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剧情》是一本由李雪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剧情》精选点评:
●心灵鸡汤文,道理+故事论叙述。并不值得一看。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与自己和解,原谅自己,接纳自己,不要总去让原生家庭背锅。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人
●李雪讲的东西通透,没有什么拐弯抹角。同是高敏体质的我很容易产生共鸣。她比我聪明睿智太多,每看一些,内心就成长一些。
●19.08.12 01A挺有意思的一本心理学小书,没有背书式的教条。保持夫妻关系的核心在于双方是否有和解的能力,而并非我们以为的“三观一致”。中国的家长最应该学的不是儿童教育,心理学才是最值得学习的课程。与其教孩子如何读书,倒不如学学如何和孩子相处,教育问题更容易迎刃而解。
●提出的论点都不错。论证乱七八糟。
●我读书少不认识这么个“心理学者”,看到一半发现,这是女版大冰???
● 1.对于我来说,李雪是心理学的奇才。 2.扣了一分在我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即为,一方面作者更多地是站在小孩子的立场上看待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本身是很投入的共情。 3.另一方面,未免只有站在小女孩的立场上指责成年人。或许和她本身还没有当过妈妈存在某种关联。 4.作为小女孩主体的她,有天真无邪、赤热心肠的成分。作为女儿客体的她,文里对她母亲的描述主观性过强,缺乏客体应有的谦卑。或许等有一天她也当妈妈后,她就理解当时她妈妈的一些言行了。
●道理是有道理,可是就是做不到
●唉…谁不是从小被植入剧情, 真相又这样残酷,请不必提醒, 就让我活在自己的想象里…
●学了十年心理学,做了十年心理学相关工作。但是如今,我仍旧是每读完一本所谓的心理学书籍就嗤之以鼻。大概不怪作者。而是心理学这个学科本身就在狂妄自大地以为是人类灵魂的终极福音,连带着某些自诩心理学家的人也以为自己能解救天下苍生,处理所有关系,最终都变成一种狭隘的类宗教。自然科学是累加式的进步,所以能碰触天花板。心理学却是扩散式的消耗…相比之下,文学与哲学,是不是更能触及普通大众的灵魂真相呢?(所以我到底为什么还没转行呢?)
《走出剧情》读后感(一):《走出剧情》
阅读感悟: 1.本书就是李雪以剧情比做人生,讲述了亲子之间、朋友之间、伴侣之间的剧情发展,不管怎样,想要过得幸福,就要直面真实的自我,尝试着走出剧情,为自己改写人生。 2.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定义,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对外的展现。也即是我们内心的剧本。这些剧本都是童年经历内化在心里而形成的。 3.本书的观点都不错,但是感觉有些论证观点的案例不是很合适,同时在书中感觉很多话相对比较偏激。或许和李雪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书中感觉李雪对于母亲这个角色不是很喜欢。
《走出剧情》读后感(二):非常不专业的一本心理学读物
这本书叫走出剧情,开篇就讲了童年经历形成了生活剧本,然而后面的内容根本和这个概念没关系,内容比较乱没有明显的连接。 书里的每一篇篇幅都不长。每次都是是先举好几个例子,然后总结一下和心理学相关的结论之后草草了事。
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真的很不专业,举的例子都是作者身边的事情,比如“我妈妈”“我爸爸”“我妹妹”。真正讲心理学的部分让人似懂非懂,更像是鸡汤,缺乏说服力。很失望。
(特地去查了作者背景,没有百度百科,真的很希望知道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心理学学位)
《走出剧情》读后感(三):《走出剧情》李雪
月初我的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李雪的书籍,我挑选了一本名为《走出剧情》想试着读一读,没想到连着两天,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之前也读过《亲密关系》、《非暴力沟通》以及《原生家庭》《为何家会伤人》等与本书类似的书籍,但这本书予我的感受是不同的,也可能是本国作家的原因,叙事方式与案件类型更贴近现阶段的我的生活。总觉得李雪能够用她犀利而又独特的角度,去探讨事情背后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本书围绕全能自恋、亲密关系、拖延症的形成等问题,用最真实普遍的例子给出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受到这些问题困扰,如何去爱自己,爱别人。最主要的是如何去接受自己,治愈自己。文中有很多话都深深打动我内心,甚至在有些案例中读到了我自己,解决了我的困惑的同时,我感到心中的一些伤痕也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安抚。谢谢这本书,如果有这方面困惑又比较喜欢读一些心理学书籍的,推荐阅读。
《走出剧情》读后感(四):用丰盈的体验去看见自己
会看这本书是因为在微博陆续看到李雪的博,两个下午可以翻完的书,豆友说是国外一些心理学著作的浅层表达,不错的鸡汤。然而还是要自己慢慢体察才会有所收获。
很多人由于童年经历,无意识里会给自己设定很多剧情。这些思维定式是自己无形中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比如执着于要得到别人的回应&当不被理解时,执着于要给人解释自己的动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在家庭关系中没有得到适时回应。明明是自己想要做的东西,只要一加上deadline就会开始犯拖延症——可能是小时候没有经历过自己设定目标去完成的过程,自我功能被阉割,在听命中下意识地用拖延来反抗,久而久之这种反抗内化,导致长大在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时也有拖延。
能够拥抱孤独,对自己负责,重视自己的感受,则能让自己和他人收获互动良好的有意义的关系;在经历痛苦时,能慢慢体察自己身上的各种剧情,让自己从剧情里走出来,安抚内心深处那个无力改变的孩童,变成有力改变自己的大人,活在丰盈的真实世界中,加油。
《走出剧情》读后感(五):走出剧情,活出自我
大多数人会不知不觉地为自己或是他人编织剧情,设置人物形象。
比如夫妻之间,老婆有时会把自己设定为这个家庭的付出者,付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家庭琐事,家务劳动,甚至牺牲自我,放弃自由,勤勤恳恳,却也怨声载道,埋怨老公做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老公已经成为巨婴,什么事都往后退,什么也不争,完事后还要抱怨冲锋陷阵的老婆哪里哪里不好。在这个剧情中,夫妻两人都不快乐。
比如亲子关系。父母有时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控制对象。用爱和付出做道德绑架,逼迫孩子压抑个性,失去自我,完全按照父母给她设定的角色去行事,否则就是不孝顺不懂感恩。孩子看似为了迎合父母,压抑了自我,但在某些压迫下,会奋起抵抗,对压迫的父母造成伤害。在这个剧情中,父母和孩子都不快乐。
为了获得幸福和爱的能力,我们需要走出剧情,摆脱标签,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人。远离爱无能的人,远离经常给你带来不快感受的人,享受孤独,活出自我。在亲密关系中,注重双方感情的互动和流通。给孩子足够的尊重,给予爱的回应,之后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