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读本》是一本由[日] 中村好文著作,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住宅读本》精选点评:
●天啊日本人真的超喜欢姆明!作者也喜欢胖姆明 想要亲手抚摸它圆乎乎的形状 也太可爱了吧!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作为住宅设计师的中村好文分享他眼中的理想住宅,关于ONE ROOM、家具的设计、家里最舒服的角落,很多元素我们在装修设计自己的住宅时都忽略了,单单去考虑了风格、装饰、成本,却忽视了连接内心最真实的需求。
●真想成为一名建筑师,设计一栋属于自己的住宅!
●已阅。
●最喜欢这段:厨房就是一个让人面带微笑哼着歌做饭的地方,不用太在意凌乱。就是我本人了,从来没有整洁过!
●家是永远为你点亮的栖息地
●是一本很有温度的住宅书籍,有着日本人一贯的精细度和满满的温情,适合坐在有阳光的角落里闲闲地翻阅,对于我们思考自己的居住状态也有很大的启发。
●还是很向往田园生活的,安静、无人打扰的地方,有鹿出没,有山鸡在草丛里觅食,有成群的水鸟滑过天际,看看书,写写东西。父亲曾说:雅舍一间足矣。他能造房子,能写字画画,吟诗作赋,农活还是一把好手,我真的除了香料什么都种不活,叹息!话说回来,住宅设计,光设计师的理念是不行的,要与主人的风格完全吻合才行。
●看了原研哉的house vision,买了这本书和家的风格,简直是梦看起来的样子!都是什么神仙生活啊,而我只是生存活着。
●呜…人生的梦想就是当建筑师啊。有生之年,一定要给自己设计一栋住宅。
《住宅读本》读后感(一):家是什么?
我也许算是豆瓣网分享最多家装照片的豆瓣er吧,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看书的过程异常轻松没有压力,我利用一天的午休时间、饭后翻阅就看了大半,正如家给人带来的感觉一样。我喜欢作者对于家的重新定义,让我陷入思考。而且作者尊重每一种家:并不是四代同堂、三口之家常规的家才是家。让我这个独居者感觉到了善意。我也第一次了解了震教徒的很多机关的家。现在的社会上很多家装杂志都是看上去很美很热闹,但是却不是属于使用者的。我一直觉得,家是不矫揉造作的,因为回到家,我的一切行为是与家完美契合的。我成就了这个家,家也容纳了我。我的认知、我的生活、我的爱好、我的过去、我的时间全部装进家这个容器。我也特别喜欢里面的案例。强烈推荐
《住宅读本》读后感(二):Oneroom,一个梦想者的乐园
房子如此贵,怎能买来浪费呢?
房子是用来住的,功能才是首位。麻雀虽小,功能俱全,极简思维,用尽每一寸空间。
这就是作者——一个"oneroom"设计师的理念。
“一两个知己,爱我的人,我爱的人,一只猫,一条狗,足够温饱的食物,再加一点点酒,足矣”。
菲利普的玻璃屋是一道风景;
长野县御代田町的“鸢尾小屋”成就了“在树上有个家的中年梦想”,颇有别墅的风雅;
梭罗的小屋诞生了《瓦尔登湖》的巨著;
三谷龙二先生的小屋,仅仅一个储物室的空间就已经足够。
Oneroom不大的空间里,盛着一颗颗简单的心,住着一个个专注的人,一个个超脱的灵魂。
谁不想将这一寸的空间,留给放逐已久的心?
《住宅读本》读后感(三):居心地
昨天在火车上睡多了,又被吃完夜宵的同事吵醒,索性接着把书看完了。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内容不长,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展示了自己所理解的住宅以及之中的家具器物。虽然作者大多为独栋住宅设计,加之日本文化与中国的差异,部分章节看起来确实少了些共鸣,但居心地、厨房和餐桌、触感、家具、持续住下去、光是很喜欢的几章。 居心地于我而言就是书桌一角,一张桌子,上面放着电脑、台灯,再配上一把椅子,除去在床上的时间,这就是待的最多的地方。书桌上从最早一台孤零零的电脑,慢慢加上了功放、音响、台灯、游戏机以及第二台显示器。应该说桌上每个东西都有选择它的理由和故事,山田照明的台灯可以调节色温、开关时渐亮渐暗的设计很喜欢。为了节省空间而选的87键键盘,为了少根线而选的无线鼠标等等。这种慢慢添置东西的感觉很奇妙,仿佛是在和这一方小角落慢慢成长。 作者带你进入了一个丰富的世界,看完就觉得有栋独立住宅好爽,但在***这国情下似乎没戏,只能说是基于平面住宅的思路去慢慢琢磨自己的需求。这次看的是2008版的pdf,有机会去补一本2019新版,引用书中一句话作结尾。 所谓住宅,并非只是一个将人的身体放进去,在里面过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须是个能够让人的心,安稳地、丰富地、融洽地持续住下去的地方。而这样的家,想象一下,都能给自己温暖和力量。
《住宅读本》读后感(四):住宅,心底的感官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房子,而是一个让你“住起来舒服”的家
曾经去过一个朋友的家-一套在北京的黄金地段的280平大四居,从空间上似乎满足了一个家的功能需求; 但是在那个朋友的家里,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好像住在五星级酒店里一般,冰冷的标准大理石主体材料,奢华的进口意大利家具,钱味足够但搭配在一起总给人一种远远的,冷冷的距离感,总觉得缺少了一点家的味道
春节期间看到了“住宅读本”,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相对于宽阔的面积和奢华的装修,他认为温柔的触感,自然的光线,暖洋洋的炉火,一个让心灵休憩的舒适角落,一处让孩子孕育梦想的小天地,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内心更贴近的元素,才是一座理想住宅最不可或缺的.”读到这里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当时在朋友家的感受,我想,用作者的语言去描述这种家的味道,应该就是一种“住起来的感觉”吧。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居住的元素,譬如风景,one room,居住感,手感,孩子,家具,光,以及持续住下去等等,如果能够同时拥有这些元素,那样的房子应该只是存在于乌托邦的想象中,如果说让我选几个最被打动的元素,以下几点可能是一个家不可或缺的几点:
1/ 居住感:住宅这东西,我觉得最好别做得太精致,太纯净化,适当保留一些“暧昧空间”会让居住者住起来更随意,每个家里,都应该有一个让你最舒适的角落,能自由自由得沉溺在梦想的秘密空间。
2/ 手感:手感又是一个关于感觉的词汇,家中的手感,一定不是大理石,真皮那种冰冷触感,木质,棉,亚麻材质,温暖感的粗石纹地板,羊毛地毯,这些能够给你温暖感受的材料,才更属于家的味道;
3/ 持续住下去: 一个好的家,应该是能让你十年,二十年想一直住下的地方,是你累的时候能够让心得到平静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了,家变成了一个房子,甚至只是一个阶段你物质水平的体现,我们把太多的物欲加载在了家这个场所,让它充满了物质的味道,而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
合上这本书后,心里不由漫天得想象起自己心中理想的家的模样;安静的小城里,一座白色石材材料的小屋,屋子不需要很大,但是有一定需要有个大大的露天窗台,可以看到草地的花园,满满的阳光,屋里只需要很简单的陈列,一张柔软舒适的三人沙发 ,一面可以放下投影的大白墙,放满各种想看的书的落地书柜,这些就已足够,以后不工作的日子里可以窝在沙发上看书看电影,躺累了,还能在地板上接着躺下来;饿的时候,可以煮上一锅热乎乎的拉面,坐在地板上吃光,然后接着躺下或者看书;这应该就是让我感到最舒适的家的角落吧。
这样的家,想象一下,都能给我温暖和力量。
《住宅读本》由后浪出版策划发行。
《住宅读本》读后感(五):《住宅读本》——关于温暖之家的一切想象
《住宅读本》——关于温暖之家的一切想象
文/贝小拉
有人说,遇到中村好文,你也会想在山里盖座小屋。
中村好文先生自学生时代起,就有志于把住宅设计和家具设计当做一生的工作。自创业以来,已经设计过上百间住宅以及各色各样的家具。除了建筑专业外,他还以喜爱旅行和料理。但他却以轻妙洒脱的随笔作家身份而为众人所知。
建造一个家,最令人愉快的是能够与住在那个家的灵魂或精神相遇的一瞬间。于是,他带着家人,在少有人烟的深山中,盖了一座小屋,过起了怡人自得的桃源生活。
而中村好友的行文风格,也一如他的生活处世之道。轻松、活泼、洒脱,有趣,温暖。他的这本《住宅读本》,一本讲述住宅的书,却没有丝毫的刻板和沉闷,反而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关于家的最温暖的想象。
中村好友在他的这本《住宅读本》中写道:
“所谓住宅,并非只是一个「将人的身体放进去,在里面过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须是个能够让人的心,安稳地、丰富地、融洽地持续住下去的地方。”
作者从十二个因素去论述居住:“风景、one room、居住感、火、玩心、厨房和餐桌、孩子、手感、壁龛、家具、持续住下去、光”。十二个看似无序的因素,却指向了住宅最核心的特点。
书中,他写居住感的时候,道出何处是家中最珍贵的“居心地”,所谓“居心地”,就是指居、住、坐、卧等感觉最佳的地点。这个词是作者创造的,精彩,译得也好。他举了例子,比如在日本有缘侧和地炉,还有茶室等,在韩国则有地板贴上麦芽糖颜色的油纸、暖烘烘的温突房间,以及称为抹楼的半屋外式、感觉非常舒适的地板空间。至于欧洲第一个浮上脑海的,是围绕着称为炉边的暖炉四周、那些有如壁橱的小房间,其他还有固定于修道院僧房的窗边,最适合读书的长椅等。
在“玩心”的部分,他讲道:“我有时觉得人生像一个抽屉,里面放满了茶米油盐和喜怒哀乐。所以,人生需要一点玩心。”他希望建筑设计和家具设计要有玩心,不能太死板。这让我们对“住宅”,对“家”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家不仅仅只是居住的一个空间,更是要去承载我们的所有哀乐。居住的玩心,就是对生活的一种乐观的态度。
在“厨房与餐桌”部分,中村好文道出了我非常赞同的观点:厨房并不一定得规矩整洁,反而凌乱和随意才先得出厨房的活力。“我希望住宅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地方,温情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茶米油盐里,这不仅仅是厨房的问题,也许是我潜藏在心底的一个心愿。”
住宅究竟是什么?它只是一个建筑?还是一处安身之所?中村好文告诉我们,住宅应该是一个承载了我们所有温暖想象的家,在那里,我们能最大限度的放松自我,享受生活,品味悲欢,体味团圆,家里安放了我们的情绪,也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