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利茨》是一本由[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特利茨》精选点评:
●它们在迷失方向时可能会感到什么样的恐惧和疼痛。
●影像的作用大于文字。遗忘与记录,依靠奥斯特利茨的叙述与照片联结。游离在外的记忆与主体的分裂依靠时空套叠缠绕起来,异乡人的呢喃既清晰又模糊。记忆代表着遗忘,照片留存着废墟,一切都化为残砖碎瓦,旧日再也无法寻回,淡淡的,却也无法再次明亮的哀愁色彩。选取建筑特点作为媒介,目视坚固的庞然大物腐朽的模样,是抽离观察与情感渗透的熔铸。虚构人物与真实照片,与写作者塞巴尔德有着引人深思的连接。阅读体验很奇妙,不过还是更喜欢照片与形式,痛苦的点就是几十页不分段了。。
●梦吟一般的叙述导致昏昏噩噩的阅读感受,很不喜欢
●塞巴尔德的长句游戏,他在静物之中的往返和流浪,在文字与摄影的拼接文学中做到了后代能像识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风格的“塞巴尔德之调”。
●其中有两星给装帧设计和封面纸张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
●我感觉,与照片和电影竞争的冲动是二十世纪各种文学实验的内在动力之一。就像在摄影技术的冲击下,绘画艺术从具象走向了抽象。而在《奥斯特利茨》一书中照片成为了一种语言,承担着核心的叙事功能。这些照片本身是真的,当它们又是作为虚构的元素出现在小说里。——这种“写法”令人印象深刻,且富有启发性。
●3.5星 行文流畅跳跃,可是排版字太小了啊!看的好吃力,为什么要用这么小的开本
●零落的跳跃的行笔,描摹欧洲的最深夜。长句被用以镶嵌这些词语,圈拢所有情绪,不能宣泄。奥斯特利茨的追寻也像一次难以突破的包围,难以勘破的梦。奥斯维辛。
●不得不承认行文着实顺畅舒适,可自始至终无法产生共鸣,总有这样一类作品是“你很好,但抱歉我们不合适”。
《奥斯特利茨》读后感(一):古风爱情说说: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2、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3、酌酒独饮空凭祭,一盏相思人入画。凭栏望江听流水,何人伴我数落花?
4、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5、缤纷且浮华,不过情非得已。
6、破冢蝶飞不过瞬间,惬梦中红颜浮生却变。
7、我要怎样才能躲掉,命运的心血来潮。
8、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9、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10、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再问我是否还在等。
12、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奥斯特利茨》读后感(二):记录的意义是...
讲的是一个德国作家跟捷克犹太血统的建筑历史学家的主角相识,俩人没有刻意保持联系,机缘巧合下维持了几十年君子之交,慢慢揭开主角身世和与之相关的历史的故事。主角在大概4岁的时候因为纳粹迫害,父亲远走巴黎不知所终,母亲被骗进集中营前将他通过火车逃往威尔士,被一对加尔文教夫妇收养,食物乏可陈善,更没有什么家庭温暖,没有任何收养前的身份信息,这种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又不知所始的惶然感伴随了他的青年时代,好在读书和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得知了自己真实姓氏这条线索,开始了一生的寻找家族往事。
整本书的调很忧郁,揭开身世也是重见历史的恶的过程,看完深感人被被命运捉弄的无力感。有两三处泪腺崩坏,一个是主角找到纳粹拍的一部片子里面当群演的母亲的截图的照片 ,他母亲本本是一个剧场演员,天性浪漫而爱自由,照片眼神迷惘凄楚渴望被救;还有一处是写到主角小时候的照料人兼他父母挚友讲述在他3岁的时候需要参加一个重要晚宴,穿着定制纯白色斗篷在草原上拍的纪念照片,照片上留在他祖父的字:手持夏日玫瑰。
《奥斯特利茨》读后感(三):「奥斯特利茨」,文学的更多可能性
《奥斯特利茨》的封面黑中透着一点红,像是一枚来自异国的神秘宝盒。
装帧设计着实下了功夫,黑色封面和红色英文字的触感细腻,仿佛邮票般戳在包装膜上的正方形腰封一撕即无,更巧妙利用另一个腰封背后的空白处印字,精美的程度十分适合当书签。
之前在树德生活馆看到了新民说出版的鲍勃迪伦诗歌集,采用薯片包装的它们颜色醒目身体鼓鼓,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到了超市货架旁挑选薯片。新民说光是在装帧设计上来说,就能先得到一颗星。
一个身份不明的异乡者,在人生的螺旋楼梯上徘徊、呢喃、寻觅,第一层是安特卫普,往上第二层是伦敦,然后是禁锢犹太人的地狱……在写完这句话之后,我翻到下一页:“有时候,当云层在城市上空裂开那么一会儿时,就会有零零星星的几束光线射入候车大厅里来,可是大半在半道上就已经消失了。其他光束又以违反物理学定律的奇怪轨迹离开这条直线,在被摇摆的阴影吞下之前,拧成螺旋和旋涡形。时不时的,眨眼工夫里,我看见巨大的门厅打开了,有通往极其遥远之处的一排排列柱和柱廊,有重重叠叠的拱顶和砖砌拱门,还有不断地将我的目光引向上方色一段段石砌台阶、木楼梯和梯子。”螺旋楼梯在他这里成了独立的两个词。这本书可真是爱丽丝坠入的兔子洞,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呈现的是一个什么世界。
我喜欢《奥斯特利茨》的生物学——在烟雨霏微中游弋和嬉戏的澳洲白鹦、挂满红色浆果的花楸树、湖底深处的斜齿鳊、永远可以找着回家之路的鸽子、采摘藏红花的椋鸟……
我喜欢他描写的那些散发着旧时代气息的人们——系着皮围裙的铁匠、赶着羊群走过乡村公路的牧羊人、编织一只草绿色长袜的太太、取出墨汁铅笔写字的传教士、电影放映员欧文、头上戴着一顶大礼帽的马车夫、整理花色品种迥然各异的手套的婶婶、抓着装炭火的熨斗舞来舞去的裁缝………
我也喜欢里面那些服饰、建筑艺术、天文学……
《奥斯特利茨》,是一本让我发现当代文学作品原来还可以有更多可能,还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小说。
《奥斯特利茨》读后感(四):生命的印记
这本书是我当初在读帕蒂·史密斯《时光列车》中因其仅有的两段文字描述去买来读的。吸引我的可能是书里提到的那句吧——“ 我也许不知道你心里面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你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这或许源于想找到感同深受的理解?我不知道。
在读完的那一刻,那种隐含着的极度深埋的忧郁和压抑情绪,笼罩在其的整个人生生涯中,也笼罩在我的整个阅读中。作者其跳跃的节奏、模糊于文学和科学的界限的写作手法,是我阅读的为数不多的关于讲述历史的书籍中独有的。
对于绕音回梁的书籍,读完后的那一刻我是无法表达得更多或更准确,特别是这种看似轻描淡写的、但实则却能渗透到你神经的那种,在知其亲历历经那段沉痛历史下的沉重与恐惧、忧郁与压抑、孤独与沉默的对于真实历史呈现的尊重。
“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仿佛这些照片里某种东西在躁动,人们好像听到一声声低沉、决案的叹息,绝望的呻吟。仿佛这些照片本身就有记忆,它们会想起我们,想起我们这些幸存者与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人在从前的生活中曾扮演过的角色。”
有的记忆是刻骨的,无须刻意去记住便已和生命同在。但这种记忆却是最痛最苦也是最沉重和最孤独的。
“飞蛾的生与死,即使在今天,在所有的生物中,我仍然还对它们有着最高的崇敬。温暖的月份里,总有一只或几只夜蛾迷失方向,它们明白自己飞错了方向,如果人们没有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外面去的话,那它们就会一动不动地保持这种姿势,直到咽气为止。它们被自己那微小的、在垂死挣扎时变僵的爪子固定在那里,待在它们遭遇不幸之地,直至生命结束,直至一阵穿堂风把它们吹下来,吹进布满灰尘的角落。
它们在迷失方向时会感受到什么样的恐惧和疼痛?我们并不是唯一晚上会做梦的生物,且不说那些几千年来与我们的感情密切相连的狗和其它家畜,就连老鼠和鼹鼠这些更小的哺乳动物在睡眠时也活在一个只存于它们脑海中的世界里——人们可以从它们的眼球运动中得知这一点。”
如果用文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和形容作者所要讲述的、那段历经被迫害历史的人们的一生的话,那上面这两段出现在105页-106页里对于飞蛾的描述整理,我想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奥斯特利茨》读后感(五):后现代与大屠杀
自鲍德里亚于1991年发表了【海湾战争从未发生】后,后现代主义便因为对这篇文章的普遍误读而臭名昭著。当真实和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而变得模糊后,这是否代表了我们对历史,死亡和痛苦的熟视无睹。正如公众普遍的质疑那样:如果怀疑海湾战争的真实性,那么是否也要怀疑大屠杀的真实性?
【奥斯特利茨】完成于2001年,几乎所有人在看到书名时都很容易发现本书的主题——那个和奥斯特利茨极其相似的名字——奥斯维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大屠杀的主题便始终在西方文学的头上盘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普里莫·莱维。在他最著名的那本书【被拯救与被淹没的】之中有一段吊诡的话:能够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全部恐怖行为作证的人恰恰是那些永远不能作证的人,因为他们正是那些被毁灭,被溺死和被杀死的人。而身为犹太人后裔的主人公奥斯特利茨一直寻找的双亲正是这种人,他们是缺失的证据,永远没办法找到他们,所有的记忆都是模糊的。
【奥斯特利茨】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对于图片的运用,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开始变得有趣起来。读者知道讲述的历史背景是真的,但这些与筛出的图片毫无关联。我们知道这些图片是真的,但故事又是虚构的。真实和虚构开始模糊。小说直指后现代的核心问题:如果真实和拟象间已无差别可言,大屠杀又算什么?这个问题如同幽灵一样笼罩着整部小说,主人公因此而备受折磨。
小说以我遇见奥斯特利茨的初级叙事为始,在此他详细描述了【要塞】这一建筑物的吊诡之处,一个建筑了便注定要拆除的产物。(二战之后战争无用论成为文学作品主流)。当我第二次在希望咖啡馆(实际上奥斯特利茨最后的希望其实是破灭的)遇见奥斯特利茨开始展开了次级叙事:奥斯特利茨的寻找身份之旅。
小说不分篇章,充斥着大量的长句,甚至分段也不多,完全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漫长的形式背后则是破碎的内容,小说充斥了大量的细节和知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奥斯特利茨的故事是零碎而散漫的。带动小说的不是具体的情节而是主人公的意识,小说随处可见这种意识流的写法。这连续和破碎的龃龉让我们沉浸在这种对身份追寻的痛苦之中,同时,小说中随处可见“奥斯特利茨说”的字样,作者让这句话如幽灵一样不时出现在读者眼前,不停的提醒我们叙述者的存在从而产生置身事外的疏离感。
小说在后段讨论了电影的真实性问题,当主人公把作为纳粹善待犹太人的宣传片放慢速度观看时,所有人的疲惫立刻显露无疑,连欢快的配乐都变得可笑与疲惫。电影本身就是个24帧的骗局,拍电影的人所选取的更未必是真实,然而真实永远可以有办法穿破虚假的身躯将自己显露,也许真实永远无法完全的呈现,也许真实永远要和虚假一起混杂着呈现,但并不代表真实不存在,也并不代表大屠杀的幸存者们的痛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