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是一部由迪兰·莫兰 / 格雷厄姆·莱恩汉 / Nick Wood执导,迪兰·莫兰 / 比尔·贝利 / 塔姆辛·格雷格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一):求某个笑点的解释
有一集,那个黑社会老大,文盲,让别人写了一本书,然后要开读书会。
最后FRAN是教会他认字读书了?
他最后录的那句话好像是《傲慢与偏见》的开头啊:每个有钱的钻石王老五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位妻子
这是什么意思?笑点在何处啊?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二):做个小调查-如果在上海开一个布莱克书店,你会来买书吗?
做个小调查-如果在上海开一个布莱克书店,你会来买书吗?
1- 不会
2- 不买书,但会来逛逛
3- 至少每周回来看看,每个月买一两本书
4- 狂热的粉丝要住在店里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三):心情低落就看黑书店傻笑一会儿
203
1.真心觉得Fran上班这段儿,刚上班几次就会理解,不知道自己该干啥,努力向同事示好,同事们一脸冷漠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四):还想再看一遍
真舍不得啊,就这么看完了。
ernard疯疯癫癫的,乱摔东西,蹂躏的书啊,都被Manny一本一本捡起来;顾客啊又都被Bernard赶走,没有Manny这店可怎么撑下去啊,可是不在乎,再怎样,总是有人来买书,没有理由,不用担心没有顾客。
Manny的样子,尤其在第一集里,吞下平静小书后住院那一段太有感觉了,估计是模仿基督教圣经里的先知的样子吧,讽刺的恰到好处,两撮飘逸的发髻,永远是不用说一句话看了就想乐。还有第二季有一集开头买冰淇淋,恶搞了街头阴谋黑帮枪战火拼滥用蒙太奇的元素,相当嘲讽,愈想愈乐。
Fran的样子,也是很有喜感,三个人里其实就属Dylan最不像喜剧演员,Dylan有点偏帅,比较有魅力,感觉极大的影响了表现力,所以他的语言和动作偏夸张,但也是必要的吧,不然剧情穿不起来呀。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五):莫使金樽空对月
well,to be honest,after years of smoking and drinking,u do sometimes look at urself and think……u know,just sometimes between the first cigarette with coffee in the morning to the 400th glass at the corner shop,ps. 3:00 a.m. ,u do sometimes look at urself and think……this is fantastic~I'm in heaven~
大概是个这吧,我听着应该是这么说的,好high,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待无花空折枝啊。
不过不要搞坏身体,电视剧都是骗人的,那样会死的。
我一定要好好活着,不然怎么drink。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六):如果有一天
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或者真正厌世了,我不要住到寺里庵里或者教堂里,或者有一天,我觉得我的生活各种圆满了,我也游够了世界只想找个地方度过余生,我就到伦敦去开一家二手书店,名字就叫Black And Company,养一条斗牛犬就叫Manny,如果养的是金毛或者贵宾就叫Bernard,如果是拉布拉多就叫Fran,如果是猫呢?那就叫莎士比亚吧。
有机会再在塞纳河左岸开个分店,想在哪呆着就哪呆着,想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日子。无聊了就开书友会和茶话会,腾个空间给想看书的沙发客顺便可以帮我看看店;有聊了就写小说和剧本,哪怕永远都写不完也不要紧。
我的男人和我亲爱的毛毛虫小姐,你们要与我同在,毛毛虫也带上你的男人吧,这样可以凑桌麻将了,如果有英国佬感兴趣也可以教教他/她。你们说要不要在国内开家店?谁知道呢,到时候再说呗。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七):像鸦片一样的毒瘾
看第一集black books,被逗得在屏幕面前尖声傻笑,老妈直赶来查看。此剧走的是荒诞和极端的英式幽默路线,可能还带一点爱尔兰的无厘头,没有原先我一直迷恋的美剧的浮华。一开始,只是觉得Bernard的邋遢和Manny的温柔,fran的直率很新鲜,但到了第二季,抵抗力值已经小于10%。
每次接看下一集,听到像是为咱们家Bernard量身定做的片头曲,都怀着一种平静的心情等待新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像上了瘾一样,离不开了。
《布莱克书店》这种剧的后劲儿更大,刚看完三季以后还没觉得什么,可是一天以后,咱就开始因为这个罪孽的抽烟喝酒不洗澡爱指使人的不会算账的爱尔兰男人茶不思饭不想了(典型NC症状等)。才发觉自己已经成了无可救药的布莱克瘾君子。天天郁郁寡欢,吃东西包装纸乱扔,被子不叠头发不梳。后恍然大悟,原来这玩意儿还能传染!Bernard Black你个罂粟!!
谁说情景剧必须有美女主角?这个长相和说话酷似BC的演员自然而略带傻气的演绎让观众真心爱上了她。 Fran代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她也许不冒若天仙,她没啥真本事,学东西也慢(钢琴那个……),甚至还嫉妒多年好友,可以说是中年寂寞剩女的代表。但正因为此女真实,此女本性善,洒家还是可以收了的……
再有就是manny,哦manny,我们都想有一个manny这样喜欢被虐,时不时还用天分给我们惊喜的宠物养着吧?他和Bernard可谓一对萌神,彼此离不开对方,可以被看成父子,父女,情人和夫妻,随你的便。看《布》之前,我只在嗡嗡鸡里见过做长期主持的Bill,但是没有意识到此人的喜剧天分是如此具有感染力。当然,发型贡献了不少。
三人的组合撞出火花,不做作但偶有惊喜,长期观看犹如吸食鸦片,飘飘欲仙却病入膏肓。若怕观久不能自拔,陷入毒之深渊,请勿接触此剧。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八):无错者
英国绅士搞笑的方式很正经,区别于《破产姐妹》和《屌丝女士》热闹炮弹的狂轰滥炸,语言上更加内敛,相应的用隐喻迂回搞笑,恍然大悟后的大笑显然会持久很多。
对Black Benard这样的书店店主的态度会是两个极端——极度厌恶与疯狂痴迷。邋遢、自以为是、癫狂神经质。但却在小动作上萌态十足,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的不公平——为什么真正善良应该受人尊敬的人得不到这样的喜爱?答案就是,我们不需要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大道理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更喜闻乐见的是小生活中的点点趣事。Manny这个最白目的“被剥削者”,呆傻温驯。他向我们证明“绝顶”的不一定是“聪明”,但却给人“大智若愚”的搞笑错觉。第一眼目测Fran本来应该是个正常人,后来发现这就不是一部有正常人的电视剧。被吼得死去活来却不强调所谓“服务质量”的英国顾客,对不讲道理的书店老板逆来顺受的英国顾客,这还是处处强调“权力”英国人吗?
总之,这就是一部没有任何人正常的电视剧。
但偏偏,我们就是爱这样癫狂的世界。大概在符合逻辑的世界里,我们活得太累了,忘掉“合理”反而是一种解脱。
第二季更是让我惊艳,其实寓教于乐的说理型情景剧不少,比如《成长的烦恼》,还有***的连载神作《家有儿女》。扩大来讲,作为大众传播物,要承担一定的教育作用是社会要求电视剧编剧做的。这样的作品最低级的教育无非是大字幕硬推,稍微高级一点的剧中人物体验说明总让人肉麻的渗得慌。因为,当我们听了太多的说教之后,对“试图教育”这个动作敏感至极,别告诉什么道理,可能刚开始会觉得开心,等日复一日的进行下去,就会慢慢厌烦。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开放性的道理,比如,癫狂的《布莱克书店》告诉我们的:永远不告诉你什么是对的。
这这里,邋遢、酗酒、恶劣地对待别人似乎都是合理的。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却正是“错误的示范”,但这真的是错误吗?或许,别纠结对错,把对与错隔离开来才是快乐。
《布莱克书店 第二季》观后感(九):脏乱不堪、随心所欲、乱七八糟…我理想生活的样子。
看到《布莱克书店》的时候,我觉得我找到了比《搏击俱乐部》更符合我人生注脚的电视。
《搏击俱乐部》里,诺顿代表了一批被现代生活方式麻木了内心的人,他痛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及一切,他的灵魂已被肉体俘获、禁固,只有抛开一切,才能迎来灵魂重获自由的那一刻。为此他不断超越本我自我,才拥有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勇气与努力,最后,道德枪毙理想携手欲望继续生活,而《布莱克书店》就好像是搏击的后续,诺顿抛开一切后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如果说《搏击俱乐部》是一部颠覆性的生活预言,那当我看到伯纳徳从钻到餐厅桌子底下,躲在桌布下,随意的坐下点一根烟,跟桌子下吧台的waiter叫一杯马提尼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故事,我想看着入睡的那种。
当然是超现实的一幕我,一个平凡的都市白领,一份工作,一份薪水,带来的是,一份无聊,一份暴躁,一份空虚。生命在无目地的忙碌中慢慢被消耗。拼命的工作,扭捏的处理与人的关系,谈着惺惺相惜的短暂恋爱,日复一日的做着毫无价值的工作。 媒体铺天盖地的鸡汤文《愿你活成喜欢的样子》不断的告诉我,要精神独立,保持身材,坚持运动,要买口红,每天阅读,要出国旅游,要这样要那样,要我放弃思考能力。
伯纳·布莱克(迪兰·莫兰 Dylan Moran 饰)是伦敦最荒唐的书店店主。他的书店脏乱不堪,营业时间随心所欲,财务状况乱七八糟。 他懒散的坐在书店里,总是穿着一身黑色西装,卷卷的头发从来没有被梳过,他随手放任何东西,暴力的随意乱摔,他就坐在那满脸写着不屑,抽烟、喝酒,吐槽,抱怨,吹毛求疵,牢骚一堆,诅咒抨击...
他的生活的规则是由他自己来定的,富有创造力,有趣又可爱:汤要做成塔的形状;皮带也能拿来做料理;夏天的时候他把就放在冰箱里冷冻,然后直接在墙上砸碎当冰棒吃;
他有绝对的自由:他讨厌记账,他的账本上画满了天马行空的卡通画和涂鸦,他为了逃避做账做了任何事情——给妈妈打电话,把耶稣宣传员请到家里,给对方科普一晚上圣经,甚至要求客人打断他的腿然后逃避做账。
他和诺顿一样痛恨虚伪惺惺作态的社会和人类,他讨厌社交,讨厌书店里提供咖啡和蛋糕,讽刺商业,讽刺养生,讽刺一切。书店里也经常会有这样的顾客光顾。在这些“正常人”打扮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无趣、自私、荒诞自欺欺人的灵魂。但是我们的书店老板,他可以随意讽刺,拒绝,辱骂,暴力驱逐顾客。
不需要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大道理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不需要标签、不需要合理、不需要意义,更喜闻乐见的是小生活中的点点趣,他不怀疑生活,他确信人生是会这样:
他有两个朋友,多毛机器猫曼尼刚出场的时候,他在一个正常的公司当会计。早晨上班的他过于太烦躁去布莱克书店买一本《平静小书》可以帮助他冥想控制情绪继续假装一个正常人,这简直就是每天早上坐在工位上呼吸困难我本人!他精神压力巨大,手机铃响起他就会反射性头痛,他留着一头重金属乐队主唱般的长发,内心的深处却不愿意被这个社会规则同化,终于他遇到了伯纳德,他遇到了可以包容自己的地方。
邻居弗兰是一个天生的怪咖却总想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为维持一个正常人的假象,希望过她修身养性报了瑜伽班,努力融入一群女闺蜜,通过族谱找家人...但是最后她只能以失败告终。清晨,宿醉的弗兰叼着烟,手里拿着那瓶叫“life cry”的烈酒,迷离走进出租车,离开和闺蜜郊外度假的别墅;
傍晚,她烧毁了那辆沃克斯豪尔,所谓的亲人立马散去,弗兰开心的转身回归书店,说:朋友就是我的家人!
伯纳德说:说吧想要什么?弗兰:给我10英镑我打车。弗兰去公司上班那一集,也着实狠狠的讽刺了一把当代道貌岸然的办公室白领,她吐着舌头盲打键盘的那个镜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同事在做什么,但是又假装在做什么,这特么不就是我本人吗?最后,弗兰睡在书店的沙发上,伯纳德脱下外套,轻轻的给弗兰盖上,曼妮去招待妹子对伯纳德说晚安,也许明天他们还会在一起,也许他们会分开,这都不重要。
我不喜欢别人说我丧,我比任何人都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