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解剖书》是一本由増田奏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一):192页中可参考的只占40页
如果你是装修小白,正在为装修你的新房收集各路材料,请参考我的标题;
但是,如果你家是独立小洋楼,屋内有楼梯、屋外有花园、室内外都有车库、外墙随你改、给排水随你改,也请忽略我的标题。
这本书来自日本,全书中大部分内容主要体现的还是日式风格的建筑,日式建筑以平房为主,书中内容涉及的平房入户屋檐门厅设计、屋檐排水、屋檐采光、木质结构房屋的保温、隔音吸音、通风换气、卫浴盥洗室等等都不符合我天朝的小高层建筑,书中对我有启发的厨房布局、餐厅预留宽度如果你请了设计公司,设计公司一定会为你考虑,所以如果你是为了给自己的新家装修寻找材料,本书的参考性10%。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二):装修与收纳人士的必读拓展书籍
正文前,先说两件事。
对想装修的非专业人士,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从最原点来看房间设计的本原。
所以它适合设计人士,亦很适合装修与收纳人士。
比如:
在住宅设计中,用了动线的概念,这是个很好用的方法,无论在装修或收纳中都用得到。
为在设计中找到最佳方案,作者利用了拼图+动线结合的方法,这是个很好的沙盘推演应用,值得学习。
关于本书你还要知道的
希望直接拿来就能对号入座应用的读者要失望了,它只介绍了基本概念;
希望直接获取可应用知识的读者要小心,它主打日式住宅,好多不适合中国国情;
若你好奇心重,如希望知道为何门大都是向里开的,本书很适合你;
豆瓣推荐,所以买来读。
读来却觉得有些失望。因为这里面太多是常识的东西了。比如床的摆放位置,门的打开方向,餐桌的空间要比我们摆放的空间更大,厨房和处理台面和外面的桌子高度有差异。等等。这些算是常识的小细节不断的在提醒。
可能确实如作者所说,一些常识的东西现在的人又不注意了,所以特意写了一本书来说明。作者的诚意在写作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也很感动。但这本书对我来说,用处不大啦。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四):不仅仅是为了实用
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很多图解,讲一些设计上最基本的原则,简单易懂而且很具有启发性。
很多人说是日本的住宅设计对中国的住宅情况不适用。确实有不适用的地方,但这是日本人写的给日本人看的设计书啊。在读之前就应该能预想到的吧,肯定会有不同的地方的,而我们读者需要关注的不是不同点而是相同点,还有作者想要展现的设计理论,设计原则。就像书中所有的设计原则都是以人为本,厨房里四大天王:冰箱,煤气灶,操作台,水槽的布局要以做菜的顺序为原则,室内门开的朝向要以人走路的动线为原则,餐厅的桌椅要考虑人落座和上菜所需的空间.........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整个室内设计。能学到这个理念,并能好好地运用就已经是不枉你读了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了。
还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客厅,如果要给客厅一个定义,就是坐着的房间。” “住宅,是唯一允许没有什么事要做的空间。”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五):《住宅设计解剖书》《装修设计解剖书》阅后小记
因为要筹划装修,最近一直很关注家居相关的内容。所以购入两本书学习。《住宅设计解剖书》《装修设计解剖书》,两本日本设计师的家居设计书籍。可能因为是同一出版社的系列书,虽然介绍的侧重有所不同,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雷同的内容。而且因为是日本作者,其中很多设计的侧重并不适合国内的情况。但更多的部分让我受益匪浅:日本建筑对空间的整合利用,“Grid Planning”式的规划手法,模块化的空间组合,共享设施与个人用品的划分等等。对于需要装修的我来说,相对于《装修》一书,反而是《住宅》对我的帮助更多,这是出乎我意料的地方,两本书结合看,提炼了一些对我们日常装修有些帮助的地方。
普通住宅的厨房往往不会很大,如何规划动线才能更好的使用,先看看下面的问题。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六):几个好玩的点
毕竟有文化差异,中国不太适用,内容还是很好玩的,比如讲房顶那段
日本的房顶大多是妻入式的
而中国古代的房顶就好玩了,大多是平入式,还把人字(山体侧)全都也做成了一字,大概是先入为主,认为长方形长的那条边比较霸气吧,顺带把短边也修上屋檐,屋檐下一圈走廊,挡雨又遮阳。
接着脑洞大开又去百度了泰国的房屋,这就好玩了,四面都修成人字才开心是么,一个不够还一层一层叠起来。也没有查到这样修建的意义,以后知道了再补充好了。
此外书里举的例子也很有意思,比如说讲窗户是墙壁上的开口还是墙壁填充大面积开口时,用了甲壳类动物(螃蟹)和脊椎类动物(恐龙)、一体式车体和钢管式车体来解释。其实也就是前几天设计师看着我这个超厚墙壁的老旧二手房时给我讲的的砖混结构房屋和框架结构房屋。
最后,用书尾的一句话做结尾——“住宅,是唯一允许'没什么事要做'的空间”。我一直很期待有机会按自己意愿设计布置整个家,财力不这么受限就更好了,想看室内设计才来看这本书的,虽然作用不大,但也get到了不少有趣的知识点,希望两个多月后,我能拥有一个舒适的与我合拍的小房房。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七):如果你有过设计经验或者是正在装修的朋友,看这本书是多少有点体会的,有点正中下怀的感觉;如果是没有经验的话,以后做设计本书的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
如果你有过设计经验或者是正在装修的朋友,看这本书是多少有点体会的,有点正中下怀的感觉;如果是没有经验的话,以后做设计本书的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有一个缺点是,它符合日本国情,有些内容国内基本用不上。比如说,和室的功能,日本的和室是兼具会客和休息的功能,而国内基本上是在卧室用榻榻米,其实也称不上“和室了,所以在和室的解说上面就显得冗余,当然,作为对日本建筑的了解和设计心得的体悟也是有用的。
没接触过设计的人,可能会把它想成和“梦”一样的随心所欲,认为设计是件按照个人、随心所欲做的事。每个房屋是个人的,住宅的设计体现了主人的风格,但这必须是建立在房屋的共性之上,即功能性。举例说,厨房的设计,通常遵循这样的位置摆放原则冰箱-水槽-砧板-炉灶,不能说住的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算真的按照他的想法来了,使用之后会发现诸多不便。
这本书的名字是住宅设计,所以大半内容讲的是外在的建筑设计,比如屋檐的设计、窗户的个数,房屋位置的选择要考虑周围的环境。
书中的几个两点是,动线、隐私、共享以及把玄关说成转换心情的场所,非常的人性化和接地气。
同时也反应了一些危机,现在的学生话很多时间在机器上(手机、电脑),忽视了周围的建筑(zhu zhai).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你看的书,不管你是有经验的年轻设计师还是建筑或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抑或是对这方面感情去的门外汉,例如我,都不应该错过。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八):写给大众看的书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作者增田奏,建议先读完此书,再读《住宅格局解剖图鉴》,两者同样是日式田园建筑风格。
本书偏向建筑整体设计,室内设计占次要的部分。对于设计者要求更高,设计者需要不断的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包括:结构、空间、通风、光线、格局、水电、声学、美学、草图、辨别材料的好坏等。
为了降低读者理解难度,增田奏用了很多友好的形象比喻。解释普通住宅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空间或装置,以及他们形成的理由,发展历程及典故。这其中有许多是我早就接触过的,并不是太陌生,我挑书中对我来说新的内容总结与思考。
1酒店与家的区别是什么?书中说是拖鞋的文化,酒店与家的拖鞋不同。我个人不这么看,我认为酒店与家最大的区别是厨房,家是当你工作劳累一天,家是全家人能温馨聚在一起吃饭分享生活的地方。而酒店只是我们出差或者旅游临时睡觉的地方,酒店提供的是自助餐或工作餐。
2楼梯的选择。楼梯分为直达梯、折返梯、螺旋梯几大类,如果考虑上下楼搬运东西更加方便,选择折返梯。考虑更省空间与美观性上,选择螺旋梯。确定楼梯的安装位置时,先思考二层平面的格局,楼梯一般宜装在房间的中间。
3门的选择。日本使用推拉门非常常见,而我们只有在空间受限时,门后有物体阻隔时,才使用推拉门,比如小空间的厕所与库房。其次门的朝向,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门朝外开,方便逃生。国内的门朝内开,应对入室抢劫时,女孩子的力量小,推门比起拉门起来更易关住门。
4内墙隔热和外墙隔热的优缺点:内隔热,减小室内空间,改变室内装修高度差,增加施工难度。内隔热易产生高度差,而外隔热,必须保证隔热材料免收风雨侵蚀,外墙隔热必须考虑造价和耐久性。外隔热保温性优于内隔热。
5公共空间与隐私:房间格局在设计之初考虑哪些无凭是同时使用、轮流使用、个人使用的。同时使用的与轮流使用的空间采用串联,个人使用的采用并联。
6防音等于隔音加吸音。
7动线构成本身只有两大元素,可以追溯到自然界,一个是爬树的猴子,另一个蜘蛛网的蜘蛛。一个是树状动线,一个是网状动线。
8尺寸
榻榻米的分类:4叠半榻榻米、8叠榻榻米、6叠榻榻米
门窗的最低净高1800、走廊与用水空间的最低净高1950、中国室内最低净高室内2400、宜为2800、楼梯上下最低净高2200
最后设计的要点:在建筑初期,从平凡的设计方案开始,然后花时间一点一滴的修正,精炼平凡的方案,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设计不会输于绞尽脑汁最后一刻想出来的好方案。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九):《住宅设计解剖书》笔记
玄关重新设计
客厅的设计
冰箱、水槽、砧板、煤气灶
床:2000*1800
厕所:化妆梳洗
厕所也可以腾出一部分收纳
马桶、浴缸、洗水池
窗户的作用:视野、采光、通风
隔热、通风、声音要怎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