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咖啡地图》是一本由高雪 / 赵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的咖啡地图》精选点评:
●用心
●很好的一个系列,这是第三本了,书很有深度的记录了北京的咖啡故事,别册和地图就可以拿着去找咖啡馆了,不看不知道,原来北京的咖啡馆这么多。这其实是个公众号:行走的咖啡地图,大家也可以去关注下walkingcoffeemap,选择咖啡馆的标准真不错,而且内容都是原创
●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两位美女作家做的公众号「行走的咖啡地图」。不同于一般的公众号,她们写得文章总是干货满满,绝大部分都是原创,喜欢咖啡的同学一定要关注一下的。这本北京咖啡地图,预售一开始我就果断拿下了,等收到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很喜欢书中对咖啡馆主的访问部分,也许咖啡地图就应该这么写吧,一系列好的问题引出一系列好的答案,让你慢慢感觉到咖啡真的不止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令人着迷的文化。而北京作为一座文化古城,生长于斯的咖啡馆也或多或少的带了一些“京味儿”,非常耐人寻味。期待其他城市的咖啡地图啊,什么时候会有呢[机智]
●一般 看看就忘了
●附赠的咖啡地图超赞~
●按图索骥
●不是一本咖啡馆打卡指南,而是咖啡生活的体会和感受,当咖啡逐步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希望喜欢是浅浅的,但持久的……
●帝都的咖啡馆越来越多了,这真是让人开心的事
●原本因为收录了喜欢的咖啡店而买的书,看完以后又种草了很多家。以前去东京出游的时候看过类似的城市咖啡馆推荐,感觉受益匪浅,城市咖啡指南总是能帮助我们不会错过这个咖啡店的闪光点。下次去北京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
●一本看下来感觉内容太平实了,从文笔叙述到摄影排版,能感觉到用心但没有超出预期吧。目前只能是作为一本收纳城市咖啡馆资料故事的普通杂志,没有切实感受到它为什么能够以纸质书的形式以及88的定价所需要的高质量内容(大可以做成公众号,纸质杂志还是期望有所沉淀的。)期待可以越来越好吧。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一):逐气寻香咖啡客
“如果说生活是一片荒野,需要我们去开垦和耕耘,那么希望就是种子,火烧不尽,只会不断重生。”(167页)
带来很大惊喜的咖啡主题书,作为每天至少一杯咖啡的人,看到有咖啡方面的书,总会留心。这本买了一段时间了,却在今年暖暖的粤西冬日读它,然后咬咬牙把几乎原价的同系列另一本《行走的咖啡地图:上海》也下了单。
这本书的所有文章由高雪执笔,她的文字风格不像有些写咖啡馆的那样,过度矫情,而是自自然然地把自己访问过的人和咖啡馆多面貌地呈现出来,有自己的思考和独立判断。随书还附赠了超级有料的北京咖啡馆索引,小册子和地图两种方式,下次去北京就不用靠百度地图搜索了。
有一点需要小小吐槽一下的是,120到123页黑底淡黄色的页面设计,加上字太小,纸遇到灯光还会反光,所以看得有点吃力。如果再版,这几页建议换字体颜色+调大字号。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二):咖啡文化指南
中国人本爱喝茶,自从喝星巴克咖啡被我国人民看成小资的一种体现倍受追捧之后,让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潜力,开始瞄准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这其中,也涌现了一批热爱并传播咖啡文化的“咖啡手艺人”。对于这群人来说,“用自己的手艺,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个人价值,是他们最终的愿望”。
越来越多咖啡馆在空间设计上花了大量的心思和投入,我认为这很好,但不要太对于强调设计感,反而容易被淘汰。 “设计只能给咖啡馆锦上添花,而真正的核心还是做事情的人,比建筑、比设计更有吸引力。”毕竟我们到咖啡馆并不单单是为了一杯咖啡,就如星巴克的空间设计,是为了让来喝咖啡的人将其当成第二个家,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行走的咖啡地图——北京》一书中也提到“咖啡其实不是单独的东西,它应该跟生活结合在一起,生活场景中的呈现其实是更好的。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杯咖啡去咖啡馆,而是为了一个整体的体验。”这其中包括了环境、咖啡的口味、交接有同样喜好的陌生人、咖啡师等等。事实上咖啡馆已经成为了我们分享生活的一个平台。说到咖啡馆真正的核心还是做事情的人,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咖啡师。作为站在最后一个环节的咖啡师,能够直接面对客人,他需要做的就是让客人理解并尊重这个产业链上每个人的付出。咖啡从一颗种子长成一颗能让人品尝的咖啡豆,需要五年的时间,而从生咖啡豆到我们喝的一杯咖啡,这个过程需要经过800多道工序,更不要说咖啡烘焙师和咖啡师对技术的学习和精进时间。而这一切的艰辛却在咖啡师与客人的聊天内容里,只占不到百分之十的话题。所以,很多时候,当一个客人走进一家熟悉的咖啡馆时,不一定是为了咖啡馆里的一杯咖啡。
虽然从小就喝咖啡,但家里人对于喝咖啡并没有什么讲究,能获得咖啡豆的渠道也很狭窄,对于咖啡的品质和产地基本不了解。当我们国家的物流和电子网络发达后,才渐渐有所了解。书中提到“精品咖啡是从大众的咖啡消费中提炼出来的,不同于上一代的商务咖啡馆,它更追求品质,代表了人们对更精致生活的需求。”确实如此,在我印象中,在咖啡馆还不是很普遍的时候,去咖啡馆喝咖啡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而如今,咖啡馆遍地,街上随处能看到手拿咖啡杯的年轻人,很多书店里也设有咖啡厅。当一件新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很普遍的时候,人们对其就会出现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更加精益求精。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北京》不仅让我对咖啡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那些以匠人之心来做咖啡的人对与咖啡文化的热爱。下次在去北京时,我也想逛逛本书中提到的咖啡馆,去体验书中分享的那些感受。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三):京城的咖啡MOOK
在国内,咖啡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大众的情调,很多时候是跟“文艺”、“小资”联系在一起的。在某些作者写的书里面,行文中带上“卡布奇诺”、“拿铁”等等似乎也成了拔高品位的惯用套路。在现今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去到一处安静的角落,点一杯咖啡,或静坐沉思,或与知己交流,不啻为摆脱名利困扰、缓解压力的上佳之选。店内回旋着轻音乐,咖啡在手,气息氤氲,久久不散……
如果说咖啡承载着很多人的孤独心情,那么咖啡馆无疑就是能够让吾心安然存放的寄托之所。中信出版集团推出的《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一书,就向读者介绍了京城里很多的咖啡馆。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MOOK那种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而编者深入的探寻体验则是将各个咖啡馆的特点展露出来的最好推介。
咖啡馆与速溶咖啡最大的不同体验是在咖啡的冲泡。咖啡馆里是将咖啡豆一点点的研磨,烧煮,冲泡,各种原料的产地以及制作工艺,包括现点现做的方式都符合着对细节、对口味存在着近乎执拗感情的那一部分“文艺青年”。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介绍了一些精品咖啡馆,他们或藏身于深巷胡同、或聚拢在商业CBD,各具特色的店面设计,不同添加比例的咖啡调配方式,不同的冲泡方法,惹人垂涎的甜点等等都让这些咖啡馆拥有着“死忠粉”。那些深藏不露的店主,又是咖啡馆的另一个闪光点。
如果说精品咖啡馆是阳春白雪,那么社区咖啡店就和下里巴人更为接近了。顾客多是附近住客或者职员,辛勤忙碌的一天过后来到社区店里,点一杯咖啡享受一段闲散的时光。如果是周末的话,这个用来享受的光阴会被延长。阳春白雪也并非高冷,下里巴人接地气倒是更有活力。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书中引用了日本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的一句话:我们不仅仅是为了一杯咖啡而去咖啡馆,而是为了一个整体的体验。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当下,多数产业都在进行着更新或者是被更新,而体验式服务消费受到的冲击是最小的,咖啡馆恰好是这样的一种。咖啡馆的氛围是电商服务短期内无法实现替代的,因而也就得以继续维持并有着独特的发展前景。
即使是在陌生的城市,走进同一家咖啡馆的加盟店,就像是身在异乡而孜孜不倦地寻找那一方故土。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氛围,自然也会有熟悉的感受。不同的人走进同一个咖啡馆,同一个人走进不同的咖啡馆,那种内心生发的感受是不同的。有同好之人,有同好之地,有同好之趣,《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就是在介绍着这些同好,吸引更多的同好。
《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这本书还附有真正的咖啡馆地图,并对收入其中的每家店都有简要介绍,重点突出了各家店的特色,对于外来游客以及不擅此道的小白而言,是体贴入微的帮助。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四):行走的北京咖啡地图
我相信,说到咖啡,很多人都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因为很多人在生活中对咖啡也像我一样对其情有独钟。刚刚开始接触到咖啡的时候,我觉得咖啡就好像茶一般存在,能带给我提神的功能,但是后来逐渐的接触多了我发现咖啡原来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
在这本书里面,我发现,当我在看作者对于他对北京咖啡馆的叙述的时候,我不禁深入其中,对其有很大的感触。在这本书里面,你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喝一杯咖啡那么简单,而是和咖啡相关的一切,你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话,当你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作为一枚资深的咖啡迷,去和别人交谈,你对北京咖啡店的了解,以及你对咖啡的了解。
这本书的排版很精美很美的,北京咖啡厅的相关图片加上一些简简单单关于咖啡的文字叙述。在这本书里面,你不仅可以享受一场关于咖啡的盛大遇见,而且你还可以领悟一些关于生活的小道理。明明说的是咖啡,为什么又会谈到生活呢?
要说生活的话,那么这个话题就特别广了。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北上广的生活是特别十分的艰难。而作者在这本书里面通过对于北京大部分咖啡店的描写,从而让我们从另一个层面去看到北京的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巨,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对北京,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当我们想要去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时候,仅靠短时间的旅行是根本没有办法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只有当我们停下脚步去深入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的习俗以及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识只停留于大众所传达出来的认识。
“巍峨的长城、庄严的故宫、成群的游客和叫嚣着的乌鸦;相比上海弄堂里的精致错落,北京胡同里是敞着胸膛的大爷、提着夜壶的大妈和家庭经营小卖部外面冰着的大西瓜;冬天太冷,夏天太晒,春天大风,唯一可以欣赏枫叶、有蓝天白云的秋天却撑不过两周。”这是作者谈及的大多数人对于北京的一些表面的认识。可是作者在深入调查北京的各个咖啡馆的时候,他发现了北京的生活原来也是不一样的。至于有着怎么样的不一样,那么就要去深入这本书,我们才能够发现。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还谈到了咖啡的最佳搭档——甜品。我特别喜欢作者写的这一部分,因为我这个人感觉自己就特别喜欢甜品。为什么会喜欢甜品呢?即使吃甜品会给我们带来肥胖的烦恼,但是我觉得在吃甜品的时候,我所有的烦恼都会被会挥之一去,被蓓蕾的甜蜜所取代。人生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不要被短暂的爽烦恼所困住。就好像甜品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以及咖啡给我们带来的一种提神。
这本书是一本特别有爱的书,在书里面,他还随之附送了关于北京咖啡的地图,还有一本关于咖啡的小册子,里面有许许多多精美的图片供我们欣赏。
《行走的咖啡地图》读后感(五):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
对于咖啡,我的认知停留在高中时代,要好的同学买了速溶咖啡,冲了一杯给我喝,我只喝了一口就觉得很不适应,而从那之后我就再没喝过咖啡。但是,不喝咖啡的我,却因为看了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在北京》,又对咖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也许是我喝第一口咖啡时没有细细品尝,也许是速溶咖啡确实口感不佳,无论如何,我现在是很想去咖啡馆体验一番了。其实,我也进过一次咖啡馆,当时是约了朋友,因为朋友先到,所以就在附近一家小小的咖啡馆等我。我到了之后很是抱歉,因为我迟到许久,但又有些庆幸,因为有这间咖啡馆的存在,不至于让朋友站在路边尴尬的等着我,而是可以悠闲的坐着等我,这样又减少了我的一些愧疚感。
我对咖啡的认识很少,这本《行走的咖啡地图》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从闻、形、触、味、声五个方面介绍了咖啡,当然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咖啡。书中通过多家个性的精品咖啡馆,介绍了咖啡店店主、咖啡师这一系列咖啡行业从业者对于咖啡的看法和态度,让我看到了咖啡在他们心目中是怎样重要的一个地位,也看到了他们对咖啡的执着,不仅仅是自己热爱咖啡,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好的咖啡带给更多的人。
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是咖啡馆的选址和装修设计,在胡同里的咖啡馆是最能引起我的好奇心的,因为我不是北京人,也没去过北京,而胡同是老北京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一直很想去体验一下。而看到了众多开在胡同里的咖啡馆,就感觉他们的店主都是一些很勇敢又很执着的人,很想有机会可以去北京的胡同喝咖啡。装修设计则是因为兴趣了,虽然我不懂装修更不懂设计,但是看到好的创意总会觉得很喜欢,享受那种很舒适的装修环境。而在这样一个带给人归属感的咖啡馆里,喝着咖啡,和朋友聊聊天,自己安静看会书,发呆,甚至是工作,都会觉得特别惬意。
本书以采访对话为主,还有很多配图,是我特别喜欢的图书类型,因为只有文字的书让我没有直观的感受,而配图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更直观的领略到事物的美好之处。而大量的图片,让我看到了咖啡的各个方面:不同种类的咖啡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有不同的容器,制作过程也有所体现。咖啡师在咖啡的制作过程中,都是一脸认真的样子,让我不禁心生佩服,佩服他们可以制作成那么多色香味俱全的咖啡。
随书附赠的《北京精品咖啡馆地图》是一本很详尽的北京咖啡馆的地图册,同样是图文并茂,让人一眼看了这些咖啡馆就觉得很想去喝一杯,因为其中大部分的装修风格我都觉得很棒,就算我不会喝咖啡,去这样的地方坐坐也会觉得很享受的。而我还有一个兴趣点,就是这些咖啡馆的名字,每一家的名字都很特别,让人觉得很舒服,我知道,这些名字都是热爱咖啡的店主用心起的,和他们的梦想有关。
其实,我对咖啡产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在咖啡馆里,时间却过的相对慢了一些,人们不再着急忙慌的赶工作进度,只要安静的喝一杯咖啡,好好让自己绷紧的神经放松一下。所以我想,如果给我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让我在咖啡馆里暂时脱离外界,放空自己,或者是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是安静的听会儿喜欢的音乐,我一定也会爱上咖啡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