点重新落回主人公身上时,不由得让人感慨,主人公是代表毕业生出入社会的一个缩影,一种集体的告别及对生活的无声的呐喊。

  当梦想的乌托邦渐渐被现实的琐碎打破呈现出令人无言以对又不得已暗自承受的景象,主人公冯海涛在他于凌晨三点结束仅五个月的短暂教师生涯中感悟到“做好是别人的,做不好是自己的”的社会赋予自己的责任,李玉纯在做实习记者每天到处跑却仅仅拿到可怜的七百多元却在妈妈生日时寄回家一百元钱时依旧骄傲的保持着笑容但在窗外响起热闹的2005年的炮竹时在冰冷的城郊出租屋看着唯一陪伴她的抱枕说出“我觉得我生活太孤单”的心酸话,金莲因拥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在片中体现出一个毕业生在社会中仍有令人欣慰的顺利境遇但毕竟是少数。在透过本片的三个毕业生的迹遇来看,中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同时也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无法忽视,低廉的薪资使毕业生对工作对社会对自身不得已重新认识,搬离校园的那一天是对校园生活的告别,是重新认识自我的伊始,是对理想的重铸。走出校园,一切都是等待自我的救赎,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世界很无奈,但不得说这个世界让我们更勇敢。

  本片以时间为线,从五月到十二月底共八个月的时间里,详略有序,主次分明的记录了冯海涛,李玉纯,金莲的三人各自的生活。这种格式让观众思路清晰,更能捋清主人公时间发展,在结构安排上,更加突出李玉纯的境遇,因为她是在这三个人之中履历最为辛苦的,其次是冯海涛。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时间线的添加,每个月都是一个章节,每个章节中都记录着他们的或喜或悲,清晰而明了。在这个时间轴里令人印象最深就是冯海涛,从毕业时感叹毕业生的身价低廉,到找到工作时的松一口气,再到工作时遇到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时感叹责任,再到凌晨三点向校长上交辞职信抱着自己的东西走回家的如释重负,直至最后八个月拍摄完成后的后续跟踪报道,三个月后冯海涛重新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们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是历经社会初洗礼的更加从容和自信,恰巧从此我们看到了导演的别出心裁,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社会让他们更勇敢。时间线让我们看到主人公心理状态的起伏变化,看到了不同时期这个社会在他们眼中样子,看到了现实发出的最强音,看到了让平凡的生活起波澜的事情。不得已面对,这就是时光,这就是社会,你不走,不成长,他也会逼迫你成长。三个鲜活的例子摆在你面前,随着影片的时间线推进,一个完整又清晰毕业生就业蓝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再现生活就纪录片的意义,《毕业生》做到了,并且揭露了并不那么美好的社会现实,让我们不由得深深思考,高校的扩招到底带来了什么?是出于本心的提高全国民众的文化教育素质水平,还是刺激促进高效经济的发展?抑或双方原本的共赢?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有深深的思考大学之路带给一批又一批毕业生的到底是什么。时间线的安排让观众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导演的意图,直观看待事物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理解本片,透过本片寻找主题。从本片中我们学习到的是主次的协调,有序的安排结构是是影片深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音在影片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际上在电影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深化主题,深化情绪,深化内容,渲染背景气氛,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等 。当我们讨论场景与场景,事件与事件,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对比,对观众造成视觉上,情感上的震撼时,我们发现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影视作品中音乐与电影画面会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 从而产生影片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 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 交替互补, 可以形成单一画面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表现力。 电影音乐具有抒发感情、参与叙事、展现环境、创造节奏等作用,是与电影其他元素相结合而起作用的。视觉与听觉不属于同一范畴,可是作为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音乐,必须溶于整体之中,也就是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全一致。所以电影音乐必须服从影片整体的结构、节奏、必要性、长短等等。在毕业生这部纪录片中,音乐很少出现,但《毕业生》偏重于纪实,所以它的同期声录音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是影片更加真实,更加有说服力的部分,《毕业生》的录音效果值得借鉴。全片的音乐虽然较少出现,但更集中统一,同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征),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这种音乐不是简单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种背景氛围。

  光线的造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多数纪录片由于条件所限,只要求照明实现最基本的“提高被摄体亮度”的作用,反而忽视了摄影照明最重要的“用光线造型”的功能。在《毕业生》中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光,人物脸上并无多少阴影,仅在李玉纯独自在出租屋的部分体现了人物脸上的阴影,体现了主人公的心酸境遇。那在其他纪录片中,尤其是风光纪录片,更加要注意光线问题。而在人物纪录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辅助塑造中。人物光照明同样追求自然,面部光线处理用比较柔和的主光照明,不要没有光源依据的人物逆光。例如: 在《决战太原》中,“戴炳南深夜向阎锡山告密,出卖黄樵松起义”的段落,注重故事性,强化紧张、急迫、阴森的氛围。在光线处理方面就比较强调戏剧化的效果。强烈的光影、极大的反差配合黑白影调的处理与故事内容相吻合,与影片叙事的节奏相吻合,实现了调动各种技术手段强化电影故事主题的设想。外景的光线气氛处理对纪录片来说是件难事。由于经费和拍摄周期的限制,对每一个室外拍摄场景都提出专门的光线气氛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拍摄计划时,不得不区分哪些场景更重要,哪些场景必须要在特定的光线气氛下拍摄,而且要制定出晴天、阴天、雨雪天等各种突发天气状况下的拍摄预案。这些看似制片部门的工作其实与摄影师有很大关联。摄影师的意见参与其中,才有可能最大化地利用最佳自然光效,达到最佳创作目的。

  《毕业生》是一部真实的记录,让我们感觉人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使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感受该片所要表达的主旨。走出校园,社会让我们更勇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毕业生》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