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林语堂传》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4-13 03:31: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林语堂传》读后感1000字

  《林语堂传》是一本由钱锁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语堂传》精选点评:

  ●作者褒贬太过明显,将林语堂作为鲁迅、胡适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的代表,有一定道理,但完全忽略了曾在立场上与之共进退、批判深度上明显超过他的周作人,原因在于对林语堂民族主义者身份的强调(好在对林的亲蒋立场也未讳言)。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林和赛珍珠夫妇关系的梳理,部分揭示了林语堂的书畅销美国之谜。唏嘘他总体上一世顺遂、风光,以逍遥自适的姿态自许,晚年也有迈不过去的哀痛。总的来说林语堂不深刻,然而是个厚道人。

  ●匆匆一过,还没有看周质平的胡适传,但感觉虽然林、胡都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林在操作层面要更实际一点,尽管在处世方面胡更入世。

  ●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为此欠了十多万美元的债务,连公寓都不得不出售。他曾经在自传中说经此一事看透人情,并说这是他与赛珍珠、华尔希夫妇绝交的原因。这个问题我在这部传记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说法。钱锁桥考证,双方交恶并非出于林语堂所意指的势利。林语堂的英文著作一直由赛珍珠夫妇负责出版,后者还提供了很多写作建议与市场导向,前期的合同可能比较苛刻,后期随着林语堂名声的提高与财务的吃紧,双方在版税上出现分歧,生意谈不拢,导致了友情的断裂。

  ●人生赢家的人生也不是事事顺心

  ●看林语堂,看他与鲁迅、胡适的同与不同 对林的关注,太少了

  ●kindle藏书

  ●此书重新发现了林语堂。林的文化意识形态显然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成熟的一位。不太满足的是全书似太依赖庄台公司的书信资料。如对林语堂一生的多语著述做更详尽的勾勒,可能对他的精神世界会揭示得更深刻。

  ●19041.写得不错。

  ●值得一读

  《林语堂传》读后感(一):林语堂的文字思想属于21世纪 ——读《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读书周报 _ 林语堂的文字思想属于21世纪 ——读《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http://www.whb.cn/zhuzhan/dushu/20190527/265869.html

  文/刘海涛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这是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的一句,正是这誓言性的语句印证了其一生的轨迹。林语堂的思想价值取向使其置身于以胡适和鲁迅为首的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地带,其身影在钱锁桥教授所著的《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一书中得到了还原,用书中的原话来说:“林语堂、胡适、鲁迅代表中国现代知识思想的三个坐标。”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鲁迅的重新评价越来越趋向于客观化。本书作者对此也做了详尽的现状描述与剖析,充分肯定鲁迅的硬骨头精神的同时,分析其思想上的不足。相较之,胡适态度“容忍”,“文化批评有破有立,有很强的建设性导向”。但综合来看,二者共同的问题都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

  基于以上,作者钱锁桥在本书中安排了“我们要鲁迅还是胡适”一节。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二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功绩与作用,而是延伸其后效应在当代的扭矩有多大(也许这一节命题的提出存在探讨性)。从而引出同为二人朋友的林语堂,在当时与当下的影响,还原了作为文学家、批评家、哲学家、思想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林语堂诸多头衔后面支撑其行进的原动力是什么。

  文如其人。对于林语堂来说,有过之无不及。而且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命运错误地将他投递到了那个年代,可能他的建树会更大。但也可能正是因为命运的错位,时代成就了他,让他的思想在自由的轨道上驶向心灵所向。

  在《什么叫自由主义》的演讲中,林语堂把“自由主义”定义为“能欣赏和容忍他者”,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拥抱他者。这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自由主义——广义上讲是旨在“保护个人不受无理侵害的一种外在限制”定义——完全不同,剔除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狭隘,更具理性上的兼容与宽容。

  应该说这得利于林语堂的学习经历。他没有受到中国传统礼教负面因素的影响与约束,所以对礼教中落后因素的反感度相对于国内的文人墨客要弱化得多,对传统中那些压制人性的东西也更达观一些。同时,欧美留学生涯让他的灵魂得以呼吸到更多自由、民主的空气。

  《林语堂传》的副标题是“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单从林语堂个人来讲,无论其影响力还是能力,以及时代所赋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都无法使他真正令中国文化重生。但也正因为如此,林语堂的许多思想见解以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得以导向21世纪,成为文化交流、文明重建的一种建设性思路。

  钱锁桥在这方面的挖掘,具有理性上的独特眼光,使人们对林语堂的认知不止是“浪子”而是“浪子文化”。林语堂的心态并非玩世不恭,其诗意的人生观兼具佛家“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超然。

  书中“共建人类精神家园”一节论述了林语堂跨文化的反思。林语堂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原始的力量”,具有其两面性,“东西方要共同重建新的世界文明,必须对各自的文化传统具有批评的视野”。林语堂对“新的文明”的探索不仅仅是要复兴中国文化,还包括对整个世界范围现代性的反思。他说,中国人和说英语国家的人之间不存在心理鸿沟,“东方的理智也就是西方的智能,人类世界从根本意义上同根同源”。林语堂用跨文化的参照物译介儒家智慧颇具现代性,所以作者说林语堂的文字思想、生活方式属于21世纪。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作者序”里特别声明自己不是那些“超级爱国者”,“他们的爱国主义不是我的爱国主义”,他“不以自己国家为耻,不怕指出中国面临的缺陷和不足”,因为“中国的胸怀要比那些超级爱国者的大”。

  林语堂之爱国是儿不嫌母丑的,是不卑不亢的。虽然他也有束缚于某种特定东西的时候,并且基因中那些并不幽默的东西也随之掉进自己不熟悉的游戏圈而失去学者的天然属性及特质,成为经常被诟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但这才是林语堂——一个行走在自由与主义之间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林语堂传》读后感(二):战士拥有别致的快乐

  他书写、表达、舌战、嘲笑、迁徙。关键词可以是文章报国,自由,平等,和平,版权谋生,幽默抒情,生活美学,东西贯通,世界公民。

  不过是一个勇敢的人为自己所信所爱所梦想的未来守护战斗的一生。

  可爱的先生!

  看到他说他对这些琐碎真的想写可以写愿意写,莫名感动这样的人——“我真的认为,我对人生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最后,放一下最后的离去以及作者喜人的愿望。

  中文,中文,中文。

  《林语堂传》读后感(三):作为标本的林语堂

  作为标本的林语堂

  文/东东枪

  1.

  近几天偷闲读完了钱锁桥教授的新书《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几乎是手不释卷,争分夺秒地读完,因为书中确有很多前所未见的资料,弥补了以往种种林语堂传记里的一些空白,令人惊喜。有很多林语堂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似乎从来没人谈到过这么清楚的地步。

  以往的林语堂传记,似乎大都基于林语堂自己早年间的自传和晚年的《八十自叙》的脉络,依托林语堂女儿林太乙的《林语堂传》以及林语堂一生作品中的线索来堆垒,侧重的也大多是生平事迹。很多事情,都是只记其然,而不追其所以然的。而这次,在钱教授这本书中,却看到了很多事情的根本缘由,对我来说,仿佛是终于有机会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2.

  比如,谈林语堂在美国的写作生涯,以往的传记大多是按年份罗列那些作品,对作品的内容风格做简要介绍,再摘抄汇总当时的各种评价。这样当然也可以基本了解林在那些年的产出,但这次看到他与赛珍珠夫妇来往信件中的种种沟通细节,才知道当时那些书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为什么他当时写的是这些书而不是别的什么,知道林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成了专门在美国民众前卖弄中国古人的闲情雅趣的“中国哲人”,而林自己对这个“人设”又是什么态度。这些,对于理解林的那些作品,以及林这个人,都太重要了。

  而有了这本书里披露的一些资料、内情作为参照,也很容易看出以往那些林语堂传记中的草率、肤浅之处。比如林语堂与宋庆龄、胡适、鲁迅、杨杏佛等人一同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经过,其他很多书中的论述都是言不及义、隔靴搔痒,甚至是完全胡说的。

  书中的众多细节都有详细的脚注,某言语或某事迹出自何处,都可追溯。且书后还附有作者编订的“林语堂全集书目”,这是远比林语堂自己80几岁时拟定的个人著作清单更加详尽完备的一份56页的清单,具体到林的每一篇文章发表的日期、报刊、页码,令人叹为观止。

  3.

  当然,由于有了新的资料,书里也提到了很多以往没在别的林语堂传记里见到过的有趣细节,如——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一书出版前,林语堂自己发想了一大批书名与出版公司商榷,“My Country an My People”也在其中,但他自己最喜欢的是“My China”。出版公司老板组织所有员工投票,结果“My Country an My People”胜出。

  林语堂曾两次在通信时向宋美龄提及,如果可以,希望蒋介石可以手书四个字给他——“文章报国”。

  林语堂对罗斯福、对甘地、对泰戈尔,都很不以为然。胡适徐志摩林徽因等人在北京大张旗鼓迎接泰戈尔时,身为他们同事的林语堂用笔名写了文章批评。

  林语堂是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翻译成英文的人。

  林语堂曾经翻译完成《红楼梦》的英文版(非全译,但手稿也有八百多页),且从没公开发表,而原稿竟然还存世,在日本。

  林语堂还写过两三年日记。是1930年代前后。前些年这份日记也现身了,现在上海。

  廖翠凤曾写信给赛珍珠,托赛珍珠提名林语堂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原来还不只因为赛珍珠夫妇是林的出版商。)

  林语堂1930年代在上海时家里已经有汽车,是一辆福特V8。林语堂会开车,爱钓鱼。

  林语堂对巴金的文学创作评价不高,但敬佩巴金的人格。(我以前根本不记得他提到过巴金。)

  4.

  我第一次买林语堂的传记回来读是在1997年,后来一段时间,凡是能看到、读到的林语堂传记,如施建伟、林太乙、万平近、董大中等先生的相关作品,我大都读过。但后来确实就不怎么读了,因为发现已经既没有新的事实、也没有新的观点,有些文章、书籍,拿来翻翻,已经大概知道这位作者手里有哪些资料(前几年曾经因为想弄清他与南洋大学的渊源,以及翻找一句“语录”的来历,又搜集了一大批尚未成书的相关资料,但因为太多,确实有些尚束之高阁,未及细读)。

  即使如此,现在这本新的《林语堂传》仍然让我觉得,是重新发现了另一个林语堂。一个与他自己笔下、他女儿笔下,以及以往那些传记作者笔下的林语堂不尽相同的人。从台前走到幕后,看到那些幽默与闲适背后的计算和挣扎,是可以修正以往对这个人的很多认识的。

  我目前所知道的林语堂,仍然未必是所谓“完整”的林语堂,但一定不同于被当年和如今的出版商共同织造粉刷出来的那个随时叼着烟斗引经据典吟风弄月、贩卖以过量妙语金句包裹的“生活艺术”、从古人著述中挖掘陈年中式精神鸡汤的林语堂。

  5.

  我前些天想,我每天花在听相声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多得毫无必要。反复收听那些相声段子,对我来说,边际效益已经极低。至今还每天把相声当作默认的个人背景声,是个无益甚至有损的陋习。同样,反复阅读林语堂、乃至林语堂的传记,其实也并没有什么价值。林的作品,大多小巧轻薄,几乎没有什么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读林语堂,也只是我个人的怪癖。

  如果非要说出点什么意义来的话,则对我而言,林语堂是一个标本。对他的探究,是对所有人的探究。对他的接近,是对自己的接近。他未必是最好的标本,而只碰巧是我个人最熟悉的那个标本。

  而如果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他的努力、他的局限、他的成就、他的挫败、他的愚蠢与笨拙、他的才华与精明,他为人称道的优点与他遭人诟病的缺陷……就都大有值得探究与思索的价值。

  6.

  作家本人、作家的女儿,恐怕都不是为作家撰写传记的最好人选。“自叙”只是“自叙”,必然不能言无不尽,这是人之常情。女儿也只是女儿,父亲的所有工作生活,不必也不会全向儿女坦白。

  林语堂自己在《苏东坡传》的序言里说,要了解一个死去千年的人,反倒比了解我们当世的人物容易,要了解一个真正的林语堂,恐怕也要假以时日,有更多如钱教授这样的有心人出力挖掘才行。

  其实,我2013年曾在微博推荐过一本叫《林语堂双语文集》的书。书中收录的是林语堂的5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中英对照,且中英文版本都出自林语堂本人之手。当时我说,“终于有人来做这个工作了”,而“做这个工作”的,就是写出这部《林语堂传》的钱锁桥先生。

  7.

  作者自称,这本书是一部“叙述林语堂跨文化之旅的智性传记”。而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认真地梳理了林语堂一生的创作轨迹,至少是将其中几段做了主次分明、清楚细致的探究。

  这次,跟随作者的探究回顾林的一生,有缘揭开帘幕,瞥见那个身在“后台”的、作为标本的林语堂,我个人最大的感慨是:一生爱慕自由、追寻自由、捍卫自由的作家林语堂,其实从未曾自由。

  《林语堂传》读后感(四):中国的阐释者

  此文非严格意义上的书评,是写给华文好书2019年1月榜的卷首语,因《林语堂传》高票入选,又恰逢“伪非虚构”文章《一个寒门出身的状元之死》在网上疯转,故有感而发,借由林语堂谈谈“中国阐释者”这个问题。昨天《林语堂传》策划人燕舞告诉我,作者钱锁桥教授也读到了这篇卷首,说好。燕舞认为卷首中提出的“谁有‘资格’阐释中国”是个大问题,超越就书论书,值得深入探讨。既然如此,我将这篇文章贴过来,与大家聊聊看,在人人都可以轻易阐释中国的时代,谁来阐释中国?

  《林语堂传》是新书,目前读过的人不多,抛砖引玉,期待不久后有“就书论书”的真书评发上来。

  ==================================

  《中国的阐释者》 王姝蕲

  华文好书2019年1月榜,《林语堂传》高票入选。

  1935年《吾国与吾民》畅销美国,林语堂成为当时西方世界第二著名的“中国阐释者”。第一著名的是林语堂的伯乐赛珍珠。

  赛珍珠是美国人,出生4个月便被传教士父母带到中国,从此以中文作母语,以中国为故乡。早前的美国文学总将中国人塑造得佝偻卑污,赛珍珠爱中国,要为中国正名,创作长篇小说《大地》讲述中国农民的现实生活,为西方世界揭开了古老中国的神秘面纱,或者说怪诞面具。这部小说在美国出人意料地受欢迎,1931年出版当年就卖出180万册,连续22个月登顶畅销书排行榜,1932年获普利策小说奖,1933年被百老汇改编为舞台剧,接着米高梅公司花四年时间拍摄电影,1937年上映,1938年获两座奥斯卡奖,同年赛珍珠再凭《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热闹是他们的,中国文坛对这份热闹如吃了苍蝇般难受。学者江亢虎撰文称赛珍珠作品失实,恶意丑化中国形象。鲁迅说,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来做才可以见真相,赛珍珠毕究是美国女教士立场。

电影《大地》剧照

  电影《大地》中洋人扮演的中国农民,横看竖看都别扭。时至今日,中国文坛说起赛珍珠,虽感激她让西方认识了中国,但也遗憾她令西方误解了中国。而在文坛之外,这位世界著名的“中国阐释者”早已被中国人遗忘,赛珍珠与赛金花傻傻分不清楚。

  我们很难想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制霸美国文娱两界的作品竟是讲中国农民的,出版人华尔希自己都意外,他逮住中国题材的商机,请赛珍珠推荐更多中国作家。异域风情对于华尔希来说是一桩生意,但赛珍珠对中国情真意切,不会放任随便什么人跑过去胡侃中国,她为这个“中国阐释者”设定了几个条件:1、精神伟大,不迷茫于时代纷扰。2、学识渊博足以观察人生本来面目。3、精明足以了解自己的文化,更能了解别人的文化。4、文章有真价值,浸满本国人民的根本精神。最终林语堂成为她满意的人选,《吾国与吾民》剖析中华精神,介绍中国趣味,1935年在美国出版大受欢迎。那不是商业造势的成功,也不是政治作秀的成功,而是接了美国地气,走进美国人民心坎坎里的成功——林语堂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问他如何做鸡炒饭、炖鱼翅。

  民国文人与林语堂才华比肩的不少,林语堂脱颖而出,胜在英语。对于民国时期的“中国阐释者”来说,英语是把双刃剑,英文不好无法写文章给外国人看,而彼时英文好的中国人又必定出自精英阶层,要么飘在天上不接地气,要么为了呵护精英们的小脸面而自我粉饰。在此背景下,林语堂是难得一位有能力且愿意用英语“把中国的床单放在世界的屋顶晒晒”的人。

  多年后,命运出现戏剧性的反转——受益于英语的林语堂倾其所有发明“明快中文打字机”,他说这是“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礼物”,望中文打字机有助于提高中国人教育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学者石静远称林语堂发明的中文打字机是对英语霸权主义的抗衡,为使中文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做出重要贡献。

  如果林语堂的宏愿实现,那么每个中国人都可成为“中国的阐释者”,何需寄希望于代言人?然而我们都清楚后来的结果,咱们谁也没用上林语堂发明的“明快中文打字机”。中国当时的头等大事是打仗,不是打字,打字机没有销路,林语堂亏了12万美元,负债累累。

  数十年过去,历史的脚步绕过了林语堂的发明,但终究走入了林语堂所期待的那个现代中国——教育水平提高,人人能读写,小霸王学习机启蒙了中文输入,QQ聊天提升了全民打字速度,而后有了博客、微博、微信公号,任何人都能在网上发表文章。然而此时,我们万事俱备,竟又螺旋式地步入赛珍珠和林语堂当年的困境——谁来阐述中国?

  只不过80年前的问题是,在无人可以阐释中国的时候,谁来阐释?而现在的问题是,在人人都能轻易阐释中国的时候,谁来阐释?

  日前,一篇催人泪下的“非虚构”故事《一个寒门出身的状元之死》在网上疯传,当数十万善良读者为当代青年境遇扼腕悲叹时,突然有人发现不对劲,哪是什么“非虚构”?明明是骗流量的假故事!再看幕后团队,哎呀,原来是她们,难怪难怪。80年前赛珍珠为美国挑选一位“中国阐释者”尚且要求精神伟大、学识渊博、真知灼见,而今天,我们自己亲手用一个又一个点击,一次又一次转发供养的“中国当代阐释者”却是咪蒙们?

  新春佳节,被咪蒙们骗眼泪不值得。睡前刷两集《知否》,二叔侠义,明兰可爱,看宋朝人点茶、焚香、插花、投壶……岁月静好,只待新年。偏不巧白天又看了《林语堂传》,联想到林语堂写过的《苏东坡传》,猛然意识到《知否》演绎的不正是苏东坡同时代吗?那是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的时代啊,波澜壮阔、千古风流……到了小说和剧本里竟只剩官员家眷深闺宅斗,朝堂部分也编成了家庭调解节目之宫廷版。再看《知否》顿觉枉然,越是制作精良,越觉得可惜,像吃了一块北宋风味的假桃酥。最好的厨子、最好的炊具、最好的火候烘焙了一个漂亮的桃酥,用最考究的宋瓷盛放着,却没发现这个桃酥的原材料不是面粉,是石灰。

  只想给赛珍珠道歉,30年代的美国女教士视角的确误读了中国,可是在如今人人都可阐释中国的新世纪,因为我们自己的投机之作、草率之作、浅陋之作,中国被误解得更深了,我们又有何颜面苛责赛珍珠呢。

  《林语堂传》作者钱锁桥先生旅居英国,他在后记中写,谨以此书献给吾儿,希望他长大后能读懂中文。华文好书愿为这个侨居海外的中国孩子多送一份祝福,盼他长大后读到的都是真中文、好中文。

  《林语堂传》读后感(五):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之路

  一个月前拿到今年出版的《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细细读罢,仿佛从传记的阅读者的身份跳脱至他生命智慧真切的历经者。在阅读这本钱锁桥教授著写的《林语堂传》前,曾读过由林太乙著作的版本,相较于家人的视角的生活细节的细腻记录,钱锁桥教授的版本更多的从文化传播的意义的视角进行记录,为读者的观感带来了广阔而深刻的视野。 钱锁桥教授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一本林语堂传记,通过追溯林语堂一生的心路历程,来探索现代中国寻求重生的坎坷经历。可以说,这本书也是我自身精神知识上探索自我的结果。”钱锁桥教授1996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国大陆、美国、香港地区多所大学,现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汉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性、中西跨文化研究。在同样具有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下,对林语堂的文学精神进行剖析,使得林语堂在东西文化两条大河交融的语境下呈现出来更为生动的价值和意义。

  书封上写道:“林语堂、胡适、鲁迅代表中国现代知识思想的三个坐标。” 从作者钱锁桥的这句话可以看到,作者认为林语堂其人其思想之于中国现代知识思想的显著的地位以及不同与鲁迅、胡适的文化视角。在本书的第一章《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知识思想遗产》中,作者综述了林语堂之于现代中国思想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本书是一部叙述林语堂跨文化之旅的智性传记,以现代中国思想史,尤其是中美知识交往史为背景。” 从此可见,本书对林语堂的传记叙述核心是一个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中国学者在中国现代知识建构的思索与努力。同时在本章中也通过林语堂与“现代中国知识思想遗产”的关系,将林语堂与鲁迅、胡适置于同一维度,又以林语堂思想的跨文化性进行与鲁迅和胡适的区分。随着中国现代性经验一个多世纪的累积和发展后,“鲁迅、胡适”两个现代性知识的两大坐标都需要被重新反思。

  林语堂文字思想的源泉

  林语堂的“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的前瞻性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体现出其的意义和价值。有评论文章说,单从林语堂个人来讲,无论其影响力还是能力,以及时代所赋予其施展才华的空间,都无法使他真正令中国文化重生。但也正因为如此,林语堂的许多思想见解以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得以导向二十一世纪,成为文化交流、文明重建的一种建设性思路。 但在这本以林语堂文字思想为核心的传记中,我们试图窥见林语堂文字思想跨文化性和前瞻性的来源。

  林语堂的民族主义及其启示意义

  林语堂的思想根源和其时代背景决定其文化历程是跨文化和前瞻性的。书中将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历程与中国历史时期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紧密相关。从西方文化浸染成长的中国青年到先进的民族主义者,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历程中民族主义的萌发可简略归于以下阶段:一、1895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知识体系中成长的中国青年,具备了英文写作能力以及思想的先进性和开阔。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从根源上对自身民族意识进行回溯和探索。相较于这一时期其他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西学、否定国学的主流观点中,林语堂对待传统哲学文化的态度显得更为客观,显示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理解。林语堂关于汉字索引制的创设开启了汉语改良的尝试,认为白话文须有适当的语体承载。二、20年代大革命时期,跨文化旅程中的重要成长期。期间发表的“萨天师语录”也表现出来林语堂在中西跨文化之旅中极为突出的民族主义倾向。在这一时期内,林语堂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之际,对双方进行文化批评,一方面指出中国文化的惰性,另一方面则指向西方对中国以及在中国人的偏见。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的作者序中写道“他们的爱国主义不是我的爱国主义”,他“不以自己国家为耻,不怕指出中国面临的缺陷和不足”,因为“中国的胸怀要比那些超级爱国者的大”。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中国哲学家林语堂在民族主义的观念上显得更加理性和超然。他以中国人的视角以自身经历为线,清晰而真切地指出了中国以及中国国民性的特点,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面孔的门,从政治宣传中跳脱,为西方读者展现真实而立体的中国面孔。此书登上欧美畅销书排行榜榜首,收到海外读者追捧,一定程度上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民生活境况做了最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流诠释。当这本书在西方传播取得巨大成功时,国内对这本书的反响却不尽如人意。刊自《国民新报》署名为“一个中国人”的文章便对其进行挖苦和批判,认为林语堂“卖国卖民发大财”。而林语堂对此的回复与申辩在当今仍具有一针见血的效果:“他们怎么就不相信有人可以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作一番诚恳深入的剖析与解读?”“我的态度是实话实说,着重强调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正从多年混战和贫穷慢慢地走出来。容不得对当下中国做任何批评,这种自卑心理要不得。” 回顾当今中国发展现实,中国还是一个正在发展当中的国度,而批评声渐没,赞美声裹挟的对外文化传播难以呈现真实的中国发展图景。在面向海外进行国际传播时,林语堂所坚持的“真实的、有黑痣的美人的”中国描画应该更加被看到和鼓励。越来越多的“林语堂式的民族主义者”在跨文化传播中出现,才能为中国文化现代国际传播带来优质的文化土壤。

  参考文献

  1.钱锁桥,《林语堂传;中国文化的重生之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刘海涛,《林语堂的文字思想属于二十一世纪》,2019

  3.钱锁桥,《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大革命”时代民族主义情怀,2019

  4.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5.Lin Yutang, “Letter to Richard Walsh”(Dec.20, 1935)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林语堂传》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