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30 03:3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摘抄

  《三千年来谁铸币》是一本由王永生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千年来谁铸币》精选点评:

  ●钱币串起的中国极简史。

  ●作为未入门的古钱币收藏者和历史小白爱好者,对这本书如获至宝。作者以钱币为引子,来书写历史,小中见大。文笔比较客观,资料考据可靠。是一部可读性很高的著作。

  ●3.5 了解了很多新知识,金融史串联起了兴衰的重要内因。写的也通俗易懂。关于三国时期货币战争的介绍耳目一新。不过货币之外的历史介绍有差错之处。通胀对于政府而言是不可抵挡的诱惑啊。

  ●看似在写钱币,其实是在写朝代更迭的中国历史,大江东去,最终留给时间的是生了锈的铜钱铁币,任人评述。题目的规格不小,写得还算简单易懂,看得出下了功夫,唯独缺少了一点历史旁观者冷峻的力道感。

  ●专史的趣味,涨姿势,不过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很有意思

  ●

  ●超棒的题材,可惜写作功力欠缺。其中三国时期蜀吴货币战争,宋时西夏货币政策两处值得一看。

  ●这是一本视角比较独特的历史书,王先生以他自己丰富的钱币知识讲述了历史发展的另外一个真相。没有一定的中国历史知识这本书看起来会有一点吃力。而对钱币没有兴趣和了解,看起来会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美中不足的就是部分章节段落又重复使用的地方,看起来有点不舒服。另外就是有部分,很少的部分似乎在百度知识上看到。希望王先生以后有时间和机会能把这本书再完善一些,精细一些。

  ●以史为鉴 国家信用保障下的纸币体系是否会像三国时一样恶性通胀呢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一):元宝

  首先作者就很厉害,作者王永生,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关于钱币这块可以说是非常专业了,但是作者行文并没有故作高深,反而通俗易懂,里面有很多种钱币的彩图,用一枚小小的钱币串联起三千多年的历史。本书既可以做为了解钱币历史的专业书籍,又可以作为钱币收藏爱好者的科普书籍。

  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讲元宝,我们看电视剧里面,金元宝,银元宝,一个个都是像小船的样子,然而这本书里面讲了,元宝(银锭)是有各种各样的造型的,它的流通价值决定于银锭本身的重量和成色,书里还附有各种形制的银锭图片,令人大开眼界。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二):货币政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鸿篇巨制,超级吸引人;:)

  作者旁征博引,考据例证丰富; 下的苦功夫让人赞叹不已;

  通篇读下来,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无不以通货膨胀剥削人民财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用唐朝货币史的最后一小节来总结吧:

货币政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有一利必有一弊。特别是发行虚值大钱的通货膨胀政策,在满足统治者聚敛财富的需要的同时,牺牲的实际上是全体百姓的利益。这属于饮鸩止渴、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为的办法,事情稍有缓解,应该见好就收。但是,统治者往往都是贪婪无度的,一旦尝到了发行虚值大钱的好处,就一发而不可收了。第五琦在当十钱的基础上,紧接着又发行当五十的重轮钱,就属于此类。他最后为此也付出了代价,后来者应该以他为戒。但是,古今中外,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以至于我们今天还时不时地要面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威胁。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值得深思。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三):《三千年来谁铸币》书评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首先出现最初的社会分工,随之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有了交易,自然就产生了货币。 “钱币”作为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不仅是收藏、鉴赏的藏品,更是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和文化的载体。本书以钱币史为切入口,反映中国立法的演变轨迹、金属冶铸史、造纸史和印刷史,同时折射出古文字和书法的发展史。 1.[抱布贸丝],《诗经》里的故事,反映了最初的交易活动。 2.[布刀圜贝],春秋(BC770-BC476)战国(BC475年到BC221年),西方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公元前7世纪,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各诸侯国则日趋独立。因为政治上的割据、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上的差异,各诸侯国的货币呈现不同形态: (1)布币,三晋(山西、河北)地区使用的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空首布,后来演变为平首布,统称为布币; (2)刀币,春秋晚期开始,燕国、赵国以及齐国地区; (3)圜钱,在北方的魏、秦、燕等国,与李悝为魏文侯相后推行的改革政策有关,开启钱币逐渐统一的趋势; (4)铜贝(蚁鼻钱/鬼脸钱),BC475年-BC221年,是战国时期楚国最古老的货币,它出土的地域几乎遍及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所及的范围。同时,楚国还铸造一种金版,供上层社会使用。 3.[半两钱],秦朝(BC221-BC206),由圜钱发展而来。李斯小篆。据记载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非常低,高增长低通涨一方面预示经济黄金期,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秦国重农抑商政策。分为“文信”“长安”“两甾”,而“文信”“长安”BC239年一次长安君发动兵变有关,相传兵变是与吕不韦密谋,意图谋害嬴政。秦统一六国与希腊马其顿统一希腊各城邦历史相似,随着秦国统一了六国,中国古代货币最后统一于半两钱,包括货币的形制和单位已经确立,铸造权和发行权尚待统一,是我国货币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4.[五铢钱]汉朝(BC202-AD8)汉武帝,因为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历经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董卓之乱,董卓的五铢钱最差最轻。刘备的直白五铢,使用隶书,开创隶书用于钱文的先河。南北朝,梁武帝萧衍销毁佛寺里的2万尊铜佛像铸造五铢钱。)和铸造工艺精良(实现了货币铸造权的统一/增加外郭,防止“摩钱取鋊”/铜范取代石范,使铸工更精细)秦国物价水平低而秦钱面额大,所以汉开始减重钱币,以增加钱币流通活跃经济,并因此开创“文景之治”。不由令人联想起,货币面值影响流通另一则经典故事: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汉武帝在“文景之治”基础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进行对外扩张,实现中央集权的大一统,西汉历史进入了鼎盛时期。奠定了“小平钱”的重量基础,确认了东方的基础货币的重量标准,甚至西方罗马的货币重量也惊人地一致。是我国货币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里程碑。 5.[白鹿皮币、白金三品]汉朝(BC202-AD8)汉武帝:汉武帝接受张扬的建议,以恢复并加强礼制为名,发行“白鹿皮币”,借机向宗室贵族以及各地诸侯征敛财富,充实国库,打击权贵和加强皇权,将生财和复礼完美结合。“白金三品”是虚币,实行通货膨胀进行敛财,缓解财政拮据。而往往古代此类操作,最终导致民间私铸成风,失败告终。 6.[马蹄金、麟趾金]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把持朝政,迫使刘贺让位于刘询,不曾想刘询曾有平民生活经历,故具有更杰出的政治素质,成就历史上的昭宣中兴。而在霍光死后,刘询灭门霍氏家族,善待刘贺,所以马蹄金、麟趾金就是在刘贺墓中用以告慰亡灵。 7.[一刀平五千]汉朝(BC202-AD8)王莽,又名“金错刀”。王莽的政治改革:一规定土地国有并禁止买卖奴婢;二是二是在商业上推行“五均六筦”法。所谓的“五均”是指在长安等五座最大的城市里设立五个均司市官,负责征收工商税并管理物价;“六筦”是指政府管理盐、铁器、酤酒、铸钱、征收渔猎税和五均赊贷等六项事业,赊贷给老百姓,一百枚铜钱月收利息三钱,不准私人经营。希望用这种办法来控制物价并打击高利贷者。“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的“泉货二品”主辅币制度。王莽推行“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胡适曾称他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可是其货币制度过于复古和繁琐,所以改革者仅仅有理想并不够,他的操作手段也必须接地气。 8.[汉佉二体钱](公元1-3世纪),发现于和田地区,又称"和田马钱“。张骞是公元前139年应募出使西域的,历经十三年的艰辛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写了一份有关出使西域的见闻报告:古希腊的货币文化中采用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银币,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而传入中亚地区。而汉佉二体钱的形态就是东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产物。 9.[钱币三国]三国(AD220-280)蜀吴之间的货币大战,刘备由于军用不足等原因,铸造直白五铢钱,引发通货膨胀,使东吴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而孙权铸造五百大钱的虚值大钱,以此应对。而刘备的直白五铢钱造成的影响即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面对东吴反击,蜀汉又采用减少重量。最后东吴停止货币改制,恢复使用实物货币,才得以平息。货币客观记录三国在经济领域曾经有过一场不见硝烟却惨烈异常的战争。 本书共八章,以上为前二章读书笔记,未完待续。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四):电子货币时代前,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千年来谁铸币》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