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千年悖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2-28 03:26: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千年悖论读后感摘抄

  《千年悖论》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悖论》精选点评:

  ●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拓展历史思维!

  ●作家写历史总是代入自己很多的情感,特别是从自身去推测当事人的人性和种种选择。张宏杰的这本散文集,论述明清时期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像吴三桂、曾国藩,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

  ●20多页臭长的自序,占了全书10%的篇幅,20来页所谓“话语”的后记,又占去全书10%,剩下80%全是作者早期作品的合集,情绪化的写作,没有特别的观点,无趣,不知道这种书为什么会再版4次,而且好评如此高……

  ●朋友推荐的张宏杰,读起来异常顺畅。序言和后记里对于作家身份诚惶诚恐的模样显得可爱。文本本身也能打,颇有当年明年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谁能不爱

  ●着眼裂变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迷惘与挣扎,立足于历史的剧场探悉和洞察人性的沉浮。

  ●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在张宏杰的笔下有了别样的味道

  ●建议大家都能看,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用了心,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乌合难合

  ●对历史很感兴趣,是本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20190426到0617,终于读完~不认真的读书笔记~受某些毒害太深,明白不管为何物,首先为人~人总是多面的,正确认识与对待便是~还想读他的大明王朝。感觉自己离入门太远,那就在门外看看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便是啦~请继续保持读书的劲头~

  ●读完此书,分明感觉张宏杰老师的笔触非凡。他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非常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是值得一看的有意义的一本书。

  《千年悖论》读后感(一):千年悖论

  《千年悖论》,张宏杰著,重庆出版社,2019年1月版。(微信读书)这是张宏杰的第一本书。一个作者啥样,往往第一本书就定型了。简单说,张宏杰是个说“人话”的学者,不说云山雾罩的大理论和貌似正确的废话。他以“人”去看待历史人物,得出与正史中有差异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早期作品有模仿余秋雨散文夹叙夹议的味道。平心而论,那种散文的史实部分并不严谨,有点像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但非专业出身学者的高下见于史识。比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复杂人性、农民起义的先进性与否、朱元璋在历史上的作用、科举的悖论……同样的历史,人见人殊,自然不能认为某人的观点一定对,但读者心中自有判断。毕竟是作者第一本书,20年后回看,不免显得粗糙。

  (公号:行云楼)

  《千年悖论》读后感(二):千年悖论

  明清之后专制制度的强化,使得中国越发囿于制度的局限之中,圈子中的自我强化隔断了其他更新的可能性。 对吴三桂的反叛有了新的认识;曾国藩自律圆融不屈不挠,然而他个人的发展还是受困于时代的限制,他难以用己平生所学来改变大清的命运,只能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往前走;历史的潮流将有着政治家权力与野心的慈禧推上政治舞台,她却因缺少政治远见和才能将权力用于满足一己之私;看着朱元璋将老朱家有缺陷的基因一点一点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中国社会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不断消散时,我不禁幻想可能存在的平行世界中的中国也许有更开放的发展;爱新觉罗家族中几辈谨慎的船长的兢兢业业,却也无法阻止盛极必衰的大清走向。 大力宣传的科举考试阻断了人生其他的可能性;酷刑却展现了人们出奇的创造力; 少数民族的胆汁浓度和血液沸点也得给汉族这个民族大熔炉让步;隐居大多是不得志者向世人的遮羞布;当伦理学只是西方学者追求世界本源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是我们的全部。

  《千年悖论》读后感(三):一个诗人消失了的时代

  《千年悖论》偶然间发现的一本书,在自序处突然找到了与作者的共鸣(很奇怪的点)于是有了想要一口气读完这样已经很久没有过的阅读欲。 关于自序:作为作者的处女作满处洋溢着作者对其的得意。想想还是银行职员时期的张宏杰暗自进行着自己的英雄事业,并在辗转中找到了“文学青年”的入口,这多像小时候自己暗暗的下着一定要考第一名的决心与拿到成绩单那一刻的雀跃。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会对一个作家“肃然起敬”,人们会谈起与鲁迅有关的那个“黄金时代”,再往后人们可能会感叹“朱砂痣”、“白月光”。不经感慨这似乎是一个诗人消失的时代。 关于悖论:超强的忍耐力与极度的残忍、进取与惰性似乎是以汉文化为中心的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悖论,这一悖论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创造了汉文化惊人的融和力,同时也使传统文明不断的陷入兴衰往复的怪圈。饥饿是留在人类基因里的记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转变了从自然界获取食物的方式,稻谷粟米的种植改变了人类不停长途跋涉的历史。转向黄河流域,大江大河广袤无垠的土地是中华文明发源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样的条件给了未来农业帝国超强的安全感,但“马尔萨斯”的危机又给了其危机感,为了避免这一危机的发生,统治者阶层精心设计着制度结构,以实现对“王土”的绝对掌握,被统治阶层则是精打细算、精耕细作。他们的创造力来源于土地的耕作需求,他们的惰性来源于需求的被满足。人性的某种功利主义似乎在这里行不通,这篇土地上的这个民族曾经显得是那么的容易满足与安于现状,而曾经得天独厚的条件似乎成了笼罩在这个民族眼前的迷雾。

  《千年悖论》读后感(四):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作者把历史名人作为“人”而不是“人物”来写他们的故事,允许他们有“现实人性的软弱”,为他们的“不完美预留一点弹性空间”。

  在他笔下,吴三桂不再是一个面目模糊、“一判再判”的“汉奸”,他有过热血、坚持、挣扎、犹豫和愤怒,他始终保持谦恭谨慎八面玲珑,但他“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强烈愿望让他最终抛弃了道德的枷锁,向着最大化利己的方向狂奔而去!他就是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但他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让他一个普通人的愿望和选择成了改变历史的多米诺骨牌。

  他写曾国藩,赞他为“圣贤”的同时说他“不免无趣”。

  他写慈禧,首先说她是女人,然后才是太后,说她“错误地理解政治”,也说“她希望别人不要效仿她,而要做单纯的女人。”

  他写朱元璋,一方面肯定“他的成功完全是自己赤手空拳九死一生搏来的,在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他表现出的勇气、眼光、魄力、坚忍是他人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又花了大篇幅声讨朱元璋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沉重打击,他写到“作为一个佃农的儿子,他在统治帝国的过程中把狭隘的农民意识充塞到整个帝国空间,使中国由外向转向内向,从放松走向收敛。他的高压政策和血腥手段扭曲了民族的心理性格,封闭了人们的视野。联想到此时西方已处于近代文明的前夜,欧洲人将要开始他们野心勃勃的扩张,朱元璋不合时宜的出现尤其令人痛心疾首。”

  他写“科举制度”、写“酷刑”、写“满族汉化史”,也是一样的充满故事和张力,没有无缘无故的赞,也没有莫名其妙的贬。

  就像作者另一本更有名的书《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样,每个人、每段历史都有不同的面孔,立体地去看,才能以史为鉴。

  《千年悖论》读后感(五):《千年悖论》|意志力的化身:曾国藩

  

看得我好牙碜。看到名家也有青涩时,我就放心了。

曾国藩,家境贫寒,资质平庸,历经九载,方才得一秀才。与同时期的左宗棠,李鸿章,康有为等,都不可同日而语。

他奉行儒家礼仪,严格约束己身。虽是一介书生,却在42岁之时被咸丰皇帝推上武将的风口浪尖处,以期与当时猖獗的太平军对峙。

由于性情刚直,不屑曲意逢迎,他屡遭同僚排挤。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他练勇的绿营兵竟聚众闹事,逼得曾国藩仓皇逃命。

为一雪前耻,曾国藩移驻衡州,建立自家湘军。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靖港战役中败北,于是“长沙整军”,终练就一支钢铁战队。然后由于咸丰皇帝的多疑猜忌,他被贬回乡守孝,直至咸丰八年,被咸丰皇帝再次启用征战。

《千年悖论》|为朱元璋画像

取消丞相制,直接管理,撰写《授权到任须知》

通行证制度,限制人口流动

大屠杀颁布了《大明律》《大明礼令》,颁布了《大诰》《大诰续编》,颁布了《皇明祖训》

廷杖制度

酷刑

科举的八股文制度

《千年悖论》|爱新觉罗们

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永琰,后改顒琰(嘉庆)、绵宁,后改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载湉(光绪)、溥仪(宣统)

和之前读的对应之处:

乾隆帝时期,清王朝达到顶峰。然则固步自封,全然至外来文明于不顾。英国首次出访(由东印度公司促成)不成,道光时鸦片战争爆发。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千年悖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